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水的由来与帝女之桑
《晋太康地志》曰:“西平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李太白诗》十五《留别广陵诸公》:“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龙泉又称龙渊。苏秦说韩宣王曰:“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1] 龙渊,《吴越春秋》谓即龙泉剑应是以龙泉潭水淬剑而名。这一名闻古今的淬制龙泉剑的龙泉水,为什么以龙泉为名,其源究在何处呢?史书上虽然皆提到西平,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考古专家普查认定,以龙泉为名铸造铁器的所在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的出山镇、酒店村。现在这里有冶炉城遗址,冶炉城遗址南为潭山水库,即用龙泉水淬剑的地方。整个遗址保存完好,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酒店冶铁遗址的南面和西面,群峰林立,中有龙天寨、龙天沟、白龙泉、九龙山。从这些山以“龙”为名,可知其与龙泉水是有密切关系的。
《山海经》的《中山经》《中次七经》中,载今西平、泌阳、遂平三县之间的群山中,上古有个炎帝后裔的古国家,名“帝台”。谓:
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疼。
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
鼓钟之,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毕山,帝宛之水出焉。
之外,“帝国之山”“帝国之水”,帝女的“姑媱之山”以及“游戏之山”,均应与帝台有关。说明上古时期当是帝王的居住地。其位置,从“帝宛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汪绂注:“视当,今南阳、汝宁间有水。”可见与帝台有关的山水,均在南阳、汝宁两府间。清代泌阳属南阳,西平、遂平属汝宁,因之,对帝台这个上古方国应该从泌阳、西平、遂平三县交界的丛山中寻觅。泌阳、西平、遂平今同属驻马店市,掀开驻马店市地图,西平县与遂平、泌阳接界处有山,海拔553.2 米,名龙天寨。山下有青王寺。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自古向称四神,青王寺当时因祭祀山神青龙而名。中华民族向谓自是龙的传人,龙又是封建社会帝王的代称,所以这里以龙名山,应与古代帝王有关,很可能是帝台的居住地。再,从龙天寨山、九龙山、龙天沟的流水也可说明这里是帝台地。《驻马店文史资料》第四辑《龙天沟风景区简介》,说这里的九龙山、龙天沟飞瀑接天,水质清澈。可知九龙山、九龙沟的流水,即《山海经》上的“帝台之浆”,“高前之山”的泉水以及“帝宛之水”亦即流向铁炉城古代用以淬剑的龙泉水。从“饮之者不心疼”,可见其水质的高。以其淬剑“特利”,当是因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从水因山而名,可见远在战国之前,龙天寨山早已以龙为名了。因之,龙天寨山域当为帝台所在地。《五帝本纪》称尧为帝尧、舜为帝舜、禹为帝禹,并有帝颛顼、帝喾等,可知帝台不会晚于夏商,当是一个以帝自称的部族首领。
帝台部族应属炎帝后裔。《中山经》:“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花青柎,名曰帝女之桑。”袁珂注:郭璞云“妇女主蚕,故以名桑”。并引《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云:“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曰帝女桑。”又,毕沅云:“按《水经注》,宣山在今河南泌阳县界,今失名。”泌阳县汉时称比阳县,属南阳郡,则宣山即崿山矣,宣山帝女之桑即崿山帝女桑也。赤帝女居此桑火焚升天,故桑以帝女而名,郭以“妇女主蚕”云云,殊未谛也。
赤帝即炎帝。《绎史·炎帝纪》引《潜夫论》曰:“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
西平、泌阳、遂平三县,上古当为大面的桑林区,为蚕丝的发源地。《水经注· 水》:“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正义 》“西陵,国名也”,也与“西陵亭”符,可知西陵为上古国,从“其西吕墟”,则可知西陵国为炎帝部族,与赤帝女居南阳崿山桑、赤帝焚,也是符合的。对西陵国的主要位置,窃谓即西平县西27 公里的师灵镇,“西陵”“师灵”同音互通。师灵镇西郊的董桥村有大面积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1—3米不等,出土文物丰富,有陶鼎足、红质陶纺轮、陶器打拍等,石器有石斧、石磨棒。为仰韶时期文化遗址,此地即吕墟,黄帝元妃嫘祖青少年时期就生长在这里。郭璞对“帝女之桑”谓“妇女主蚕,故以名桑”,是说在炎帝时期这里的妇女已经采桑育蚕从事丝织了,则嫘祖在西陵国当姑娘时就已是采桑育蚕进行丝织的能手。西平县如此,泌阳县是帝女之桑的所在地,其蚕丝业之盛可想而知,遂平县的蚕丝业也当不亚西、泌。而帝台居三县之间,应当承认其是最早的蚕丝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