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方史志
第一节 中共地方党史资料征编
1981年5月14日,成立驻马店地区地方党史编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年12月24日,地委决定将地方党史编纂领导小组改为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内设秘书科、征集科、编研科,配备事业编制15个。多数县、市党史机构照此变更,配备事业编制5~7人。
1981年后,全区党史工作者围绕革命根据地史、专题资料和组织史资料等任务,采取广泛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尤其重视对“活资料”的抢救工作。1985年6月,根据河南省党史委的统一部署,一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出版,一面广泛组织以社会主义时期为重点的资料征集工作。
党史资料的征集,除依靠原始档案、书刊文献、回忆录等以外,还广泛搜集了今人的口碑资料。口碑资料的收集,主要依靠走访、信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
一、走访
对有些线索不足或有重大疑难问题的史料,各级党史部门不惜旷时费资,千里走访。1983年,中央、省党史委将“确山惨案”和“刘少奇与中原局在竹沟”两个中央资料专题任务交给区内。为了“立准、立好”党史资料,弄清抗战初期的政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抓住主要线索、关键人物,做好专题资料的征集工作,党史工作者先后走访了当时的省委书记刘子久,地委书记张旺午、王景瑞及其他当事者50多人,历时半年多,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核实,终于澄清了历史真相。
1982年12月,根据河南省党史委指示,参加由豫、皖、苏、鲁四省组成的党史办公室,协作承担了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又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在历时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到北京、南京、徐州、安徽的滁州、阜阳、淮南、淮北、蚌埠、宿县以及省内部分地区进行走访,完成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数千万字的资料征集任务。
二、信访
在走访的基础上,党史部门与有关人员建立联系,创造信访条件,使信访成为党史资料征集的重要方法。通过信访澄清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解放战争时期正阳的“二赵事件”、部分县的建党时间等,为组织人事部门、民政部门甄别历史案件提供了可靠的佐证材料。正阳县在征集党史资料中,协同组织部为5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员恢复了党籍,追认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担任正阳县委副书记的胡成业为烈士。汝南县党史办公室在信访征集资料过程中对1958年整理登记的《中共地下党员名册》中的800多名地下党员的简历,进行了核实。
三、座谈会
全区党业部门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征集党史资料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的征集过程中,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在“广征、核准、精编”的方针指导下,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20多次,为全区编写组织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抢救“活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民主革命时期曾在区内战斗过,解放后授予将军军衔的有50多人,省军级高级干部有百余人。建国初期,全区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光辉灿烂的史绩,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区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为认真征集这些宝贵的党史资料,全区党史部门共发函1965封,派出378人次,分别到23个省、市调查访问。走访民主革命时期的老干部、老红军2460人次。召开各种形式的老干部座谈会256次,参加座谈会的老干部约2000人次。征集到回忆录1547份,329万字,笔记、手稿391份,58万字。录音带179盘,文物15件。这些资料的获得,为理清区内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澄清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1~1987年,全区各级党史部门共征集整理文献资料9678份,314.6万字;摘录资料2540份,13.6万字;征得历史照片679张;会议记录1.3万份,约100万字;查阅档案2.5万卷,440余万字:其它党史资料6922份。
第二节 地方志编纂
区内修志历史久远,府志可上溯至魏晋间的《汝南先贤传》、《汝南记》等,书俱佚,仅存零星资料。有明确记载者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陈銮编纂的8卷本《汝宁府志》。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知府黄似华主修、李本固主纂的24卷本的《汝南志》是至今已知的区内最完善的府志。区内县志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张恕主纂的《正阳县志》,书佚。目前可见最早最完善的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何麟主纂的10卷本《真阳县志》。明清至建国前,区内已知志书47部,其中府志7部,县志40部。县志中有7部是在民国年间编修的。府志中保存下来的有5部,散佚2部;县志中保存下来的有23部,散佚17部。
建国前志书编纂多由府、县长官主持,社会名流参与,官府出资刊印。建国后由党委领导,政府主修,专业人员承编。1958~1960年区内一度开展修志工作,多数县市写出初稿,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付印,修志工作中断,机构撤销。1982年地区成立地方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至年底,各县市相继成立由县(市)长或副县(市)长任主任委员的县(市)志编纂委员会。1982~1985年区内修志工作已经历三步:第一步建立机构,选调专业人员,安排办公室,解决办公经费;第二步按规定要求,挑选各专志编纂人员,培训业务骨干;第三步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掀起修志高潮。同时地、县市修志机构均制订出了详细的工作规划和志书篇目。至1985年全区有修志人员1000多人,其中113人为专职人员,完成了《西平县志》和《汝南县志》初稿,九县一市直属单位写出部门志初稿293部,7个地直单位完成部门志初稿。修志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撰写100余篇修志文章。
一、地区级志书编纂
区内有明代府志3部,一是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汝宁府志》,8卷,陈銮纂。二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刊行的《汝南志》,38卷,由知府冯志主修,强晟等人主纂,二书均佚失。三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知府黄似华主修、李本固主纂的24卷本《汝南志》。《汝南志》包括舆地、建置、典礼、食货、武备、勘乱、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及卷首的序、凡例、目录和图经。此书体例完备,纲目统属,层次清晰,谨严有致,为明代河南方志出类拔萃的佳作,也是区内现存最早的府志。清代府志曾三修,分别是康熙元年(1662年)金镇修、孔暹纂的16卷本的《汝宁府志》,康熙三十四(1695年)由何显祖修、董正纂的16卷《汝宁府志》和嘉庆元年(1796年)由知府德昌修、王增纂的30卷本《汝宁府志》。德吕修、王增纂的《汝宁府志》分建置、城池、山川、形胜、水利、学校、公署、户田、军制、坛庙、古迹、冢墓、寺观、官师、宦迹、选举、人物、方技、节烈、艺文、诗、杂志和旧序等。
1981年,中共驻马店地委和地区行署决定编纂《驻马店地区志》。12月,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予以部署。1982年1月正式成立驻马店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5月5~7日,召开全区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对地方志编纂工作进行再宣传,再动员。会后,地直各局委办相继成立修志机构,定领导、定人员、定经费、定办公设施。地区史志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撰写《驻马店地区志编纂条例》,作为部门专业志撰写的指导依据。8月,《驻马店地区志篇目》征求意见稿下发,为地直各单位征集资料提供线索。12月地区史志办采用以会代训方式,对地直各单位修志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同时,各局委办亦纷纷开办修志业务培训班。1983年4~7月,地区史志办有关人员参加了省史志办在郑州大学举办的地方志编纂人员进修班学习。为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地委、行署于1984年3月调整充实了地方史志编委会,成立以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为主任委员的新编纂委员会。4月,行署批转地区史志办《关于地方志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要求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方志编纂工作,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切实把这项工作搞好。5月,行署批转地区史志编委会拟定的《驻马店地区1984~1990年地方志工作规划(意见)》,此规划具体规定了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各々业志完稿的时间和资料搜集的方法步骤。行署要求各单位按照所分任务,尽快组纵落实。10月,地区史志办下发《关于资料工作的几点意见》,对入志资料搜集工作的指导思想、搜集范围、原则和方法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1983~1985年,地区史志办和地直各局委有关修志人员,通过内查外调,广泛征集,共搜集各种资料3000多万字。经过筛选、整理,地区史志办编印《史志资料汇编》10辑约65万字;编印《驻马店地区名胜古迹》、《驻马店地区名优特产》两本地情资料书约10万字,为地区志的编纂做好了资料准备。
二、县级志书编纂
县级志书编纂起始较早,已知建国前志书41部,其中明代12部,清代2l部。最早的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张恕纂的《正阳县志》,此书已散佚。现存最早的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何麟编纂的10卷本《真阳县志》。这些县志不乏上乘之作,如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倪明进修、栗郢纂的《泌阳县志》。此志12卷,分沿革、山川、古迹、灾祥、营建、学校、兵防、职官、人物和艺文等编。其内容翔实,体例完备,提纲撮要,不赘空言。此书保存了泌阳县较为完整的清代史料,在河南省诸多方志中,堪称佳作。此外还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王渐修、陈耀文纂的二卷本《确山县忐》,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邱天英修、李根茂纂的10卷本《汝阳县志》和由知县杨廷望修、张沐纂的15卷本《上蔡县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知县李弘植纂的10卷本《西平县志》,清乾隆二(1759年)由金忠济修的16卷本《遂平县志》等。值得一提的是,民国25年(1936年)魏松声、陈全三纂的《重修正阳县志》和民国27年(1938年)李成均纂的《重修汝南县志》为同时代所修县志中的上品。但也有的县志空洞无物,照录前志,形成重复,有的体例混乱,内容繁简失当。
1958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区内各县(镇)相继成立县(镇)史志编纂委员会,抽调专门人员编写县(镇)志初稿,经过三年努力,到1960年大多数县(镇)志陆续成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印出版。这批志稿受当时“左”的思潮影响,仓促成稿,材料和语言均带有“左”的倾向,编纂粗糙,有悖志体风格。
80年代全国兴起修志热潮。1981年底到1982年5月,各县(市)相继建立了以县(市)长或副县(市)长为主任委员的县(市)志编纂委员会,下设总编辑室或办公室,选调修志人员,召开编委会议,进行宣传发动。至年底,全区各乡镇及县(市)直各单位相继建立修志领导小组和编辑室,配备专兼职修志人员,形成党委领导下政府修志的格局,普遍开展修志工作。
从1982年至1985年各县(市)志办公室主要进行了三项工作,即培训修志人员,拟定修志篇目,搜集修志资料。有的县还进行了志稿的试写工作。由于地方志编撰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不熟悉修志业务,为迅速提高编撰人员的业务素质,1983年各县(市)志办普遍派人到郑州大学参加河南省地方志编纂人员培训班。有的县市还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驻马店市派人到山东威海、四川内江,上蔡县志办全体人员到省内的新安、浚县等地切磋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学习参观,提高了编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各县(市)志办还自编讲义,多次举办修志人员培训班。如汝南举办培训班8期,参加人员390人;确山县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培训人员317人。同时各县市印发《县志通讯》或《县志信息》,以扩大影响并指导编修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县市共印发通讯或信息近50期。
各县(市)志办依据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制订的篇章模式,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走访职能部门的业务人员,拟定篇目草稿,后随着对志书认识的逐步深化,先后多次修订篇目。全志篇目的拟定和修改,贯穿于整个修志过程的始终。
1604图
1605图
为搜集入志资料,广大史志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心血。1982年5月汝南县印发《关于征集汝南县地方文献资料的通告》后,确山、西平、上蔡、正阳等县均以县委或县编委的名义下达征集资料通告,广为散发。征集资料的主要形式一是整理旧县(市)志。上蔡、汝南等县抽调专门人员对旧志进行标点、考证,从中获得了大量有益的资料。清代《上蔡县志》1985年重印出版,获河南省地方志成果二等奖。汝南县1983年校点整理的清嘉庆元年的《汝宁府志》获省修志成果三等奖。二是向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知情人和当事人寄发征集资料函。三是走访调查,史志办同志多次到各有关地区实地走访调查,以获取大量史料。四是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五是查找档案资料。各县(市)志办人员北上北京、东北、郑州,南下广州、南京、武汉、信阳、南阳等地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革命纪念馆,查找有关资料。六是收集部门志,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在史志办人员指导下积极撰写部门志,为编修县(市)志提供了有益资料。通过广征博引,走访座谈,各县(市)共获取资料1.83亿字。其中西平县征集资料3000万字,印发资料选辑16辑;新蔡县征集资料2000多万字;驻马店市征集资料1000多万字;遂平县征集资料2200多万字;上蔡县征集资料1000多万字,印发史志资料3期;平舆县收集资料1000多万字;正阳县收集资料1000多万字;泌阳县收集资料1500多万字;确山县收集资料3000多万字;汝南县收集资料2000多万字。
附:清嘉庆《汝宁府志》序
一
文以栽道,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伊古久安长治之时,其道光昌,则其文炳蔚,铿然而韶韵奏,灿然而官礼垂。巍巍焕乎,非独裁笔者之擅所长,盖乃遭遇乎斯时矣!我国家圣圣相承,化成久道,百执事奉法承流之纲之纪,其治为千古之郅隆,苟纪事编年有伦有要,其文自为千秋之鸿宝。汝宁府今制属南汝光道,琛忝窃是职,下车时即披览志乘,用资考镜。窃见府志自康熙乙亥重修以来,已及百年,续辑无闻,典章何述,深以为怅。乾隆癸丑德懋亭太守来典郡,政通人和,书屡丰,歌画一,洵足对扬休命矣!岁再期,乃特开志局,檄下州县,搜罗见闻,延前太史王方川先生总其事,越九月,书成。不惟增所未修,且于旧志之是者存之,分者合之,冗者汰之,缪者纠之,从流溯源,裁体归例,而昭代之声明文物,雍容揄扬,了焉如视诸掌。从政者手一编而考镜之,咸有以率履而不越,美哉秩秩乎!夫汝宁原于汉之汝南,历代号称名郡,嗣后版图分属靡常,今且析光州为直隶。顾幅员孔厚,控制关山,襟带淮汝,领一州八县,固荆豫间都会也。官此者如汉之寇恂、苟灌,宋之富弼、欧阳修、吕公著;生此者如汉之袁安、黄宪、陈蕃,宋之谢显道;行事尤卓卓史传,使人闻风兴起。昔汝南应劭著《汉义》及《风俗通》诸书,其言日:“国家大事,莫尚栽籍,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振古如兹,于今为烈。琛于是编之成也,惬所夙期,以先睹为快,爰不禁拜手扬言,以复于太守,是为序。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孟秋月下浣
诰授中宪大夫分巡南汝光道,前署河南按察使加二级桂林陈锺琛撰
二
《周礼》:冯相保章掌天纪,司徒职方掌地舆,皆有图籍可考。后世司牧者,将欲勤民事而顺天时,规形势而因地利,必于志乎!稽之疆宇,攸分图籍,即宜各判也。汝宁房心分野,古星官土圭测景,惟此地为无中。本风雨之和会,以锺为人文者,胥秉天之中气。且地统洪、汝、淮之水,委输灌溉,分及沃野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天时与地利皆得乎中,气使然也。旧志修自康熙三十四年,郡隶十四州邑。圣朝生齿日繁,土田日辟。雍正二年,升光州为直隶州,析光、固、息、商四邑属之,汝郡统九州邑,是疆域已分而志仍旧,非厘剔重修将无所区别矣。余于癸丑岁恭膺简命,来守是邦。甫下车,即披旧志详阅之,见其人物、文章彪炳往古,此本乎天者,教之所取资也;山川关塞,土田户口,此依于地者,养之所取资也。居天地之中,而兴养立教,固宜无偏无党,仰体圣天子建中立极之化,俾民尽协于中。志之所栽,岂具文哉!旧志汝光并载,无分异同,且阅百年以来,事迹多所未备。循其名而核其实,繁者删之,遗者续之,弗混淆之疆界,无阙略而不全,是在守斯土者之经营厘正也。余矢此意久之,乙卯春王太史方川先生以词馆鸿才,来为南湖书院长,因请其栽笔重修,余佐以采访州邑,上其事以听裁择。阅数月,观其叙稿,分门别类,斟酌损益,一秉史裁。暮秋,王太史旋浙,属其门人汝阳令王逊庵俾蒇事焉。时孔令兴栝、李令学泗以孝廉试用来汝,逊庵商同校定,仲冬始告成。夫风俗与化移易,读《汝南先贤传》,名流接迹,古籍中州。追唐、宋之末,割据扰攘,颇少人。岂天地中气之降才尔殊乎?运会之所遭异也。我国家深仁厚泽,沾被靡涯。皇上久道化成,时雍遍于海内,矧兹土密尔,感化尤深,宜乎士救礼义,民习淳庞。岂非执中之治与斯民受中之性相因乎?清讼简之余,余遂得以优游厘定,稽乎天文,察乎地利,上歌功德,下验民情,书从实录以纪中正焉。欧阳子曰:“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事也”。志成,爰书以弁其端时。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仲秋之吉
朝议大夫知汝宁府事长白德昌敬题于汝南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