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饮 食
境内居民以面食为主,仅邻近信阳地区的县、乡居民喜吃大米。每日一般三餐,早、午两餐称“吃饭”,晚餐称“喝汤”,农忙季节若半晌加餐,俗称“打尖”或“送小饭”。
境区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收成不易。民间饮食简单粗糙。建国前,居民多以高粱、玉米、豆类为主食。贫困人家,忙时三餐,闲时两顿。麦、米细粮仅在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食用,平时多吃粗杂粮;若无缘无故吃细粮,则会被邻里讥笑为“不会过日子”。副食蔬荣冬季以芝麻,红薯叶、萝卜叶等干菜为主,春夏季节则常采食野菜,仅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才以新鲜蔬菜、豆腐、粉条、自产畜禽蛋改善生活。若遇灾荒,半年糠菜半年粮仍不能饱腹。中等人家,常年粗细搭配,吃杂面馍、杂面条。平时吃素菜、干菜、小菜,逢年过节吃荤菜。少数富裕人家常年不断细粮、蔬菜,但也常吃粗、细粮混合的食品。建国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饮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常年以细粮为主,粗粮仅作为生活的调剂品,蔬菜常年不断,逢年过节更是荤素兼备,花样繁多。
民间就餐方式。城镇居民全家围桌吃饭。乡村多不用饭桌,男子习惯端着饭菜“上饭场”,冬聚于向阳处,夏聚于树荫下,边吃边谈古论今,悠然自得。
民间饮食多由主妇操办。主妇将饭做好后,先给长辈盛饭,然后给小孩盛饭。自己最后吃。在乡村,饭做好要等下地干活的人回来一起吃;若不宜久等,要预先留足适量饭菜后再行开饭。吃饭时,忌筷子敲碗。若无意多拿筷子,则视为近日添客的预兆。
一、饮食设备
(一)加工工具 1960年前,主要靠石磨、石碾加工粮食。多数用畜力,少数用人力。拉磨拉碾多用驴。磨、碾为私人所有,主家乐意让邻里来加工,且不用付酬。有的地方使用磨、碾者,在磨或碾上给主家留存少量糠麸作为报酬,且有祝福主家日子宽裕之意。70年代后,机械磨断设备逐渐普及,用石磨、石碾加工粮食习惯渐衰。
(二)灶具 1949年前,民间烧柴做饭,少数习惯用风箱助燃。灶台用土坯垒砌,中间留灶膛唐,输放燃料,俗叫“锅坷廊”,灶膛底放炉齿,下留一空洞,供盛灰渣。灶台上角留通烟洞口连接烟囱,还可坐锅温水,灶台一侧中下方留一小圆口以接风箱。多数简易不装风箱的灶台,正面进柴,上面放锅。建国后,民间部分用煤烧饭,多数还是用柴烧饭,但锅灶有了改良。普遍推广节柴回龙灶,既节约燃料又提高热效。
(三)炊具、餐具 60年代前,饭锅多为铁制,筷子多为竹制,碗、盆、罐多为陶器。农家习用高粱杆(俗称莲子)或麦秸编织浅子、蒸馍筚子、锅拍、笼盖,,用柳条、荆条编织笊篱、馍筐、筷笼,用高粱毛(去籽的高粱穗)扎制炊帚,把葫芦锯开作水瓢、面瓢等。70年代后,各种铝质、搪瓷炊具逐渐增多,但乡村自制炊具之习至今犹仔。
二、饮食材料
(一)粮食 品种有小麦、玉米、谷子、稻子、高粱、黄豆、绿豆、豇豆、红薯等。小麦用磨加工成面粉,过细箩即成白面,俗称“好面”,常用来制作蒸馍、烙馍、面条、包子、饺子等食品;过粗箩因含麦麸较多故俗称“下面”,可制作蒸馍、饼。玉米常加工成玉米面、玉米糁食用。玉米面可制成糕、饼、窝头等,玉米糁只用来做粥。谷子脱皮成小米,可做干饭、小米粥。传统以小米粥为产妇的主要饮食,再配上红糖、鸡蛋,坚持数月,以利产妇进补,加快身体复原。红薯可蒸,可煮,或粉碎加工成粉面、粉条、粉皮,也可切片晒成薯干煮食。黄豆常磨碎加工制成豆腐、豆腐皮、豆腐脑、豆浆等多种豆制品,还可和小麦、绿豆(黄豆)或薯干混合磨成杂面,做杂面条、馍、饼食用。农户则习将黄豆用水泡后磨碎加入各种蔬菜、调料制成“懒豆腐”或“沫糊”,以调剂生活。稻子去壳加工成大米,常用来蒸干饭,或煮粥食用。
(二)蔬菜 品种有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茄子、南瓜、冬瓜、豆角、辣椒、菠菜、黄心菜、苋菜、芹菜、荆芥、芫荽、黄瓜、蕃茄、藕、莴笋、葱、姜、蒜等。白菜、萝卜为大宗菜,人们习将萝卜挖土掩埋,将白菜放于荫凉处贮藏过冬。其它蔬菜多为时令菜,荆芥、香菜、辣椒、葱、姜、蒜多用来调味。野生荠菜(俗称地菜)、马齿菜、腊菜、面条菜、洋槐花、榆钱儿等也习为人们采食;旧时灾荒年份用来充饥度荒,如今当作风味食品用来调剂生活。
(三)油料 芝麻油为主要食油,其次为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用传统工艺加工的芝麻油俗称“小磨油”,香味醇厚,调味最佳,是区内特产之一。建国后,出现机制芝麻油,俗称“大槽油”,味道稍次于小磨油。近年,民间食用色拉油、猪油者渐多。
(四)调味品 主要有大茴、花椒、醋、酱油、豆酱等。70年代以前,民间有用小米和红薯自制食醋之习。以小米酿制的米醋色泽橙黄,醇酸味美。正阳的“伏陈醋”为区内特产,久负盛名。民间用黄豆制酱之习至今犹存。将黄豆煮熟,于伏天曝晒,然后密封于坛子内发酵即成豆酱。加入辣椒的叫辣椒豆酱,加入西瓜的叫西瓜豆酱。豆酱营养丰富,味道独特,为民间所喜爱。
(五)肉类 主要是猪、羊、牛、鸡等畜禽肉。鱼虾海鲜亦为人们喜食。鲫鱼汤常用作产妇进补、下奶的营养品,红鲤鱼为待客或送礼之佳品。
(六)腌菜 民间向有腌制小菜的习俗。腌制品种主要有咸蛋(鸡、鸭蛋)、松花蛋、豆酱、腐乳、糖醋蒜瓣、大头菜、辣菜、韭菜花等。腌制小菜主要供自家食用,既经济实惠,又方便可口。一般不用来待客。
三、日常饮食
乡村常根据季节变化、农活忙闲调剂饮食。农忙时伙食较好,农闲时较次于重活吃干,干轻活吃稀。一日之内,午饭较为讲究,早晚较差。早饭多淡食习用小米或玉米糁或红薯面杂以红薯等煮成糊状稀饭,俗称“糊涂”。常见的有红薯糊涂、南瓜糊涂、红薯干糊涂等。农忙季节,早饭也配馍、饼之类干食。午饭常以蒸馍、包子、窝头、干饭等干食为主,佐以菜、稀饭或汤。午饭吃面条多为捞面、炒面、卤面等干食。晚饭习咸食,如成稀饭、饧面条等。咸稀饭也多配干食。80年代始,饮食质量迅速提高,农忙农闲在饮食上无大差异,全年以细粮为主,一日三餐皆有干食。
民间最常见的家常饮食为馍、面条。馍有蒸馍、烙馍两大类。蒸馍多为发面蒸制,有圆馍、油卷、花卷、窝头、包子等。圆馍用白面手工揉搓成圆锥形蒸制而成。70年代前,只有节日或喜庆待客时才食用圆馍。花卷、窝头在80年代前为民间最常见的饭食。花卷用白面与玉米面或红薯面、高粱面等杂面包卷蒸制而成。一层白面一层杂面揉成卷,切2寸长短,刀口处层次分明、白红(黄)相间,如花,故名花卷。窝头用红薯面、玉米面或高粱面制作,先把面用开水烫成团,在手中捏成窝头状蒸熟,多在农闲时食用。油卷馍是把发面擀成厚片,上涂食油,撒葱花、食盐等调料卷制蒸成。包子是用发面圆片包上各种馅蒸制而成,主要有素色、肉色、豆色、糖色等,圆形称包子,梭子形称角子。
烙馍有发面馍、死面馍之分,又有油馍、火烧、菜馍、焦馍等多种。油馍用死面制作,先把面团擀成饼状,上涂油、盐、五香粉等调料后。再折叠擀成饼状烙烤而成。火烧用发面制作,制法如油馍,但形状如一小圆盘,多在祭灶日食用。菜馍又叫菜盒,是用两张死面圆片中间夹菜馅烙制而成。焦馍用白面与芝麻制作,将芝麻、盐、五香粉等和入面中擀成圆薄片,烙去水分,吃起来焦香酥脆,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
面条有捞面、卤面、汤面多种。捞面又有臊子面、炸酱面、蒜面等不同品种。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面条放入开水中煮熟后捞出,拌以事先用肉丁、萝卜丁等烧制的臊子,称臊子面;拌以用肉末、面酱烧制的炸酱,称炸酱面。将煮熟的面条捞入凉开水中滤过,再拌以蒜汁、姜汁、辣椒油、醋麻油和焯好的苋菜、绿豆芽等叫蒜面或凉面,吃起来清凉爽口,多在夏天食用卤面是先将细面条蒸熟,拌以做好的肉丁、黄可芽等菜羹,再焖透即成。汤面多在农闲季节或晚上食用,是一种稀食。杂面条是用绿豆面(或黄豆面、红薯面)杂以小麦面混合制成,多做成汤面条食用。
四、节日饮食
境内人民平日省吃俭用,但无论贫富,逢年过节都要用千百年沿袭下来的特殊食品改善生活。如春节的饺子、枣花馍,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油条,中秋节的月饼、焦馍,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小年的火烧、豆腐汤等。
饺子俗称“扁食”。是用死面小薄片(方圆均可)包入素馅或肉馅,捏成月牙形,煮熟而成。有的人家在个别饺子中包一硬币,谁若吃到,预示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枣花馍是用面揉制成各种花形,上嵌数枚红枣蒸制而成。手巧的主妇,还常为幼儿揉制蛇、兔、鸡、鱼等各种动物状花馍,美如工艺品。油条俗称油果子、油馍,是用白面拌以盐、碱、矾反复和匀后切条入沸油炸制而成。在乡村,多以发面切条入油炸制俗称“老鸹头”。粽子是把用清水泡软的宽竹叶(俗称粽叶)握成LOU斗状,装入淘洗干净的糯米、大枣,裹成三角形煮制而成,吃时伴以白糖。
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在行动上强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表示合家团圆。有的人家还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如腊月二十三祭灶,春节祭祖、祭神,中秋节拜月等,在观念上讲究好兆头。如正阳等地除夕的饭菜要剩一些,意为“留余头”;春节的菜要有莲菜、鸡、鱼,表示“连年吉庆有余”等。
五、待客饮食
区内人民纯朴好客,即使平日生活拮据,若有来客,也会倾其所有招待。50年代前后,有的人家缺细粮,就到邻里处借些许细粮待客。在确山,缺粮农户常于春冬季节用小米干饭杂面条待客。即将小米做成干饭,用杂面条配菜做成菜汤佐餐。80年代后,区内常见的客饭有烙馍、捞面、大米饭等。若有贵客或遇红白喜事,待客饮食更为讲究。主家常于事前一、二日内请厨师垒灶支锅准备摆席设宴。常见的待客洒席有4碗4盘,其中荤素各半;较讲究的是八八席,8碗8盘。正阳一带,最常见的酒宴规格是8盘10碗,若在冬季,外加一个火锅。各地酒席上菜习惯大同小异,一般先上酒菜,多为凉盘;再上饭菜,多为热碗;最后上汤。正阳招待一般客人,饭前先上一碗汤圆(又称元宵),因汤圆少而汤水多,故称“汤圆茶”;招待贵客,饭前先上一碗特制的米茶。米茶制作方法如下:于冬季先将糯米蒸熟后冻晒去水分,再炒至焦黄。饮用时,将适量米粒放于碗中用开水冲泡,米粒不烂不沉,喝起来清甜香醇。有的人家,若有新婿回门,嫂辈常恶作剧地将特制的糯米粒用细线串起,放入碗中冲泡如常,一旦米串入口,吐咽不易,处境尴尬。今此俗仍可见。民间待客十分讲究礼貌。上鱼时,把鱼头对准客人,表示敬意和欢迎。吃鱼时,主人用筷子按着鱼不动,让客人先吃,表示尊敬。主人要不停地为客人夹菜、劝酒,以示热情好客。
第二节 居 处
一、院落
民间宅院多取南北“子午”向。坐北朝南者俗称“正宅”,坐南朝北者俗称“倒座宅”。人们喜住正宅。多数人家一户一院,院内设正房(也称主房、上房、堂屋)、厢房(也称陪房、东屋或西屋)、厕所等。正房居宅地后部正中,厢房居宅地两侧,厕所多建于正房屋山之侧。正房多为长辈居住,厢房住晚辈或作厨房、仓库、牲口房等。若有兄弟数人分家,民间习按长幼之序分房:长子必住正房,其余兄弟按东屋为上,西屋为下之别依序居住,故民间有“老大媳妇多受两年气,先挑房子后挑地”之谣。院落四周习植树,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栽鬼拍手(杨树)”之忌。遂平一带,忌院中栽桃树,“桃”与“逃”谐音,种桃树主家境败落逃亡,故忌讳。
院落类型主要有半拉院、厦子院、四合院等。有正房和一侧厢房的为“半拉院”;有正房和两侧厢房的为“厦子院”;有正房、临街房和两侧厢房的为“四合院”,俗称“四阁斗宅”。一个院落内若居住数户人家,称之为“小杂院”。小杂院的住户多是婚后另立门户单过的同胞弟兄,各家分别居住二、三间房。
旧时因贫穷,乡村宅院多无院墙。住厦子院、半拉院的人家,一般在宅院四周用高粱杆、玉米杆或树枝编结篱笆,少数经济条件许可者,才垒砌院墙,修建门楼。而城镇人家,宅院多围院墙以求严谨安全。有院墙的人家,大门若与堂屋正门相应,则在院内筑影壁墙遮挡。在正阳等县,许多人家没有院落。其房舍多为一幢三间式,一明两暗,中为堂屋,开门,迎门靠北墙处放条几或方桌,上置祖宗神灵牌位。堂屋是就餐待客的地方。堂屋两侧房间的前壁各开一窗,作卧室或贮藏室。房前侧建简易厨房,房后侧建简陋厕所。
建国前,小杂院多为贫穷农户居住,厦子院多为小康人家居住,少数豪富或官宦之家住四合院或深宅大院。深宅大院有二进院、三进院之别,院内不仅有四合院所具有的房舍,还有过厅、屏障、砖石院墙、大门、二门等设置,大门门楼多修建得气派高大,黑漆大门,大门两侧摆放青石雕制的兽形门墩,以显其富贵和威严。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住房条件日益改善,但院落设置习俗依旧。80年代后,民宅建设发展迅速,多数乡村统一规划住宅区,院落排列整齐。
二、房舍
民间房屋的建筑形式多为上栋下宇式,即其顶部上有脊,下有檐,房顶由墙体支撑。住房的类型有草房、瓦房、海青房、平房、庵棚等。
(一)草房 70年代以前,草房是农户的主要住房,多低矮狭窄简陋。术梁檩,泥巴墙或砖基土坯墙,房顶用槐草或巴茅、麦秸、稻草等覆盖,厚达尺余,门窗皆木制,正房多为双扇门,方格窗棂。草房的大小,分为三檩房、五檩房、七檩房等。建房材料多就地取材,其栋梁房架习取榆、杨、泡桐等树干制成。泌阳等地,习用枣木做檩,榆水做梁,杏木做门,以求“早积(枣脊)余粮(榆梁)幸福(杏木)门”之吉。正阳一带,多用稻草苫顶,遂平、确山、泌阳诸县,喜用槐草苫顶。70年代后,民间多建海青房、瓦房。80年代始草房数量急剧减少。
(二)瓦房 用瓦盖顶的房屋俗称“瓦房”。瓦房的房架与草房相同,由粱、檩、椽组成,房顶习用汉瓦即灰色弧形小瓦覆盖,瓦下铺箔席,箔席之上再覆以约2寸厚的泥巴。富裕人家,则在瓦下铺以方砖。少数讲究人家的瓦房的房脊常砌花脊5道,脊上置以鸟兽形装饰,俗称“五脊六兽”;梁成双分大小,小梁架于大粱之上,大梁之下有木柱,柱下置础石,俗称“重梁起架”。
各地瓦房房顶上瓦的行数习用单数,忌双数,相传此俗为避木工始祖鲁班乳名“双”之讳而起。瓦的放置多有阴无阳,即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层层相错而压,两行瓦交界处,以泥灰封实。也有的在两行瓦缝上再反扣一层瓦,俗称“封岱”。
瓦房的墙壁,根据房主的经济能力,有砖基土坯墙、里坯外砖墙和纯砖墙之别。里坯外砖墙因外边是经过烧制的砖,里边是未经烧制的土坯,故俗称“里生外熟墙”。门窗多油漆为黑色或深棕色,室内白灰粉刷。各房之间富裕者以竹、木隔扇相间,一般人家则以高粱杆编结箔席相间。80年代以后,房间多以砖坯墙相间,称“隔山”、“界墙”。隔开后的房间,里间叫“里屋”,外间称“当门儿”。
建国以前,境内瓦房极少,且多为富豪之家居住。建国后,瓦房始渐增多。80年代中期,瓦房已成为民间的主要住房。近年,乡村民间喜用机制红瓦或水泥瓦盖房。
(三)海青房 俗称“瓦接檐”、“金镶玉”。房屋结构与草房、瓦房相同。只是房顶苫草后,再在房檐、屋山处镇以瓦,以减少雨水的冲刷,延长房屋寿命。海青房有“大海青”和“小海青”之分。用瓦封屋山、房檐的叫大海青,较费瓦;用瓦封屋山,不封房檐,只在檐下接数层砖的叫小海青,较大海青省瓦。用瓦封屋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封三行瓦,再在两道瓦缝上封岱,称“双岱”;另一种是封二行瓦,再在一道瓦缝上封岱,称“单岱”。
海青房的墙壁为砖坯合筑,其砖基通常砌7~9层,白灰勾缝,上接土坯。也有经济稍好的人家,用里生外熟墙。
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青房日渐增多。70年代,民间盖海青房成风,80年代又多为瓦房所取代。
(四)平房 为70年代以后兴起的民居。房顶不起脊,用水泥和钢筋制作的水泥板覆盖,四周垒以花墙。出一米多宽的前檐,有走廊,安装玻璃窗,房内为水泥地板。有的人家在房侧设置通往房顶的阶梯,便于在房顶上养花种草,晾晒物品。有的还在房顶的适当位置留一方洞,便于将晾晒好的粮食通过方洞直接泄入房内仓中。
(五)庵棚 是上古巢居的遗风。至今,无论山区还是平原,在瓜园、果园或荣园,还经常可以看到古朴、简陋的庵棚。庵棚俗称“草庵”、“庵子”或“瓜庵”等,一般有两种:一是用树桩、木板搭起半人高的平台,上边用树枝和草架起棚子,既通风防潮,又遮阳避雨,能居高远眺,利于看管园圃。另一种是以四根较粗的木料搭成两个人字形,中间架横木,斜放几根稍细的竹木作椽,上面覆以秫秸、柴草等物,棚内铺草占、凉席。多数庵棚夏季使用秋后拆除,少数不拆,只将庵棚一头用草堵死,棚内铺草,使其防冻保暖,适合冬季使用。遂平一带山区人家习于炎热的夏天在院内利用树干或木桩搭约一人高的平台,叫“天棚”。晚上睡在天棚上,既凉爽又安全。
(六)城镇民居 城镇民居的院落,房舍建造处处显示着便于经商和安全严谨的特点。在一些城镇老市区,临大街居住的人家,其院落前是店铺,后是住房。居住于小街背巷的人家,多无店铺,一院之中多住三五户人家。建国后,市、镇不断扩大,新建市区的民居统一规划。住房大致分两种:一是旧式平房(指非楼房的住宅)和配套平房。这种民居,多为50年代的建筑,每户人家有卧室、厨房,侧所为公用。另一种则是楼房,50~70年代建的楼房多为两层,居室为不配套的单间房,厨房、厕所多为两三家合用。近年,楼房建筑向高层发展,多为一厅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三室的单元住宅。厨房、厕所或卫生间设施日益齐全。但市民自建的住宅仍多为两层楼。
三、居住信仰
在老百姓心目中,修房盖屋是立世代基业。为了建房要花掉他们半生乃至一生的积蓄,因此,家家谨慎从事,不敢马虎。于是,便传承老辈子的习俗和禁忌,以求平安幸福。
建房时,先请“阴阳先”相宅,看风水,按阴阳八卦确定方位、院型等,若有不妥,则设法“破”之。宅基确定后,再择“黄道吉日”焚香鸣炮后始动工。上粱时,粱檩上贴着“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的红对联,或在脊檩中间系一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布。房主向工匠赠送红包,然后燃放鞭炮,由工匠头在梁上撒主入燕制的小馍、糖果等,俗称“撒上粱馍”,让前来助兴的乡邻们争抢。有的工匠在撒上梁馍时,还口念“上梁歌”,表达美好的祝愿。脊檩的安放,习将木料的根部向阳,谓之“晒根不晒梢”,有利于房主。新房落成后,房中须有人居住,叫“不空房”,有避鬼祟乘虚而入之意。遂平等地,新房落成不仅要住人,还要捉一公鸡圈于房内以避邪。
房屋建筑,忌窗户高于房门。否则就“不知眉高眼低”;忌窗户的尺寸大于门,否则就是“眼比嘴大”,于主人不利;忌房屋后墙开窗,否则为“留后眼”,对邻家不利;忌用楝木作梁、檩,用枣木做门窗过木。在上蔡等地,忌闰年闰月建房。
邻里房舍之间,忌下首房子高于上首,俗称“下压上”,认为对上首人家不利。若下首人家强硬,不降低房屋高度,上首人家便在自家屋脊处用砖垒一小门楼或直竖一砖,以避“下压上”带来的不吉利。忌中间人家的房子高于左右邻家,俗叫“小鬼挑担”或“二鬼抬轿”。认为这样会对邻家不利。邻家的房脊如果与自家宅院垂直照应,认为是“箭射人”,于自家不利,需在自家院内选妥当地方悬挂镜子,予以反射,以求平安。若院落大门直照大路,俗称“太阳门”,认为于已不利,需在门前竖一青石,上刻“泰山石敢当”以防祸害。院里出水,必须是“圈门水”,即水经自家门前流过,有“财不外流”之意。
建国后,这些居住习俗在农村多数仍被传承。在城镇由于建房是城建部门的事,住房人只管居住,所以就没有那么多讲究。
第三节 服 饰
服饰包括衣、裤、裙、鞋、帽、首饰、脚饰、腰饰等。区内民间服饰的最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辛亥革命后,服饰形式从头到脚发生了变化,尤以剪发放足为最突出。建国后,服饰的基本形制仍为上衣下裳,但其款式和色彩不断变化。令人注目的是,以大襟为主的女子上衣逐渐向着对襟衣衫发展,至今大襟衣衫仅见乡村老年妇女穿着。人们下身所穿的大腰裤也逐渐被适合各自腰身的制服裤取代。80年代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间服饰愈来愈丰富多彩,风姿万种。
一、发型
(一)一般发型 清代以前,人们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认识,男女都留满发:儿童散发披肩;成年男子将头发盘于头顶以簪别牢;成年女子将头发盘于脑后成纂,插上簪子、卡子,饰以花朵。只有犯法的人才被剃去须发。称为“髡首”。清代,男子发型沿满族习俗.头顶前部剃光,其余头发结辫垂于背后。女子幼年留双辫;青年留单辫垂于背后,在辫根、辫梢用红、绿头绳缠扎;已出闺者将头发盘圆髻于脑后,用黑丝线网蒙罩,插银簪、卡子等饰物。民国时期,男子剃发辫多留光头,城镇官吏、教师、学生多留分头、背头、平头,时称“留洋头”。女子发型,乡村仍沿清代旧习,城镇则多剪发与耳齐或肩齐。50~70年代,男性老人光头,青壮年多留青年头、分头、平头、背头等。女子剪发留双辫或窝发,挽髻者仅见于老年。80年代前后,女子发型变化丰富,且尚烫发。流行的发型有青年式、学生式、大波浪、小波浪、长披发、马尾式、雪松式、握边式等。男子老者多平头、背头、分头,青年多留长鬓发,也有烫发者。
(二)特殊发型
月牙儿头 又叫“木梳篦儿”,为幼儿发型。幼儿第一次剃发时,为保护囟门,将囟门周围头发留住,其余剃去,状如月牙或梳头篦子,故称。
猪尾(yi)巴头 又叫鳖尾巴儿。有的人家孩子娇贵,剃头时,将脑后一撮头发留下来,长长后编一小辫,状如猪尾、鳖尾,故戏称“猪尾巴儿”、“鳖尾巴儿”。据传,留这种发型可长命。“猪尾巴儿”要留到12岁才能剃掉。剃时,孩子舅父要送一只幼猪祝贺。此俗今已少见。
半边头 为使男童免灾,剃头时留一半,剃一半,一次剃左边,一次剃右边,依次类推。80年代后此俗不存。
二、冠戴
(一)帽 民国时期,男性老人习戴“一把抓”。是一种用棉线编织的,顶有帽缨,中间留孔的帽子。平时下沿卷起戴至耳际;隆冬外出,可将下沿拉至颈部,把脸罩起来,只留眼睛。青壮年戴帽壳,又称帽垫,形似半拉西瓜皮。儿童戴花帽或风帽。乡绅、官吏戴礼帽。青年女子戴冲缝边帽、绫子帽。老年妇女多用黑色或深蓝色毛巾裹头。50年代后,春秋季,男子多戴解放帽,女子一般不戴帽。夏季,男女戴草帽、凉帽遮阳。冬季,男子多戴毛呢解放帽、火车头帽、马虎帽、毡帽等,女子喜裹头巾。 60年代后,男女以戴军帽为时尚。80年代,男子戴鸭舌帽者居多,女子多戴用毛线编织的帽子。
(二)首饰 民国时,女子习戴耳坠、手镯、戒指等首饰。儿童习戴银手镯、银项圈。银项圈上系一铸有“长命百岁”字样的银锁,叫“长命锁”。童帽上多饰以银制八仙人、罗汉,也有少数娇贵孩子戴脚镯。城镇男子阔气者以戴金丝眼镜、金戒指为时尚。1950年后,政府严格控制金银,取缔了个体首饰制造手工业、戴首饰者逐渐减少。1958年,政府号召捐献金银,支援国家建设,自此佩戴首饰者寥寥。1966年后,戴首饰之习被列为“四旧”破除而绝迹。1980年后,青年女子戴项链、戒指、耳坠者日渐增多。
三、衣服
(一)上衣 民国时,男性上衣多为中式便服。其款式为前襟对开.立领,两兜,布钮扣。夏季着单衣,俗称“布杉”,有长袖、短袖、无袖三种,无袖者俗称“汗衩子”;春秋季着夹衣,俗称“夹袄”;冬季,内穿对襟小布衫,外穿棉袄、袍子。农民穿袍子时,常用布带子俗称“战带”束在腰间,走路或劳动时把袍子右下角掖于战带内。女子上农多为衣袖宽大的大襟褂,讲究者领口袖口沿花边。夏季为大襟布衫,春秋为大襟夹袄。冬为大襟棉袄。乡绅夏穿丝绸短装,春秋着大夹袄、长衫,冬穿大襟氏袍,外套马褂。也有少数穿中山装、西装、大衣者。民国中期,城镇流行前襟短,后襟长,圆角,束袖俗称“羊尾巴”的衬衣和俗称“卫生衣”的针织品背心、短袖汗衫。50年代后,长袍马褂无人再穿。工人、干部、学生着制服,有中山装、军干服、青年服等。农民仍着中式便服。60年代后,男子除老年人穿便服外,青壮年普遍穿制服。80年代始,城乡穿着西装日渐成习,但多不结领带。
(二)裤 民国时,男子习惯穿裤前不开议,大裆、敞腰,不分前后的便裤。夏季穿单,春秋穿夹,冬季穿棉。这种大腰便裤腰身很大,扎腰带时,必须将裤腰在身前打一个大褶,然后贴身勒紧。便裤的裤腿有扎腿、吊腿之分。扎腿裤长,多为老年人穿着,为便于劳作,都在裤腿下而沿裤脚四岗脚躁处扎一布带儿,称之为“扎腿”,扎腿的布带称之为“扎腿带儿”。吊腿裤短,多为青壮年穿着。男性劳动者冬季常穿一种有裤腿无裤腰,以线带系裤腿于腰间的棉叉裤。这种叉裤减少了大腰裤裤腰摺叠的拖累,活功较为方便。50年代后,制服裤逐渐取代了便裤,但至今乡村老人仍有穿着。80年后,女子穿裙子之风盛行,中老年妇女多穿黑、蓝色长裙,青年妇女则多穿颜色鲜艳的连衣裙、短裙。
(三)特殊衣服
百家衣 有的人家孩子娇贵,女家长就向村邻百户人家讨碎布头,为孩子缝制五颜六色的“百岁(岁、碎谐音)衣”,俗称“百家衣”。以为穿此衣可防灾祛病,长命百岁。令此俗已不多见。
狮子裤 用了机头布缝制的一种童裤,多为娇贵孩子穿着。机头布的经线搓成细绳,层层叠叠,自然下垂,犹如狮子毛,故称“狮子裤”。相传穿此裤能保佑孩子长大成人。随着家织土布的减少,此俗已很少见。
四、鞋袜
(一)鞋 民国年间,男子多穿单布鞋或棉布鞋。单布鞋有圆口、方口、尖口等式样,有的上有“双脸”,即在鞋头上纵向突起两道布梗子。棉鞋帮深,单鞋帮浅。鞋底为多层碎布铺垫纳制而成,不分左右脚,双脚可以互换穿着以省鞋。有的冬季穿草靴,其款式是桐木底,鞋帮用麻与芦苇穗儿拧制而成,可保暖。雨天穿油鞋、泥屐。油鞋用布做成,刷桐油以防雨。泥屐有木制、皮制两种。木制泥屐用木板锯成鞋底样,鞋底钉钉或前后钉上两个木片。皮制泥屐又称皮刷子,木底,半截牛皮帮。老年妇女多为小脚,内穿单鞋,外穿套鞋,中年妇女穿圆口布鞋,青年女子穿红色或青色绣花鞋。小儿平时穿花鞋、虎头鞋。虎头鞋多为婴儿冬季穿着。红布鞋面、软底软帮,两根细和带可缚于脚踝处,鞋脸饰以虎头,虎头上绣有虎眼、虎口、虎鼻、虎耳,做工精巧的犹如工艺品。以为穿虎头鞋能镇邪祟保平安。西平等地,则认为穿有鼻有眼的虎头鞋,长大有眼色。至今此俗农村仍盛行。50年代后,男穿圆口鞋、气眼鞋,女穿方口鞋、带袢儿鞋,鞋帮多为黑色布料,鞋底有布、胶、皮底之分。70年代,男女穿塑料底布鞋日渐增多,夏季穿塑料凉鞋,雨天穿胶雨鞋。油鞋、泥胜已见不到。80年代,流行皮鞋、布胶鞋、机制布鞋,家制布鞋已不多见。草鞋因其保暖,至今仍有穿者。
(二)袜 民国时,民间习穿白布缝制的布袜,少数人穿针织线袜。线袜俗称“洋袜”,腰长及膝,穿时需用袜带固定。其时,穿线袜皮鞋被称为“洋袜吊带皮鞋带袢儿”,为一时风尚。50年代后,穿布袜者渐少,线袜一度流行,有长腰、短腰之分。因线袜易磨损,人们习给袜子缝制布底叫“托袜底”。袜底上绣花卉图案,美观而结实。80年代后,流行丝袜,尼龙袜,青年女子穿裙子习穿长筒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