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驻马店地区归侨侨眷联合会(以下简称地区侨联)成立,是在中共驻马店地委领导下的归侨、侨眷群众团体。侨联主席由地委统战部副部长戴秉正兼任,郑武吉任副主席。主席、副主席等领导人员均由各级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1995年开始的地、县(市)机构改革中地区侨联得以保留和加强,增加人员编制,充实领导力量,改善办公条件。侨联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章程》为基本准则,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广泛联系和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贡献。全区有多名归国华侨、侨眷先后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参与管理国家事务。2000年,在全区归侨侨眷中,有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人,市(地)级人大代表1人,县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49人。
2001年,各县区侨联会同侨办对全市的侨情进行一次全面的核查,基本上摸清新、老工作对象的情况,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3月上旬,召开全市“三资”“三属”企业代表座谈会,会议肯定“三胞”“三属”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海内外联络宣传,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和驻市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做出的积极贡献,总结“三属”投资兴业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办好“三资”“三属”企业的具体意见,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健康发展。10月,召开全市侨联会议,要求各县区侨联依据中国侨联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必须坚持为侨服务与为经济建设服务相结合;必须坚持“联谊为基础、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必须坚持“组织起来,活跃起来”)做好侨联工作,积极开展“组织起来、活跃起来、为中华民族腾飞做贡献”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拓展海外联谊年”等活动,开创侨联工作新局面。同年,市侨联机构改革,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立党组,党组书记侯思桢。
2002年,全市有县级以上人大代表12人,政协委员37人。市侨联指导西平县成立全市第一个乡级侨联组织—西平县柏城镇侨联小组。2003年,根据省侨联《关于调查统计全省侨情的通知》要求,全市侨联在统战部、公安局、民政局等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对所辖区域的侨情展开调查,进一步澄清侨情底子。区内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共634户2452人,其中归侨16户17人、侨眷478户1885人、港澳同胞眷属140户550人。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共465户1169人,其中华侨113户307人、华人119户348人、新华侨116户247人、港澳同胞117户267人。2005年,全市侨界政协委员70人,人大代表4人。2009年,市侨联被中国侨联表彰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基层组织。
2012年,市侨联配合河南省人大、政协换届工作,推荐2名侨界代表人士作为省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至年底,全市共有22名侨界人士为市、县人大代表,75名为市、县政协委员,在市两会期间市侨界代表撰写上报议案、提案50多条。
2000年,地区(市)侨联本着“内引外联,广交朋友,增进了解,加深情谊”的指导思想,积极邀请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和全国花生交易会暨农业结构调整研讨会。先后发出邀请函215封、宣传资料200余份,回复侨胞咨询函100多人次,有41位侨胞成行赴会。9月7日,地区侨联和各县(市)侨联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10周年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纪念活动。与此同时,加强来访来信及走访工作,协助、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调查、处理归侨、侨眷反映的问题。全年全市侨联共处理归侨、侨眷来信来访259人次,走访归侨、侨眷63户,为归侨、侨眷办实事、好事78件。
2001年,市侨联组织撰写的《中国河南跃起的一颗新星——驻马店市》《蕴锦秀丽的驻马店风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稿件在美国洛杉矶杂志《豫洛通信》上刊登,并在纽约侨声华语广播电台“今日中国”栏目反复播送,扩大驻马店在海外的知名度。当年,马来西亚、香港、菲律宾、泰国的5个蔡氏团组129人,韩国丹阳禹氏团组一行14人先后分别到上蔡、泌阳进行寻根祭祖活动。其间,市、县侨联组织他们参观考察当地的有关企业。
2002年,市侨联坚持“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工作方针,在“双节”期间向海外重点工作对象寄发贺年卡、慰问信860余份,资料5300多份,电话联系380多人次。泌阳县编印《泌阳籍在外人士通信录》,加深相互间的感情交往。以姓氏文化为载体,加强与侨胞及其社团的联络。全市侨联共接待回乡探亲考察的侨胞及参加东西合作会的香港客商103人次。2003年,全市侨联开展“侨联群众工作年”活动,各县区侨联成立领导小组,同时建立起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庄为活动单位的工作网络,确保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侨联干部通过走访慰问归侨侨眷,组织侨界代表开座谈会,向海外侨胞寄贺年卡、打电话、发乡书等形式,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侨胞及其眷属的联系。全市侨联以开展活动为契机,以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为根本,主动地为侨属排忧解难,使侨联真正成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其眷属信赖的“侨胞之家”,奠定做好侨联群众工作的基础。
2005年,市侨联围绕“根”文化以姓氏文化为纽带,加强与海外侨胞及侨团的联系,全年共接待返乡寻根谒祖侨胞、港澳同胞及姓氏团组5个200余人次。在侨界人士中开展以“提供一条信息,联系一次考察,捐助一次教育,办成一个实事”为内容的“根在天中,造福家乡”活动。当年,美籍华人李津京、正阳籍旅美博士刘来远、旅加博士李荣建、日籍华人葛丙恒分别回家乡开展讲学交流、救助贫困学生活动。同时,注重借用海外媒体的力量,扩大驻市对外宣传渠道,着力营造有利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外部舆论环境。
2006年,市侨联与海外知名“三胞”联系,征求他们意见,起草《海外联谊会章程》,确定海外副会长、理事人选,筹措注册资金,完成海外联谊会筹备及注册工作。以网上交流的形式对海外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进行聘任,并邮寄聘书,为驻马店对外开放牵线搭桥。市委统战部、市侨联协调有关部门成立“驻马店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筹备组,为驻马店市姓氏文化的挖掘开发和研究做前期准备工作,分别成立姓氏文化领导小组,通过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等形式把蔡、江、袁、沈、周等姓氏的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发往香港、东南亚、韩国等地的姓氏宗亲会,使海外的姓氏后裔增强对祖居地的认同感,吸引他们回乡观光考察、寻根问祖、投资兴业。4月,完成对全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华侨情况的调查摸底,澄清全市在外知名侨胞、重点侨资企业及在农村侨属的基本情况。建立侨情数据库,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定期进行沟通,为下步开展侨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与美国侨声电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香港《镜报》等海外媒体联系接洽,在美国侨声电台、《豫洛之声》杂志、日本《日中新闻》和香港《镜报》上播报、刊登宣传驻马店的文章。8月上旬,市侨联组织河南少林武术表演团,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为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的各国官兵和当地华侨华人进行慰问演出。专程为俄罗斯侨领们送去具有驻马店特色的农产品、宣传驻马店的画册及招商项目册。达到宣传推介驻马店,扩大驻市在海外的知名度的效果。
2008年,全市侨联注重发挥天中文化优势开展联谊活动。3月,泌阳县侨联配合有关部门举办第五届盘古文化节及文化研讨会;4月,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县蔡侯叔度公陵园一期工程落成典礼在上蔡县蔡侯叔度公陵园内隆重举行,海内外的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典礼;6月,遂平县侨联专程赴深圳参加世界清河房氏宗亲联谊大会;10月,汝南县侨联接待了韩国南、金氏宗亲交流代表团73人。2009年,全市侨联系统共印发各类宣传材料10万多份,撰写各类稿件260多篇,在海内外媒体上宣传驻市取得的巨大成就,扩大驻马店的影响。发挥“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家”的优势,春节期间向海内外工作对象发送贺年信(片)300多件(封),邀请海外华人、华侨800余人至驻马店市参加“己丑年嫘祖故里祭祖大典”“盘古文化节”“重阳文化节”等活动。
2011年1月14日,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部长姜凤岩、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信访处处长黄晖一行,在省侨联党组书记邹文珠,省侨联副主席姚新文,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宝清的陪同下,慰问市侨界困难群众李雪茹、吴水汉。当年,全市各级侨联以姓氏文化和根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侨联会、海联会、台联会等各级统战组织作用,组织专门人员对发源于驻市的蔡、金、江、沈、袁等姓氏资源进行调研,形成系统资料。加强与港澳台和海外重点人士、工商社团、华人华侨的联络联谊,吸引他们回乡寻根祭祖、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全年共接待中华袁氏宗亲、香港沈氏宗亲等11个代表团组1500多人回乡寻根问祖。组织江氏、蔡氏文化交流团赴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开展文化研讨、经贸交流和招商活动,促成河南房氏宗亲会的成立,启动正阳江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全市走访慰问归侨侨眷80余户,发放5万余元慰问金和慰问品,帮助归侨侨眷解决实际困难42多件。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征集作品3800件;精选297件作品参加第二届海内外知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暨侨光艺术奖评选活动,10件作品获二、三等奖,在全省获奖最多。引导83名侨界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医疗、卫生等提出议案、提案100多条。
2012年,全市各级侨联会同有关部门对发源于驻马店的蔡、沈、江、房等十大姓氏进行调研,编印以根亲文化为主线的宣传手册。正阳、平舆、西平等县出版《正阳·江国·江姓》《周氏源流志》《柏国姓氏寻根》等书籍。遂平侨联促成河南房氏宗亲会的成立,争取到世界房氏宗亲第二次代表大会2013年在遂平召开,与世界房氏宗亲会联谊总会长房如义率领的世房总会投资贸易考察团一行举行联谊座谈。全年共接待中华袁氏宗亲、福建江氏等5个代表团组100多人次到驻马店市寻根问祖、研讨姓氏文化、考察项目。上蔡县为捐资8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的侨胞肖纪书先生塑立铜像。确山县侨联邀请海外6名华裔新生代侨胞回祖籍地开展为期5天的寻根交流活动。当年,开展归国留学人员统计工作,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归国留学人员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向市直50多个单位发出协助调查的信函,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归国留学生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侨情档案,为筹备成立归国留学生联谊会打基础。
二、参与招商引资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驻马店地区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经济技术联系不断扩大,全区封闭型经济开始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外资外商开始进入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侨联根据其工作任务及地委对侨联的要求,积极发挥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广泛、信息灵敏的优势,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年底,地区侨联作为侨联经济工作的先进典型,在全国侨联会召开的十一省(市、区)经济工作会上进行经验介绍。
1992年,促进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与驻马店地区经济技术部门的合作交流,达成人才培训、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产品出口等协议、项目投资意向等10余个。指导侨汇户利用侨汇收入创办侨属企业,并引导海外侨胞将捐资用于发展家乡教育、公益事业等。5月,印度尼西亚华侨王汉杰女士捐赠23万元人民币在新蔡县古吕镇兴建12个教学班的标准教学楼一幢。小学和教学楼被分别命名为“汉杰希望小学”和“汉杰教学楼”。6月,王汉杰女士又捐资10万元,用于改善新蔡县成人学校的办学条件。
1993年,地区侨联、侨办与地区经济委员会、招商局合作,带领区内部分企业参加由国务院侨办牵头,18个内陆省份联合在深圳举办的′93中国大中型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会议期间,驻马店地区与外商共签订意向6项,占全省签订意向总数的18.8%,总投资5680万美元,意向投资2430万美元。同时,还与祖籍汝南县的美国福中国际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可济、加拿大全加华人联合会共同主席洪同福等华人、华侨建立联系。
1997年,全区各级侨联鼓励归侨、侨眷发挥各自优势,广泛联系海外亲友,开展“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活动,联络海外的财团、企业家、商人来区内经商、考察、兴办工业企业。当年,参加招商引资活动12次,促成项目7个,到位资金1172.2万元,协议项目2个,意向投资1680万元。1998年3月,地区侨联召开全区侨联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区归侨、侨眷中开展为实现驻马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九五”规划做贡献活动,推动本地区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年内,共获引资信息35条,促成海外侨胞项目5个,意向投资1600万元人民币;促成海外侨胞捐款27.3万元。
2000年,全市侨联主动牵线搭桥,以情招商,促进投资项目4个,总投资2255万元,到位资金1055万元;意向投资4个,协议资金3000万元。年内,全区有侨资(由侨胞、港澳同胞投资)企业4家,正常运行3家;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侨属企业8家,经营情况良好。
2001年,市侨联积极引导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参与家乡经济建设,投资兴办“三资”“三属”企业。加拿大华侨魏海清在泌阳建成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中加枫华种猪扩繁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旅美华侨段根山在新蔡建成华联文武学校;侨眷李全良在其海外亲友的资助下办起“公司+农户”模式的全兴养殖场,年创利税20多万元;菲律宾华侨蔡汉业先生为上蔡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当年,全市侨联共引进外资1015万元人民币,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002年,围绕促进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各级侨联多渠道加强与港澳台和海外重点人士、工商社团的联络、联谊,密切与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促成平舆脱水菜厂、上蔡宏发养殖场等一批“三资”“三属”企业,引回港澳台及海外资金8960万元。全年共促成侨资企业5家,引资1430余万元,接受海外捐款100多万元人民币。2003年,全市各级侨联动员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密切与海外亲友的联系,引导侨胞及其社团参与捐资助学、解贫济困等公益活动。同时为回乡投资兴业的侨胞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全年共引进外资2150多万元人民币,促成“三资”企业7家,侨属企业11家。“三资”、侨属企业成为驻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04年,全市各级侨联借东西合作会东风,与沿海发达地区、港澳地区交往联络,共接受捐赠100多万元人民币。引资3000多万元,促成侨资企业4家,帮助侨眷属走勤劳致富路,创办侨眷属企业11家。
2006年4月,在河南第四届投洽会召开前夕,全市各级侨联共邀请32名海外华商到郑参会,其中6人受邀回故乡考察。8月,应市侨联邀请,海外侨胞印尼爱谛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李全才先生专程回驻考察投资事宜,拟在驻市投资2100万美元建立冠名“迪士尼”商标的儿童洗涤用品生产线。市侨联分别对本地知名化工企业进行筛选整理,使投资方深受感动,最终与市天方药业集团达成合作意向。9月,匈牙利华侨徐平女士受邀回驻市考察投资环境,徐平女士已分别在驻市投资1.08亿元、500万元建立河南爱克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天乳奶业有限公司,并拟再投资1000万元建立驻马店爱克尔服饰有限公司。当年,全市侨联共引资1.32亿元,促成侨港资企业3家,创办侨眷属企业5家。
2007年4月,市侨联在河南第二届中博会召开前夕,邀请旅加华侨李荣健、旅美华侨王社义等32名海外华商来郑参会,其中21人受邀回故乡考察。促成西平籍香港客商陈景丽在家乡投资35万元建成柏丽行精品服饰商店,韩国华人金玉良先生投资近亿元人民币的中型钼矿勘探、开采和提炼项目合作意向,旅美华侨王社义投资200万元开办华联家具工程公司,旅澳华侨刘钢军在家乡投资300万元兴建便民超市及卫生所各1所,侨属企业铧迪服饰有限公司追加300万元扩大再生产。
2008年,开展“知名华商天中行”活动,邀请有投资意向的华侨华人到驻市考察,配合有关部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联合食品(国际)公司总裁陈云先生,在省侨联时任副主席董锦燕的陪同下,到驻市考察辣椒生产基地和签订购买芝麻协议,并达成合作意向;由侨属商容涛投资200万元开办的新美家电销售公司在西平县商业步行街开业;旅美华侨王社义投资400多万元在家乡开办华侨家具工程公司和鹏达生活超市,侨属杨敏在办好原有企业的同时,投资370万元在正阳县建一家大型酒店;美籍华人段根山先生再次投资500万元人民币,扩建新蔡县华联文武学院办学规模;确山县与美籍华人韩智先生联系,促成他投资1200万元的上海安旭箱包有限公司,在县工业园区建成投产;经市侨联牵线搭桥,由中美商会投资2亿元兴建的驻马店天国贸城开工。
2009年,市侨联采取联络联谊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大力邀请海内外知名侨商到驻市参观考察,投资创业,共引进项目12个,投资1.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5个。
2010年,市侨联坚持以扩大经贸合作和弘扬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姓氏文化和根文化为依托,采取发慰问信、贺年卡,召开座谈会,开展姓氏文化研讨活动等形式,扩大对外交流交往,加强与海外重点人士的联络联谊,吸引他们回乡寻根祭祖、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全年全市共接待港澳台及海外访问团组16个240多人,共引进境外投资项目15个,总投资13.2亿元。
2011年,市侨联充分利用海内海外“两个平台”、财力智力“两种资源”,引导侨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促成侨胞侨属商容涛、娄建伟、王大春等投资6000万元在驿城区、西平县兴建项目6个。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根亲联谊,达成合作意向4个,总投资3.2亿元。
三、为侨服务
地区侨联成立之初,主要是进行全区和侨情普查,落实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所谓“右派分子”“特务”等全部得到平反,提高政治待遇,鼓励参政议政。1985~1987年,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和地委的要求,地、县(市)侨联、侨办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侨务政策。全区平反历史遗留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70余件;发还或赔偿归侨、侨眷私房93户1234间,18567平方米;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156人,有的担任党政或企业事业单位的科以上干部,有的晋升技术职务,有的解决夫妻两地长期分居问题,有的子女安排了就业。落实政策后的侨界知识分子,感恩党的政策,怀着满腔热血,勤奋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其中26名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根据其志愿,被吸纳为中共党员。
1990年,全区深入开展为归侨、侨眷“办好事,送温暖”活动,帮归侨、侨眷排忧解难100余人次,扶持10个农村侨眷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发放救济款3000余元,解决暂时的生产、生活困难。1991~1993年,地区侨联组织广泛宣传贯彻落实“一法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决住房困难、子女升学就业等实际困难300余件。1994年,配合人大、司法等部门在全区进行执法检查,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提请有关部门予以纠正,有效地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1996年,根据省侨联、侨办的安排,全区侨务部门开展“爱侨胞、护侨益、解侨忧、帮侨富、暖侨心”的“五字联心”活动。广大侨务干部走村串户、访寒问暖,了解归侨、侨眷的生产、工作、生活情况,并联系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当年,全区侨汇户接收海外亲友资助资金220万元。侨联干部组织侨汇户学习《河南省归侨侨眷兴办企业事业优惠办法》,引导他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上。
1998年,全区侨联努力深化为侨服务工作,坚持走访看望归侨、侨眷,关心其工作、生活情况,加强与其在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做好侨眷中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理解、支持企业的改革,同时帮助他们出主意,找出路,重新就业。1999年5月,地区侨联、侨办在泌阳县召开全区侨属企业座谈会。与会侨属相互交流创办企业的经验,明确侨属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创业的信心。
2000年,全区广泛深入地宣传《河南省归侨侨眷兴办企业事业优惠办法》,定期走访重点企业,依据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扶持。采取必要措施,宣传侨属企业、宣传企业产品,帮助开拓产品市场,提高经济效益。2001年,全市侨联配合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涉侨案件4起,为侨办实事、好事30余件,及时解决归侨、侨眷的困难和问题,受到归侨侨眷的一致好评。
2002~2005年,全市侨联干部始终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不断强化为侨服务的意识,主动自觉地为侨服务,进行依法护侨。开展进百家侨门、问百家侨事、访百家侨情、暖百家侨心的“四百侨心”工程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针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其逐步加以解决。建立侨资侨属企业数据库和定期联系制度,与侨资侨属企业保持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及时倾听侨资侨属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和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侨服务”宣传月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宣传“一法两办法”,在社会上形成依法护侨的氛围。
2006年,全市深入开展“四百侨心”工程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归侨侨眷家中。市侨联与相关单位多方协调,改善越南老归侨李雪茹居住条件。正阳县侨联制作侨属维权联系卡,密切与侨属的联系,圆满解决5起侨属反映的问题。泌阳县为羊册镇羊北村3名残疾侨属实行免费鉴定、登记、建档,颁发残疾人证书,落实相关帮扶政策。新蔡县老归侨王汉杰先生,倾其毕生心血50万元为家乡修建一所“汉杰小学”,为了铭记王汉杰先生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在其去世多年后,侨联积极与县民政、教育等部门进行协商,并筹集1万多元资金将王汉杰先生墓地迁入到县公墓,并在立碑之日举行纪念活动,使广大侨胞(属)深受感动。建立侨属企业数据库和定期联系制度,及时倾听侨(资)属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近年来涉侨权益案件进行集中走访清查,针对侨胞(属)遇到的困难和反映的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尽快解决。全年全市侨联共接访26人次,办实事16件。通过清查清理,强化侨联干部依法为侨服务的意识,得到广大(属)的好评。
2007年,全市侨联继续集中清理涉侨权益案件活动,共接待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来信来访20多起(次),走访慰问困难归侨、侨属130户68人,安排下岗再就业侨属26人,协助有关部门解决归侨侨眷反映的问题10多件次,办实事16件。新蔡县以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挂牌成立侨胞(属)健康服务中心,为侨胞(属)开通了绿色就诊通道。正阳、新蔡、确山县侨联为帮助侨属搞好“三夏”生产,成立“三夏”生产帮扶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帮扶工作。
2009年,全市侨联围绕市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年共编印800本宣传资料,接待来信来访10件(次),逐件组织调查落实,并按规定及时上报反馈,做到件件有落实、有结果、有反馈,办结率100%。2010年,全市将开展为侨服务与维权工作相结合,做好侨界稳定工作。引导侨界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参加技能培训,激发广大归侨侨眷的创业热情。
2012年,全市侨联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省侨联副主席姚新文偕省侨联机关党委、省侨联维权部等一行4人于春节期前到驻市慰问部分归侨,为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及慰问金、慰问品。全市侨联普遍对重点归侨侨眷、侨界特困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物品折合近5万元。当年,市侨联多方协调解决原侨联企业职工陈金谦退休上访历史遗留问题,受到省侨联高度好评。全年侨联共接待来访30人次,处理信访18件,信访回复率100%,关部门解决归侨侨眷反映的问题12件次,处理维权案满意率100%。
四、公益事业
1991年后,地区侨联贯彻落实“一法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河南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为广大归侨侨眷服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决住房困难、子女升学就业等实际困难,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海外联系优势,为海外华侨从事公益事业牵线搭桥。1992年,50多位台胞捐赠500余万元,资助家乡办学办电、搞农田水利建设。其中上蔡籍台胞、著名书画家、企业家肖纪书先生捐赠28万元兴建的肖窦村“纪书小学”,捐赠20万元与上蔡县文化局联合兴建的“上蔡县文化馆”暨“台胞会馆”先后于1992年9月10日、9月11日举行落成典礼。1993年,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捐资50万港币在遂平县创建“嵖岈山风景区逸夫小学”;正阳旅台同乡会向正阳县捐赠100万元新台币用于教育事业。
1996年,全区侨联系统促成海外捐资举办社会公益福利事业6项,捐赠人民币288万元。1997年,全区共接受海外捐赠62.5万元人民币。其中,日本“水月会”为遂平县灈阳镇第三小学捐赠10万元人民币用作优秀学生奖励基金;正阳县旅美、旅日等华侨为建设淮河大桥捐款8万元人民币。1999年,全区接受海外助教捐资785万元人民币。2002年,全市接受海外捐款100多万元人民币,通过有关组织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其中,旅居匈牙利、罗马尼亚的华侨出资1.5万元捐助确山县30名特困学生。2005年,通过在侨界人士中开展“根在天中,造福家乡”活动,引导海外侨胞到驻市开展公益活动,支持家乡建设。美籍华人李津京、正阳籍旅美博士刘来远、旅加博士李荣建、日籍华人葛丙恒分别回乡开展讲学交流、救助贫困学生活动。
2006年,市侨联与海外侨胞和社团积极联络联谊,争取到中华海外基金会对驻马店市的支持,筛选2所贫困小学作为受助对象。8月,市侨联与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爱心助养贫困儿童”计划,在驿城区、确山、遂平举行爱心捐赠活动,活动期间,爱心肋养团共为300名家庭贫困小学生发放助养金21万多元,并走访慰问部分贫困家庭。市侨联邀请广东袁氏考察团分别于4月和10月到驻市考察,为汝南、平舆2所小学各捐资60万元建教学楼,并于年底竣工投入使用。10月,香港应善良基金会向西平县权寨小学捐资20万元用于建教学楼。继续开展“根在天中、造福家乡”活动,促成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捐资20万元,重建确山县任店乡倪庄小学;香港禧福有限公司长期资助确山县61名孤儿生活学习。争取到日本“利民·人的安全”基金会无偿捐助70万元资金,改建确山县新安店镇卫生院。旅居澳大利亚博士生导师刘钢军,为家乡新蔡县李桥镇捐资20万元人民币建成便民诊所。
2007年,市侨联促成海外侨胞在驻市兴建一所侨心小学;旅美华人段根山先生为新蔡县华联文武学校投资2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美国国际关怀机构(CCI)为驻市的2600名小学生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价值60余万元;马来西亚星洲媒体爱心事业基金会“爱心助养贫困儿童”活动,在全市筛选400名贫困小学生进行爱心资助,并为其发放28.8万元的助学金;西平县日籍华人葛丙恒、确山县美籍华人李津京分别向家乡捐资3万元、1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西平县杨庄高中及确山县第一高中共计7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上蔡籍留美华人朱德民博士捐资10万元用于家乡村村通工程;西平县权寨镇苗张村加拿大籍华人苗剑出资30万元,为家乡修建1.3千米的水泥路和400米农用石子路。夏季,新蔡、正阳、平舆等县境内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侨属赵永坤、徐兵带头捐资,全市归侨侨眷及侨资企业积极响应,共捐赠价值10.4万元的面粉、食品、药品,助灾区群众顺利渡难关。
2008年,市侨联向省侨联争取到一个50人的“珍珠班”,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每年给予每位学生2500元人民币补助,市一高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班主任及生活辅导员,单独编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5月,中国侨联爱心事业基金会把泌阳县高店乡白马寺小学改造项目列入“侨心工程”,拨付项目资金20万元,同时协调泌阳县政府拨付配套资金20万元资金进行扶持;促成印尼总统大学当年在驻市招收2名留学生;正阳县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侨属王大春在家乡投资500万元,兴建太极武术学校。“5·12”四川汶川地震以后,市侨向全市侨界发出爱心捐款倡议,开展“我们永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为主题的捐资赈灾活动。侨属蔡玉霞家庭生活困难,一直是侨联重点帮扶对象,听到侨联组织捐款活动,不顾自己年老多病,身有残疾,仍坚持拄着双拐来到侨联将随身所带69元现金全部捐出。回乡的旅加华侨李荣健先生先,生活并不富裕,仍坚持来到侨联办公室向灾区人民捐款400元。上蔡县侨联书画联谊会,组织30多名书画家开展书画赈灾义卖活动,所得的1万元义卖善款全部交往慈善机构。全市侨界共向灾区捐款计63万余元。
2009年,全市侨联以乡情吸引侨胞,引导海内外侨胞至驻市开展公益活动。通过中国侨联爱心事业基金会的沟通联络,开展“捡回珍珠计划”和“爱心助养贫困儿童”计划,在市第一高中增设1个50人的“珍珠班”。3月上旬,市侨联先后奔赴确山县、汝南县、遂平县和驿城区,送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集团对全市400名农村贫困小学生每人资助700元,共28.8万元的爱心捐助款。泌阳县侨联筹资4万元,对“金全爱心小学”的围墙、道路等进行平整、修饰。华嘉集团董事长庄成鑫为西平县8名大学生每人资助3000元,23名中学生每人资助600元。确山县侨联通过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为全县贫困中小学生和残疾儿童捐赠款物,总价值20多万元。
2010年,市侨联争取中国侨联爱心事业基金会在泌阳县、西平县捐资40万元分别建“金全爱心小学”和侨心小学1所;促成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捐资37.5万元在市一高增设一个75人的“珍珠班”;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爱心基金会捐资15万元继续对驻市200名小学生进行资助。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董事长张晓卿先生是享誉东南亚的“报业大王”,由其倡议设立的星洲日报爱心基金会连续4年为驻市1200名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近90万元。市侨联在市委统战部的统一组织下、同市工商联和各民主党派机关及部分民营企业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00多万元。
2011年,市侨联发挥“侨爱心”优势,促成中国侨联爱心事业基金会、浙江新华爱心基金会、河南鹏宇集团及海外侨胞、侨眷等捐资5200万元,捐建、援建学校4所,开设“珍珠班”3个,资助学生275人,免费体检325人,捐赠电脑、节能灯具2000个。2012年7月12日,河南省侨联副巡视员耿诚聪、省侨联经联部部长刘合生一行3人在市侨联领导的陪同下,到驿城区刘阁乡实地考察侨心小学建设情况。当年,争取到瑞士前驻华大使舒爱文等为驻马店市泌阳县羊册镇古城小学捐资200万元;11月1~2日,浙江新华爱心基金会秘书长姚霁光一行4人到驻马店市一高走访“珍珠班”,并深入到确山、泌阳等乡镇走访“珍珠生”家庭,该项目已累计捐资112.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