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地望
【蔡姓】 蔡,古同廦,音 cài,又音 jì。《百家姓》排名第155 位,多源流,多民族。上蔡、新蔡之“蔡”姓同宗同源,是源于本地的主要姓氏之一,该支蔡氏源姬姓。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 18 代近 500 年,史称上蔡。后屡受楚国侵犯,一再迁都,蔡平侯迁至新蔡,后昭侯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寿县一带),改州来为下蔡。
蔡姓自东周时期蔡人得姓始,前后经历东周、南北朝、唐、两宋及宋元、明清时期 5 次大的迁徙,使得蔡姓遍布豫、鄂、湘、闽、浙、赣、鲁等诸多省份。明朝以后,蔡姓主要在江南发展,逐渐成为南方大姓。自明清时期至近代以来,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移民的蔡姓人数众多,到达的地区涉及今天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和地区。
当代蔡姓为中国第 34 大姓。人口近 65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5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四川 6 省,上述 6 省蔡姓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53% ;其中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约占蔡姓总人口的 15.2%(《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蔡姓名人辈出,《二十五史》中纪、传人物有 112 个。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蔡姓人口 17132 人,其中男性 8792 人、女性 8340 人。全市 8 县 1 区蔡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平舆县,最少的是遂平县,分别为 4789 人、497 人。
【吕姓】 吕,音 lǚ。《百家姓》第 22 位,多源流、多民族。吕氏出于姜姓,系以国为氏。约公元前 21 世纪,炎帝裔孙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吕侯,在今新蔡县地建立吕国。春秋初为宋国所并,后人部分以国为氏,亦有以齐、许、申等为氏,吕氏大多尊伯夷为得姓始祖。与吕尚之吕同源,是吕姓的主支系之一。一说伯夷封地吕为南阳,南阳亦被认为吕姓起源地。
吕姓在中国大陆排名第 43 位,台湾占 26 位。人口 57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46%。山东、河南 2 省居多,约占全国吕姓人口的 26% ;其次为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浙江 6 省,约占全国吕姓人口的 29%。(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吕姓人口 57999 人,其中男性 31178 人、女性 26821 人。全市 8 县 1 区吕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泌阳县,最少的是确山县,分别为 16191 人、1857 人。
【沈姓】 沈(瀋),音 shěn,又读 dān 或 xǐn。古同聃。《百家姓》第 14 位,今第 49 位。多源流。源于姬姓(邥shén),以国为氏,黄帝后裔,最早是夏属子孙封国。西周春秋时国族,周初平叛“三监”之乱后,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功被周公旦推举为周天子的司空。随后,成王将其封于沈国,又名聃(dān)国。故邑在今河南平舆古槐镇西北 24 公里处之射桥乡古城村。后为楚所灭,后裔以国为氏,“沈”或“聃”氏。此为平舆沈氏,读 shěn 或 dān。此支沈氏以姬季载、聃季载、沈季载、冉季载为得姓始祖。且沈、叶、尤三氏同为季载后裔。
沈姓人口约 47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38%。约 36%分布在江苏、浙江省(以江苏居多);37% 分布在上海、安徽、河南、广东、湖北、贵州、山东 7 省、市。(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沈姓人口 17699 人,其中男性 9167 人、女性 8532 人。全市 8 县 1 区沈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汝南县,最少的是上蔡县,分别为 4391 人、365 人。
【房姓】 房,音 fáng,古音 páng。在《百家姓》中排第170 位,1980 年排第 199 位 , 最新排名为第 183 常见姓(《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房氏,祁姓。相传帝舜封帝尧之子丹朱于房,其地在今遂平县灈阳镇西南 20 公里处小文城村。其子房陵,以国为氏。西周时封房国,子爵,春秋时灭于楚。民间传说源于古老“三皇”燧人氏和伏羲、女娲的“风”姓,摆脱洞窟穴居始建住房。
房姓全国人口约 6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048%。约37% 分布在山东、江苏省(山东省居多);约 33% 分布在河南、广东、河北、陕西、安徽 5 省。(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房姓人口 5401 人,其中男性 2875 人、女性 2526 人。全市 8 县 1 区房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平舆县,最少的是上蔡县,分别为 1721 人、14 人。
【道姓】 道(衟),音 dào。道氏,姬姓,出西周之道国,故城在确山县东北故道城镇,即今驿城区古城乡。约在周景王 12—14 年(前 533 ~ 前 531)被楚灵王所灭。亡国后,道国王族子孙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者,称道氏。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 500 位,在台湾省名列第 909 位,以蔡州为郡望。
道姓人口分布于北京市,河北河间,山西大同(市)、临汾,上海中心城区、嘉定,江苏南京、高淳、镇江、丹阳、常州、无锡、张家港、苏州、常熟、吴江、太仓、连云港、东台、兴化、扬州、如皋、南通,浙江海宁、嘉善、庆元,安徽淮南,江西宁都,河南郑州、洛阳、固始、林州、叶县、中牟、延津、周口市,湖北公安,湖南长沙市、怀化、新化,广东广州,贵州金沙,云南昆明,陕西三原、富平,甘肃庆城、天祝、环县,新疆塔城等地,以及台湾地区。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道姓人口 2 人,皆为女性,分布在西平县。
【江姓】 江姓为中国第 52 大姓(《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唐《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陵,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江国(金文作邛国、 国),故城在今正阳县大林镇涂店村东北与息县接壤处。
江姓起源于江国,历代迁徙,大致经历自北向南的流动过程。江国被楚国所灭,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至河南陈留、考城(今兰考)一带,然后又迁山东、安徽等地。其后散居于浙江务州(今金华市)、山西蒲坂、河南洛阳、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成、山东曲阜等地。西晋灭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东等地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以及唐末黄巢之乱时,在中原的江姓又南迁长江流域,远至福建。北宋时陆续有江姓迁居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南下福建。至宋末江万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于水。其后裔及副将迁往福建,散居闽侯、厦门、惠安一带。其后分支有不少后裔迁居广东东部、北部、西部,形成又一个大的迁移过程。明清以后,江姓遍布大江南北,至清朝中叶,福建、广东的江姓人大批迁居台湾,继而迁居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为当地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口约 45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36%。主要分布在广西、安徽、江西、广东 4 省、自治区,约占全国江姓人口的 49%(其中广西最多,约占全国江姓人口的 23%);福建、湖北、贵州、江苏、台湾、湖南 6 省亦多有江姓。(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江姓人口 8800 人,其中男性 4662 人、女性 4138 人。全市 8 县 1 区江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正阳县,最少的是上蔡县,分别为 2672 人、79 人。
【西陵姓】 传说之上古氏族。相传黄帝妃嫘祖为西陵氏女(《世本》),西陵即今西平。西陵羔,春秋时大夫。(据《世本》)
【概(槩)姓】 源于春秋时吴王阖闾弟夫概。公元前 506年吴楚之中,夫概为吴国先锋,柏举之战立下大功,与阖闾、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攻入郢都。后因秦出兵救楚,吴军败于稷(今河南省桐柏县)。夫概退回吴国,遂自立为王。不久,被阖闾打败,逃到楚国。被楚昭王封其于房国(今遂平县)的堂溪(今属西平县),史称吴房侯(又名堂溪侯)。传说,夫概死后葬于属国之风水宝地—凤凰山南(传说中凤凰臀部),今嵖岈山风景区北山门附近的殿坊村,又有衣冠冢在今泌阳县沙河镇的西门外(今镇政府所在地)汝河北岸(当时属吴房国境)。其后裔以祖名为氏,称概氏。后演绎有槩、暨、既(商丘)等氏,现分布于湖南怀化、广东电白等地。
【堂溪姓】 夫概被封堂溪后,子孙以封邑为氏。另演绎有堂谿氏、棠谿氏、唐谿氏或豀氏。棠谿氏汉后无闻,或改为棠氏(见概姓)。
【周姓】 周姓为中国第 9 大姓(《中国姓氏源流大辞典》)。周氏,主体源于姬姓,后稷之裔。源于姬姓的周姓族人主要有三支,均起源于河南。其一,周平王少子姬烈被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北),历 18 世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姬邕家族习惯被称作“周家”,姬邕索性改“周”姓,以示不忘本。其二,周伯昌(周文王)之子周公旦次子留居周朝辅佐王室,食父邑于周,世代袭称周公。其三,公元前 256年周朝被秦国所灭,末代天子周赧王黜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其子孙遂以“周”为姓。(《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周姓在几千年发展衍变中,不断有其他姓氏汇入,成为今天华夏一大姓氏。今鲜卑族、满族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姓源自周朝,得姓却在秦灭东周之后。秦汉时期形成沛郡周氏和汝南周氏两大郡望。周赧王庶子迁居沛,成为沛郡周氏始祖。汝南周氏又有汝南安成周氏和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周氏之分,以汝南安成周氏最为著名。西汉时期,周平王少子汝坟侯姬烈 21 世孙周仁,以医术行世。文帝时,景帝(刘启)为太子,周仁为其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任为郎中令。以续周朝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因汝坟下湿,徙迁至安成(今平舆),为安成周氏始祖。周仁玄孙周燕为汝南郡决曹掾,因办案公正,刚直不阿,且舍己为人,亦声名远播。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末年等几个时期,战事频仍,河南、山东一带中原周姓大量南迁,多至福建、浙江、广东。宋元时期,又陆续迁至赣、湘、黔。明清以后,周姓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台湾周姓主要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迁入。海外周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成为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华人姓氏之一。(据《中华姓氏河南寻根》)
周姓人口约 250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2.02%。其中,湖南最多,约占全国周姓人口的 10%。(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周姓人口 115974 人,其中男性 59716 人、女性 56258 人。全市 8 县 1 区周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正阳县,最少的是遂平县,分别为 22934 人、7052 人。
【柏姓】 柏(栢),音 bǎi,古音 bó。为中国第 213 常见姓(《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柏国,商代为侯爵,周时降为子爵。 故城在今西平柏城镇西。楚成王时灭于楚,后世以国为姓。经历史的演变,栢姓多变为其他姓氏。柏姓人口约 41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033%。约 53%分布在安徽、江苏、湖南 3 省(其中安徽最多,约占全国柏姓人口的 19%);四川、云南、山东、贵州亦多此姓。(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8 月,驻马店全市柏姓人口 1437 人,其中男性 742 人、女性 695 人。全市 8 县 1 区柏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正阳县,最少的是西平县,分别为 488 人、10 人。
【柏侯姓】 柏(栢,音 bǎi)侯,商末柏国诸侯之后。柏国,都邑在今西平县柏城镇。柏侯儁,南阳人,汉末任尚书郎。(据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聃姓】 聃(耼),音 dān。聃氏,姬姓,以国为氏。聃,春秋时小国,子爵。故城在今平舆北。春秋时灭于郑。主要分布河南等地。聃甥,春秋时邓国将(《左传·桓公九年》)。聃伯,春秋时郑大夫。聃启,周顷王时大夫(《左传·十四年》)。
【壶丘姓】 壶丘(壷丘),音 hú qiū。以邑为氏。壶丘,春秋陈邑,在今新蔡县东南。《左传·文公九年》“楚侵陈,克壶丘”是也。壶丘子林,春秋时晋大夫,郑人(《吕氏春秋·下贤》《列子·天瑞》)。《汉书·古今人表》作狐丘子林。
【挚姓】 挚(摯),音 zhì。挚姓,为夏禹时车正奚仲之后裔。商、周时有挚国,商左相仲虺之后。公族以国为氏。周文王母大任,即挚氏女。挚国,侯爵,在今平舆县境。或省为执氏(《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挚氏为在两汉为京兆大族。
【袁姓汝南郡望】 袁氏,妫姓,春秋陈公族。舜之裔胡公满 13 代孙陈诸,字伯爰,后世以其字为氏,爰、辕古字通用,至后世孙袁侨,始去车为袁氏。袁氏早期主要是以其发源地陈郡为中心,在河南发展繁衍,陈诸 9 世孙袁颇曾任陈国司徒。颇的 9 世孙生,在汉王刘邦手下担任谋士。生之曾孙幹,西汉时被封为贵乡侯,幹的 5 世孙袁良,汉平帝时(1 ~ 5)举明经,任太子舍人,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东汉光武帝时任成武令,其子袁昌居洛阳,生子袁安。袁安入仕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食邑于汝南,其子孙兴旺发达,形成望族。在漫长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向外发展,发端于袁安的汝南袁氏始终是中国袁氏中最为兴旺的一支。袁安就是汝南袁氏郡望的始祖。自袁安起,其后的近 200 年时间里,汝南袁氏家族人才辈出,显盛于世,袁安(司空、司徒)、袁敞(司空)、袁汤(司徒、太尉)、袁逢(司空)、袁隗(太傅—位列三公),“四世五公”,“与东汉一代相终始”。
袁姓为中国第 37 大姓。人口约 62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49%。约 37% 分布在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全国袁姓人口的 10.6%);约 29% 分布在 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 5 省。(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袁姓人口 42348 人,其中男性 21943 人、女性 20405 人。全市 8 县 1 区袁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上蔡县,最少的是汝南县,分别为 9595 人、1735 人。
【梅姓汝南郡望】 商代有梅国,子姓,公族以国为氏。梅国,伯爵,在今安徽亳州东南。梅伯为纣王所醢,武王克商,封其玄孙于黄梅(今属湖北),号曰忠侯,世居郑、楚间(《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梅氏族谱》云 :“有梅 者,梅伯之后。梅 之孙梅嘉官任汝南,此汝南世弟之所由昉也。”梅后裔后终成汝南望族,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梅赜(一作梅颐,字仲真),东晋汝南西平人,曾官豫章(郡治今南昌)内史、豫章太守,领军司马。因父为城阳太守,少时曾在城阳从臧曹学《尚书》,后以向朝廷贡献《尚书》孤本而闻名于世。梅姓宗祠通用联 :“中侯苗裔,汝南望族。”
梅姓为中国第 157 常见姓。人口约 83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066%。约 65% 分布在浙江、云南、湖北、河南、江苏、 安徽 6 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全国梅姓人口的 13%);11% 分布在湖南、广东、重庆 3 省、市。(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漆雕姓上蔡郡望】 漆雕主要源出姬姓。漆雕本姓漆。春秋时,蔡国漆雕开、漆雕从(《史记》作漆雕徒父)、漆雕侈(《史记》作漆雕哆),皆从学于孔子,为孔门贤儒。春秋末期,漆氏族为纪念漆雕开、漆雕从、漆雕哆三贤,将单姓“漆”改为复姓“漆雕”。漆雕为古代蔡州望族,以望立堂,有蔡州堂,亦称汝南堂、豫州堂。漆雕一族被历代帝王追封为世代功名之家,其族人凡男丁出世,均被赐为“铁帽秀才”。漆雕氏为典型汉族姓氏,在宋《百家姓》中排序为第 450 位。漆雕姓四川宜宾,山西忻州,辽宁沈阳,安徽潜江,河南上蔡,湖北天门、荆州等地均有分布。漆雕姓在四川宜宾县是大姓。 
81图 【应姓汝南郡望】 商代有应国,公族以国为氏。应国,侯爵,故城在今平顶山、鲁山东部一带。周成王封其弟奄于应,其地在今湖北应城。后为楚文王所灭(《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后裔以国为氏而姓应,并继续活跃于中原河南地区。至汉代,应氏在汝南和颍川形成望族。
汝南应氏,起初是于应国国破,受姓应氏之际居于顿(古国名,在今商水县北),后为陈(国)所迫,又南迁至今项城西南,故称之“南顿”。西汉时置南顿县,属汝南郡。西晋时在此置南顿郡,北齐时废郡,改县名为和城。隋大业初复其旧名,其后屡废屡复,明朝初年将其并入项城县。东汉以后,随着应氏有人入郡入朝做官,应氏便逐渐移居汝南,形成郡望,号汝南堂。汝南旧城有应玚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歌咏。
东晋时,汝南人应詹,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今浙江金华一带)。应詹之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形成大田里应氏。尔后,析居江南各地。南北朝时,因战乱之故,汝南应氏一部分流迁于江南、浙江、福建等地。宁波应氏最早居住在奉化芝应,后移居慈溪县城(今慈城)。唐宋两代,应氏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其发展中心移至南方,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成为应氏繁衍滋长新地,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也已有应氏散居。元代以后,应氏在南部省份分布的区域越来越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俱有应氏入住,后来还播迁至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据刘炳松《以文显盛的汝南应氏源流考》)
应姓为中国第 247 常见姓。人口现约有 3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024%。浙江省占近半,主要分布在杭州(萧山区)、宁波(鄞州区)、慈溪、余姚、奉化、宁海、绍兴(越城区)、诸暨、嵊州、江山、兰溪、永康、义乌、东阳、浦江、台州(黄岩区)、仙居、苍南、缙云、松阳等地。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亦多应姓。(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邵姓汝南郡望】 邵氏原为召氏,姬姓。周文王族子群奭,初封于召(今陕西扶风召公镇),谓之召公,是为如公奭。武王灭商,改封于燕,长子就封于燕侯,召公留周室仕太保,辅佐文、武、成、康 4 世。其后子孙世为周之卿士,以召为氏。“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氏族博考》)。自汉末始,今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加邑为邵氏。(据《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魏晋时,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孙,多已改为邵姓,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汝南、安阳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汝南(治平舆)、博陵(治今河北安平)、安阳(治今河南安阳西南)三大邵氏望地及堂号。两晋十六国时期,魏郡安阳(今属河南)、冀州(今属河北)、武邑(今属河北)、乐安(今山东博兴东北)、后赵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等有邵姓分布。南北朝时,东迁(今浙江吴兴东)、彭城(今江苏徐州)、新阳(今湖北京山)等有邵姓公布(《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唐代,今天河南的邵氏不断向北方、南方迁徙。宋元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邵姓为中国第 84 位大姓。人口约 27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22%。约 29% 分布在湖北、江苏、浙江省(其中湖北省最多,约占全国邵姓人口的 10%);35% 分布在安徽、山东、甘肃、辽宁、河南省。(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邵姓人口 18425 人,其中男性 9859 人、女性 8566 人。全市 8 县 1 区邵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西平县,最少的是汝南县,分别为 5266 人、745 人。
【许姓汝南郡望】 许氏,上古东夷部落首领皋陶(咎繇)之后。皋陶卒,夏封其后于鄦(《史记·夏本纪》假作许),其地在今许昌市东。子孙以国为氏,后假作许氏。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带。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绝大部分地区。汉高祖四年(前 203)设汝南郡,位于中原腹地,原移居高阳、长安和昌邑之许氏后裔往来汝南为官、经商,形成汝南许氏望族。汝南郡许姓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省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名门望族。
许姓为中国第 28 大姓,人口约 73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58%。约有 40% 分布在广东、江苏、福建、河南、台湾省,28% 分布在山东、河北、云南、安徽、四川、浙江省。(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截至 2015 年 7 月,驻马店全市许姓人口 50689 人,其中男性 26547 人、女性 24142 人。全市 8 县 1 区许姓人口分布最多的是上蔡县,最少的是西平县,分别为 15030 人、2432 人。 (王平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