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学技术协会
1978年3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之后,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地区科委分出6人分管科协工作,领导关系隶属科委。1983年12月12日,驻马店地区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有工作人员7名。地区科协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促进全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向党和政府反映科技人员的情况及要求,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1984年,科协增设科技咨询服务部。1985年,地区科协编制11人,其中行政编制7人,事业编制4人。全区9县1市科协陆续恢复建立,人员编制5~7人不等。1992年,全区有183个乡(镇)成立乡(镇)科协。1996年,地直机构改革,地区科协事业编制9人,设办公室、科普部、学会部。全区所有乡(镇)均成立有乡(镇)科协,县(市)委组织部正式任命县区科协主席和副主席,同配一名专职秘书。
2000年8月,改为驻马店市科协,市科协机关由办公室、科普部、学会部构成,并设有科普影视宣传站和反邪教协会两个二级机构,编制人数共17人。市科协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河南省科普条例》开展各项工作。2002年,驻马店市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科协领导职务称谓由主任、副主任改为主席、副主席。2011年,市科协下属2个事业单位,分别是驻马店市科普影视宣传站、驻马店市反邪教协会。2012年,开发区科协正式成立,至此驻马店共建成9县2区11个县区级科协。市科协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等中心工作,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论证,进行建言献策;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全市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及优秀科技成果,举荐筹备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编辑出版科技和科普书、报、刊,兴办科普和科技活动场所;管理所属市级学会,指导县区科协业务工作。
第一节 代表大会
一、驻马店市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
2002年6月16~18日,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四大班子领导、省科协领导和来自全市各行业的28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听取市科协《肩负起科技兴驻的历史使命,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开创我市科协事业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黄卫华为市科协主席,周梦林、赛玉此、侯杰为副主席。
二、驻马店市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
2009年4月9~10日,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市西园宾馆召开。市委书记化有勋,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国庆,省科协常务副主席何凤莲,市委副书记杨喜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素平,副市长张德轩,市政协副主席闫超,原市长级领导干部王振国,省科协办公室副主任万伏牛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与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市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共290名,其中正式代表260名,特邀代表30名。代表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建、农业等多条战线,有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代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代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代表,从事技术普及推广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代表和高技能人才代表。
会议听取市科协《开拓进取务实重干,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为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市科协关于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的决议》和《致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委员41名,常务委员19名。赵连中当选为市科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邓清红、侯杰当选为市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1983~2012年驻马店地区(市)科协负责人
主 任(主席):
尤德广(1989.10~1998.11)
张敬礼(1999.5~2001.11)
黄卫华(2001.11~2005.2)
邓志棠(2005.2~2006.5)
李国营(2006.5~2008.6)
赵连中(2008.6~2012.12)
副主任(副主席):
路恒铎(1978.3~1980.3,负责人)
周 宇 (1981.4~1983.11,负责人)
郑枫月(1983.12.~1993.6,1983.12.~1989.9主持工作)
张学伦(1992.12~1994.6)
高玉梅(女,1993.3~2001.10,1998.11~1999.5 主持工作)
徐中民(1995.1~1996.6)
刘怀成(1995.1~2000.2)
侯 杰(2001.5~2009.7)
赛玉此(2001.11~2008.9)
邓清红(女,2008.10~2012.12)
万小成 (2012.2~2012.12)
第二节 科普工作
一、科普宣传服务
20世纪80年代,科普宣传主要利用农村集市和物资交流大会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科技书刊,或将科技图片制成展板供行人观看,或在城镇、村庄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栏,或结合农时利用有线广播宣传科技知识。1984年,地区科协下设科技咨询服务中心4个,服务中心下设各类咨询服务站、部43个。1985年,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站、部共开展科技服务2761次,其中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28次,解决技术难题15个,产生经济效益152.5万元。1986年后,全区各级科协坚持“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示范辐射,形成气候”的方针,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以“一人一技,一人多技”为目标,在农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990年,全区开始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通过科技培训和对农技人员管理,为驻马店地区培养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生土长的农民科技队伍,成为驻马店地区农村经济的开拓者和新生产力代表。
1992年,地、县两级科协组织科普电影、电视片在城乡巡回放映。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若干问题》文件下发后,全区各级科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除原有的宣传方式外,组织科技人员举办科技讲座,向广大群众宣传实用科技知识。1994~1995年,在帮扶乡镇企业过程中,围绕“富民工程”,把工作重点放在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和开展联合经营上。完成对11个乡镇企业的帮扶任务,超额完成省科协下达的任务目标。
1996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教授为正阳县乡以上干部作《粮食问题及农业增长方法》专题报告;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小麦专家崔金梅在确山县为乡以上干部和农民技术人员作《小麦高产培育技术》专题报告。10月,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正光教授为全区县处级以上干部作《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专题报告;省科协副主席、高级工程师杨保善为出席地区科协会议的代表作《高新技术发展现状》报告。全年帮扶6个贫困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083元,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从1996年开始,全区开展厂会协作(学会与企业结成协作对子)活动,由以前科协面向提供咨询服务改为学会与企业结对面对面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厂会协作,充分发挥学会在人才、智力、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1997年,全区科协系统在春、秋季节两次举办科技宣传月活动,展出宣传展板800余块,发放科技书刊、科技明白纸29万余份,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作科技报告,听众10万余人。1998年,省、地、县3级科协举办的“1998年科技富民传播行动”在平舆县举行,组织省、地专家7人、3级科协人员25人、科普电影队1个、流动宣传车5台,到农村宣传科技知识,为农民群众释惑答疑。地区科协精选32项先进实用技术编成《农村实用技术项目汇编》,供全区科协普及科技知识和广大农民选用。当年,地区科协先后两次在正阳县西严店乡李塘村委扶贫点对全村村民组长、科技明白人进行培训,邀请小麦、园艺、瓜果、花生专家讲课,并赠送科技资料、科技明白纸,使农民较为全面地掌握农作栽培技术。
2000年,全区科协把年度科普宣传工作任务列入各成员单位责任目标。先后举办“百日百乡百万农村青年科技大集暨全区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科普宣传园”等活动,全区组织科技下乡9850人次,其中地级以上专家、教授480人次,380万人次受到科普教育,送科技图书13.6万册、科技资料28万份,广播电视科普专题讲座170次,播放科技录像片320盘,培训农村人才20万人次。8月,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地委党校对全区10个县(市)科技副县(市)长、科技副乡(镇)长进行培训。全年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63人次举办培训班,受训人教20600人次,通过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省科协和地区科协共同组织“科普及实用技术传播工程”,以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把对确山、平舆、上蔡、新蔡、泌阳5个贫困县、22个贫困乡、150个贫困村的科技服务项目列入省科技传播工程项目。
2002年,全市共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92次,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组织各类科技培训1422场次,培训党员干部近8万人次,农民群众29万人次。2003年4月,驻马店市出现全省首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后,市科协以“依靠科技战胜非典”为主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从省科协用专车运回防治非典挂图7000份,组织编写《非典防治100问》15万本、《传染病防治法》3000份,在全市普及防非典科普知识。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技术培训工作,全年共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302次,举办科技报告会195场,展出板块2190块,发放技术资料32万份,受益人数25.9万人次。社区科普工作持续开展,共举办社区科普讲座102次,科普报告98场,科普培训179次,科普影视放映64场,电视播放科普节目384次,发放科普资料6万多份。组建由8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连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志愿活动。当年,驿城区科协、确山县科协、遂平县科协和汝南县科协被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农村科普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2004年5月,科协会同市委宣传部、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法制办联合下发《关于宣传贯彻〈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通知》,开展《科普法》《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学习和宣传活动,活动共展出宣传展板1100多块,科普挂图300多幅,发放科普资料2万多册,设立科普咨询台30多个,接受咨询人数1.1万人次,科技培训280期,受益群众达22万多人。“6·29”科普日(2002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活动期间,市科协组织开展“崇尚科学、关爱生命、维护人权、反对邪教”大型图片展活动,引起全市各界的强烈反响。7月,市科协与驻马店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栏目《科普大篷车》正式开播,每周播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节目一期,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份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全市开展“科普日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展示宣传展板,设立咨询台,发放科普资料和科普知识手册等各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养生保健、安全生产、节能环保、防病减灾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良好风尚。
2008年8月7日,市科协在驿城新村举办以“科普进社区,和谐迎奥运”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共展出挂图150余块,发放明白纸300余份,通过向社区居民宣传奥运历史、奥运项目、奥运文化及节能减排、防震救灾、养生保健、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公共安全、揭露邪教本质和人口与健康等奥运及科普知识,向社区居民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普知识,引导社区居民树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2009年3月20日、5月6日和12日,市科协“科普宣讲团”分别到驿城区水屯镇石庄村、确山县三里河乡莲花村和遂平县和兴乡吴阁村,开展“科普入乡村”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专家辅导、现场答疑、科普展览、发放科普资料等。12月,启动农村“科普书屋”建设工作,第一批图书包括省科协配发的科普杂志、市科协印制的科普知识手册以及市科协购买的有关农村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手册和少儿画册等。开展农村“科普书屋”建设,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学习科普知识、推动农村科学普及的平台。
2010年5月13~18日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科协组织“科普宣讲团”成员到确山县新安店镇余冲村、驿城区关王庙乡潘庄村、驿城区吉泓牧业等地,举办畜牧业养殖专题讲座,进行技术指导,并向有关人员赠送相关书籍和资料。活动共发放各类科普图书800余本,发放科普资料2000余份,展示科普展板160多块,展览科普挂图230余幅,受益群众近万人次。9月17日,市科协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活动期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和农业技术培训12场,举办科普知识展览13场,展示科普展板79块、科普挂图412张,播放科普影像315分钟,发放《科普知识手册》等科普书籍1000余册、科普资料3000余份,参加活动的科普志愿者37人,受益群众万余人次。
2011年3月,市科协组织“科普宣讲团”成员到驿城区刘阁办事处周楼村刘楼村民组、开发区界牌村、遂平县阳丰乡等地实地指导农民麦田技术中后期管理,针对年前持续性旱灾对全市小麦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旱灾过后小麦生长过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5月15~21日,市科协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携手共建创新型驻马店”为主题,开展第十一届科技活动周活动。围绕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科普内容、开展“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活动、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化等开展活动。2010~2011年,全市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世纪广场、移动花园、光明小区、中医院家属院、天方药业家属院等人口密集的小区和街道小游园新建150个科普宣传栏和科普画廊,宣传节能降耗、科学饮食、常见病急救、汽车环保与节能等科普知识。
2012年,全市农村多数行政村成立科技服务站,部分建立“农村科普书屋”,配备科普图书,安装科普宣传栏,农村科普志愿者发展到7000多人。5月,市科协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携手共建创新型驻马店”主题,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拍摄科普宣传片在电视台播放,组织农业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维护好天中科普广场和社区科普宣传栏(画廊),组织全市争创国家级科普示范县的县区科协分管科普工作的同志到外地考察参观。6月,组织开展全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科协共开展“科普进社区、进企业”等各种宣传活动10次,展出科普展板40块,科普挂图3600幅,播放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片1200分钟,设立科普咨询台20个,参观人数近万人次,科技咨询人数800人次,发放《食品安全科普手册》《科普知识手册》等各种科普书籍和宣传资料4000余份。
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自1986年始,为更好地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县两级科协在农村联系建立科普示范基地。1992年,为配合全区农村实施的“小康村建设工程”,地区科协联系建立奔小康科普示范村6个,试办开发示范田、帮建村办集体企业、培训科技人员、帮助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等。地区科协在上蔡县试办开发示范田2万亩,推广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得省科协首届新品种推广二等奖。确山县科协“小康村”建设示范村—三里河乡南泉村,建立苹果、板栗育苗基地100亩,通过良种引进、技术服务等,当年就为农民增收80万元。1989年10月,省科协在西平县武岗村召开全省科技示范乡、村现场会,随后科普示范乡、村建设活动在全省推开。当年全区累计建设科普示范乡40个,科普示范村140个。同时,进行高产开发示范,农作物示范田累计达30万余亩,蔬菜种子繁育基础12.25万亩,良种家畜10万头,良种家禽200万只,另建一批甲鱼、蝎子、小尾寒羊养殖和生物微肥、农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1992年,地区科协在全区开始实施“金桥工程”(即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架金桥)项目,1993年,全区的“金桥工程”浓缩为“六个一”工作目标,即:联系建设“奔小康科普示范村”10个,帮扶中小乡镇企业10个,地级学会围绕经济建设办10件实事,全区科协系统实体创产值1000万元,地区科协实体创产值100万元,县(市)科协实体创产值10万元。是年,地、县科协经过调研考察,分别制定奔小康科普示范村发展规划,并按照全省“奔小康科普示范村”标准,开展达标活动。经检查验收,汝南县汝宁镇西关村、遂平县关王庙乡熊楼村、驻马店市橡林乡王楼村被授予“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村”。1992~1993年,全区科协系统联系试办“一优双高”开发示范田4.39万亩,提供技术指导,或技术示范,或承包开发。同时推广《黑姜砂土综合治理技术》和《板栗三当育苗技术》,均受到省科协表彰。
截至1994年底,全区建成“奔小康科普示范村”38个。各级科协为“示范村”引进项目26项,引进资金51万元,建立科普组织33个,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51个。“示范村”中,以种植业为主的20个,占53%;以村办企业为主的13个,占34%;以养殖业为主的5个,占13%。确山县城关西郊村和平舆县五里村,人均拥有集体财产7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达到省科协制定的“奔小康科普示范村”标准。驻马店市橡林乡王楼村,遂平县关王庙乡熊楼村人均纯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达到省政府制定的“小康村”标准。
1995年,在科普示范村建设中,地、县科协着力帮助乡(镇)建立科普组织,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科技致富典型,解决农民在商品生产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当年,有7个科技示范村达到标准,省科协为其颁发匾牌。至年底,“金桥工程”实施4年,全区共实施工农业生产项目40项,取得效益8000多万元,为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1997年,全区各级科协把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作为向农民辐射实用技术的重要手段开展工作。全年建立种植示范基地8.52万亩、养殖示范基地12个、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5个,为农民增加收入2065万元。
2000年,全区共建立不同层次的示范基地213个,其中地区科协联系建立26个。全区推广农业新技术99项,为农民群众带来经济效益。2002年,全市新建成科普示范乡镇10个,新建科普示范基地135个,其中杨庄户乡脱毒马铃薯与甘薯科技示范基地被省科协定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重点项目。2004年,西平县建成河南省第一批省级科普示范县,通过省科协的复查验收。全市各县区科协共帮建科普示范村13个。全市共建成省、市、县3级科普示范基地63个,面积达4.9万亩,涉及种植、养殖、林业、加工业等7个类别,汝南县花木示范基地被确定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重点资助项目。
2006年,全市科协组织着力加强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市、县科协配合做好对省级科普示范乡镇的帮建工作,县、区科协确定帮扶科普示范村20个。全市有省、市、县3级科普示范基地66个,面积达5.5万亩,项目涉及种、养、林、加、贮等7个类别,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特色。
2009年,全市开展以“创建先进科普示范县、创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带”活动。联合市电视台科教频道到部分先进科普示范基地和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拍摄制作电视科普片《天中上下齐努力,“三创一带”创佳绩》,扩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确山县蚁蜂镇胡楼花木科普示范基地、平舆县精品杂果种植协会等一批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农技协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共争取“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70余万元。全市400多个农技协,带动农户20余万户,科普示范基地280多个,面积达36万亩,基地和协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1年,市科协认真组织输录“三创一带”数据库,全市共申报输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6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52个,组织县区申报奖补项目20多项。其中,汝南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协会等一批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农技协和农村科普示范带头人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三创一带”奖补资金近200万元。至年底,全市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00多个,科普示范基地400多个,基地面积30多万亩,基地和协会带动农户100万余户。驿城区、遂平县、确山县、泌阳县成功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汝南县重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县”。
2012年,出台《驻马店市“三创一带”活动提升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市“三创一带”活动推进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5个省级科普示范县至少3个进入国家级科普示范县行列,国家级科普示范县达到4个;所有县(区)成为国家和省级科普示范县(区)。制定县(区)2012~2015年创建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书屋、培育农村科普带头人等各项提升工作的目标,对全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按照创建类、达标类、优秀类由低到高逐级提升推进。确保“三创一带”活动活动扎实开展。探索建立农技协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的新路子,加快建设特色生态农业园。至年底,全市共有农村科普示范基地400多个,包括农作物种植,花木种植,蔬菜种植,林果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种植,猪、牛、鸡、鸭养殖,渔业养殖等多个方面。全市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势头良好,规模逐步扩大。市科协在科普基础建设中发挥督导和助推作用,指导各县区创建科普示范基地,扩大创建规模,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节 学会工作
一、学会组织建设
1983年,一些农村开始成立专业技术研究会(以下简称农研会)。他们从技术方面通过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把群众组织起来,从事专业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1984年3月,泌阳食用菌协会成立。1987年11月,地区科协在遂平县关王庙乡熊楼村创办“商品生产村”试点,成立“黄桃生产联合社”和“黄桃研究会”,吸引全国、全省一些经济学家前来考察研究。当年,泌阳食用菌协会成为地区科协联系建设的重点农研会,协会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组织协调、技术服务,推动泌阳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1988年2月,上蔡县成立全省第一个“上蔡县庭院经济农民协会”,为农民开辟发家致富的新天地。1989年,地区科协在遂平县进行“绿色证书”制度试点,以此促进农研会的组织建设,对农民中掌握一定科技知识的人员,经过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农民技术员证书”,即为“绿色证书”。1990年“绿色证书”制度在全区普遍实施。同时,在农村开始进行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当年全区评定助理农技师2555名,农技师1132名。
1992年,驻马店地区建立地区级自然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52个,拥有会员10050人,80%以上的学会都参加或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全区农研会发展到375个,会员1.08万人。当年,上蔡县庭院经济研究会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十佳庭院经济研究会”,并荣获“全国科技兴农杯奖”。当年,全区有6个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并在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全国性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驻马店卷烟厂科协、地区电表厂科协受到省科协、省计经委的表彰。
1994年,全区各级科协围绕“建好一个协会,办好一个实体,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大力发展农研会。当年,全区农研会发展到400多个,会员1.8万人,其中重点抓的26个农研会,会员2676人。办实体16个,从业人员272人,形成固定资产322万元,实现利税97.11万元。1995年,全区农研会已有474个,会员2万余人。其中,产、供、销一条龙系列化服务,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协会+农户模式的农研会100余个。当年,泌阳、正阳、新蔡3县在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建立企业科协,全区建立企业科协10个。1996年,全区16家企业建立科协,有工程技术人员482人。
1997年,地区科协配合民政部门对所属学会进行清理整顿,理顺挂靠单位、合并相近专业学会、依法注册登记,使学会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当年,9个学会换届选举,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学会领导岗位。新成立地区计量学会、地区建材冶金工业学会和地区烟草学会。当年,地区科协、地区经贸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驻马店地区企业科协工作的意见》,加快在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中科协组织建设。全区有25家企业建立科协组织,拥有工程技术人员798人,企业科协专职干部10人,兼职干部38人。当年,全区农研会发展到686个,会员4.48万人。1998年,发展到911个,会员5.85万人,其中农民专业技术人员2.09万人。全年全区有8个农研会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
2000年,地区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49个,拥有会员15 399人。企业科协发展到75个,其中:中小型企业科协43个,有工程技术人员953人;乡镇企业科协32个,有工程技术人员297人。中型企业一般设有专职科协干部,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科协干部均为兼职。全区农研会发展到1025个,拥有会员6.6万人,其中农民专业技术人员2.4万人。至年底,全区地、县两级学会与企业结成27个协作对子。学会会员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完成100多个协作项目,为企业增创经济效益近亿元。当年,驻马店地区科协被省科协、省经贸委授予“厂会协作优秀组织先进单位”。
2004年,市科协组织协调成立大麦产业协会、驻马店市车迷协会、驻马店市城市规划建设协会、外语协会、药学会,各类市级学会共47个。2007年6月29日,驻马店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当年全市大部分县区陆续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2008年6月,市科协下发《关于认真做好科协所属学会及科协基层组织会员数量调查的通知》,对全市学会、协会、研究会及县区科协所属学会进行调查摸底,市直51个,县区180个,正常开展工作的25个,没有注册及年检的26个。指导各学会按时改选换届,健全学会组织机构,使学会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全市学会的健康发展。2009年,依据《河南省科技类学术团体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市科协联合市民政局对全市不按科协章程开展工作、长期不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和两年不参加年检的自然科学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进行清理整顿。对新成立的家禽业协会、城市科学研究会进行业务指导。督促市公路学会、市电机工程学会等市直学会按时改选换届。
2011年,市科协督促市大麦产业协会、市心理学会等相关市直学会按照社团管理有关规定,完成年检工作。指导市外语协会、市公路学会、市烟草学会等学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并协调社团登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按成立程序对驻马店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进行指导,并作初审批复。2012年,全市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23个。

二、学术活动
1978~1985年,地区卫生系统每年都要举行学术讨论会,交流的医学论文有117篇在全国与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984年,地区科委、科协在驻马店市举办食品发酵工业开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区各地的专家、教授12人,地区及各县、市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80人参加会议。1985年地区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共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98次,7552人与会,会议发表论文287篇。
1989年,全区进行第一次优秀论文评选、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此后每2年表彰一次。1992年,地区级学会参加全国、全省性和自办学术会议150余次,发表和交流论文1500多篇。1994年,全区各学术团体、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89次,738人参加,交流论文587篇,43篇优秀论文受到地区以上奖励。1995年,全区向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委会推荐19篇,均被收入省优秀论文汇编。平舆县郭楼骨伤科研所民间医生李奇今撰写的《接骨愈伤膏治疗骨及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获得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他的《透骨止痛膏治疗颈腰痛320例临床报道》和《手法配服“安肾丸”辩证治疗腰痛225例》两项研究,获得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其论文在1995年美国纽约国际中国传统医学学术会议上,获得“中国传统医学杰出论文奖”。
1996年,地区科协首次举办跨学科、跨部门、综合性“科技兴农”研讨会,地、县两级相关学会参加,会上交流论文95篇。会后,地区科协汇集各方面专家意见,撰写出《科技兴农建议报告》,被地委、行署采纳。1999年3月,组织有关学会参加省科协召开的“河南省产业化经营及其发展研究”研讨会,驻马店地区有6篇论文参加大会交流。5月,有关学会秘书长参加由省科协和地委统战部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北京大学教授王选作“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学术报告。
2002年,全市有35家企业科协组织6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469条,完成技术攻关123项,开发新产品59项,增创经济效益7200多万元。4月,市科协组织开展第二届河南省十大民营科技实业家和百佳民营科技实业家的评选举荐工作,入选表彰10人。立项申报“金桥工程”项目16项,其中省科协选定12项,中国科协选定2项。10月,组织召开“加入WTO后给我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型学术研讨会,涉及农、林、水、牧、科学、教育、城建、环保、卫生、气象、土地等十多个学科,大会交流论文66篇,由市科协进行综合归纳整理,以“专家建议”的形式报送有关领导。
2003年,市科协与市人事局、市科技局联合开展驻马店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工作,共评出一等优秀论文25篇,二等优秀论文31篇,三等优秀论文14篇。年度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100余次,参加人员1.6万人次。当年,全市有27家企业科协组织技术人员850名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企业提合理化建议320条,完成技术攻关102项,开发新产品36种,增创经济效益1.2亿元。
2004年,市科协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组织参加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撰写论文12篇,9篇被省科协录用。年度共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120余次,参加人员2.5万人次。市大麦产业协会邀请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农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得泉作《建设协会,为实现啤酒大麦国产化发展战略而奋斗》的学术报告;北京农科院教授白著一作《当前我国啤酒大麦生产与市场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5月,市科协协助省科协国际部在驻马店市成功举办为期3天的“以色列奶牛养殖培训班”,受到省科协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
2008年9月17日,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市委书记化有勋,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国庆,副市长张德轩带领全市代表团600余人参加年会。17日下午,全市15个项目上会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引智入豫项目1个、引资入豫项目9个,项目涉及化工、生物医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合同总金额79亿元,其中科学技术项目2.69亿元。
2009年,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市气象学会、市医学会、市水利学会、市农业推广协会、市道路运输协会、市心理学会等分别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进社区”等活动中进行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10月,市科协邀请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家院士报告团”成员、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科院分会会长李应中研究员到确山县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报告,这是驻马店市首次举办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高层次报告会。市、县、乡、村4级从事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干部及基层工作者1500多人到会。
2010年3月22日,市气象学会围绕“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60年”气象日活动主题,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工作座谈会和气象宣传图片展。结合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举办驻马店气象学术交流会,会议交流各类气象学术论文54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3篇。驻马店市医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抗癌协会等分别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5月,驻马店市“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科协和邀请中国科协、中国老科协“专家院士报告团”成员郭曰方到驻市为黄淮学院的师生们做题为《科学与人生》科普报告。
2011年,市科协以“科技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题,围绕“学会科技评价作用分析”等内容,开展“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二十九届年会”和“河南省第六届学术年会”征文活动,共征集《基于学会“气象科普”如何向农村延伸的探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13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入选《经济策论》论文集。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结合全市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举办“家教问题研讨会”“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市气象学会结合全市气象工作特点,围绕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三农”工作,通过征集论文、举办交流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2012年8月1日,市科协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第九届青年科技奖和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评审工作。共评选出第九届青年科技奖42人,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9篇,优秀决策成果3项,优秀著作8本。
第四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1980年8月,地区科协与行署幼儿园、驻马店军分区幼儿园联合组织智力启蒙幼儿教育活动,放映科教片25部。1982年,地区科协组织的科技夏令营活动,有180名学生参加。1984年,组织科技夏令营2次,有70多名青少年参加。1983~1985年,驻马店市连续3年举办3届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同时还成立青少年科普基金会。同时,地、县两级科协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对10万余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3+1”(即3年初、高中正规课程教育,加一段时间的农村实用技术学习)教育,使学生未离校就能学到1~2项农村实用技术。地区科协组织青少年参加科技夏令营,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五小”(小发明、小改革、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活动、“生物百项”(多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活动各类智力竞赛。
1994年,平舆县、西平县、驻马店市先后设立“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意识。1996年,在全国青少年学生“科学幻想绘画”评奖和展览活动中,驻马店地区征集到125幅。经过地区、省及国家有关专家评选,驻马店市第一小学学生林森鸿的《太空医学》获得全国首届青少年科幻绘画优秀奖。5月,地区、驻马店市科协联合举办“五四科技传播日”活动,组织200名中学生参观六九三厂,观看航空航天技术录像,邀请专家作航空航天技术知识报告,对学生很大的启迪。确山县科协争取到“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6~2000年社区非正规教育合作项目”,多次组织科技夏令营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组织2700名学生参加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
1997年,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珍惜生命之水”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受教育者2万余人。当年,地区科协举办首次1997暑假大学生科技夏令营,参加营员35人,先后参观现代化企业、革命圣地、自行车拉力赛等,在确山驻军靶场进行实弹射击活动。1998~1999年,组织开展“生物百项”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87次,参加6.3万余人次。至2000年,全区青少年在“五小”活动中,撰写科技小论文1259篇,小发明308项,有5067名青少年参加各类科技知识竞赛。553人次受得奖励,其中,地区级奖431人,省级奖110人,国家级12人。确山县第一高中学生邢科威发明的“安全创茧刀”“离合式路灯支架”和“磁性黑板装置及其专用笔和板擦”,获得省科协“五小”活动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西平县教育局刘素梅荣获首届“河南省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技制作”项目一等奖;地区卫生学校学生张旭撰写的《洁净室的湿度测量与调节》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省科协“小论文”三等奖。
2001年,全市共举办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科学实践活动3起,参加营员257人次,采集植物标本150件。12月,举办儿童幻想绘画展、收集作品157件,经专家评审,有32件送省参评。当年,组织生物、环境科学实践论文的评比活动中,西平县完全小学《关于洪河水污染的情况考察》、确山县第一中学《红叶碧桃树的嫁接技术实验》、平舆第二中学的《我看小清河》3篇论文,分获省科协青少年小论文二、三等奖。
2003年,全市科协组织会同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校园崇尚文明演讲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及夏(冬)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年,驻马店市被省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命名“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所,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2个,获得表彰的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员4名、先进工作者1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体积1个。2004年,确山县科协组织开展的“小小红丝带”项目,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项目,获得奖金4000元。2005年,全市科协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相继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小手拉大手”科技传播行动、校园科普知识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及在(冬)令营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深化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008年,全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加大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力度,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素质教育。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科技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从小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思想意识。
2011年9月,市科协组织参加第五届河南省青少年科学素质网上知识竞赛活动。10月13日,由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联合举办全市市首届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竞赛活动。全市共有80多所中小学校4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5名。这些参赛作品绝大多数为学生自我选题、设计和完成的,这些作品涉及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航海、植物标本、环保、太阳能等领域,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激情。2012年,全市加大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力度,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市科协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小发明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参与第26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