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工会
第一节 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2002年3月28日~30日,驻马店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350人,省总工会副主席茹嘉效代表省总工会向大会致贺词,17个省辖市工会,各县区和市直60多个单位的领导到会祝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军分区领导出席会议。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审议大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一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大会由驻马店市总工会党组书记、提名主席候选人郭绍伟作《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努力开创驻马店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根据《中国工会章程》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召开代表大会及组成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若干规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等额选举办法,选举产生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及其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郭绍伟,副主席曹筱业、蔡新国,常务委员于学章、王化峰、史春龙、李方、李仲梅、宋丽、张富学、郭绍伟、陶俊荣、常启元、曹筱业、蔡新国、魏靖。曹筱业当选为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一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祁锡华当选为副主任。大会还对全市先进基层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市委书记卢大伟发表讲话。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
2009年3月29日~4月1日,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军分区领导化有勋、刘国庆、杨喜廷、段腊梅、邓来法、赵焕之、武国定、张宪中、李明、张杰、张道龙等出席会议。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巡视员赵兰英,省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谢如意出席会议,赵兰英致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道龙代表军分区,市妇联主席武兰芳代表群众团体,全国劳模、驿城区古城乡农民杜娟代表农民向大会祝词。市总工会主席张杰代表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履行职责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开创驻马店平安崛起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化有勋发表讲话。会议审议通过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和市总工会第一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二届经费审查委员会。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驻马店市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主席。张杰当选为驻马店市总工会主席,蔡新国、冀春华当选为副主席。常务委员李新生、陶俊荣、白彦周、祁锡华、范家舜、于学章、王彦华、刘玉成、宋丽。冀春华当选为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二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陶俊荣当选为副主任。
会议还协商确定市总工会第二届女职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名单。会议对驻马店市五星级基层工会、模范职工之家、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和优秀工会之友进行表彰。
第二节 组织建设
一、地区工会
1981年3月27日,成立河南省总工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党组。李玉华任副书记,季元庆、荣树云(女)为成员。1982年5月20日,地区工会设办公室、组织科、宣传教育科、生产科。1983年8月,驻马店地区办事处进行机构改革。10月25日,地委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配备地区工会领导班子,李山、潘广德任副主任,李山主持工作。12月12日,地区工会设组织宣传科、生产福利科,不设办公室,可配秘书。人员编制为14人。1984年6月19日,地区工会增设地直科,人员编制增加到18人。1985年,地区工会编制增加到19人。1986年,河南省总工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以下简称地区工会)复设办公室。
1987年1月,张万一任地区工会主任。7~8月,全区各县(市)工会先后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县(市)工会在地区工会和县(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分期分批的建立企业工会和车间工会。1988年,全区1307个单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职代会2781次,596个单位开展评议干部活动,评议干部2388人。至1991年,全区成立职代会的单位有1553个,召开职代会的单位占已建职代会的81%。
1992年,确山、遂平、平舆、汝南、正阳、驻马店等6个县(市)完成换届选举。建立基层工会组织2695个、车间工会429个、工会小组15 487个,会员249 962人。1993年,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对县(市)工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年内调整6个县,涉及正副主席13人。调整后,正副主席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0%,中专占20%,高中占30%。对工会干部进行规范化岗位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至年底,全区建基层工会2676个、车间工会593个、工会小组15 278个;建“职工之家”1727个,其中建成县级先进“职工之家”432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9个,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个。全区192个乡(镇)已建工会173个,确山、泌阳、平舆等县乡(镇)工会全部建立,制定制度,成立经济审查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1994年3月25日,中共驻马店地委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围绕经济建设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新兴经济体中的工会建设。
1995年5月,地区工会成立职工法律服务处,负责接待来信来访、代理仲裁、代理诉讼、参与调解等事宜。当年,建乡镇企业工会67家,在外资企业建工会4家,在私营企业建工会12家。标志着全区工会组织向新经济组织发展。地直工会举办企事业单位工会主席培训班,重点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等内容。至1998年,全区建立车间工会873个,工会小组16 420个。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工会20家,私营企业工会21家,乡镇企业工会119家。全区建合格职工之家1164个,厂级(含事业单位)职代会的单位1514个,建三级民主管理组织的单位425个。全区有522个单位配有专职工会主席,有专职工会干部1147人。
1999年6月25日,地区工会在汝南县召开全区乡镇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汝南县三里店乡工会、乡办企业工会组织和生产情况,听取先进单位的经验介绍。年底,全区完善乡镇工会工作委员会192个,乡镇企业建立工会135家。2000年,地区下发《关于加强我区新建企业组建工会工作的意见》,成立以地委副书记为组长、行署副专员为副组长,地委组织部、地区工会、乡镇企业局、工商局、劳动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对全区新建企业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类排队,选择试点,推进新建企业的工会建立工作。地区工会有全区推广西平、汝南、平舆、泌阳、遂平等县在建立工会联合会方面的经验。止年底,全区在新建企业建立工会742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建会16个、私营企业建会256个、乡镇企业建会470个,超额完成省总工会下达的任务指标。
河南省总工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负责人(1973.12~2000.7)
主 任:赵建仁(1973.12~1974.3)
张保群(1974.4~1976.10)
魏 克(1978.1~1979.9)
张万一(1987.1~1992.9)
潘广德(1992.9~1995.12)
熊 武(1995.12~2000.7)
副主任:张保群(1973.12~1974.4)
马庆云(1973.12~1976.10)
王本亮(1973.12~1976.10)
王耀堂(1977.2~1978.10)
李玉华(1977.5~1983.4)
季元庆(1980.3~1983.10)
荣树云(1981.5~1983.10)
李 山(1983.10~1992.7)
潘广德(1983.10~1992.9)
任景山(1992.8~1995.12)
陈佩正(女,1992.11~2000.7)
李景华(1992.12~2000.7)
二、市总工会
2000年7月,撤销驻马店地区设立地级驻马店市,河南省总工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改为驻马店市总工会。2001年3月21日,驻马店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工会工作示范乡(镇)和企业活动的意见》。全市3个示范县、32个示范乡(镇)和56个示范企业,上半年基本达到规范运作标准。年底,全市新建企业建立工会405家,新发展会员8.93万人。7月,《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下发,要求省辖市工会主席一般要选拔具备党委常委条件的干部担任,一时进入党委常委有困难的,可按同级党政副职级干部配备。2002年1月,郭绍伟任驻马店市总工会主席(享受副地厅级待遇)。3月,召开驻马店市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总工会主席、副主席、常委。
2004年,全市启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通过抓示范县(区)工会、乡镇街道社区工会、非公企业工会建会以及村级工会样板,带动全市的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同时,抓好农民工入会工作,发展农民工源头入会,强化会籍管理。在完善企业、车间、班组工会网络体系的同时,推广“小三级”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法,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和居委工会、社区工会、企业工会“小三级”组织网络。开展创建“模范职工之家”活动,使各基层工会基本做到“五有一规范”,即有组织、有人员、有牌子、有阵地、有制度、规范运作。当年,全市新增工会组织374家,发展会员39613人;成立“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吸纳农民工368人加入工会组织;创建新建企业“合格职工之家”822个。各级工会通过启动会员优惠活动,增强会员意识和工会组织凝聚力,有4个县制定出工会会员优惠制度。
2005年初,市总工会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工会会员实施优惠活动意见》,全市有61家单位对工会会员提供近142项内容不同、价格不等的优惠政策,凡驻市持有“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证”的会员,均可在指定单位享受购物(购药、购书)、就医、旅游、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优惠服务。当年,全市新建企业工会净增171家,新发展会员35167人;60%的乡镇(街道),建立起村(社区和居委会)级工会组织,189个乡镇、14个街道筹备或建立工会组织,并配有专(兼)职工会主席(干部),有6个乡镇(街道)工会组织达到省级示范工会工作标准;全市党政机关建会基本完成。市古城电厂、许昌卷烟总厂驻马店分厂被全总命名为“模范职工之家”;西平县人民医院一内科、市电业局供电工区被全总命名为“模范职工小家”;王守义十三香被评为全国“双评双爱”先进单位;西平县被评为省级“先进示范县”;市电业局等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市移动公司驿城区营业部被评为省级“模范职工小家”。
2006年,根据市总工会《开展争创示范县(区)总工会、示范乡镇(街道)工会和示范基层工会活动实施意见》,全市共组建219个乡镇、街道工会,1个市级产业工会,10个县级产业工会,社区工会34个,村级工会484个。“工会进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发展农民工入会150895人。各基层工会建立健全会员档案,各县区总工会建立所辖各级工会基本情况档案,市总工会专门出台农民工和流动会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会员会籍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会员会籍管理。当年,有39家基层工会被评为市级“模范职工之家”。全市有63家单位对工会会员提供140多项内容不同、价格不等的优惠政策。各基层工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正阳、遂平、泌阳、汝南、西平等县在乡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配备专职工会副主席,纳入正股级干部管理。全市基层工会达4482个,比上年净增加990个,工会会员521520人,比去年净增加104391人,超额完成省总下达的建会和发展会员的目标任务。
2007年,全市各级工会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高一批”的总体要求,把村级建会纳入工作重点,探索工会组织形式和组建方式,发挥村级工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市村级工会建设的经验受到省总工会的肯定。全总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等3个省市总工会到驻市就村级工会建设进行考察学习。全年全市新建基层工会738家,发展工会会员96107人,分别完成省总计划任务的108%和156%。各基层工会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推进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当年,市总工会表彰遂平县总工会、汝南县三桥乡等24家乡镇(街道)工会、驻马店通信传输局等41家基层工会为“示范县总工会”“示范乡镇(街道)工会”和“示范基层工会”,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工会组织建设的全面发展。
2008年,全市工会组建形式多样化,大力组建开发区工会、市场工会、工程项目工会、社区工会、村级工会,推动区域性工会和行业工会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工会联合会的建立和完善。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加入用人单位工会,个体劳动者加入社区工会,短期工、季节工加入村级工会,实现劳动者入会渠道无障碍,工会组织城乡全覆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五星级”工会活动,实行星级达标百分考核,并在遂平县召开全市工会组织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市172个乡镇、13个街道全部建立工会组织,并配有专(兼)职工会主席,80%的乡镇配有专职工会副主席。向全市选派83名工会协理员(维权协调员),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业绩考核。同时,在西平县民营企业塑料厂进行直选工会主席的试点工作。当年,汝南县人行工会和西平县电力塔杆厂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河南鼎力钢杆股份有限公司被全国工商联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双爱双评先进单位”;遂平县化工厂工会等9个单位被授予“省级模范职工之家”,市白云纸业原料车间工会小组等10个单位被授予“省级模范职工小家”。
2009年,全市以非公企业建会为重点,实行工会组建工作的动态跟踪服务,每月进行汇总督办,促进工会组建工作的全面推进。全市18家出租车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会员人数达到1685人,出租车企业建会和入会率均达到80%以上,填补了全市出租车企业无工会组织的空白。全市共新建村级工会230家,建乡镇街道以上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联合会553家。3月29日~4月1日,召开驻马店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工会委员会领导机构,表彰30家“五星级基层工会”和50家“模范职工之家”,增强基层工会活力。
2010年,全市开展“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活动,推动建会工作的新发展。全市净增工会基层组织681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4%;新发展会员61035人,其中农民工会员36621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5%。建成工会联合会761家(新增209家)。加大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村级工会及所属企业等难点单位的工会组建力度,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入驻的526个企事业单位,有395个单位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32527人。加强劳务派遣公司建会和劳务派遣工入会的指导工作。当年,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对全市18个基层工会和工会小组进行命名表彰,分别授予全国、省级模范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小家称号。汝南县、西平县工会分别对工会工作先进乡镇给予奖励。
2011~2012年,全市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以非公企业建会和发展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为重点,在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开展集中建会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行动,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成效显著。至2012年9月30日,全市净增工会组织2585家,发展会员67461人。在已建工会企业中,女职工组织覆盖率达到94.96%。当年,市总工会对50个基层单位、48个分会分别授予驻马店市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开展“双亮”工程(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和三级工会创“六好”活动,推进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对各级工会干部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的综合素质。
驻马店市总工会负责人(2000.7~2012.12)
主 任:熊 武(2000.7~2002.2)
副主任:陈佩正(女,2000.7~2001.11)
李景华(2000.7~2001.9)
曹筱业(女,2001.11~2002.3)
蔡新国(2001.11~2002.3)
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后,领导职务称谓改为主席、副主席。
主 席:郭绍伟(2002.2~2004.8)
张 杰(2004.8~2012.12)
副主席:曹筱业(女,2002.3~2005.2)
蔡新国(2002.3~2012.12)
柴万栓(2005.2~2012.12)
冀春华(2009.4~2012.12)
三、产业工会
2009年7月23日,驻马店市产业工会有教科文卫体工会、驻马店市财贸金融工会、驻马店市农林水机工会、驻马店市工交城建工会,事业性质,科级规格,4个产业工会核定事业编制各2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8月20日,经市总工会党组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市产业工会办公室。负责产业工会直接管理的金融、通信、电力、工商系统及技术监督局、黄淮学院等单位的工会管理工作。2010 ~2012年,市产业工会组织建设逐年扩大,组织数量、职工人数、会员人数及专职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其中,专职工作人员年龄及文化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工会工作呈良性发展。全市各产业工会履行工会“参与、建设、维护、教育”的社会职能,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参与民主管理、签订劳动合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做好本产业工会的服务、协调、指导工作。
第三节 工会活动
一、劳动竞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地区工会,发动职工开展“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争创“双先”(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劳动竞赛活动。1982年,驻马店地委、行署召开全区财贸、工业、交通、基建等战线的“双先会”,100多个先进集体的代表,700多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400名工会积极分子参加表彰大会。1983年,省总工会提出劳动竞赛要转型升级,重在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竞赛的重点是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全区成立技术协作、技术革新组织12个,举办技术表演411次,技术讲座220次,推广新技术60项。
1984~1986年,全区连续举办3次职工技术(业务)选拔赛,提高职工技术革新积极性。其中,1985年全总和国家经委等单位发出《关于积极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的联合通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向全国职工发出“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的倡议书”,推动全区技术革新和选拔竞赛活动扎实开展。当年,全区有1051个基层工会、29479人参加活动,共提合理化建议40930件,被采纳16919件,实施13860件。8个县(市)开展技术选拔赛,共有4万名职工参加。获得第一、二名的99位职工被授予全区技术能手称号,获得第三、四名的被授予县(市)技术能手称号,获得第一名的20多位职工,工资晋升或向上浮动一级,有11位学徒工被提前转正定级。
1987年,全区通过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为国家创经济效益403万元。1990年,在全区职工中开展“双增双节”效益杯和技术(业务)选拔赛。通过活动培训职工16万人,创合格班组980个,先进班组257个,增产增收和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
1992年,全区广大职工开展“岗位创一流,班组创先进,企业创效益”和“创新纪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全区887个企业单位,11万职工参加竞赛活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单位1076个,提合理化建议的职工2万余人,提出建议4万余条,被采纳1万余条,创造经济价值964万元,有579条建议获得不同形式的奖励。全区基层工会建职工技术协作组织122个,攻破技术关键项目23项,为企业创经济效益309万元。同时,创安全合格班组1800个。1993年8月,地区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以后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均以劳动竞赛委员会的名义发文,并进行表彰奖励。1994年,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职工为切实完成“八五”计划开展创先争优,创新立功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赶超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生产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全区619个企业,74002名职工参加竞赛。职工提合理化建议35110条,采纳实施后创经济效益906万元;技术改造112项,创效益96万元。
1995~1996年,各级工会围绕“转换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发动职工开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市场营销意识、降低消耗成本,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和“创先、创优、创新、创汇、创佳”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及合理化建议、技术更新、发明创造活动,促进全区工业企业效益较快增长。1997年,各级工会开展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双百”(十大能工巧匠、十大职工技术人才、争创百名技术英杰、百项科技创新成果)劳动竞赛和技术选拔赛活动。全区参加企业971个,职工17万人,举行技术比武148场次,先后推广15项先进操作法,技术攻关49项,新技术开发27项,推广新技术23项。
1999年6月10日,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和各企业单位加强劳动竞赛活动的领导,建立领导机构;把劳动竞赛同“企业管理年”结合起来,促进管理年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至年底,全区开展8个重点竞赛活动,参赛单位921个,参赛职工13.4万人。其中39个单位参加“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降成本”的地区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竞赛;317个单位,49160名职工参加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竞赛;78个工业企业参加“学邯钢、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竞赛;158个亏损企业参加“脱困增效”竞赛,53170名职工参加6个行业、10个工业产品的销售立功竞赛。2000年,全区职工开展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重点,以“迎新世纪、创新纪录,实现‘三争 ’再立新功”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9万多女职工参加“巾帼双文明”建功立业活动。确山县电信局职工陈运成在全省电缆接续比赛中获全省第三名;汝南县豫园锅炉厂为产品更新换代,组织科技人员攻关,研制开发出IG型系列水旱田旋耕机,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2000~2002年,连续3年在全市工业企业开展争当产品创新最佳企业竞赛活动,全市287个企业参加竞赛活动。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在全市公路系统开展争创最佳施工单位竞赛活动。2002年,组织全市职工开展争做张玮式创新能手、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6项竞赛活动。举办全市首届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西园杯”烹饪技术创新大赛、全市计算机大赛等26个工种技术比武。开展争创公路施工最佳施工单位、争当公路建设十大建设标兵竞赛。当年,全市有8个县区调整充实劳动竞赛委员会,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制定下发“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评比考核细则。全市有331个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制订《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管理条例》和《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管理条例》。与市科技局、劳动局、经贸委、统计局建立创新成果征集评审制度和展示发布制度。12月,市总工会对全市的劳动竞赛等重点工作进行目标检查。驻马店银马纺织有限公司、驻马店卷烟厂、驻马店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企业以创新促发展,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3年3月25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对驻马店市商贸中心、汝南县总工会、驻马店市旅游局、驻马店市交通局、驻马店市粮食局、确山县总工会、正阳县总工会、上蔡县总工会、遂平县总工会等9个单位授予驻马店市劳动竞赛“优秀组织奖”;对驻马店市商贸中心刘文明、汝南县总工会宋生、上蔡县公路段郭洪运、河南骏马化工集团公司闫晓利等22人授予驻马店市劳动竞赛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4月1日,对全市参加职业技能竞赛23个工种决赛前3名予以表彰,并授予“驻马店市技术能手”称号,按申报程序核发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等10个工种决赛的第一名王凯等10位同志授予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5月,向抗击“非典”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当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企业和职工参加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参赛单位756家,参赛职工18.9万人,分别占省工会要求数量的250%和188%。工矿事故死亡比上年下降71.6%,重伤下降25%,经济损失下降41%。有19家单位荣获省“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1个单位荣获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市总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安康杯竞赛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下发《关于举办驻马店市职工技术运动会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计算机、天车工、汽车修理工、钳工、电焊工、日语导游员、英语导游员、普通话导游员、中餐服务员、西餐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调酒师、配电线路工、电能表修校工、高压线路检修工、变电检修工、高校中文教学、高校英语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分析化验工、维修电工、水文勘测工、邮政储汇工、光通信机务员、光缆线务员、网络管理员、梳棉挡车工、布机挡车工、啤酒评酒员、烟草包装工、公路养护工、机泵运行工、园林绿化工等38个工种的职工技术运动会。9月6~8日市总工会举办5个通用工种的比赛,并举行闭幕式,对优秀选手进行表彰。全市实施“2111”计划(20万职工读书和培训活动、百日百项技能比赛、百名技师传技授艺和百名职业技能带头人培育评选活动),提升职工素质。进一步开展以“四创两争”(争创技术创新能手竞赛,争创创新示范岗竞赛、争创生产技术新纪录、争创管理创新最佳企业竞赛,争当新型劳动者、争当优秀基层劳动保护检查员)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联合相关单位组织专项劳动竞赛活动。
2005年,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制定出“四创两争”评比考核细则,拓宽竞赛领域。全市有481个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制订《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管理条例》和《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管理条例》。联合市科技局、市劳动局、市经贸委、市统计局建立创新成果征集评审制度和展示发布制度。2006年,全市各级工会在“四创两争”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的基础上,推进“十万职工素质提升工程”。联合市发改委在全市重点建设工程中开展“比安全、争零事故;比质量、争优质品率;比技术、争创新;比进度、争工期;比成本、争效益;比节约、争贡献”为主题的“六比六争”建功立业竞赛活动。按隶属关系分12个赛区,由市劳动竞赛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市总工会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全市4个系统28个工种技能竞赛,并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河南省车、钳、铣、焊4个工种的选拔赛,有6名选手获省优秀选手。与市人事局、粮食局联合开展相关专项技能竞赛,6个工种第一名获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全市第二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全市约有16万名职工分别参加8个通用工种及23个行业工种的比赛。参加“四创两争”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达到722个,参赛职工18.8万名,评出技术创新能手2000名、创新示范岗200个,优秀群众监督员300名。推行“首席员工”制度,推进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2008年,开展“建功十一五”技术创新竞赛活动,组织车工、钢筋工技术竞赛,评选出5名能工巧匠和5项职工创新成果奖。开展以“我为节约做贡献”为主题的节能减排竞赛活动,市白云纸业公司工段长白忠诚,平舆县建筑公司冯小启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职工节能减排建议奖。对首批命名的全国“工人先锋号”2家,省级“工人先锋号”5家,市级“工人先锋号”33家和32名“首席员工”进行表彰。
2009年,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的通知》,不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扩大劳动竞赛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二甲醚项目等78个投资规模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以“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讲文明、讲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三保两讲”劳动竞赛活动,促进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和工程进度。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旨,在河南省豫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107多个耗能大户、排污大户中组织开展“比管理创新、比技术进步、降能耗、降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双比双降”节能减排竞赛活动,提高企业和职工的节能减排意识。在16行业(系统)组织开展6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职工23万多人次。评选表彰32个市级“工人先锋号”和45名市级“首席员工”,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2010年,市总工会举办第三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在19个系统(产业)、59个工种中组织开展技术比武竞赛活动,参赛职工近30万人次。组队参加全省第三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并取得较好成绩。2011年,市总工会制定并实施《驻马店市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在24个系统(产业)65个工种中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职工近30万人次。2012年,全市各级工会开展“首席员工”和工人先锋号评选活动,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职工创先争优活动。年内,在99个重点工程项目和65个污染、能耗大户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提升职工进取意识,树立环保理念。组织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等的评选推荐工作,组织开展市“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及“工人先锋号”的评选表彰工作。并于“五一”前夕召开全市职工“庆五一”表彰暨颁奖晚会。
二、民主管理
(一)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66年,驻马店地区在部分国营工业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发展生产和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未能得到推广和落实。1978~1979年,全区各级工会组织陆续整顿、恢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随之逐步推行。1981年7月,地委组织部、地区经委、地区工会联合召开企业民主管理座谈会。各县、市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当年,全区共建立职工代表大会138个,其中,工业企业101个,交通、运输、邮电9个,基本建设1个,地质2个,财贸21个,农牧场1个,教育1个,文化2个。全区实行民主选举厂长、经理的单位共11个,实行民主选举车间主任、副主任的单位共33个,实行民主选举班组长、工段长的单位共6个。
1982年,全区落实省总工会要求,在企业整顿中检查验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情况。同时,地区工会要求严格执行《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暂行条例》,加快职工代表大会职权的落实。国营工交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单位达到90%以上,财贸战线达到50%以上,文教、卫生、农林等单位,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1983年,全区建立职工代表大会393个,有20%的职工代表大会各项制度完善,定期召开会议,重视代表提案,重大问题都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但民主选举领导人工作没有被重视。1984年后,职工民主管理工作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职工代表大会的5项职权(审议建议权、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选举权)逐步得到落实。民主选举领导人的单位有31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92个;民主评议行政领导人的单位38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293个。1985年,全区有1235个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占应建数的80%以上。其中有69个单位建立三级民主管理制度,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领导人工作有较快进展。
1986年,全区大力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三个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地委组织部等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事业领导干部的意见》。1987年,地区和各县、市工会通过召开会议和办培训班的形式,学习贯彻“三个条例”。全区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单位共1278个,当年,召开会议2470次,征集提案19178件,有58个单位民主选举行政领导人,480个单位民主评议领导干部1572人,受到奖励的156人,被免职19人。1988年,全区落实《企业法》以及河南省《关于实现企业民主管理的暂行规定》,以维护职工主人翁为重点,推进民主管理,落实职工代表大会5项职权,实现民主管理的“三化”(网络化、程序化、经常化)。全区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单位1396个,占应建单位的70.4%。其中,已建立3级民主管理的单位226个。落实5项职权中的“民主选举行政领导人”一项多数未得落实,实际落实4项职权的有600多个。1989年,行署下发《关于加强民主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企事业单位建立职代会,民主选举厂长(经理),民主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9月,组织对企业民主管理情况调查,在调查的228个企业中有123个企业建立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其中108个企业落实评议监督;有25个企业落实民主选举权。驻马店地区工会被表彰为年度指导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1990年,建立县市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地区成立企业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民主管理达标争先活动。仅有45个单位落实民主选举行政领导人制度,民主评议工作得到加强,被评议的领导干部4204人,受到奖励的1054人,被免职的37人。1992年,全区坚持企业的各项改革方案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落实集体企业职工代表大会“6项制度”(职工代表竞选制、职工代表培训制、职工代表撤换制、职工代表述职制和职工代表巡视制及职工代表奖励制)。全区建厂级职工代表大会的单位1642个,按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单位1399个,占85.2%;培训职工代表27305人,占应训职工代表总数的86.8%;由厂长代表行政与工会主席签订双保(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合同的单位381个;民主评议企业行政领导干部的单位923个,被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890人,评议后受奖的736人,免职的61人;民主选举厂长(经理)的单位78个。
1993年,地区工会与地区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股份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展股份制企业民主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和研究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企业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新方法。年内,地区农业银行建立民主管理新形式—民主咨询会。1994年,全区共评出23家民主管理优秀企业、130名优秀工作者、100名优秀职工代表。地区棉纺织厂、河南省启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民主管理优秀企业,周培国等8人被评为省级民主管理先进工作者,地区工会干部蔡新国被评为全国企业民主管理先进工作者。1995年,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地区植物油集团公司、华中医药集团公司、电表厂、驻马店市中意化纤集团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试点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宽,除坚持厂长接待日、职工代表视察等制度外,民主咨询会、恳谈会、议政会等制度逐步建立。地区农业银行系统把业务招待费用情况作为职代会审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拓宽职代表会的职权,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1996年,全区开展民主选择企业经营者的试点工作,民主选择企业经营者,从企业内部选择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人员,还是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同等条件的人员,但都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1997年,地区工会和各县(市)工会提出强化工会和职代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区召开职代会的企事业单位1572个,提出各类提案18671项,落实15910项,实现经济效益2470万元。全区有918个企业单位开展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工作,占企业总数的77.8%。1998年,全区110个改制企业均建立有工会和职代会,并能发挥其作用,企业改制方案、公司章程提等重大事项,及与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事项,如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劳动保护、保险福利等问题,均向职代会报告,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全年全区开展民主选择企业经营者的单位有200个,153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53个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999年,全区123家改制企业,全都建立工会和职代会。各企业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职代会的组织机构、职权范围、行使程序、保障措施等,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厂务公开。2000年,全区把推行厂务公开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纪委、监察部门把厂务公开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百分制考核内容,把厂务公开与单位评先评奖结合起来,与干部的奖惩任免挂钩。年底,全区有1001家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其中运作较好的601家。2001年,全市在推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同时,抓好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全市职工代表进行董事会的有95家,进入监事会的有94家。全年全市开展民主评议干部的企事业单位有1510家,评议干部9356人,受奖励1342人,免职59人。全市有2050家企业推行厂务公开,并延伸到车间、班组。2002~2003年,全市企业在经常性公开项目上实行形式、内容、时间“三统一”,并把厂务公开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全市厂务公开制度向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推进,重点推行车间、班组公开,汝南县银明纺织公司、上蔡县荣光集团公司、市电业公司等实行车间、班组公开监督员制度的做法,被省总工会推广。
2004年,全市1163家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和890家事业单位全部建立职代会制度,1340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职代会制度的有846家,占63.1%。在抓好职代会5项职权和6项制度落实的同时,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尤其小型企业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和维权难的问题,探索非公有制职工代表大会的实现形式。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市经贸委、市工商局联合出台《驻马店市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意见》,规范职代会的主要任务、职代会性质、职代会职权、职工代表产生的办法,职工代表权利和义务,职代会操作程序及职代会与乡镇工会的关系。推动非公有制小型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难的做法,得到省总工会的肯定,并给予转发。2005年,全市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基本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职代会,重大问题及重大决策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83.9%的改制企业建立职代会,50%的乡镇(街道)建立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代会对企业改制方案、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审议通过时,采用“票决制”。
2006年,全市有3369家企事业单位推行厂务公开,全部实行厂(校、院)务公开;1294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有1203家实行厂务公开,占应推行厂务公开总数的93%。全市共有改制企业165家,其中,121家建立职代会,占73.3%;112家改制企业的363名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市总工会获得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制定《乡镇街道区域职代会操作手册》,7月在驿城区召开乡镇区域性职代会建设现场会。全市共有企业3503家,建立职代会3223家,占92%;全市乡镇街道总数186家,建工会186家,建立职代会的161家,占总数的86.6%。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647家,建立职代会3478家,占95%。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共有1982家,建立工会1886家,建立职代会制度的有1704家,推行厂务公开的有1797家。2010年,全市846家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819家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全部实行校(院)务公开,1982家非公有制企业中有1797家实行厂务公开,占90.7%。根据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代会的意见》,起草《驻马店市创建先进职代会活动的实施方案》和《企事业先进职代会考核标准》《区域先进职代会考核标准》。全市185个乡镇街道中建立职代会的177家,占总数的95.2%,覆盖企业1145家,覆盖职工64620人。
2011~2012年,全市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为重点,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为目标,履行全市厂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开展全市职工民主管理厂务公开调研检查,督促企事业单位依法建立健全厂务公开职工民主管理等制度,保障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至2012年底,全市有5144个基层单位推行厂务公开,有5397家基层企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建立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制度,覆盖职工53万余人。在全市企事业单位中组织开展“公开解难题、民主促发展”主题活动,促进和谐稳定。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65年,河南省总工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建立之初,即把“维护职工当家做主的权利”列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地区革委机关内设革命职工代表会取代原工会,实际工作处于停顿状态,至1973年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区工会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民主化管理,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注重发挥工人的主人翁作用。
1988年11月17日,工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总十一大会议精神,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支持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干部管理体制逐步由党委主管工会协管,改变为工会按照《章程》管理。1989年,全区开展以实现民主管理“三化”(民主化、制度化、公开化),落实职代会“5项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民主管理合格单位活动,验收达标单位297个。1990年,全区签订“双保合同”(厂长代表企业行政保证职工生活福利的实现,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保证企业多项经济目标的完成)的单位162个。1991~1993年,全区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加大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力度,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1994年,组织开展评选民主管理优秀企业、优秀工作者和优秀职工代表活动。1995年,地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地区工会在全区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试点工作,全区有26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1996年,地区成立推行平等协调签订集体合同制度领导小组,地区工会、县(市)工会、基层工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全区签订集体合同的单位达1079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1%,其中国有企业597家,集体企业319家,外商投资企业5家,私营企业5家,乡镇企业40家,事业单位113家。1997~1998年,地区工会把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签订集体合同单位绝对数和占比逐年上升。1998年,地区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被省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1999年,地区工会重点抓好集体合同的续签、新签和提高履约率。通过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工资、休息、休假等方面得到保障,工作环境及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福利及有关规定得到落实。
2000年,地区工会贯彻落实《河南省集体合同条例》精神,深入企业进行指导,并强化监督。年底,全区签订集体合同的单位1599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签订15个,私营企业签订357个,乡镇企业签订274个,合同履约率达到90%以上。2001年,各县区、企业对贯彻执行《河南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情况开展自查,市人大法工委、市总工会联合抽查部分县区及企业,推动集体合同建制工作。当年,全市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的单位1809个,被省总工会评为集体合同建制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市总工会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经贸委联合下发《驻马店市乡镇区域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办法》,规范合同内容、工作程序和日常管理。2003年,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全市建制企业1039家,集体合同签订率100%,其中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103家,覆盖企业1145家,覆盖职工9.1万人。2004年,全市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和民主管理工作被省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2005年12月,全市开展“维权行动月”活动,1~7日,全市开展为期一周的“维权行动月”集中宣传。“维权行动月”期间,全市工会和劳动部门共组成43个调研组,深入全市246个企业对职工维权工作进行调研,到生产、施工一线为职工进行近距离维权。组织全市21320名职工参加全国“四五”普法知识竞赛。2006年,市总工会向全市选派70名维权协调员,派驻14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维权协调工作。维权协调员采取设置维权意见箱、职工信访接待日、走访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市总工会先后召开4次市直和县区维权协调员座谈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维权工作的发展。当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并出台百分考核标准。2007年,全市2472家国有、国有控股及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有1730家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共解决涉及职工维权方面的问题180多起,涉及金额320多万元。新签、续签劳动合同4.3万份,集体合同335份,加强对劳动合同制度3年行动计划的督查和检查。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通过采取向农民工送慰问信、发放维权明白卡、召开农民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农民工维权行动。开展为农民工送清凉、送健康、送安全、送文化、送法律为主要内容的“防暑平安度夏活动”,到工地、园区走访慰问,督促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农民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集中整治小砖窑、小矿山、小煤窑、小作坊等生产场所,处理违反劳动保障、职业卫生、安全生产等法律规定的不法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8年,以非公企业和改制企业为重点,集中抓好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深入企业指导、监督企业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约。规范集体合同文本和建档工作,做到“八有”(即有合同制度、有合同文本、有劳动部门审核意见、有协商意见书、有协商记录、有职代会通过决定、有监督检查机构、有总结分析报告)。开展第四届“职工维权月”活动。
2009年12月,成立市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向10名律师颁发聘书。全市建立县以上职工法律援助中心10个,从业人员87人。市总工会建立完善职工信访接待室,抽调1名专职工作人员,与领导接待日制度和12351职工热线相结合,共调处群众上访案件161起,接待职工来电来访323起。2010年7~8月,全市组织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调研检查,发现并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共有3273家,有2892家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占企业总数的88%。2011年,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市企业家协会筹备召开全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命名表彰会议,调动各级工会推进和谐促进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政府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及时反映职工利益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督促事业单位依法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等制度,保障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职工法律援助选题的聘任管理工作,推动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指导基层单位特别是企业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全市共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939个,职工法律援助律师75名。同时,加强各级工会涉及职工群体性事件紧急信息报送工作。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舆论引导,开展人文心理疏导,推动相关问题及时得到有效处置。2012年,在全市企事业单位中组织开展“公开解难题、民主促发展”主题活动,发挥好法律援助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化解职工疑虑,促进和谐稳定。
(三)工资集体协商 2000年,驻马店地区在推行集体合同的过程中,以107国道超市股份公司、正阳县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为试点,试行工资协商工作。2002年,市总工会坚持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并将工资集体协商谈判作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上突出以劳动报酬、劳动用工、劳工安全为重点,把工资协商作为核心,抓好工资协商协议的签订。在新签和续签集体合同中,有1421家签订有工资专项协议或在集体合同中突出工资协商的内容,占合同总数的66%。
2008年,全市各级工会加强对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完善集体合同制度,同时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和督促。10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印制《工资集体协商资料汇编手册》,规范工资集体协商行为。选派83名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加强在企业与工会之间沟通协商。2009年,全市有483家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签订工资专项协议,有618家非公企业签订工资专项协议。2010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月”活动,在西平召开“全市工资集体协商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落实。组织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情况调研,发放调查问卷5000余份,摸清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和改进措施。当年,全市846家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2192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企业2305家,占企业总数的76%。
2011~2012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成立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市总工会先后印发《致参加驻马店市人大二届六次会议、政协二届五次会议企业家代表、委员的一封公开信》《致全市企业家的一封信》,详细阐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全市各级工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通过广播、电视、流动屏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劳资双方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知识竞赛活动,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中知情范围,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知晓率,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法人代表和广大职工都能了解工资集体协商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认识,达成共识,获得双赢。要求企业在职代会上对上年度集体合同的履约情况进行报告,自觉接受职工代表的监督。
市工资集体协商专家指导组在每年的“要约”行动月启动后都会深入基层,对全市县区总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情况进行不少于3次的督查指导,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并及时向省总上报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开展情况。市总工会对工资集体协商实行目标管理,把目标任务完成和工作质量作为县区工会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凡无正当理由不“应约”及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在各类评先中不予列入,同时取消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企业家”称号,建议市政府取消“劳动模范”等称号。企业由于没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造成影响恶劣的职工群体事件的,将实行一票否决,对其工会主席实行问责。
各级工会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的培训和辅导,解决协商代表能力不够,不敢协商、不会协商、不愿协商等问题,推动全市各级工会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顺利开展。2011年为企事业单位培训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300余人次,2012年市总工会采用培训班到县区,扩大办班规模,市县(区)总工会为企事业单位培训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累计达3000余人次。明确各级工会主要负责同志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第一责任人,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结合“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一线”的活动,落实省、市要求,引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台账,召开现场推进会,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大通报督导力度,建立工作奖惩机制,实现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新突破。
2011年,全市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3263份,覆盖企业4254个,达到85%,覆盖职工289662人。其中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全部建立,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和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5%,“要约”率达100%,“应约”率达90%,覆盖职工达90%。2012年“要约行动月”期间,全市有1851个企事业基层工会向行政方发出协商要约,1593个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方进行应约。全市单独签订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4987份,签订区域性工资集体协议353份,覆盖企业4247家,签订行业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87份,覆盖企业912家。
三、职工宣传教育
各级工会把加强职工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突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先后开展揭批“四人帮”的反党罪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组织职工学习赵春娥、罗健夫、张海迪等模范人物,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1979~1984年,职工技术教育基本上进行的是以补文化、补技术为主要内容。1983年,全区有8个县举办各种文化、技术培训班71个,参加学习的职工3971人,当年结业1807人。1984年,地区工会在新蔡和确山县先后召开职工教育现场会和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1985年,全区工会系统办的各类学校在校学员6468人,其中,大专班98人,中专班494人,高中班1319人,初中班4557人。
至1987年,全区建立职工学校10所,实现各县、市有1所职工学校。选配专职教师68人,入校学员共计11 621人,其中初中7166人,高中3540人,电大和自大906人。1988年,按照上级工会要求,职工教育由过去的文化型培训逐步转变为技术岗位培训。各级工会职工学校通过举办电大、函大、夜大班,结合职工的需求,开办不同类型的技术岗位培训班。政治思想教育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和全力支持改革等内容。1989年,地区工会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教育广大职工认清经济发展形势,维护安定团结局面,坚守生产和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抵制和粉碎蔓延的各种谣言,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1990年,全区的职工教育完成 3年(1988~1990年)规划。1991年,对广大职工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教育活动。1992年,地直企业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使其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发挥主人翁作用。1994年,针对部分企业职工下岗,生活遇到困难的状况,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会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全大局,支持企业改革,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择业、自主创业新观念。当年,确山县总工会职工学校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工作单位。上蔡县总工会职工学校教师杨玉莲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全区各级工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加强对职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引导职工群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同时,努力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动员广大职工学先进、比贡献、创一流、增效益,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创造发明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1996年7月,地区工会举办全区职工“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演讲比赛,来自全区各条战线上的34名选手参加演讲比赛。1997年,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始评选职工职业道德十佳职工和十佳单位,市总工会对符合条件者分别颁发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998~2000年,全区职工教育围绕引导干部和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在企业改组、改制、改造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进行。
2001年,职工教育以学习贯彻《工会法》为主,增进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2002年,职工技能教育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平台,激发职工提升业务技能,为企业提合理化建议。2003年,市总工会组织开展“十万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县区和市直部门,征得党委、政府(行政)支持,把职工教育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职工素质升级与分配挂钩,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有16.8万名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2004年,加强对群众性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注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化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实施“2111”计划,每个企业根据行业特点组织职工参加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讲座、技术观摩等,大大提升职工技术等级资质。
2005~2009年,全市职工教育工作以开展劳动技能竞赛为重点,不断扩大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先后进行“首席员工”评选,开展“工人先锋号”活动,“创建安全合格班组、争当优秀群众监督员”活动,“安全生产月”活动等,推动职工素质的整体提升。2008年,全市开始创建“职工书屋”,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平台,维护职工文化利益、全面提升职工素质。2010年,完成全国、省级和市级职工书屋建设任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建设,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改善硬件设施,扩大培训规模,成为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重要手段。
2011~2012年,全市印发《驻马店市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成立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从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劳动竞赛和技能培训活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5个方面开展职工教育实践,把激励政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统一起来,与竞聘、晋级、评定职称、晋升、劳模评选挂钩,进一步激发职工学习成才的积极性。市总工会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评选表彰活动为平台,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在基层一线职工中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学习潘国富、李国喜等身边典型活动,开展“学雷锋精神,‘ 三平’之中做贡献”活动。在职工群众中弘扬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等工人阶级优秀品格,在基层企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使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培训常态化。
自2009年开始的驻马店市“职工书屋”建设3年规划,共建设示范点300家,其中市扶持100家,县区自建160家。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以保证“职工书屋”建设质量。2012年底,全市共有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6家,省“职工书屋”示范点15家,市“职工书屋”56家,自建186家。各单位组织职工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职工“爱读书,读好书,用好书”,营造职工群众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职工书屋”的社会影响力。驻马店市总工会及时修订“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方案,制订具体的考评细则,对单位建立职工书屋、开展读书活动、开展职工培训等项内容细化为若干分值,进行考核验收,并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同时,考核细则还把维护职工学习权利细化到指标体系中去,为职工读书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和物质保障。



四、职工文体活动
(一)俱乐部、文化宫、活动中心建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县、市俱乐部停止活动,泌阳等县的俱乐部被红卫兵占用,遂平、确山等县俱乐部变成家属院。1971~1972年,各县、市俱乐部在县、市革命委员会的指令下,并入文化部门,俱乐部活动中止。1979年,随着各级工会组织的恢复,着手收回部分场地和设施,地区行署向县、市委要求收回俱乐部,成效甚小。1981年,汝南、新蔡、西平等县收回俱乐部,其他县、市只能另行筹建。1982年后,省、地工会先后拨款进行俱乐部基本建设,加上县(市)委、政府拨款及工会自筹部分资金,各县(市)先后建设1处粗具规模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当年,地区工会在汝南县召开俱乐部经验交流会,调动搞好俱乐部的积极性。
1983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汝南县工人俱乐部为全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当年,全区县级俱乐部发展到7个(汝南、泌阳、确山、西平、新蔡、上蔡、驻马店市),基层工会俱乐部建立42个。1984年后,全区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进行改革,逐步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以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为阵地,围绕党委、政府政治、文化中心任务,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比赛,每年春节举办灯谜晚会、烟花晚会,寓教于乐。1985年,全区县级文化宫、俱乐部达到10个,工作人员80名。基层俱乐部发展到138个,工作人员248个。1986年,各县、市文化宫、俱乐部都普遍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以事业养事业,以事业发展事业,推动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全面发展。
1987年5月29日,地区工会下发《关于加强县、市文化宫、俱乐部工作的意见》,要求县(市)俱乐部改革,要重视社会效益,开展政治宣传工作,经常开办有益、健康的各种活动。当年全区有县、市工人俱乐部、文化宫10个,内有图书馆9个,藏书5万余册,电影、录像队18个,文化宣传队6个,工作人员106人,建筑规模逐渐扩大,设备基本齐全。经济收入达到246429元,总支出264892元,上级补贴195098元。基层工会有俱乐部和活动室1520个,图书室1337个,藏书近10万册,电影、录像队53个,业余文艺组织59个,创作组26个,专职工作人员20人,经济收入51078元,总支出124284元。上级工会补助3790元,其余都是行政拨款和基层工会补助。1988年,全区有8个县(市)工人俱乐部、文化宫实行承包责任制,有专职工作人员116人;基层工会建立俱乐部212个,实行承包责任制的有4个,有专职工作人员20人。1989年,全区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县以上事业单位承包责任制的若干规定》,加快推进承包责任制,主任任期责任制、聘任制,推行企业管理的办法,打破大锅饭,按劳取酬。全区有9个县、市文化宫、俱乐部有实行承包责任制,经济收入278365元,支出318089元,上级工会补助1.4万元。自1989年起,各县市文化宫、俱乐部开始自收自支。1990年后,各县市文化宫、俱乐部研究制定各项改革措施,通过改革人事制度,精减人员、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发挥俱乐部、文化宫自身的优势,从小到大,逐步发展。
1992年,汝南县工人文化宫获“全国先进工人文化宫”称号。1994年,大部分县、市依托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搞围墙经济,利用创收投资,改变活动项目少、设备陈旧,缺乏吸引力的被动局面。1995~1998年,地区工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创建文明文化宫、俱乐部活动”,加强文化宫、俱乐部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至2000年,各县(市)总工会有俱乐部、文化宫10个,基层俱乐部141个,田径场9个,篮球场612个,县级图书馆10个,基层工会图书馆256个,藏书近60万册。全区配备专职文体活动干部26人,俱乐部、文化宫专职工作人员219人,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30人,基层工会图书馆工作人员427人。
2001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文化产业的竞争,各县、市文化宫、俱乐部面临着设施简陋、人员老化、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问题,竞争力不断减弱。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形式,使县市文化宫、俱乐部难以兼顾社会公益性服务。当年,汝南县俱乐部被省总工会授予“模范工人俱乐部”。
2007年12月,驻马店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奠基。2010年9月,驻马店市编委批准同意成立驻马店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2010年11月,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工程竣工,历时近3年时间。活动中心占地36亩,总投资约4500万元,建筑面积20619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主体4层,局部6层。2011年3月,驻马店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工作正式启动,有正式职工1名,临时人员1名。驻马店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填补了全市在职工活动领域的空白。驻马店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采取部分场地办公,部分用作会议、运动、活动、图书馆的场馆,部分租赁的方式。活动中心有500平方米大会议室(容纳450人)、200平方米中型会议室(容纳130人)、150平方米小会议室(容纳80人);有400平方米的书画展厅;有570平方米的图书馆;有200平方米的全开放乒乓球室、50平方米的棋牌室;有5间共约500平方米的半开放乒乓球室。运动场馆及会议室免费。
汝南县工人俱乐部作为全市县(区)俱乐部的排头兵,先后有1人受到全国总工会表彰,2人受到省总工会表彰,1人被评为“劳动模范”,1人当选省总工会“十二大”代表,获县“十佳职工”1人,5人被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汝南县工人俱乐部占地面积6668.8平方米,资产总值370余万元,有干部职工、退休人员共计24人。确山县工人俱乐部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74平方米(含露天歌舞场、篮球场、图书室等),属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俱乐部编制6人,实有8人,主任1人。泌阳县工人俱乐部有干部职工17人(属自收自支)实有编制14人,本科以上2人,离退休职工5人。俱乐部位于县城人民路中段,占地面积1286平方米,建筑面积1612平方米,为一栋3层楼房及室外职工活动场所。正阳县工人俱乐部占地面积3811平方米,位于正阳县城东关张湾路西侧,有职工活动用房1栋3层,建筑面积1108.8平方米,临市场门面房15间建筑面积359.9平方米,建有门球场1个、职工图书室及阅览室。有工作人员9人。新蔡县工人俱乐部有在岗职工6人,退休职工7人,单位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开办图书馆、阅览室,举办节日娱乐活动,为全县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二)职工文体活动 1980年,各县、市和基层工会因陋就简地开展一些职工体育活动。县、市级恢复篮球、排球场4个,基层236个。建立各种球队176个,参加职工1316人。体育竞赛进行328次,参加职工4166人。1982年,各县、市俱乐部活动场所或活动室一般都配备有篮球、羽毛羽、乒乓球、象棋、军棋等活动器材,不定期举行小型比赛。年底,全区县、市和基层工会建立体育协会22个,工会专职体育干部12人。田径场地3个,专职人员2人。篮球场地501个,游泳池17个。各类球队237个,参加职工2507人。体育竞赛243次,参加人数6392人。
1984~1985年,各县、市工会和体委联合,举行冬季群众性“大家跑”活动,参加职工3200余人。新蔡县生产公司职工周玉梅被选拔为全国400米短跑运动员。地、市直举行“文明杯”职工篮球赛。1985年5月,陈庆龙、李长法、杨成福、郭兆瑞、苏玉美、刘振兴被省总工会表彰为职工体育先进个人。7月,平舆县总工会苏玉美和女子400米赛跑第7名周小梅被表彰为全国职工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当年,全区建立各种球队575个,参加人数5055名。体育竞赛进行l018次,参加职工17045人。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活动的96个,其中达到标准的44人;参加体育屋医疗活动的2290人;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7280人。1986年,全区各级工会落实省总工会、省体委要求,各县市先后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开展群众生长跑活动,参加职工近万人。“十一”、元旦期间,各级工会举办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
1987年“五一”期间,驻马店市、汝南、遂平、泌阳、遂平等县举办象棋、乒乓球、篮球、投手榴弹等体育活动。9月,地区工会在地直举行“开拓杯”篮球比赛。11月,驻马店市总工会、市妇联会、市体委等5个单位联合举办首届老年人运动会,历时5天,参赛运动员148人,其中女运动员42人。全区各级工会举办体育竞赛1523次,参加职工29 434人。参加国家标准活动的1726人,其中达到标准的13人。参加各种体育医疗活动的5359人,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14293人。1988年元旦,地区工会组织以地区化肥厂为擂主的驻马店地区中国象棋精英擂台赛。全区9县市和地直近90名职工参赛,吸引近万名职工参观。同年,地区工会和行署体育处联合开展评选体育先进厂、矿、企业单位活动,命名10个达标体育先进厂、矿、企业单位。1989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泌阳县工会、体委和妇联会联合举办女职工运动会。共有14支代表队参加比赛,队员130余人。10月,驻马店市、泌阳等县举办职工运动会,泌阳化肥厂举办车间与车间的篮球比赛。1990年,地区工会举办女职工拔河比赛,纪念三八妇女节80周年。参赛单位共31个,地区烟厂代表队获第一名,地建公司代表队获第二名,外贸粮油公司、古城电厂、外贸冷风库代表队分别获三、四、五名。并对前五名颁发锦旗、奖状和奖品。
至2000年,各级工会坚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发动和引导广大职工踊跃参加全区各级工会积极努力,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建设活动场所,配备专(兼)职人员。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有业余曲艺、戏剧、歌舞、文艺创作、电影放映、图书馆览、举办灯展、猜谜晚会,燃放烟花等。在体育竞赛活动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单双杠、木马、棋类、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活动举办由地区及各县市工会或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组织。2001年后,大型综合型体育竞赛由市工会联合体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节假日进行的健身比赛、群众性体育活动,一般由各县(区)工会举办。
2004年10月,市总工会主办的“公路杯”全市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市委副书记段腊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全华,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张杰出席并为获奖单位颁奖。2006年4月6日,市总工会和市国税局联合举办“国税杯”全市职工书画展暨税收宣传月活动。5月,举办驻马店市第二届职工运动会。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举办驻马店市庆“五一”职工文艺晚会。2008年4月29日,市总工会、市体育局联合举办的迎奥运倒计时100天暨“全民健身和谐天中”大众广播操展示活动在天中广场举行。市直24个部门的近2000名工作人员集中展示了大众广播体操。2009~2010年,全市职工庆“五一”文艺会演主题确定为“劳动者风采”。2009年,先后举办“地税杯”职工书画比赛和“移动杯”万人长跑比赛。2010年,市总工会、市委市直工委、市体育局联合举办驻马店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
2011年4月27日,由市总工会、市体育局、市地税局联合举办的驻马店市“地税杯”职工太极拳比赛在世纪广场举行。来自各县区及市直的1000多名职工参加比赛并进行了汇报表演。4月28日,由市总工会承办的驻马店市2011年“欢乐中原 和谐天中”广场文化活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颁奖晚会在世纪广场举行。2012年4月27日,“劳动颂歌”—驻马店市职工庆“五一”暨颁奖晚会在世纪广场举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郜秀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张杰,市政协副主席长宋军出席晚会,并为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奖。
五、困难职工救助
20世纪90年代,由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竞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而关、停、并、转,一批职工下岗失业,家庭经济收入降低,生活困难。各级工会采取各种措施帮扶解困,实施“送温暖工程”,帮助困难职工家庭走出困境。1993年,全区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生活困难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地区和各县(市)工会筹集资金63.5万元,对12350名特别困难的职工进行救济。
1994年,全国总工会提出对困难职工实施“送温暖”工程。1月18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单亦和一行来驻马店慰问特困职工,全区各级工会开展“访千家、走万户、送温暖”活动。8月,地区工会制定《“送温暖工程”三年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意见》。各县(市)相继制定出“送温暖工程”实施方案,汝南、确山、泌阳、西平等县建立“送温暖工程”领导小组和基金会。汝南县筹集11.5万元;驻马店市、确山县经批准建立职工扶贫解围市场,对贫困职工上市经商实行免收管理费和减免税收措施。1995年,汝南、西平等县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会,救济困难职工6636人,扶持困难职工21670人;59个企业建立“送温暖”基金会,筹资63万元,救济5635名困难职工。1996年,驻马店市建立困难职工消费合作连锁店,以优惠价格为特困职工供应生活必需品。全区筹集送温暖资金250万元。
1997年,全区县以上工会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户特困职工,帮助寻找致富门路,使其尽快脱贫致富。1998年4月,省总工会下发《关于实施送温暖工程,落实“六个有所作为”,协助政府做好解困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地区工会结合驻马店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地、县(市)工会成立再就业服务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培训下岗职工5433人,有5189人实现再就业。地区工会在地直企业下岗困难职工中开展小额借款活动。全区帮扶12家困难企业,有7家实现扭亏增盈。地、县(市)工会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1447人,并推动全区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272人。全区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8家,有14600名下岗职工进入中心。1999年,地区工会筹集资金15万元,在泌阳县泰山庙乡小乔庄村建立下岗职工培训基地,培训下岗职工5240人,3187人实现再就业;全区投入小额借款62.03万元,475名下岗职工得到帮助。各级工会协助政府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如非转农,承包四荒(荒山、荒滩、荒水、荒坡),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等。2000年,全区各级工会把扶贫解困、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托再就业培训基地培训下岗职工10023人。县以上工会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企业13家,扭亏7家,减亏4家。全区建立职工互助保险制度,参保职工达到2.9万人,保险金额462万元。
2002年3月,全市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扶万名困难职工百家企业帮扶千名特困职工”活动,市、县(区)、基层3级工会为1387家困难企业和近4万名困难职工建立档案,经牵线搭桥,有1.1万名党员干部和134家骨干企业与1.3万名特困职工结为帮扶对子。采取“四清七送”,即对困难职工家庭成员清、致困原因清、帮扶需求清、就业技能清、送资金、送物资、送技能、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信心,扩大帮扶工作成效。在帮扶活动中,各级工会无偿举办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班203期,对10681名困难职工进行培训。10月10日,市总工会举办全市首届困难职工再就业洽谈会,7747名下岗困难职工与用人单位自主洽谈,签署就业协议,市县(区)两级召开的再就业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10680个;建立市总工会宏观管理,金融部门协调配合,县区工会组织实施的小额贴息贷款帮扶困难职工创业自救工作机制,为困难职工小额贴息52.6万元,协调金融部门发放贷款705.3万元,帮扶1907户困难职工开办小加工、小养殖、小修理、小门店、小餐饮业,带动5000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成立“驻马店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特困职工子女助学中心”,救助当年考入高等院校的特困职工子女164人,救助金37.6万元,减免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职工子女学杂费2865人;10县区建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12所,解决困难职工医疗优诊1.06万人次,减免费用61.5万元。市委、市政府出台《驻马店市帮扶困难职工十五项优惠政策》,保证帮扶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全市有28家困难企业在帮扶中实现扭亏,69家减亏,49家恢复生产。
2003年,全市有困难职工帮扶中心10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9个,全部为政府批编的独立事业单位,其中还有部分县帮扶中心被定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与劳动、民政、教育、卫生、司法、财政、工商、税务、金融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救助组织等部门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事件互报、工作互动和相关问题协商解决的帮扶工作联动机制。2004年,全市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困难职工59591人次,捐助救济款837.4万元、粮油食品123.71万千克、衣物9.7万件;送解困项目2421项、生产生活用具3573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职工子女实施救助6764人次;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题10754人次,减免医疗费105.8万元;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岗位7367个,解决困难职工子女就业岗位2173个;对15018人次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发放小额借款208多万元,小额贴息贷款1435多万元,帮扶6437名下岗困难职工自主创业,辐射带动11430人再就业;在帮扶对象中有5313人实现再就业,占43%,有6827人实现脱贫。
2005年,全市完善创业贷款帮扶,发放小额借款和贴息贷款367.2万元。推进就医优惠和助学帮扶,市县两级12家特困职工医疗优惠定点医院,为3012名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62.51万元。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市县两级工会一次救助618人,发放助学金158.5万元。双节期间,全市各级工会对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及困难劳模开展不同形式的“双节”送温暖活动。各级工会利用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和帮扶中心等场地,采取自办或与社会联办的形式对2470名下岗职工进行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1682名困难职工和260名困难职工子女利用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市总工会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迎五一送岗位”再就业洽谈会,89家企业2986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洽谈会,签订就业合同513人,达成用工意向1951人。全市各级工会培育和开发5个再就业基地,安排下岗职工1400人;建立再就业市场6个,安排下岗职工800人。2006年,驻马店市总工会对15360名困难职工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元旦、春节期间,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市总工会分别对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及困难劳模进行走访慰问。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时间,市总工会联合劳动局开展企业招聘会和送岗位活动,帮助1853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各县区也结合本地企业用工情况也相继举办下岗职工再就业洽谈会。继续深化金秋助学活动。当年,市总工会获得全省“爱心助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市总工会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工商联、市残联先后两次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和“迎五一、送岗位”活动,免费为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介绍4211人次,帮助安排困难职工上岗1031人。市总工会在全市确定了130家工会会员定点优惠单位,对工会会员提供142项购物(购药、购书)、就医、法律援助等内容不同、价格不等的优惠政策。2008年,由市总工会发起的结对帮扶活动从生活帮扶向就业帮扶延伸,加强工会职业培训、职介机构的建设,规范管理运作,采取平时介绍和劳动局联合举办再就业洽谈会的方法,为求职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主动与输入地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取得联系,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持续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发挥“12351”职工热线电话的作用,建立对特困职工临时救急的快速救助体系。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为主要培养重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共建立再就业基地25个,安排失业人员2600人上岗。加强县级帮扶中心建设,全市9个县级帮扶中心通过省总检查组验收全部合格,其中3个县级帮扶中心达到五星级标准。
2009年,市总工会开展万名农民工援助行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共投入培训经费110多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3期,培训失业人员和农民工5100多人次,举办各类农民工用工招聘会18场,累计为农民工免费发布用工信息4.2万多条,对700多名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农民工进行了救助。创办解困市场和再就业基地32个,安排困难职工780人就业,为困难职工协调办理小额贷款50多万元,帮扶下岗职工开展自救项目,辐射带动800多人上岗就业。市、县两级工会与劳动部门联合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38起,为农民工讨回工资47万多元。当年,全市有困难职工就医定点医院21家,对特困职工在住院、治疗、检查、药费等方面给予5%~15%的优惠,为2400多人次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31万多元。
2010年“双节”期间,市总工会开展以“扶贫济困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为主题,以“送钱、送物、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送温暖活动。全市共有12 600多名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慰问困难企业578个,为困难职工发放困难救助金260多万元,粮油食品28万多千克,帮扶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800多件。与劳动、建设等部门联合查处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案件38起,为农民工追讨工资77万多元,向农民工送慰问信、维权明白卡、《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报酬明白手册》等宣传材料2万多份(册)。利用劳动部门用工信息网络优势,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多个场次的“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周”活动,对2000多名困难职工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免费为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介绍4800多人次,协助劳动部门安排困难职工上岗1700多人次。对县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星级达标”规范化建设动态管理,有5个县级帮扶中心被省总授予“五星级帮扶中心”称号。建立完善特困职工临时救急快速救助体系,对突遇困难的职工群众及时给予相关的法律援助和生活救助。
2011年,市总工会配合市人社、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专项活动,与铁路、交通等部门合作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平安返乡行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服务活动。2012年1月4日,组织召开全市2012年“双节”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启动仪式,持续组织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举办全市工会送温暖活动图片展,制作全市帮扶送温暖活动专题片,营造帮扶送温暖活动的浓厚氛围。全市共有1.3万名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慰问困难企业378个,为困难职工发放困难救助金260多万元,粮油食品28万多千克,帮扶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800多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组织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平安返乡”活动。全市各级工会筹集资金610万元,发放助学金599.3万元,其中,资助困难大学生2862名,发放助学金579.3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困难学生227名,发放助学金2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