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事活动
第一节 传统医学教育
60年代以前,区内的中医主要采取传统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培养。这种教育方式,人体可分为祖传、学徒、自学和办学。1930年,新蔡县成立中医学研究会,会员50名,旨在探讨中医学理论,研究疑难病症治疗。同时开办中医学馆,招收学员30余人,聘请郭子谦、刘建堂、戴慈尧等任教,开设伤寒、妇科、脉诀、针灸、眼科等课程,1935年停办。1943年新蔡县关津枣林村梅凝华主办“中州中医学校”,招收学员35名,学制2年,开设药物、方剂、伤寒、温病、妇科、儿科等课程,课时每日2~3节不等。学费每人每学期200斤小麦。
1964年,除泌阳外,境内其它八县一镇按省统一规定,招收中医学徒150人。修业期间,学徒的学习安排一般是:跟师临床学习占50%,听课和自修占40%,其余10%时间灵活掌握。修业期满出师后即可正式行医。1980年,对该批学徒进行统一考核,评定了相应职称。1985年为他们补发了“出师证书”,同时还为其它中医学徒70人补发了出师证书。
第二节 医学研究
70年代以来,全区医学科学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到1985年,全区医学科研成果,已获得国家、省、地级奖励24项,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117篇。
1972年地区成立气管炎科研小组,各县也抽调专业人员进行老年气管炎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气管炎病普查及苗头药物的筛选和实验。尤其对热参治疗气管炎经过5年2315例的临床实验观察,其显控率为65.5%,总有效率为86.6%。这项研究成果1980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国家卫生部二等奖。地区制药厂利用该成果研制的热参片畅销国内外。1985年热参(华山参)被载入国家药典。
1977年泌阳县医院对经络感传的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驻马店市医院在华东师大指导协作下研制成功的经络电图测定仪,获市级成果四等奖。
1979年地区卫生局科研小组与河南医学院、河南中医研究所协作在全区开展高血压病抽样调查,取得多种有关高血压病的数据,此项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0年8月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协作开展的热参免疫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1年地区防疫站、汝南县医院与河南医学院协作进行的“乙胺嘧啶药化食盐”研究,获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1985年,地区卫校分别编辑拍摄出《憋尿害处大》、《长高的秘诀》两部电视科教片,并研制出经络教学模型。
第三节 收治唐山地震伤员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强烈地震,群众伤亡惨重。8月10日,456名伤员转运驻马店治疗,其中重伤员137人,轻伤员319人;男性217人,女性239人;儿童42人。分别由159医院、地区人民医院和驻马店镇人民医院收治。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3人中骨折86人,占总数的64.2%,其余为轻伤。骨折病人中骨盆骨折占42%,脊柱骨折占13.6%。经过四个多月治疗全部治愈。镇医院收治的70名伤员都是软组织外伤,1977年3月全部治愈。159医院收治的253人中有79人长期卧床,由于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褥疮。同年9月初治愈出院36人,转院1人,其余伤员于同年底全部治愈出院。
第四节 组织医疗队支边援外
1973年,驻马店镇人民医院选派1名外科医师,到上海远洋公司任随船医师,1984年回院。1974年,地区人民医院1名医师参加河南省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为期2年。1977年,地区人民医院1名医师,参加信阳、驻马店两地区赴埃寒俄比亚医疗队,为期1年。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虞素琴在埃塞俄比亚曾用口吸羊水、口对口呼吸救治一窒息新生儿,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和尊重,该国总统接见了她。1977年,新蔡县、上蔡县、西平县及地区人民医院各选派1名医务人员,参加河南省赴藏医疗队,1979年返回。1984年,驻马店市医院1名主治医师,遂平县医院中医师、麻醉师各1人,地区医院1名炊事员共4人,同信阳地区6名医务人员,组成10人医疗队赴埃塞俄比亚救灾,为期1年。医疗队员们为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事业,为支援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与受援国的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