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广播电视
1951年区内各县市建立收音站,以普通收音机作信号接收机,架设临时线路,安装高音喇叭,在县城进行广播。这是区内广播事业之始。1956年各县(镇)收音站改建为广播站,开始利用电话线向城乡传送广播信号。1958年“大跃进”,广播站开始装备控制台、录音机、扩大机等专用设备;公社普遍建立广播放大站,全区基本形成有线广播网络。1959年,全区拥有扩大机114架,功率4850瓦;利用电话线路8772公里,架设广播专线1104公里;广播喇叭发展到1.5万只。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所有公社放大站被撤销,全区有线广播网络失修瘫痪。1963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区广播事业开始复苏。
1965年驻马店建立专区后,全区广播事业有所发展。1966~1976年广播事业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干扰,但广播作为宣传舆论工具,还是倍受重视,有了长足发展。各县市贯彻“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指示精神,发动和依靠群众,不仅大力发展有线广播,而且积极发展无线广播和电视。1970年全区实现有线广播载波化,解决了在同一条线路上广播、电话不能同时工作的矛盾。同年10月在大乐山建成地区电视调频转播台,首次转播河南电视台的电视节目。1973年1月,地区中波实验转播台建成试播,转播河南电台第一套节目,收听半径100公里。同年4月成立地区广播事业局。1974年,全区有线广播扩大机发展到170架,功率96600瓦;架设广播专用线2952公里,喇叭74万多只,入户率达65.4%。“75·8”的特大洪水使全区的广播设备受到严重损失,有线广播网基本瘫痪。经过灾后重建,到1978年,县市广播站的设备得到更新,有线广播网基本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区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三化”(信号传输专线化,喇叭安装标准化,机房建设正规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全区有线广播迈向更高水平;地区电视调频转播台和中渡转播台不断更新设备,增强覆盖效果,延长转播时间,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1985年,全区有10个县市广播站,177个乡(镇)广播站(占全区乡镇总数的93%),21个乡建成“三化”乡;拥有扩大机1222架,功率2097700瓦;架设广播专线2万多公里,喇叭发展到61万多只,入户率达47.2%,行政村通播率达72.8%。地区中波转播台有中波发射机5部,发射天线2部,转播中央台一套和河南台一套节目,每天平均转播8.4小时。地区电视调频转播台有彩色、黑白电视发射机4部,功率18.6千瓦,调频差转发射机5部,功率15千瓦,每周转播河南电视台节目90个小时。
第一节 广 播
一、有线广播
(一)机房设备 1951年,区内各县市建收音站,仅驻马店市收音站有一架120瓦扩大机,其它各县收音站各有一部收音机。1956~1957年,收音站改称广播站,共拥有扩大机12架,功率4850瓦;新蔡、正阳、遂平各有一架钢丝带录音机。
1958年以后,各县站先后建起机房,配备了控制台、录音机;各公社建起放大站。到1960年,全区共有扩大机114架,功率38260瓦。1960~1963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各公社放大站被撤销,全区扩大机仅剩下26架,功率11050瓦。
1965年驻马店建立专区后,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努力办好广播”的指示,大力发展广播事业,到1974年,全区有扩大机170架,功率达96600瓦。1975年8月,区内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广播设备损失严重。水灾过后,省广播局给区内增添了扩大机、录音机、三用唱机等,各县站机器设备不断更新。1985年,全区10个县市广播站拥有扩音机38架,功率11400瓦,177个乡广播站,拥有扩大机1222架,功率2097700瓦。机房设有防潮、通风、隔音装置,转中央和省台信号,都用标准调频信号收转机,实现了机房建设正规化。
(二)线路 1951年,全区仅驻马店市有200多米长不固定的广播线,广播完将线收回。1953年后,驻马店市架设了新华街、交通街、中山街和解放路计2公里长的广播线路。其它各县主要在收音站门首架线安装高音喇叭进行广播。
1956年后,各县利用电话专用线传送广播信号。共利用电话线路2054公里,自架广播线路602公里。1959年,利用电话线达8772公里,自架广播线1104公里。
1960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公社放大站被撤销。农村广播网络大部分失修瘫痪。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各县有线广播网络逐渐恢复发展。1965年底,确山县任店公社小陈庄大队在全区第一个实行了广播网化,村村有专线,户户通广播,喇叭入户率达100%。1966~1968年,全区广播网路建设虽然受“文化大革命”动乱干扰,但作为舆论宣传工具,网路建设仍得到持续发展,到1968年底,全区实现广播网的公社有17个,占全区公社总数的11.4%,实现广播网化的大队有705个,占全区大队总数的29%,通广播的生产队9075个,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27%。
1969年,在“全民动员.大办广播”的号召下,区内广播网路建设出现了高潮。各县镇都成立了“大办农村广播网领导小组”,发动群众集资献料。到4月底,西平、遂平、新蔡、上蔡、平舆、驻马店、汝南六县一镇实现了村村架通广播线、队队安装小喇叭的广播网化。
1970年,为了解决在同一条线路上广播和电话不能同时工作的矛盾,广播、邮电部门联手推广安装农村有线广播单路调频载波机,年底全区实现了广播载波化。
1972年12月,针对区内农村广播网路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全区开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整顿工作,加快广播信号传输由趁杆趁线向专线化过渡的步伐。到1974年底,全区各县至公社共架广播专线30公里,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779条,长2922公里,其中地埋线17公里。1975年8月,全区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农村有线广播网路杆倒线断,损失严重,其中县至公社,公社至大队广播干线18000公里被水冲毁,用户线72000公里被破坏,全区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路基本瘫痪。通过灾后重建,到1978年底,全区共恢复县至公社信号线145条,长16432公里,其中地埋线59条,长达674.5公里;公社至大队馈送线1004条,长11660公里,其中地埋线长2664公里;大队以下用户线21216条,长264035公里,其中地埋线长506.5公里。农村有线广播网路全部恢复并有所发展。
1980年,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农村广播专线建设的指示精神,各县抓紧进行农村广播网络的改造提高,广播信号传输改电话线为专用线,改架线木杆为水泥杆。到1983年底,全区共建成县至公社广播专线1861.5公里,其中地埋线865公里;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9826.75公里。其中有5个县实现广播信号传输专线化。1985年,全区普遍开展有线广播“三化”(信号传输专线化,喇叭安装标准化,机房建设正规化)建设,年底,全区共有21个乡进入“三化”乡行列。县到乡、乡到行政村的广播干线长达2万多公里,有2071个行政村通了广播,通播率占行政村总数的72.8%。
(三)喇叭 1950年8月,驻马店市在主要街口安装4只高音喇叭进行广播,这是区内最早出现的喇叭。1956年后,各县市广播站相继成立,喇叭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全区已发展到3600多只。1958年广播事业大发展,公社普遍建立广播放大站,全区喇叭总数达15659只,是上年的4.3倍。1960~1962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公社放大站被砍掉,喇叭无人管理,大部分失修,全区喇叭音响率仅占10%左右。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广播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喇叭数量逐年上升。
1966~1968年,喇叭做为宣传工具,虽然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很大,但仍呈发展势态,到1968年,全区广播喇叭发展到6万多只。1969年后,在“全民动员,大办广播”的号召下,广播事业发迅猛,到1974年底,全区喇叭已达741662只,是1956年的206倍,入户率高达65.4%。“75·8”特大洪水使农村有线广播受到严重破坏,全区共损失喇叭58.8万多只。经过灾后重建,到1978年底,全区喇叭已恢复到485649只,入户率恢复到39.3%。
1980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收音机、收录机进入普通百姓家,农村广播喇叭开始呈下降趋势。1980年底,喇叭减少到429242只,入户率降为36.4%。1981年,全区广播喇叭352518只,户率29.3%。1982年,广播喇叭329760只,入户率为27.1%。1983年,共有喇叭275429只,入户率为21.9%。
1984年,在贯彻中共中央[1983]37号文件和河南省委[1984]48号文件以及驻马店地委[1984]86号文件的基础上,各县市广播节目越办越好,乡、村相继成立了广播站和广播室,喇叭数量的入户率又开始上升,到年底,全区喇叭猛增到514113只,入户率上升到43%。1985年,全区开展有线广播“三化”建设,广播喇叭数量继续回升。到年底,全区共建成“三化”乡21个,喇叭发展到610799只,入户率达47.2%。
二、无线广播
1970年,驻马店地区为改善对河南电台的收听状况和实现对敌台的干扰,经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批准,建立驻马店地区中波实验转播台。转播台位于驻马店市文化路中段,占地51亩,投资约80万元,于1973年元月20日建成试播,以GZ一1一1型1千瓦晶体管发射机850千周的频率转播河南省电台第一套节日,收听半径为100公里。
从1975年12月起以GZ—10—1型10千瓦中波发射机为主机,用GZ—1—A型1千瓦中波发射机为备用机,发射频率由850千周改为756千周,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
中波转播采用调频接收机接收大乐山电视调频转播发出的调频信号,间用省直102台的调频信号。转播时间为:1973年6月至1978年5月,每天转播三次,共7小时零50分钟。1978年6月至1982年2月,每天转播一次,共6个小时零10分钟。1982年3月至1985年底,每天转播二次,共9小时零5分钟。同时对敌台实施干扰。到1985年底,中波转播台有中波发射机5部,功率14千瓦,发射天线两部,每部高76米。
三、广播服务
(一)转播节目 1957年以前,全区各县市广播站没有编播条件,基本上都是转播上级台的节目内容。主要转播节目有:新闻报摘、知识专题、文艺节目等。
1958~1960年,各县市广播站配备编播人员自办节目,但转播上级台节目的时间仍占全天播音时间的2/3左右。1960~1962年自办节目停止。1963年恢复自办节目。196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严重,各县市自办节目又被取消,只转中央和省台节目。1968年,各县市虽恢复了自办节目,但转播上级台节目仍为主要任务。1969年以后,全区各县市站对中央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广播电台联播》和省台《新闻报摘》、《全省广播站电台联播》等节目必转外,还要转省台的《地方戏曲》、《小说连续广播》、《农业知识专题》、《科学与生活》等节目。
1985年,全区各县市台除转播上述节目外,也转播《公安与法制》、《卫生与健康》、《各地编排的节目》、《解放军与民兵》等节目,转播节目约占各县市站全天播音时间的2/3。
(二)自办节目 各县市站的自办节目一般包括新闻、教育、文艺和服务性节目。
新闻节目 1951年,驻马店市收音站开始自办《本市消息》,1953年又增加《时事新闻》。其它县收音站没有自办节目。1956~1957年,各县广播站相继成立,正阳、西平、平舆等县开始自办《本县新闻》,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节目。1958年后,各县站均开办了新闻节目,但节目安排和播出时间不固定。1963年以后,新闻节目中开始出现录音报道,新闻节目的安排和播出时间渐趋正规。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严重,各县市自办节目被取消,新闻节目停止。1969年,恢复自办新闻节目,每次播出半小时左右。1983年以后,为了发挥新闻报道的“真、短、快、活、强”的特点,各县市站将新闻节目改为每次播出10分钟,每次新闻都在4条以上。1985年,由地区新闻中心供稿,各县市又增加了《地区新闻》节目,每周二次,每次10分钟。
教育性节目 1957年以前,各县市只选播生活常识及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节目。1958年以后,逐渐增加了教育知识性节目,如《农业知识》、《科学常识》等。1963年以后,教育知识性节目的内容日趋丰富,每周播音次数也由一次增加到三次。1966年底,自办节目停止,教育知识性节目也被取消。1969年以后,随着自办节目的恢复,教育知识性节目也先后恢复。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教育知识性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内容包括对农村广播的《理论学习讲座》、《谈农村经济政策》、《怎样完善生产责任制》、《普法专题》、《生活之友》、《知识之窗》、《富裕之路》等节目,播出时间固定,每次10~15分钟。
服务性节目 1953年,驻马店市广播站应群众要求开设了不定时的服务性节目。主要内容是寻人、寻物启事等。1958年以后,各县市广播站陆续增播《天气预报》等。“文化大革命”中错误地认为服务性节目“不突出政治”一度被砍掉,1968年以后,逐渐恢复。1979年后,又增加《广告文艺》等内容。
文艺节目 1957年前,各县市广播站主要转播本省电台的《戏曲唱腔欣赏》、《大家唱》、《音乐》、《曲艺》等节目,有时也请剧团演员到广播站唱选段,采取直播方式。1966年以后,林彪、“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只准转播上级台的《革命文艺》、《教唱样板戏》等节目。1975年以后,各县市的文艺节目内容逐渐丰富起来,除转播省电台的《地方戏曲》、《文艺》、《音乐》等节目外,还自己录制、复制各种文艺性节目,开辟了《周末晚会》、《群众点播》、《小说连续广播》等专栏。1985年,上蔡、确山、汝南等县新增了《文学欣赏》、《音乐之友》等节目。
(三)广播时间 1951年,驻马店市收音站每天晚上广播两小时,1953年延长到4小时。1956~1957年,各县市先后成立了广播站.播出时间最多的是确山县,每天7小时,最少的是汝南、泌阳、上蔡等县,每天播出2小时,其它县每天4~5小时。1957~1965年,各县市播音时间均有增加,其中西平、驻马店、遂平、平舆、上荣、汝南等六个县市全天播音时间一般在6.5~7.5小时之间。1966~1972年,各县市站播音时间不固定。1973~1985年,地区中波转播台平均每天播音约8.4小时,各县市广播站平均每天播音约7小时。
第二节 电 视
一、设备
1969年10月,经中央、省主管部门批准,在确山境内的大乐山顶兴建驻马店地区电视调频转播台,1970年10月建成,使用GCP—0.5—1型500瓦调频差转发射机,以98.6兆的频率正式转播省直102台的信号。1971年1月,用自装100瓦电视差转机开始发射黑白信号。1973年6月,GC—08—1型1千瓦电视发射机前级试播,1974年8月整机工作,稳定功率为像160/声280瓦左右。1975年TTF一10T—1型10千瓦调频差转机前级1千瓦开始工作。1977年经调试后,前级工作正常,从此作主机使用。
1978年,先后购置微波机8套,开始使用微波信号。
1979年8月,将GC—08—1型l千瓦电视发射机改装为黑白、彩色兼容发射机,从此覆盖范围内可收到彩色和黑白电视信号。1983年5月,TT—10—1型10千瓦调解式电视发射机前级1千瓦开始工作。1985年,CS一10—1—l型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工作后,初步改善了覆盖范围内的信号接收状况。年底,电视调频台共有彩色、黑白电视发射机4部,功率18.6千瓦。调频差转发射机5部,功率15千瓦左右。
二、转播时间
调频差转机转播时间:1970~1974年,每天转播一次,工作2小时。1974~1981年,每天转播三次,工作10小时以上。198l~1985年,每天上午转播结束后,送30分钟标频信号。
电视转播时间:1971年10月前每周二、四、六转播三次,每周工作近10个小时。1971年10月1日开始转播河南台节目,每周二、四、六、日转播四次,每周工作10多个小时。1972年8月到1974年7月,每天夜晚和星期天上午都有节目,每周工作时间20多个小时。1974年7月至1977年10月,每天增加一次中学生基础知识讲座。1979年以后,每天增加3个多小时的电视大学教学课程。1980年以后,除每星期二下午1~5点没有节目外,白天夜晚都转播节目。从1981年8月开始,每天又增加午间新闻和科学讲座,每周转播时间增加到90个小时。
第三节 音像制品管理
进入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音像制品逐步在区内城乡普及。1983年夏,外地一录像队携带录放设备在驻马店市文化宫进行营业性录像放映。1984年7月,驻马店市、泌阳、平舆等县先后出现了营业性录像队,到年底,全区各县市国营、集体、个人成立的营业性录像队已达50家。1985年7月发展到209家。放映内容除武打和生活带外,凶杀、恐怖甚至黄色带也时有出现。
1984年12月,地区音像制品管理委员会成立,各县市也陆续成立相应机构。12月24日,地委办公室和行署办公室联合下发《驻马店地区音像制品管理办法的暂行规定》,对区内营业性录像队营业执照的批发程序、开办营业性录像队的具体条件、放映像带的内容、录像队的经营范围、营业收费标准及检查管理的办法等,均作了具体规定。1985年1月,根据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音像制品的审查权限交地区广播电视局。截止4月底,地区广播电视局共审查各县市送交录像带276盘,经报省厅同意后。继续开放127盘。1985年9月前,各县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私自翻录、复制、走私、贩卖禁映录像带者进行了严厉打击,并对擅自播放禁映录像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给予罚款和其它处分。地委领导及有关部门还多次到各县市对营业性录像队进行突然抽查,对不守法的营业性录像队进行严肃处理,使区内录像放映中的混乱局面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