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方城及其与楚国的军事关系
方城是楚国捍卫北部边疆的坚固防线。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与战国七雄的对峙中,方城曾发生过很多次鼍鼓雷鸣、干戈交加的战争,楚国的铁骑也曾多次从这里冲出,踏破中原诸侯国的疆土。楚方城与楚国的军事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就楚方城的建筑区域及与楚国的军事关系,试作探讨。
一、楚方城与韩长城
《水经注· 水》:“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这是郦道元对方城的范围总的介绍。文中的犨县,在今河南鲁山东南32 公里的前城村。比阳即今河南泌阳县。水为南汝河。郦县在南阳市西北,为今南召及镇平两县的部分地区。据此,郦氏所言的楚方城的北段,自今河南鲁山东南,循伏牛山余脉东下,经方城与叶县之间,向东南至泌阳东境的南汝河。鲁山以西,为伏牛山脉之摩天岭、石人山、龙地墁、玉皇顶,海拔1506 ~ 2211.6 米。由玉皇顶南下,为湍河、白河分水岭,山高水深,至南阳西北,逐渐低平。郦氏所指的郦县一段的方城城基,即在此处。向北因皆“连山相接”,所以没有“基筑”。这段长城的具体走向,《括地志·内乡县》说得比较清楚:“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穰县即今河南邓州。翼望山在今河南栾川县南。这道长城应是北依伏牛山、南衔邓州境的湍河建筑的。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历史上所谓的楚方城,其建筑时间,北段为春秋时期,西段则为战国晚期的楚襄王时期。此说似已成定论。但是,阅读史书,窃甚疑之。自犨县至比阳水段为楚所筑已无疑义,自翼望山入穰县段谓为楚襄王所筑,楚方城及其与楚国的军事关系
则与史实甚相悖谬。
周赧王三年(前312),楚、秦大战于丹阳,楚师败绩。秦“……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及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1] 邓,在今湖北襄樊市北。通过这次战争,秦拥有汉中,兵临武关;韩占领穰(河南邓州)、宛(河南南阳)及上庸(湖北竹溪、房县一带)部分地区;魏则据有上庸大都;楚的势力退到汉水中、下游。楚怀王已经丧失了南阳盆地的穰、宛,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又怎能在南阳盆地的西侧建筑长城呢?秦国占领汉中后,兵出武关,急欲攻占南阳盆地,首先受到进攻的就是韩的穰、宛。韩国为了抗抵秦兵,必然要在穰、宛的西面依险建筑防线,由穰西至翼望山的这道长城就是韩国在周赧王三年夺取了穰、宛之后建筑的。亦即韩宣王即韩襄王年间。因此,这道长城不能说是楚方城,只能谓之“韩长城”。
二、楚方城的建筑及其遗址
位于南阳盆地西侧的长城既为战国中期韩国所筑,楚方城就只能是西北至鲁山东南的古犨城,东南至比阳的水了。楚方城的建筑时间应是楚文王时期。之后,楚灵王又“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 ”[2]。楚平王使“季然郭卷”[3]。
早在周桓王十四年(前706),楚武王即欲“以观中国之政”[4]。楚文王即位的第二年,进兵南阳盆地,“伐申”[5],灭掉申、吕、蓼、邓等国。唐国向楚国屈服,得以幸存。在楚国进攻南阳盆地前,对楚国的强大,中原诸侯早已警惕。周桓王十年(前710),蔡桓侯与郑庄公“会于邓”[6],缔结抗楚军事联盟。接着,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陈”[7],用婚姻关系把联盟进一步巩固。淮河流域的江、黄、道、柏、息、慎、弦等国亦均在这一保护伞下幸得存在。郑庄公在抗楚方面不与其他诸侯会盟,而与蔡桓侯会盟,足见当时蔡国国力强大。郑国位于黄河流域,距楚尚远;蔡国位于淮河北侧,正当楚国进军中原的要冲。郑庄公死后,郑国内乱频起,诸侯交伐,领导这一抗楚联盟的主要是蔡国。蔡国以其强大兵力,加之与淮河流域诸侯国紧密团结,不但制止了楚国进攻中原,而且对楚国造成严重威胁。楚方城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防御中原诸侯入侵建筑的。时间应在楚文王囊括南阳盆地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 《左传·昭公元年》。
[3]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5]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6] 《左传·桓公二年》。
[7] 《史记》卷三十五《蔡世家》。
楚方城建筑的方式,应是在山间孔道建筑关隘,由关隘与险山峻岭连接而成。春秋时期与战国前期,甲车是战争的主要武器。甲车,适宜平原作战,但不能登山,阻塞山口孔道,甲车即无法越过。所以楚筑方城只需在山口隘道筑城即可。在战国中期,战略战术虽然发生了重大变革,运动战开始应用,但是,兵家却把溪、川、泽斥称为败地,把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柖称为杀地,警告说“勿居也”[1]。因此,当时进兵均由山间孔道,没以攀越山岭攻国的。秦自河东进攻三晋,主要自轵关、野王、羊肠、阏与、井陉等塞,王翦“下井陉”[2],方才取邯郸。伏牛山余脉从古犨城东南去,其主要孔道为方城(河南方城县独树乡黄家汀大关口)、象禾(泌阳县象河关)、连堤(泌阳县沙河店)。之外,尚有山间狭径。楚筑方城应是在主要孔道建筑关城,在山间狭径建筑亭障,这
些关城、亭障与险山峻岭衔接,构成一个防御体系,成为以方城为名的长城。《今县释名》解方城:“楚人因山为固,筑连城东向,以拒中国,亦谓之方城。”[3]极为妥善。杜预及郦道元亦谓方城即“方城山”[4]。战国时期,真正逶迤绵延的长城,皆在平原,一端衔山,一端靠水,或嵌于两山之间,或沿河流筑垣,如位于大梁西的魏长城,北起河水(黄河),南至密县五岭山巅;位于邯郸南
的赵长城,西衔太行山,向东沿漳水筑垣,皆可为例。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我们对楚方城的险要关隘方城、象禾、连堤、犨,有了初步的了解。
方城即《淮南子·地形训》所说的九塞之一的方城塞。现名大关口。这里西侧,为伏牛山脉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东侧为黄石山西麓的北岭头、尖山、擂鼓台。两侧山峰夹峙,其中一道中通,形成关口。关口两侧的山坡上分别筑有土、石城垣。城垣分为南北两道。西侧的北垣从黄家口后山向西400 米直抵对门山 ,沿对门山北坡至旗杆山,再至香布袋山北侧。南垣由黄家村南西上,由布袋山东岭转向山的北侧,与北垣合,直上布袋山山腰。关口东侧的城垣,主要沿北岭的南北山坡建筑。北岭头东西700 米,南300 米。北垣由关口向东北沿北岭头北坡插山腰。南垣由关口向东延伸,由北岭头南直插山腰。关口两侧的南北城垣东西对照,会于黄家村外的古道上,呈东西长方形,1419 米,南垣与北垣相距250 ~ 380 米。垣残高1 ~ 3 米,有处只剩垣基。在建筑法上,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土则土筑,无土则砌石。无论是土筑或石砌都选择在外侧较为陡峭的坡地上,从而增加城垣的高度。另外,城垣上还遗有很多类似马面、敌楼形状的土包与方形的长宽各12 米的石砌敌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孙膑兵法》上编《地葆》。
[2]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 《今县释名》卷三《河南省》。
[4] 《左传·僖公四年》杜预注;《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
象禾故城位于象河关北1.5 公里,西南距泌阳县城25 公里。这里,东为五峰山,西为关山。两山之间有城垣遗址。状若土陵,将山口东西封锁,并伸展到五峰山与关山山巅。土垣残高1 ~ 3 米,宽12 米,长约4000 米。夯土层厚15 厘米左右,夯窝八九厘米。五峰山与关山山巅有4 个高5 米许的高台,传为烽火台。
象河关有象河,由北向东再南将象河关三面包围。当地群众世传,象河关由北向南设置三个关,依山傍河,形势险要。
连堤,《吕氏春秋·下贤》:魏文侯“南胜荆于连堤”。杨宽《战国史》,谓楚方城向东至水,“用水、沘水的堤防再连接山脉和高地扩建”[1] 而为长城,因名连堤。水、沘水源于今泌阳东北境之中阳山,东流沘水源于今泌阳境之铜山,西流。二水南北相距25 公里,无连堤可能。根据实地调查,泌阳东境之沙河店,为水东出黄山、西双山要口,南北山岭急流奔下,多于此入,确是增堤为垣的良好地点。沙河店北有故城遗址,俗名武城,东西850 米,南北500 米,周长2700 米,面积42.5 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铜剑、铜镞,并有冶铁遗址,据说故城西有土垣,直通山上。这座古城,应即战国早期的连堤。故城南有吴王夫概冢,并有吴王夫概死后葬此的传说。这里清代属遂平。《遂平县志·陵墓》谓:“吴王冢,县西六十里沙河店,即吴王墓。”《后汉书·郡[1] 《战国史》第七章《战国时代封建战争的扩大》。国志·吴房》引《地道记》曰“有吴城”。“吴”“武”谐音,这座古城应即《地道记》所谓之吴城,亦即吴王夫概奔楚后驻守之吴房,战国前期名连堤,为方城南端要塞。
犨县,《水经注·滍水》谓:“滍水又东,犨水注之。”“水有二源,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经犨县南,又东北屈经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经犨城西。又屈经其县北,东合右水,乱流北注于滍。”可见犨县城位于群山下的河流乱涧中。
犨城遗址在今鲁山东南30 余公里的张官营村西1.5 公里。遗址内包括今前城、后城、小营、紫禁城诸村。城略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200 米,南北1000 米,面积120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 米。遗址东北部的小营村,尚有一段城墙残存,长约200 米,高1 米。遗址的文化层中出土有高柄豆、矮柄豆、陶斝、板瓦、方格纹筒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更重要的是出土有石刻,上刻“犨城”二字。
从犨城去南阳盆地,向西有道路,20 公里入三鸦路。向东有大道,15 公里即到叶县去方城的大道。犨城遗址东有犨河,已干涸,遗址北有泥河。
三、楚方城与楚国的军事关系
楚方城内的申(河南南阳),应是楚国方城内的政治首府,楚王经常居申并于此会合诸侯。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楚子入居于申”[1],并“田于武城”[2]。周景王十四年(前531),楚灵王“诱蔡灵侯于申,伏甲饮之,醉而杀之”[3]。申,诸家注释均谓在今河南南阳。武城在南阳北。楚王经常居申,足见申是楚王规划方略与发号施令的政治枢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 《左传·昭公四年》。
[3]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
楚国对方城是极为重视的。原因之一,是方城为楚国北部的坚固防线及兵赋要地。《左传·成公七年》:楚臣“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春秋时期,是按田赋出兵,方城以内的南阳盆地为西周时期的申、吕、蓼、唐之地,湍水、沘水冲积的沃野。这里不但是“申息之师”的主要诞生地,而且供应大批的楚国主力部队。强大的兵力,加上环山筑城,所以成为楚国北部的汤池。从春秋早期至周赧王三年(前312)的韩、魏“南袭楚,至于邓”[1] 的370 余年间,中原诸侯未能越过方城。如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4),“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2]。周简王元年(前585),“晋栾书救郑”[3],虽与楚师战于方城外的绕角,但未能攻入方城。周灵王五十五年(前557),晋师侵楚“方城之外”[4],旋即撤军。战国前期,韩、魏曾军于方城之外,亦皆未能攻入方城。方城是楚国争霸中原与对外扩张的军事基地。楚国用兵中原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自申向北沿夏路出方城,至黄河流域。一条向东循瀙水至淮河流域。楚国甲车首次冲出方城,是在周庄王十三年(前684)。这时,以蔡为首的中原诸侯联盟破裂,楚文王趁机“败蔡师于莘”[5](莘即今河南驻马店东水屯镇),接着灭息,饮马淮河。楚国向淮河流域进军,虽然可以自楚都鄢郢取道汉水、直辕(今河南信阳南武胜关),但路途遥远,行程艰难,远不如兵出方城之内。楚灵王伐吴,围徐(今江苏泗洪南),就是先“会兵于申”[6],师出方城,沿淮水的汝清(今河南淮滨)东上。因之,楚国灭黄、江、弦、蓼,应都是沿水出方城向东出师的。楚国北上争霸中原,则多经夏路,夏路是楚国方城之内通向华夏的大道,即由申经今方城之大关口。《索隐》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7],即指夏路而言。由夏路向东可至汝、颍平原。向北,经汾(今河南襄城东北汾陈集)、陉(今河南新郑西南陉山)之塞,可达郑都新郑。楚国讨郑、伐宋与晋军战于濮(今河南范县临濮城)、泌(今河南郑州)、鄢(今河南鄢陵),应多是从这条路北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 《左传·文公三年》。
[3] 《左传·成公六年》。
[4] 《左传·襄公十六年》。
[5] 《左传·庄公十年》。
[6]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7] 《史记》卷四十一《越世家》之《索隐》注。
楚国虽然急欲向中原扩张,但是,由于中原诸侯的抵抗,春秋时期从方城向北仅至汝河流域,即“封畛于汝”[1]。在方城至汝水之间的这片地带,称方城之外,是方城外围的屏藩与进攻中原诸侯的前哨,与方城具有相依互存的唇齿关系。因之,楚在方城外广置军事据点。提出这一战略方案并加以实施的是楚灵王。“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2]
楚灵王在方城外建立军事据点,明显是为了威慑中原诸侯。楚灵王政权虽然很快覆灭了,但是,在方城外设立军事据点的战略部署却保存下来。至楚昭王时期,从西至东计有城父、西不羹、东不羹、召陵、上蔡等五个据点,卫方城。
这五个军事据点的位置与建置时间是:
城父: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平王“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以通北方”[3]。城父故城在宝丰县东20 公里翟集村南,现为岗地,群众称古城。岗上村落名古城村,西北部岗地称紫禁城,广布春秋、战国陶片。周围有平顶山、风翅山、趔山,北临汝河。山环水抱,地势险要。
不羹城:周景王十四年(前531),“楚子城陈、蔡、不羹”[4]。不羹城有东西两城。西城位于襄城县东12.5 公里的尧城岗。此城削岗而建,南北1.5公里,东西1 公里,文化河蜿蜒城下。岗上多春秋、战国墓葬,出土有战国车马器、铜镞等。东不羹城位于舞阳县北23 公里北舞渡镇西3 公里。故城建在汝河、辉河合流处的三角洲上。西面山峦起伏,东面河渠交错。城垣以河为堑,呈三角形。西垣长约1 公里,但东垣长不足百米,城内出土有地下管道,并有“宫房”“釜”字陶文及铜剑、铜镞、编钟、楚贝等。
召陵:为屈完与齐桓公会盟处。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5]。故城在郾城东15 公里召陵镇。有内外两城。内城位于西北隅,南北120 米,东西约100 米。外城呈正方形,周长约6 公里,周围有土冢8 个,传为齐桓公伐楚时八国诸侯的点将台。南门外有高丈许、周围五十步的平台,群众称“齐桓公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3] 《左传·昭公十九年》。
[4] 《左传·昭公十一年》。
[5] 《左传·昭公十四年》。
上蔡:即蔡国故城,战国时期为上蔡郡治。楚国重臣叶公子高、令尹子发曾在上蔡驻守,号称千乘大邑。故城在上蔡县城西南面,略成南北长方形,周长10490 米,出土有春秋铜鼎、铜剑、铜镞及郢爰、蚁鼻钱等。
中原诸侯攻入方城,是在周赧王三年(前312)。秦、楚大战蓝田,韩、魏趁楚为秦兵所困,“乃南袭楚,至于邓”[1]。这次韩、魏袭楚,并非强攻方城,而是由今陕西的商县、洛南南下,经武关进入南阳盆地的。当时韩国“西有宜阳、商阪之塞”[2]。商阪,在今陕西商县、洛南之间,位于蓝田之南,丹江之阳。在秦、楚蓝田大战期间,韩、魏突然从商阪出兵,楚军腹背受敌,因之溃败。所以《韩世家》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3] 韩国攻入南阳盆地,占领了穰、宛,方城之内大部为韩所有。
应该提出的是,犨县西的鲁关及其他山道是否应列入方城范围。鲁关位于鲁山县西南,即今焦枝线所经地。这里“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4],南北32 公里,为南阳盆地与鲁山间的要道。鲁阳公与韩战,“战酣日暮,援戈而㧑之,曰为之退三舍”[5],即指此地。按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国境要口无不建筑关塞、亭、障防守。鲁关既然以关为名,即有防守设施,亦应设有亭、障。因之均应
属楚方城防御体系。不过,窃以为始于犨县之方城,系指春秋时其之方城,从犨县向西,应为楚国在战国时所筑。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曾蒙张金端、曹太典、王忠民诸位先生提供。谨表谢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 《史记》卷三十《苏秦列传》。
[3]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
[4] 《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
[5]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