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迁
【人口总量】 驻马店地区户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后各朝各代由于战争、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等原因,造成人口数量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西汉时,汝南郡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人口也随之增加。西汉元始二年(2),汝南郡辖 37 县,县均 12475.32 户,户均 5.62 口。东汉时人口数量略有下降,东汉永和五年(140),汝南郡辖37 县2100788 口,县均 10931.03 户,户均 5.19 口。三国时期连年内乱,人口锐减,至西晋太康年间(280 ~ 289),汝南郡辖 15 县 25150 户,176050 口,县均 1676.7 户,户均 7 口。晋代战乱四起,境内户口进一步减少。南朝宋大明八年(464),汝南郡辖 11 县 11291 户,89349 口,县均1026.45户,户均7.91 口。东魏武定年间(543 ~ 550),汝南郡辖 8 县 15889 户,37061口。
隋时境内人口数量大增,隋大业五年(609),汝南郡 辖 11 县 152785 户,县均 13889.55 户,户均 5.17 口。隋末大乱,境内户口再次锐减,唐贞观十三年(639),蔡州辖10 县 12182 户,60415 口, 县 均 1218.2 户, 户 均 4.96 口。唐天宝元年(742),蔡州户口升至 8706l 户,460205 口,县均 8706.1 户,户均 5.29 口。宋崇宁元年(1102),蔡州辖10 县,98502 户,185013 口,县均 9850.2 户,户均 1.88 口。金元战争又使人口耗减。金代,蔡州辖 8 县 36093 户,县均4511.63 户。
元代汝宁府辖 5 县 7075 户,县均 471.67 户,区内人口降至有记载以来的最低点。明初大批移民迁至汝宁地区,境内人口有增。明天顺初年及嘉靖、隆庆年间汝宁府估计户数 41690 户。清初户口稍减,以后则持续增长。清乾隆六十年(1795),汝宁府人口 l241306 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人口增至 1934957 人。中华民国时期,人口缓慢增长,民国32 年(1943)区内人口 2640488 人,民国 35 年(1946)增至 2781303 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口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1950 年底至 1952 年底,全区人口由 3965515 人增加到 3973372 人,递增率为 1.0‰,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处在恢复阶段。随着 3 年经济恢复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安定,人口亦快速增长。1953 年初至 1954 年底,区内人口净增 247753 人,年增长率分别为29.5‰和 31.9‰,出现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全区总人口达到 4221125 人。1955 年初至 1959 年底,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工农业产值明显提高,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区人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5 年间人口增加 265652 人,递增率为 12.3‰,总人口达到 4486777 人。1960 年初至 1961 年底,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消极影响,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1960 年人口出生率骤然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全区总人口由 1959 年底的 4486777 人降至1960 年 底 的 4121931 人。1961 年 底 人 口 回 升 至 4132366人。1962 年初至 1974 年底,由于人口补偿性生育及“文化大革命”的无政府状况,人口增长失控,造成全区人口恶性增长,年平均递增率为 27.4‰,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其中 1962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09%,较 1954 年的高峰值高出 18.38 个千分点,1974年底人口总量达到 5873180 人。1974 年全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75 年 8 月全区遭受特大洪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之后,人口增长得到一定控制,1979 年底人口达到 6460777 人,较 1974 年底净增人口 587597 人,年均递增率为 19.25‰,较前 13 年的人口增长率下降 8.16 个千分点。1980 年初至 1985 年底,全区人口增长已开始由高出生、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自然增长过渡,年平均增加人口 88081 人,年均递增率为 12.86‰,1985 年底全区总人口为 6950122 人。
1988 年,全市总人口为 722.16 万人,较 1978 年增加88.77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4.64‰ ;1998 年,全市总人口为 795.52 万人,较 1988 年增加 73.08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26‰ ;2008 年,全市总人口为 848.78 万人,较1998 年增加 53.54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38‰ ;2012年,全市总人口为 891.65 万人,较 2008 年增加 42.87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86‰。2013 年,全市总人口 896 万人,2016 年,全市总人口 797.13 万人(不含新蔡县)。

83图1

83图2

84图
【人口分布】 区域分布 :驻马店人口分布由于各县(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极不平衡。1953 年年中,上蔡人口超过 60 万,西平、平舆、新蔡、汝南、泌阳人口在40 万~ 50 万,正阳、遂平、确山人口在 30 万以上,驻马店市近 3 万人。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最多的上蔡县总人口为 105.74 万人,新蔡县总人口为 81.6 万人,平舆县总人口为 75.34 万人,泌阳县总人口为 74.28 万人,西平县总人口为 71.4 万人,汝南县总人口为 70.45 万人,正阳县总人口为 59.09 万人,确山县总人口为 52.83 万人、遂平县总人口为 51.64 万人,驻马店市总人口数量最少,为14 万余人。1985 年,上蔡 109.96 万人,新蔡 84.40 万人,平舆 79.59 万人,泌阳 76.81 万人,西平 73.15 万人,汝南72.3l 万人,正阳 60.80 万人,确山 59.39 万人,遂平 53.69万人,驻马店市 14.95 万人。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 738.45 万人,其中,上蔡县总人口为 118.01 万人,新蔡县总人口为 92.75万人,平舆县总人口为 84.83 万人,泌阳县总人口为 84.15万人,汝南县总人口为 77.31 万人,西平县总人口为 76.53万人,正阳县总人口为 66.61 万人,遂平县总人口为 57.46万人,确山县总人口为 55.88 万人,驻马店市总人口为24.92 万人。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 808.77 万人。上蔡县和新蔡县均突破百万人口,总人口分别为 132.7 万人和 100.16 万人 ;平舆县总人口为 92.81 万人,泌阳县总人口为 92.45 万人,西平县总人口 82.89 万人,汝南县总人口为82.81 万人,正阳县总人口为 73.53 万人,遂平县总人口为60.66 万人,确山县总人口为 59.02 万人,驿城区总人口为31.74 万人。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为 882.34 万人。有 3 个县突破百万,上蔡县总人口为 147.76 万人,新蔡县总人口为 110.19 万人,泌阳县总人口为 101.47 万人 ;平舆县总人口为 98.05 万人,西平县总人口为 86.98 万人,汝南县总人口为83.27 万人,正阳县总人口为 80.63 万人,驿城区总人口为 66.01 万人,遂平县总人口为 55.76 万人,确山县总人口为 52.22 万人。(说明 :2009 年 ~ 2010 年期间,泌阳县老河乡、沙河店镇、板桥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驿城区管辖 ;确山县蚁蜂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驿城区管辖。区划调整后,驿城区区域面积扩大,总人口超过确山县。)
城乡分布 :驻马店系农业区,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市镇人口比重一向较低。1950 年全区农业人口 3168.2 万人,占总人口的 92.9%,非农业人口 28.3万人,占 7.1%。且有部分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1954年农村人口404.4 万人,占总人口的 95.8%,城镇人口 17.7 万人,占 4.2%。20 世纪50 ~ 70 年代,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市镇人口增长较慢。1964 年人口普查时,全区 4298781 人,其中 :市人口 36184 人,镇人口 135407 人,农村人口 4127190 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0.84%、3.15%和 96.01%,市镇人口比重较50 年代有所降低。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工商交通运输及其他事业迅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市镇转移。1982 年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 6624581 人,其中:市人口 141973 人,镇人口250415人,农村人口6232193 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2.14%、3.78%和94.8%。市镇人口比重由 1964 年的3.99%升至5.9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1985 年全区 695 万人,其中市镇人口 44.6 万人,占 6.42%,农村人口 650.4 万人,占 93.58%,城乡人口比重依然悬殊。86图1
86图2
86图3
86图4
1990 年后,在“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市”的城镇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驻马店市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速度比较快,城镇人口的比重明显提高。1978 年,全市农业人口608.07 万人,比重为96%,非农业人口25.32 万人,比重为4% ;1988 年,全市农业人口
674.89 万人,比重为93.45%,非农业人口47.27 万人,比重为6.55% ;1998 年,全市农业人口为707.13 万人,比重为88.92%,非农业人口为88.11 万人,比重上升到11.08% ;2008 年,全市农业人口为613.84 万人,比重为72.32%,非农业人口为234.95 万人,比重为27.68% ;2012年,全市农业人口为593.48 万人,比重为66.56%,非农业人口为298.17 万人,比重为33.44%,城镇化率达11.1%。2013 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4.89%。2014 年,全市城镇人口252 万人,城镇化率36.36%,较上年增长1.47%,仍低于全省城镇化率。2016 年,全市常住人口614.45 万人,常住人口按城镇化分,其中城镇人口251.25 万人,城镇化率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