熙园治学录
尚 玮
熙园,是父亲治学的地方。熙是父亲名字景熙的简称,园是指他的书房。父亲喜爱园林景色,故以园为喻。
我自“呱呱”诞生,就一直生活在父亲身边,父亲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对他治学的历程我深深刻在心上。
父亲经常感谢党与人民政府。他说:“伟大的诗人屈原被楚王逼得投江而死,田园诗人陶渊明晚年种豆南山下为生。旧社会,读书人想作出一些成就是很困难的。现在太平盛世,丰衣足食,这为自己作学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在学坛作出一点成就。
据父亲说,他在青少年时期即热爱史学与文学。他羡慕司马迁、班固、欧阳修、苏东坡在史学、文学方面的建树,阅读了苏东坡、欧阳修及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鲁迅等人的著作。1951 年、1952 年,上蔡属信阳地区管辖,信阳地区办有《豫南人民报》,父亲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通讯报道、短评及短篇小说多篇。这些短篇小说均被所在学校公布以供博览,受到师生的称赞。
在“大跃进”运动中,父亲所在的上蔡高中开展万篇诗歌运动,父亲被指定任主编,他把师生们的精美诗篇印成集子。如“我家高粱高又大,一长长到织女家。织女出来望一望,碰了一脸高粱花。”接着又主编《红色英雄谱》,汇辑师生的英模事迹。
1959 年~ 1960 年的大饥荒刚过去时,政府供应的粮食仍然不够吃,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问题。学校放假了,父亲住在母亲所在的一所乡村小学里。
————————
[1] 尚玮,尚景熙之女。1963 年12 月出生,上蔡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文物管理所文博副研究员,上蔡县政协常委。
这时,秋风落叶,一片荒凉。每天,父亲都拿着三齿钉耙,提着竹篮到田野里刨人家地里剩余的红薯补贴生活。这时,《河南日报》开辟了副刊专栏,父亲决定向副刊撰稿。那时,我还是个婴儿,白天,母亲捡柴累了一天,晚上抱住我提前睡了,父亲就坐在低小的饭案边,低凳黄灯,直至深夜。就这样,白天刨红薯,晚上撰文稿,一篇一篇地在副刊上发表。
父亲在学校担任的职务很多:工会主席、教研组长、班主任。白天哪会有时间,写文章只有在夜深人静、师生全部休息的时候。那时,既没有电灯,也没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季晚上,他对着昏黄的煤油灯,在书桌上摊开纸张,掀开书籍。光着背膀,气温闷热蒸人,但他不愿离开桌案。冬季,室外雪飞风骤,室内夜深冰寒,他冻得手足僵疼,浑身抽搐。从1962 年至1963 年,他在副刊上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赠言》《元宵话灯》《桑叶翩翩话春蚕》《我国古代的夏季卫生运动日——端午节》《冷饮史话》等文章,就是那时的作品。
父亲谈到当时的情况,不禁叹息,说治学很艰苦,尤其在小小的县城,文献资料是极少的。县城没有图书馆,各个学校图书馆大多是教学用书。我在武汉大学读书,他到武汉大学看我。那时武汉大学的古籍部在一个小山头上,他在武汉大学数天,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爬这个小山上,有时我也爬山帮他抄文献。在他看来,这些文献比什么都宝贵。
1983 年他被借调到河南省地名辞典编辑部当编辑,在郑州的一次会议后,他与中州古籍出版社相约写一本《河南地名漫录》。当时,正是春节之后,金水河尚结着坚冰,岸上的萧索柳丝在朔风中摇曳。他每天从距省图书馆三华里的住处,沿着金水河岸向省图书馆奔走。他不知跑了多长时间,只记得忽然看见金水河上的柳色青了,看看誊抄的文献资料已经两大本了,身上的冬装不知什么时候也换上了春装。
文献,哪能抄完,由抄写他逐渐走向借阅和托人购买,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书店是不公开卖古籍书的。那时父亲的工资只有56 元,母亲的工资37 元,总数两人不到百元。除了我们兄弟姊妹数人,还有曾祖母、祖母和年幼的叔叔等,工资根本不够开支。父亲夏季只有一件上衫,洗上衫时都是在午休前,午休后晒干再穿上。但是,他仍要买自己需要的书,为买书他宁愿不吃不穿。
书籍渐渐增多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逸周书》《世本》《潜夫论笺》《水经注》《尚书》《说文解字》《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十三经注疏》《吕氏春秋》,等等。但是,这些书放到何处呢?因为住房小,都放在我母亲的卧室里。母亲的卧室再放一张书桌,就算是他的书房了。
1971 年,开展“评法批儒”运动,上蔡县委宣传部要每个公社高级中学写出两篇论文,在县里集中批评。当时父亲在城郊高中任教,写出了《评孔子“学而优则仕”》一文,在县里发表后,得到普遍好评。很多与会人员说:“他人的文章,大多是从报刊上摘抄的,只有尚景熙的文章是独出己见,论点明确,论证精辟。”从此,父亲取得擅长写作的美名。1972 年,河南日报社向上蔡约稿,让写秦丞相李斯,因为李斯是上蔡人,著名法家。县委宣传部便将父亲从学校抽出来写这篇文章。从此父亲开始了对李斯的研究。他根据《史记》上的《李斯列传》《秦始皇本纪》写出了《秦丞相李斯》。这篇文章刊登在《河南日报》第一版,河南广播电台也向全国播放。不久,河南人民出版社向上蔡约了一本书——《李斯文集》,县委宣传部便让父亲住在县委党校编写。这时,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也在编写《李斯文集》。1973 年初春,河南人民出版社请了40 多位专家学者,在开封审阅这两本文稿,在会上学者各抒己见,提供了很多观点与资料。会议结束时,出版社让两家合为一家,共同编写。这样,父亲就长期住在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参加编写的学者,治学方面均有独特见解,在对李斯的研究中,父亲认真吸取他们的治学经验。
1974 年,父亲与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学者们同赴上海、山东、西安走访,拜见了很多学院与社会科研部门的著名学者。如上海图书馆的盛巽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陈奇猷,山东齐鲁大学、陕西西北大学的著名教授。父亲充分吸取了他们的治学精华。这样,时历三载,父亲的治学能力提高了。之后,出版了《河南地名漫录》《豫捻统帅陈大喜》《秦丞相李斯》《蔡国纪事本末》《大秦春秋》等书。发表了《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楚长城与楚国的军事关系》《蔡国故城调查记》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历史地理》《中原文物》《河南文博通讯》《河南文史资料》上。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致力文史研究。在高中读书时,我就经常在校刊发表文章,高中毕业后,写的民间故事《状元红》在地区(市)评奖获得一等奖,并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在武汉大学读书时,撰写的《棠谿考》发表于《地名知识》。毕业后陆续发表了《明顺阳王朱有烜墓出土记》《蔡国故城的兴起与演变》《李斯在上蔡的遗址逸事考》。《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发表在《中州今古》上,从而使上蔡被国家批准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在父亲的指导下我还写出以农民起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角山风云》,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发表的文章较多,使我得以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成为上蔡县政协常委、县拔尖人才。
说起书房,直到自己买了一套楼房(三室一厅),父亲才捡了一个最小的房间把书放进去。这就是“熙园”。可是,这时他已经85 岁。幼年在初中读书的同学只剩他和另外两人,他有些沮丧。但是他仍决心治学,不愿后退。赋《扶杖吟》:
扶杖而行步履艰,屈指计算已耄年。
少年诵读同窗友,枯叶零落多凋残。
百里秦厅谈擒虎,子牙渭滨应招贤。
人生贵有多壮志,左图右史攻社研。
到2009 年暮春,《李斯评传》脱稿,但是他仍继续前进。早晨经常4 点就起床了,书窗对面楼上有位女教师,见父亲的书房总是4 点就亮了,知道父亲是早起写文章。她教育正在初中读书的女儿道:“你没见尚先生书窗上的灯光吗?他那样大年纪,还如此勤奋,你呢?”她用父亲早起的灯光鞭策自己的女儿。
2013 年,父亲已经89 岁,他的《李斯评传》出版了。《李斯评传》出版,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少川教授的赞许。周教授原为中国历史文献学会副会长,陈垣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3 辑发表《李斯功过有新论——〈李斯评传〉读后》。文章首先指出:“爬梳剔抉,改旧说之偏见,实事求是,还李斯本来
历史面目”。他同意《李斯评传》所言司马迁对李斯的偏见,并列举史家指出《史记》的不实之处,统一六国后秦并未推行暴政,而是励精图治,推行暴政是从秦始皇三十二年下半年进攻匈奴开始的。秦始皇推行暴政主要是通过御史,这时李斯已经不是用事大臣,不能把推行暴政推到李斯身上。之外,并指出“统一六国的策略”与“统一后李斯的治国政策,就是李斯的帝王之术”。还指出沙丘政变是个谜,胡亥当皇帝可能是秦始皇指定的,与北大汉简《赵正书》所载相符。
在《李斯评传》手稿交送中州古籍出版社后,父亲即撰写《蔡国史研究》。《蔡国史研究》是他自1978 年以来对蔡国历史调查研究成果精华的汇辑。
2015 年,父亲91 岁。父亲认为应该将我们父女的文章汇编成集,以供学界同仁参考之需。经一年余时间,方才收集成册。这些文章,有的虽似玉,但大多可能只是沙石。谨呈学界同仁及读者诸君,望不吝赐教。
2016 年3 月23 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