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后,全区城市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1981年8月开始,驻马店市和9个县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分别编制到200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准。从此,城市建设进入有领导、按规划、分步骤、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崛起,环境污染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而且日趋严重。1987年地、县开始组建机构开展环保工作。
200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849.8万人,道路总长度达到31.78万千米,道路总面积25302.6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9.77平方米;建设各类住房188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25平方米;液化石油供气6352吨,煤气管道供气680万立方米,用气户数发展到50117户,其中液化石油供气38975户、煤气管道供气11142户;城镇年供水总量6291万吨。全区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柏油或水泥道路纵横交错,造型各异的楼房拔地而起,主要街道绿树成荫,商业门店遍布大街小巷,综合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建立起来。
2005年,全市城建总投资9亿多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1.77平方千米,全市建制镇常住人口110.99万人,绿化投资达1500万元,绿地面积达到87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3.796平方米;维修道路11787平方米,沥青罩面1005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盖板4459平方米,疏通排水28560米,更新道牙630米;建设工程开工工程建设面积113.71万平方米,竣工工程建筑面积61.93万平方米。
2012年底,全市道路总长度达到57.1万千米,道路总面积达到454572.1万平方米;液化石油供气43721吨,煤气管道供气58020万立方米,供气总量101741吨,用气户数发展到813520户,全市综合用气率达80%以上。城镇年供水总量98123万吨。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10多平方千米,市中心城区建成区接近65平方千米,全市节能建筑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市区拥有省级绿化达标道路14条,省级达标广场2座,街头游园42座,省、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小区131个,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40.2%和10.13平方米。
第一章 城市规划
第一节 市区规划
一、总体规划
1985年4~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别下文,正式批准驻马店地区内各县市的《城市总体规划》。
驻马店市总体规划1985年前是以“发展食品、轻纺工业为主,农机修造为辅的新型小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重新制定驻马店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势在必行。1994年7月,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着手编制新的驻马店市城市规划(1994~2010)。初步设想到2010年,驻马店市城市人口发展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0~60平方千米。前后共编制规划方案9个,修改方案5个,编制大纲修编3次,并编制出多项专业规划。最后确定驻马店市的规划总体布局为四纵、四横、五片区、中心结构,方案最终报省政府批准。
1996年,驻马店地区成立以分管专员为组长、各有关局委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设立区域规划编制办公室。各县市也成立以分管县市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班子,抽调专业骨干成立规划编制机构,以加速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开展县、市跨世纪城镇总体规划整体修编工作。驻马店市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强化规划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到20世纪末把驻马店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风格多样、环境优美的外向型中等发达城市。主要内容是,到2000年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千米,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千米。市区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整体规划、分区发展、组团建设”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三环四区一轴心”城市结构和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合有序、弹性扩张的城市新格局。“三环”即改造好由雪松路—文明路—中华路—前进路构成的一环,分步建设二环,同时规划控制好三环。“四区”即商贸区、行政文化区、工业区和仓储区。商贸区由二环东路、雪松路、乐山路、中华路和铁路构成的“刀币”形区域;行政文化区即雪松路以南、乐山路以西、中华路以北市区;工业区即中华路、东风路以南市区;仓储区位于京广铁路以东、东风路以北。“一轴心”即沿新107国道开发建设商贸城,建设好圈道北段的金发工贸城和南部的金桥区,形成南北11千米的经济走廊,使之成为全市、全区的经济轴心。
2000年,驻马店撤地设市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02年底编制完成。该次规划中,规划驻马店将建立确山—驿城区—遂平组合中心城市。到2020年,组合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其中驻马店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7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73.7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到40%。
2006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省建设厅的安排,对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进行修编,2007年12月,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修编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调整为2006~2020年。200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对驻马店城市性质明确界定为“豫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农副产品加工、医药轻纺工业为基础的,发展商贸、旅游和高新产业的现代化大城市”。将城市规模调整为:城市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48.5万人,用地规模51.4平方千米,规划期末组合城市人口规模115万人以上,中心城区人口73万人,上报用地规模76平方千米,实际用地规模98 平方千米。并对城市发展方向做出界定:“主要以向北发展为主,适当向西、东发展。”将中心城区分为西北、西南和东组团三大片区。其中,西南组团为市级商业金融中心、生活综合区;西北组团为城市新区,城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区以及配套居住区;东组团为一、二、三类工业区,仓储及物流服务中心,配有组团级商业中心和配套的居住区。

2010年,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城镇化工作总体部署的要求,2006~2020版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修改2006~2020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2010~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底,市政府正式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此项规划,2012年9月,规划通过省住建厅评审。考虑到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和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还同时编制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0~2030版总规将驻马店城市发展定位为“‘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之核,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发达的产业集聚之区,山水秀美、文化特色浓郁的魅力宜居之城”。将城市性质表述为“中原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基地,中原生态休闲旅游名城”。确定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078平方千米,包括驿城区全部行政区划、薄山水库保护区、板桥水库保护区、嵖岈山风景名胜区、宿鸭湖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总规确立了“一核三极两片区”(又称“一中心五组团”)的发展格局。“一核”指驻马店市中心城区,即驿城区、市产业集聚区和市开发区,重点发展公共服务与生产性服务、商务办公、商业、商贸物流、职业教育、高新技术等产业,打造大驻马店市核心区域。“三极”即分别以遂平、确山、汝南三县县城为都市副中心,其中遂平县城(灈阳镇)重点发展组团级公共服务、品质居住、商务休闲、旅游度假、食品加工等职能;确山县城(盘龙镇)重点发展组团级公共服务、品质居住、建材生产等职能;汝南县城(汝宁镇)重点发展组团级公共服务、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食品加工等职能。“两片区”分别指西部山区和东部宿鸭湖地区。西部山区依托蚂蚁山、长寿山、三架山、大小乐山等山体、森林公园、水库、农田、名胜古迹等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交通网路的搭建与旅游产品策划,规划布局旅游度假功能区,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主要发展生态体验、旅游度假、休闲疗养、农业观光、情境体验等功能,打造“亲近生态山水、人工与自然一色”的特色功能区。东部宿鸭湖片区,依托宿鸭湖良好的水体、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资源,通过快速通道与中心城区连接,注入特色的发展主题,主要发展生态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运动休闲、特色餐饮等产业,打造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特色功能区。依据2010~2030版城市总规,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37.6%,2020年达到48.6%(河南要求2020年全省平均为50%),2030年达到63.1%,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

2012年9月8日,驻马店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开建。将要建设的驻马店新区在驻马店市区西部集中布局,是体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规划空间范围东至驿城大道,北至诸市乡北边界,西至汝河、尹河东岸及胡庙乡西边界,南至工业四路,规划面积148平方千米,主要涉及驿城区诸市乡、胡庙乡、刘阁街道、香山街道、橡林街道和关王庙乡。
驻马店新区在“一主三副、一带双轴”的城市结构基础上,规划围绕各功能中心,沿主要发展轴带布局中心片区、老城片区、高铁片区、城南片区、刘阁片区、关王庙片区、开源南片区、开源北片区、练江北片区、练江南片区10个城市片区。各片区分别承担相应的城市功能,并与城区外围生态农田、生产、防护绿地相连,形成有机、开敞的布局形态。
中心片区:由淮河大道、靖宇路、纬五路、富强北路、十三香路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行政办公、文化展示、职业教育、市级公共服务、居住生活服务等。
老城片区:由雪松大道、京广铁路、练江河、石武高铁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传统商贸、公共服务、居住生活服务等。
高铁片区:由雪松大道、洪河大道、盘古山路、规划安信快速通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现代商务、商业、金融保险、贸易咨询、物流、交通枢纽等。
城南片区:由汝河大道、石武高铁、工业四路、天中山大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居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
刘阁片区:由洪河大道、规划安信快速通道、雪松大道、石武高铁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居住、公共服务、商贸、高新技术产业等。
关王庙片区:由纬五路、薄山路、纬十三路、富强北路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科技研发、新型职业教育、生物科技、商贸物流、公共服务、居住等。
开源北片区:由开源大道、京广铁路、纬十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企业服务、食品加工、物流等。
开源南片区:由开源大道、京广铁路、东开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建材(新材料)等。
练江北片区:由练江河、京广铁路、东开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医药制造、煤化工、能源(煤电)等。
练江南片区:由练江河、天中山大道、工业四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钢铁、纺织、建材、原材料工业等。
二、市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1986年,对火车站扩建、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规划。
1987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雪松路立交桥进行规划建设。
1988年,为改变城市形象,对驿城新村进行总体规划。
1989年,对东风路、前进路等主要道路进行规划。
1990年,对文明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进行规划。
1991年,为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对板桥水库供水一期工程进行规划。
1992年,为改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对飞龙小区和儿童公园进行规划。
1993年,针对城市排水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
1994年,驻马店市完成悦泉工贸大世界、发时达商城、金发工贸城、南丰住宅开发区、煤气工程管网等详细规划设计工作,完成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
1996年,全区共完成市场和小区规划30多个,全年共发放选址意见书219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6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760份,发证率达到95%以上,查处违章建筑258起,违章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面积4339平方米。
1997年,全区共完成市场规划和小区规划32个。全年发放“一书两证” 1650份,发证率100%,查处违章建筑31起,拆除违章建筑面积4339平方米。
1998年,驻马店地区城建部门组织进行“驻马店地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工作。
1999年,各县市共完成详细规划15平方千米,乡镇规划完成57个,“三小”(小游园、小绿地、小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完成27个,面积达3.1万平方米。
2005年,组织进行新中心区5.6平方千米暨核心区1.5平方千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评审。编制完成新市委市政府、市委党校、驿城区委区政府、畜牧局、水利局和八二〇原址、市物资局、驿珠商业步行街、麦芽厂原址、交通路西段烂尾楼等10多个地段及旧城改造项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供水明改暗工程、环卫设施规划,新中心区广场及绿化、城市主出入口、6条主要街道的景观、55处小游园、15处加油站和30多个农贸市场的规划;完成市政规划设计项目123个,包括市政专项规划8个、重点市政项目规划16个、道路排水项目规划11个、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规划14个、城市街头游园规划55个,城乡客运及城市公交站场规划3个、垃圾中转站及公厕规划各4个、其他市政设施项目规划5个。
2006年,编制完成练江大道中段LD-01F地块、驿城大道练江河地块用地、乐山大道北段LS-01地块、JW-01地块、JWW-01F地块、驿城区畜牧局、农业局住宅楼、六里庄、水利勘测科研设计中心、天中建材城等10多宗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招拍挂出让土地636.75亩;完成练江大道东段、天中山大道南段、四院路、纱北路、盘古山路、东源路等道路规划,驿城大道、交通路西段、开源大道中段给水管道规划,文明大道(通达路—慎阳路)通信光缆工程线路规划和交通路(盘古山路—驿城大道)天然气管线规划等几十项城市综合管网专项规划。完成中心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加油站选址规划以及河南省中原燃气电力有限公司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规划。
2007年,编制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新中心区环卫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八处街头游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心城区25条城市道路及排水工程规划,市热电厂2×3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驻马店市第二水厂选址、中集华骏特种车专用厂房等一批重点项目规划,编制了东工业园区规划;完成驿城大道开源大道至关石公路段、关石公路至遂平高速引线段、汝河大道至确山高速引线段道路规划。
2008年,编制73个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1280.35公顷(约19205.25亩),为历年之最,使市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由不足25%达到38%。同时,编制完成市工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驻马店市工业集聚区北起中华大道、南至李湾村委、东到京珠高速公路、西临京广铁路,总面积27平方千米,该规划由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与省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2008年10月,该规划方案进行技术评审,并评审通过。编制完成铁东棚户区改造等20多个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近2400亩。同时还组织金河街道东高居委会东高居民组城中村改造(东高国际)等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评审;完成练江大道西段等8条道路的排水规划、9处街头游园的规划设计、10处公厕及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及布点、美食一条街规划;编制完成2008~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及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完成郑武铁路客运专线驻马店站址的定点复核工作,经市政府审批。
2009年,编制46宗土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面积2432.31公顷,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达到70%。编制完成驿城区失地农民安置用地选址方案,涉及驿城区3个乡镇、9个街道,186个村民组农民安置用地选址,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新闻媒体公示等程序后,该方案获批准。组织天地惠城小区、伟恒鹏城印象小区(老街城中村改造项目)、鹏宇新城小区(东风街道旧城改造项目)、市工业集聚区拆迁安置小区、西高花园住宅小区等一批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技术评审;编制完成15座公厕垃圾中转站、10座街头游园规划;完成驿城大道北段(开源大道—重阳大道)、重阳大道(乐山路—驿城大道)、中华大道(天中山大道—驿城大道)、汝河大道(驿城大道—京珠高速公路)、工业二路(兴业大道—蔡州路)、前进大道(汝河大道—东源路)、东源路(前进大道—蔡州路)等道路规划;完成赫次园220千伏变电站至行政新区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线路)、赫次园220千伏变电站至北郊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线路)线路规划;编制完成驻马店市中心城区供热管网规划;完成驻马店市中心城区加油站修编规划;完成驻马店市区南部朱氏河改造工程规划;完成驻马店市职业技术教育园区规划。
2010年,编制59个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面积967公顷,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达到82%。编制完成驻马店高铁站站前区域3平方千米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暨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高铁站站前区3平方千米范围的控规和核心区修规设计。完成开源河(驿城大道至黄淮学院段)、南干渠六支渠(驿城大道至骏马路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洪河大道(乐山大道至富强北路段)、中原大道(中华大道至工业二路段)、汝河大道(驿城大道至驿城大道段)、驿城大道(练江大道至开源大道段)、创业大道(乐山大道至驿城大道段)、文明大道(纬四路至纬七路段)等十二条主次干道的道路、排水工程规划;完成经济开发区北区道路网专项规划的编制,并确保与中心城区各路网连贯顺延、合理对接;完成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市农业学校、汝南幼儿师范学校、驻马店卫生学校、市第三中学、铁中、开发区二中、市第十三小学、市第十五小学等一批学校的选址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中心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中心城区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1年,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43宗,编制面积725.45公顷,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85.73%。科学编制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确立中心城市“一中心五组团”的发展格局,在河南省率先确立实施中心城市的组团式发展,同时启动西部山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中心城区新的总体规划框架下的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绿道网、城市设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设施、商业网点等多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与市直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城市给排水、防洪、消防设施、人防设施、环卫设施、燃气、旅游、中小学校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石武高铁站前广场规划和站前道路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练江河上游(森林公园—高速铁路段南)、北支流区域及练江河下游(京广铁路—高速公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编制完成驻马店市职教园区整体发展规划;完成中原大道(中华路—工业二路)、淮河大道(驿城大道—高铁站前广场)、金雀路(天中山大道—高铁站前广场)、香山路(雪松路—开源大道)、开源大道(驿城大道—香山路)、纬二路(文明大道—驿城大道)、练江大道(驿城大道—金顶山风景区路口)等道路规划;完成驿城大道(练江路—纬十路)、汝河大道(驿城大道—京港澳高速)、文明大道(纬二路—纬八路)等道路改扩建规划;完成南工业集聚区220千伏变电站、北泉路110千伏变电站、中心110千伏变电站的规划选址;完成驿城大道(热电厂—烟厂)、中原大道(热电厂—工业二路)蒸汽管线以及热电厂—行政新区居民供热管线的规划选址工作;完成西气东输二线南阳—驻马店门站支线驻马店市域境内管线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完成汝河大道(驿城大道—驿城大道)段、驿城大道(汝河大道—开源大道)段、文明大道(红河大道—纬十路)段燃气主管线规划铺设工作。
2012年,完成京广铁路开源大道前进大道冷水河围合区域控规(电动工业园项目)等31宗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编制控规面积达263.69公顷。围绕新总规,全面展开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市场体系、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加油(气)站、防洪(水系)、绿道系统、城市整体设计、中小学布局、电力、燃气、供热、给排水、消防、人防19个专项规划,其中,综合交通、市场体系、绿地系统、绿道系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启动西部山区和东部宿鸭湖地区1∶5000地形图测绘工作,西部山区组团(包括乐山、金顶山、长寿山、三架山、蚂蚁山等)已经完成,东部宿鸭湖组团完成航拍。启动组团间道路连通工程规划,编制完成连接中心城区和西部山区组团的西山大道和连接中心城市与宿鸭湖组团的宿鸭湖大道道路规划。编制完成练江河、小清河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创业大道(前进大道—蔡州路)、重阳大道(驿城大道—文明大道)、中原大道(开源大道—纬七路)、兴业大道等57条道路的道路规划;组织编制薄山路天然气管线规划,练江大道燃气管线规划,美域美家、天地惠城、天方药业等单位10千伏电力线路规划等管网规划;完成驻马店市殡仪服务中心、驻南220千伏变电站、驿城区新建消防站等项目的规划选址;完成10个小游园建设规划、天中山大道公交站牌规划等市政专项规划。
第二节 县城规划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九县县城和驻马店市的建设,基本上处于有建设无规划、有规划不按规划办和边建设边规划的混乱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城市规划又重新列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城市建设和管理逐步走上正轨。1982年,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成立城市规划组,进驻各县市现场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当年完成遂平、确山、平舆、正阳4县城的总体规划送审稿,并协助驻马店市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4年,又完成西平、新蔡、上蔡、泌阳、汝南5县城的总体规划送审稿。1982年11月和1984年11月,河南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在驻马店两次召开规划技术鉴定会,分别对9县1市的总体规划进行技术评审、鉴定。各县修改完善,经地区计建委审查报送地区行署审核后,于1984年转呈河南省人民政府审批。省政府于1985年4月、7月分别下文,正式批准了区内各县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从此,驻马店市和九县县城有了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建设蓝图,也为城市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规划强调九县县城为各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县农副产品和农用工业品的集散地、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为主的小城市。泌阳县的山区林牧经济、确山县的建材工业、上蔡县的轻工业、西平县的传统手工业、正阳县的畜牧业、汝南县的渔业和制鞋业等分别为各县的资源优势和产品技术优势,在总体规划中予以突出。
1988年、1996年,确山县人民政府两次调整县城总体规划,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3.2平方千米。
1994年,汝南县政府聘请河南省豫建设计院,对汝南县城1983~2000年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1996年,编制完成《汝南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年)》,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1995年,平舆县政府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平舆县城1982年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编制了《平舆县城1995~2010年总体规划》,将原来规划的8.3平方千米扩大至18.5平方千米,确定了平舆县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根据总体规划,主要向北、东两个方向发展,南北适当发展,逐步形成城市轮廓,平舆县城以古槐镇为中心,打通北环、东环路。县城区内修建体育场、永乐影剧院等公共娱乐设施,修建城东经济工业开发区和城西工业园区。2000年底,县城规划区总面积为18.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7.2平方千米,县城区人口7.4万人,非农业人口6万人。县城区道路规划的“十纵十横”,已形成“六纵十横”(六纵:槐树街、建设街、陈蕃路、挚地大道、安民路、兴舆大道。十横:铁塔路、西塔寺街、解放街、商业街、健康路、纸厂路、清河北路、永乐大道、富舆大道、工业路)的网络状道路交通格局。
2002年,遂平县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编制完成《2002~2020年遂平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20年。县城规划区控制范围,南至驻马店市区北边界,北至奎旺河,西到阳丰乡索店三岔路口,东到高速公路,控制区面积约98平方千米,城区用地发展方向近期立足于现有城区,填空补齐,旧城区向北紧凑发展,新城区以国槐路为界适当发展,汝河南控制发展以现状改造为主,远期城区以向北发展为主,向西靠新107国道发展为辅,向南跨汝河发展,待城市形成一定规模后,跨汝河向南发展与驻马店市区对接。近期(2005年)城区人口规模为12万人,用地规模为14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6.67平方米/人。远期(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为20万人,用地规模为22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0平方米/人。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结构规划为“五区”:即河东车站组区、汝河南片区、老城居住区、城区新开发居住区及为工业行政配套的综合居住用地区5个片区。城区道路系统规划主要采用环路加方格网的布局形式,东西主干道:南环路、建设路、国槐路、遂周路、希望大道、北环路。南北主干道:新107、西关大道、开源路、濯阳大道、金山路、文化路、富强路。城市生态环境重点强化两条绿轴汝河环城玉带公园、国槐路。一条副轴即城区北奎旺河支流河道是人造绿化。环城路防护林即:北环路、西环107及城区与崦岈山风景区连接线景观防护林建设。通过协调发展形成有机组合的城市总体布局,使遂平县城成为以发展工业、生态旅游服务为主,商贸流通、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工业旅游城市。
上蔡县聘请同济大学和河南省规划设计院的知名专家对城市进行高水准、高品位设计,对城市区位、文化、产业等进行科学定位,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修编后的县城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21平方千米增加到36平方千米,预计到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到30万人,形成五纵四横的城镇发展框架,切实增强城市的整体辐射与带动作用。
2012年,西平县聘请天津大学编制《西平县2010~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县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全县17个乡镇192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城西新区控制性规划和小洪河两岸建设规划,县城总规划面积60平方千米,可满足未来20年城市发展需要。在完善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下大力量规划了“一线三区”(107国道沿线,旧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着力把107国道沿线打造成物流商贸区,把旧城区打造成宜居生活区,把新城区打造成休闲娱乐区、科教行政区,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工业园区。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坚决推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