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铁路历史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通车的京汉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线路、桥涵、通信设施进行全面改造。1956年列车时速50千米以上,1959年京广线复线建成通车,后市境铁路设施又进行多次改造。“75·8”特大洪水使得部分道路设施遭受毁坏,修复后的道轨采取无缝焊接长轨,线路道岔逐步更新为高锰钢整体辙岔心。1990年,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投入使用,运输效率大幅提高。1992年开始,相继对车站场和站台实施大规模的改扩建,缓解运能和运量的矛盾。1995年全区铁路客运达到4003143人(不含地方铁路运量,下同),为1986~2000年的15年间最大客运量,1997年发送旅客1795390人,降至谷底。货运量最多的1993年达到1522061吨,与最少的1998年仅855823吨,相差近一倍。地方铁路118.1千米,其中窄轨铁路105千米,专用线13.1千米,主要以运输石料为主。2000年后,市境沿线各四等站客货运输量萎缩,西平、遂平、确山站客运量下降,驻马店站客货运输量增加。2004年后,沿线四、五等小站有的停办客货运业务,有的停办客运业务。2012年,京广客运专线开通,驻马店南下北上更加便捷。
随着运输市场的私人准入,各种车辆增长迅速,改善公路交通状况已迫在眉睫。1985~1986年,全区掀起扩宽公路热潮,共加宽干线公路350千米,修整大量的县乡公路。1988年,全省实行“公路五年大包干”,干线公路全面改造起步。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公路建设两个“十六字方针”(“政治动员、经济补偿、行政干预、多方支援”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地委、行署于1992年提出“‘二平’(西平、遂平)带头,国道先行,沿路开发,带动全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公路建设列入全区“十大振兴”工程,出台《关于加快我区公路事业发展的决定》,以及13项保障和扶持公路发展的优惠政策。1993~1995年贷款集资4亿多元,在原三、四级公路的基础上新改建二级公路140千米,三级公路100多千米。新改建大中桥10座,投资规模超过驻马店专区成立以来30年的总和,使驻马店通往各县的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至1998年,全区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2061千米,居全省第三位,其中二级公路达424.4千米,三级公路573.5千米。2000年,全区实现乡乡晴雨通车,187个乡镇通油路,占总乡镇数的97.4%;全区2183个村实现晴雨通车,占总村数的76.3%。基本形成以“三纵”(G107线、S219永定线、G106线)、“三横”(S335棠西线、S333张兰线、S331高兰线)为骨架,12条省道纵横贯通,县乡道路互相衔接的双环型,大开放型格局。2012年,驻马店市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专用公路网总里程19 272.44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129.3千米。公路网布局构成为:高速公路5条(G4、G40、S38、G45、S49)444.5千米;国道2条(G106京广线、G107京深线)156.38千米;省道11条(北南纵线S206商桐线、S213吴黄线、S216平长线、S219永定线、S220七蚁线、S224确平线、S234平桐线7条,东西横线S331高兰线、S333张南线、S334君二线、S335棠西线4条)1197.58千米;县道26条(北南纵线17条,东西横线9条)1674.93千米;乡道142条2317.3千米;村道总里程13 450.28千米;专用公路总里程31.47千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444.5千米,一级公路60.7千米,二级公路683.25千米,三级公路1145.02千米,四级公路10016.11千米,等外公路5922.87千米。按路面等级分:有铺装路面9600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3430.98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6169.02千米),简易铺装路面3041.87千米,未铺装路面6169.02千米。公路桥梁3147座,93401.8延米(干线公路桥梁492座,25863.11延米;农村公路桥梁2655座,67538.69延米)。
开拓筹资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桥商品化、投资市场化、内部管理企业化”的基本思路,公路建设形成“政府管、民众办、公路部门做骨干”的建设管理新格局。1992年以前,驻马店地区的公路建设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进行的,公路建设的规模以及建设资金的来源都是按河南省交通厅公路局下达的计划进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养路费返还,资金投入少,建设规模小,公路建设发展缓慢。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交通的两个“十六字方针”的提出,1993年以后,驻马店地区公路建设体制由原来单一的上级拨款方式转变到贷款、集资、入股等多元化筹资方式,实行民工出勤整修公路、干线公路建设地方配套和养护工程县公路段配套的双重机制,融资额大幅度提高。1993~1998年6年间,全区共完成干线公路(含部分重要县乡路)建设投资6.94亿元,改扩建二级以上公路314千米,三级以上公路164千米,新建、改善大中桥梁16座2188米,大大改善全区公路交通环境,提高公路标准。至2000年,全区先后通过贷款、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0亿元用于公路建设,包括修通驻马店至泌阳的两条油路;107国道驻马店境地区境内路面扩宽至25米、“两黑一白”的高等级路面,结束了区内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修建驻新公路汝南段水泥路面;对全区大部分城镇公路出口和通往省外区外的断头路、接头路进行改造。2005年后,交通部实施“5年千亿元”公路投资计划,驻马店市抓住机遇,提升公路建设等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012年10月11日,省长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至上蔡、正阳段竣工通车。
为偿还融资,1993~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驻马店公路总段按照省政府在全区7条干线公路上建立7个收费站,分别是:107国道西平县潘庄收费站,驻马店市境白桥收费站,西(平)上(蔡)路大路李收费站,驻(马店)新(蔡)路汝南境白马桥收费站,106国道新蔡境袁庄收费站,确(山)殷(店)路确山收费站(后搬至南驻路叶庄),确(山)内(乡)路泌阳收费站。1993~1998年底,7个收费站累计征收通行费3亿元,为全区公路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至2009年,全市干线二级公路收费站16个。2009年4月30日,全市14个干线二级公路收费站停止收费,分别是:新蔡关津站(G106京广线)、汝南白马桥站(S333张南线)、上蔡新庄站(S331高兰路)、驻马店叶庄站(S333张南线)、汝南溱头河站(S219永定线)、新蔡黄楼站(S216平长线)、上蔡黄埠站(S206商桐路)、确山留庄站(S224确平线)、确山竹沟站(S334君二线)、正阳汝南埠站(S335棠西线)、西平出山站(S331高兰线)、象河收费站(S234 平桐线)、平舆西洋店收费站(S213吴黄线)、驿城区胡庙收费站(S206商桐线)。西平潘庄收费站(G107京深线)、驻马店白桥收费站(G107京深线),于2013年3月31日中午12时终止收费。
客货运输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迅速。运输市场的公路运输工具激增,向大型化和豪华型发展。1985年,全区拥有各种客货运输车辆5988辆(含特种车辆和专用汽车,是年专用汽车拥有量为零,下同),1990年达到10146车辆,2000年达到31294车辆。2012年,全市各类营运车辆190524辆。其中班线客车5334辆、出租汽车2758辆、城市公交车537辆、旅游客车20辆、营运货车181875辆(载货汽车75562辆、其他载货机动车78701辆、轮胎式拖拉机27567辆)。大型豪华卧铺客车和重型货车成为客货运输的主要运输车辆,线路遍及全国各大主要城市。2000年的公路客运量为5703万人,旅客周转量为187935万人千米,货运量为2711万吨,货物周转量为187534万吨千米,分别是1985年的3.6倍、3.3倍、37.4倍、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区掀起客货运场站建设高潮,至2000年共新增18个客运站点(含三轮车停车点),完成11个货运场站的改扩建。全区经省综合考核认定的驾校有5所,汽车维修经营户有1078家,其中一类企业8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货运信息服务这一新兴运输服务方式开始进入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全区运输服务企业增加迅速,形成完善的运输服务市场。2012年,全市客、货运场站973个。其中客运站960个(一级站2个、二级站19个、三级站9个、四级站49个、五级站131个、招呼站750个);货运站13个(二级站2个、三级站2个、四级站9个)。
驻马店市水运事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原因,改革开放前日渐萎缩,部分船民下放农村,弃航上岸,成立船民公社,部分船民到外地开辟省外运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河航运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承包经营,开发水上资源,组织引导外河水运,大力开拓区外航运市场,使航运事业又重现生机。至1999年,全区船舶已达961艘,总吨位113 811吨,分别是1978年的1.5倍、13倍,遍布区内航道(主要指洪河及水库的库区航道)和华东4省1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水上运力运量占全省的1/3。至2012年,全市有各类水路运输企业35家,其中:货运船舶省界运输企业30家,水运服务企业1家,辖区内航运企业4家。管理人员200余人,从业人员4000余人。生产经营活动转主要在长江、淮河流域。全市市有省际专业货物运输船舶732艘,载重吨位170.4万吨,年完成货运量1912万吨、同比增长44.8%,年完成货运周转量156.8亿吨千米、同比增长45.2%,辖区内客运旅游船舶87艘,渡船114艘。市境内薄山、板桥、宋家场、宿鸭湖4座大中型水库,库区面积约115平方千米,通航里程62千米;4座大中型水库的水运安全设施按“八个一”(即建设一座管理站房、一条码头斜坡道、一艘趸船、一艘监督艇、一套监控通信设备、一套管理制度、一支管理队伍、一套应急救助体系)建设标准全部完工。
第一章 铁 路
驻马店市境内铁路包括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市境段、京广铁路市境段及市境段准轨专用线和地方铁路驻(马店)新(蔡)线驻(马店)平(舆)段(包括老君庙至独山支线)、明(港)泌(阳)线条山至泌阳段、遂平车站至石庄段。京广铁路市境段电气化改造工程于1988年开工,1990年投入使用。2008 年10月15日,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2011年8月基本完成轨道精调,2012年5月15日全线送电成功,20日正式启动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运行试验,9月28日全线开通。境内地方铁路以货运为主,明(港)泌(阳)线和驻(马店)新(蔡)线驻(马店)平(舆)段客货兼营。驻新铁路于2004年停办客运业务,明泌铁路于2006年停办业务。
第一节 京广铁路市境段
一、线路
京广铁路区境段,北起西平县人和车站以北K817+800米处,南至确山县李新店车站以南明河桥K937+279米处,单程长119.48千米,管内自北向南跨西平县、遂平县、驻马店市和确山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几经战乱毁坏,1949年8月1日,郑州至武汉恢复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次改造,后遭“75·8”特大洪水毁坏部分设施,运输中断46天,于1975年9月23日恢复通车。1976~1985年,区境段线路钢轨更换为60千克/米,线路采用无缝焊接长轨,确山以北平原地带每节1000~3000米,确山以南丘陵坡地每节300~500米。线路道岔逐步更换为高锰整体辙岔心。1987年,区境段行车最高时速93千米,机车牵引最大吨位上行3500吨、下行3700吨。电气化线路改造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0年5月,郑州至武昌区段电气化铁路开通投入使用。至2000年,固定列车允许时速140千米,道路两侧采取全封闭。2006年,为准备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完成提速道岔的更换,新更换的提速道岔每组长77米,重140余吨。
二、车站
京广铁路市境段下设12个中间站,其中一等站1个(驻马店)、三等站4个(西平、遂平、确山、马庄)、四等站6个(人和、焦庄、大刘庄、黄山坡、新安店、李新店)、五等站1个(李庄铺)。2004年、2006年和2007年,李庄铺站、黄山坡站和人和站先后关闭。
(一)一等站
驻马店火车站 位于驻马店市区中心偏东,中心线在京广线K882+905米处。上行至大刘庄站8千米、下行至马庄车站10千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被京汉铁路管理局定为一等站。隶属于京汉铁路公司车务工程司第三总段驻马店第八分段所辖。1923年属车务处第三总段第十二分段所辖。1926~1929年间,京汉南段由北伐军接管,北段由奉军把持,其隶属关系虽未变更,但组织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32年属郾城车务分段管辖。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河南铁道所属相岛部队兴津部队所辖。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驻马店站被第五战区长官部接收代管。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于当年9月21日成立武汉区铁路管理局。1946年3月1日改称平汉铁路管理局。车站被降为三等站。隶属平汉铁路管理局信郾车务段所辖。1949年9月隶属于信阳车务段所辖。随着武汉铁路分局的建立,信阳车务段被撤销,驻马店车站属于武汉铁路分局领导。1953年建立信阳分局,驻马店车站归其所辖。1954年1月归属汉口铁路分局。1958年1月隶属信阳车务段。1960年,信阳车务段并入信阳办事处,驻马店归属信阳办事处领导。1961年8月划归漯河车务段,其时漯河车务段管辖范围为北起平桥南至李新店。1963年4月漯河车务段撤销,驻马店车站归属郑州分局直管,并成立线路总支。1971年7月驻马店线路总支取消。漯河车务段复设,并将孟庙以北划归郑州车务段。1973年4月漯河车务段整体搬迁到驻马店,建立驻马店车务段,管界北起人和站南至李新店站划归驻马店车务段所属。1974年划归信阳铁路分局。1978年5月,驻马店车务段被撤销,段机关与信阳车务段合并,所属车站划归信阳车务段。1978年底信阳铁路分局撤销后复属郑州铁路分局。1982年被郑州铁路局、郑州分局晋升为二等中间站。隶属郑州铁路局郑州铁路分局直管。1987年3月驻马店车站和平顶山、漯河、信阳车站随着管界调整,划归武汉铁路分局管理。2000年5月16日,驻马店车站被晋升为一等站,隶属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直接管理。2004年11月16日,驻马店车站与信阳车务段两个单位领导班子整合。车站等级不变,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分局直管,转变成由信阳车务段直接管理。2005年3月,成立驻马店车务段,驻马店让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至2012年相沿未变。
车站始建之初,有票房15间,站台及风雨棚各1座。1915年建水塔、转车盘、煤台、检车厂各1座。1938年4月4日、4月22日和5月20日,连遭日军飞机轰炸,站台设施尽被炸毁。1949年国民党军南逃时,毁坏车站设施。1950年11月重新建站,后续建成第一货场、延长及新建股道,站内股道(含4条尽头线)达13条。20世纪70年代,续建第二、第三货仓及货物站台、营业楼,建成北货场及跨4、2、1股道二层楼式天桥1座。1982年升为二等站。1984年将一、二站台由370米加长到550米。1985年,车站总面积为120万平方米。站内有股道18股,长12.8千米;道岔44组(电气集中道岔32组,非电气集中道岔12组),货物专用线19条;候车室753平方米,售票室200平方米,行包房619平方米,客运站台2座1.4万平方米,货物站台8座4.5万平方米;货仓4栋3072平方米,折货位31个,存货量898吨,货场2个92800平方米,折货位678个,存货量60672吨;调车机1台,门吊2台,卸煤机2台。
1988年进行电气化铁路线路改造,1990年5月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开通。1992年,车站的客运设备有站房1246平方米;旅客站台两座,面积13777平方米;跨第一、二站台旅客天桥1座,长71.5米,宽3米,高2.47米,界限高(自轨面至桥底)6.56米。同年6月动工兴建面积2.9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货运设备有车站货场总面积208 578平方米;货物线6条,总有效长度4331米;货物仓库6座,总建筑面积5 742平方米;露天货区8个,使用面积62427平方米;装卸机械8台。行车设备包括各种线路18条,全长17655.31米,部有效长度为13531米。在站停点旅客列车每日15.5对,普客2对,日客流量平均3600人。
1994年5月16日,驻马店新客运站房开工兴建,1995年12月26日竣工,1996年5月10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为5342平方米,其中售票处面积为243平方米;候车室面积为2477平方米;行包房面积为1747平方米。主体结构候车大厅长102米,宽29.4米,高18.5米,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候车厅使用面积1296平方米,可供860名下行旅客候车;下层候车厅使用面积1044平方米,可供700名上行旅客候车。自上层候车厅到原旅客天桥的渡桥长62.83米,宽3.5米。新站房钟楼高33米。总投资773.5万元,其中铁路投资499万元,驻马店市政府投资274.5万元,由驻马店地区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工程处中标承建。连通第一、二站台的旅客出站地道于1995年10月16日开工,1996年10月15日开通使用,地道主干道长33.8米,宽4米,净空高2.9米,西侧引坡长11.8米,东侧引坡长10.7米×2,宽3米。改变进出站旅客对流的局面。1998年11月1日,车站北配楼动工,1999年10月15日竣工,实际建筑面积为380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5层,由驻马店地区建筑工程公司三处承建。2000年1月4日,车站二站台雨棚动工,10月投入使用。风雨棚长495米,宽8米,为钢筋混凝土Y型支柱结构,轻钢型顶面。由郑州铁路局武汉勘测设计院设计,主体工程支柱部分由洛阳铁路工程公司承建,屋面部分由武汉铁路总公司施工。工程总造价208万元。与二站台雨棚配套的天桥雨棚,于2000年3月1日开工,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由武汉铁路工程总公司承建。工程总造价32万元。
2000年5月18日,驻马店车站由二等中间站提升为一等乙级站。一站台雨棚于12月动工,2001年7月15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总投资244万元,为钢质Y型单柱轻钢顶面结构,长378米,宽12米,由武汉铁路总公司承建。旅客天桥于2007年1月改建完工。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封闭式旅客天桥长30米,宽4米,高7.8米。4月,一站台改建工程完工,长480米,宽1.5米,高1.25米;6月底,二站台单边(东侧)加高完工,是一座东侧高(用于停靠动车组),西侧低的两用站台。站台长度为550米,总宽度为10米。高(东)侧长280米,宽1.5米;台阶总宽度1.5米,高1.25米。低(西)侧长550米,宽6.35米,高0.3米。2012年,车站有到发线4条,总有效长为4752米;有货场2个92800平方米,硬面面积31501.4平方米;储存仓库6座,储存量为8720吨;南北货场货物站台6座15810平方米;硬面货位共计381个,储存量为30480吨;站内货物线及存车线路共9条,总有效长为6468.0米;路外专用线14条,总有效长为10399.0米。
车站初建时为京汉铁路南段宿站,只办理少量旅客乘降和货物运输,后又历经战乱,使运营业务难以正常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车站客场的迁建和货场的修建,以及设备、设施的更新,驻马店站成为驻马店的客货集散中心地,客货运量稳步增长。驻马店车站运输货物品类主要是粮食和农副产品。改革开放以后,地区经济逐步搞活,促使车站客货运量成倍增长。旅客发送量由1970年的63.8万人到1980年提升到116.1万人。旅客发送,在春运期间日发送人出现逾万人的高峰日。货物发送量由1975年的16.8万吨,到1985年提升到45.1万吨。货物到达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40余万吨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的110余万吨,货物到达品类由过去的以煤和化肥为主要物资,增加到石油、轻油、食用油、木材、化工产品、家电、农机产品、钢材、矿粉等物资。2007年6月1日,时速可达200千米的D字头动车组D124次、D125次开始停靠驻马店车站。2008年驻马店站共发送旅客245万人,发送货物91.6万吨。货物主要以粮食、化肥和废钢铁为主要运输品类。2010年4月26日,驻马店火车站新增加1趟昆明至郑州K338次。2010年7月1日,新增驻马店至张家界旅游列车K967/8次。
2012年12月21日零点起,驻马店火车站执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停运5.5对旅客列车,分别为汉口至北京西D124/5、D126/1、D122/3次;太原至汉口K522/1次;信阳至北京西K750/49次;北京西至衡阳K185次。另有30趟旅客列车改点。2012年,驻马店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客货运站、一等站。客运发送量294.5万人,为年计划的97.2%;日均接发列车216趟,旅客列车停靠上、下行共计61趟。货物发送吨完成104.5万吨,为年计划的102.7%;装车完成16783车,为年计划的101.5%;卸车完成27067车,为年计划的128.9%;停时完成16.3小时/车,比年计划压缩0.1小时;运输进款收入完成42869.4万元,为年计划的99.8%。到达货物品类以农资、化工产品、农副产品、铁矿粉、石油及煤等物资,经济吸引区以市区及周边的上蔡县、平舆县、遂平县、确山县和泌阳县为主要输出区域。截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7233天,实现第19个安全年。
2004年11月16日,驻马店车站在与信阳车务段合并时,驻马店车站设有运转、客运、货运、售票中心4个车间及驿铁总公司和铁马公司两个多种经营单位。职工总数为698人。其中职工630人,干部68人。运转职工148人,客运职工237人,货运职工143人,退休人员212,离休1人。2012年9 月,驻马店西站开通,客运抽调走42名客运员。至2012年12月31日,驻马店车站职工总数为375人,职工349人,干部26人。运转职工103人,客运职工127人,货运职工123人,服务人员12人;男职工304人,女职工71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29人,其中中级2人、技术员7人、工人技师12人、助工5人、政工员3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供电、电务、公安所、生活及房地产公司等单位。
(二)三等站
西平火车站 位于西平县城东侧京广铁路K838+634米处。北与人和车站相邻,(从2007年1月4日起,人和站关闭,北与漯河站新场相邻)南与焦庄车站相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定为二等站,隶属京汉铁路公司车务工程司三总段第八分段。1909年铁路收归国有后,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八分段。1916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八分段。192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十二分段。1929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四分段。1933年改属三总段郾城车务段。1946年3月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管理。1950年降为四等站。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隶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改属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直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属漯河车务段领导。1963年4月,漯河车务段撤销后,直属郑州铁路分局管理,党政工作隶属于驻马店线路总支。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5月,驻马店车务段被撤销,所属车站移交信阳车务段管理。
1985年升为三等站。2005年4月7日,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至2012年相沿未变。
车站初建时有股道4条,其中3条到发线,全长907米;有票房1座,闸房2间,警务派出所1间;站台1座,为100米长、6米宽。1912年采用韦甫汤生氏电气路签闭塞;1913年增设臂板信号机。抗日战争开始后,电气路签被拆除,票房被炸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延长股道。1953年新建票房。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对站场进行全面改造;增建正线1条,货物线3条,牵出线2条,安全线1条。1964年安装电力照明设备。
1978年11月电气集中设备开通。1979年建粮食专用线1条,同时增建走行线1条。1980年建卸煤专用线1条。行车设备于1981年采用6502型电气集中联锁、双向自动闭塞。客运设备有票房1座计397平方米,其中旅客候车室194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长分别为458米和547米,宽分别为6.7米和4.7米;行包房1处,面积为187平方米。货运设备有货场3处计13 642平方米;货物仓库5座,面积共计1 637平方米;货物高站台1座;配备有5吨汽车吊、5吨电吊各1台,轮胎式起重机1台(最大起重能力为16吨),卸煤机2台。
1987年4月,西平站投资146万元改建候车室及部分配套房舍,1990年1月1日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旅客服务房屋达1 149平方米。新建一个长26米,宽4米,高2.5米的旅客地道。新候车室面积为748平方米,售票室面积为144平方米,行包房的面积为221平方米,一、二站台总面积达6 940平方米。站区到发线6条,总有效长6354米;货场2座103 297平方米、硬化面积1048平方米;装卸线5条,总有效长1818米;货物仓库5座,使用面积为1 943平方米,专用线2条,总长度970米;地方货场2座,年发送量为2.65万吨、年到达量为8.3万吨。1994年12月,西平县投资67万元完成火车站广场的扩建、硬化和照明。1995年8月,铁路部门投资90万元建成候车广场3200平方米,设计能力为日旅客流量万人次。2000年,车站站场193112平方米,到发线3股,货物装卸线3股,调车牵出线2股,安全线、走行线各1股,专用线5股;旅客站台2个,人行地道1个,风雨棚2个。2007年3月采用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
西平火车站是西平县客流物资集散中心地。1912年发送货物5780吨,发送旅客4772人次。货物品类有草帽、皮货、小麦、黄豆、芝麻、活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货运辐射范围扩展到遂平县和上蔡县,货运量持续增长。1974年和1987年货物发送量分别为132469吨和209053吨。1990年达26.9万吨。货物品类以粮食、化肥、农药、日用工业品和农业机械产品为主。到达货物以煤、矿建材料、钢铁制品为主。到达量1951年、1978年、1987年和1990年分别为28580吨、646 085吨、513310吨和48.0万吨。旅客发送人数1974年为365128人。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达772308人,1990年为45.5万人。2000年,日停快车8对,慢车1对。春节过后为高峰期;正月逢“三六九”日,日发送旅客在1万人左右。2008年日均接发列车117对,其中有11对旅客列车在站停车。2012年,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客货运站、三等站;客运及旅客列车停靠11趟;发送货物以粮食、化肥和农副产品为主,到达货物品类以石油产品和农用物资为主,经济吸引区以县城企业及周边乡镇为主。
2000年,车站有工作人员383人,其中车站160人、装卸队21人、工务领工区80人、接触网工区60人、开闭所10人、信号工区10人、电力工区8人、通缆工区6人、公安派出所28人。2012年,西平车站职工总数为101人。工人96人,干部5人;男职工68人、女职工33人;运转职工41人、客运职工26人、货运职工24人、服务人员5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11人,其中技术员2人,助工1人,助理政工师1人,工人技师7人。车站职工大专生11人高中、中专80人,初中生10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公安所、供电及铁通等单位。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9635天(连续26年)。
2.遂平火车站 位于遂平县城东京广铁路K864+580米处。上行方向与焦庄站相邻,下行方向与大刘庄车站相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12月底通车(工程车)。1906年4月1日开办客货运输营业,隶属于京汉铁路公司车务工程司三总段第八分段。1909年铁路收归国有后,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车务总段改为车务处,车站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十二分段。1929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四分段。1932年定为三等站。1933年由三总段郾城车务分段管辖。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管理。1950年降为四等站,并改称张台车站,1951年复称遂平车站。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管辖。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改属信阳车务段领导。1960年6月1日隶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移交漯河车务段。1963年4月划归郑州铁路分局直管,党政工作隶属于驻马店线路总支。1971年复属漯河车务段。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5月,驻马店车务段被撤销,所属车站移交信阳车务段管理。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至2012年相沿未变。
初建时有股道4条,票房1座,房舍2间,闸房2座;站台2座,长度分别为200米和100米,宽度为6.3米和6米。1913年安装韦甫汤生氏电气路签和臂板信号机2架。抗日战争开始后,电气路签被撤除,房屋建筑物被炸毁。1950年延长股道和站台。1956年修建县河沙专用线1条。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对站场进行全面改建,增建正线和货物线各1条,站内安装电力照明,新建货仓和货物站台各1座。1959年10月24日,站区复线工程完工。1969年新建七八一仓库专用线1条,同时增建牵出线和走行线各1条。“75·8”特大洪水使站内设施遭严重破坏,经铁路部门和部队官兵昼夜抢修,车站于9月23日恢复双轨通车。1985年升为三等站,新建粮食专用线1条。1987年,车站站场194710平方米,9股道7650米,专用线8条;候车室62平方米,贵宾室30平方米,行包房90平方米;客运站台2座7977.2平方米;平过道2处各宽3米;货运办公室1处100平方米,货仓2座507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1500平方米,货场1个2813平方米;装沙机4台,起重能力5吨的固定台吊1台。1989年,遂平火车站投入电气化仿古联锁设备,采取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1991年电气化铁路首次正式运行。车站客运设备有站房1栋计399平方米,其中:候车室62平方米;贵宾室1间30平方米;行包房1间90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一站台长415米、宽5.8米,二站台长495米、宽4米。货运设备:有货物仓库2座,面积共计507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长100米、宽15米、高1.1米;货运营业室100平方米。有装沙机4台,5吨固定台吊1台;露天货场1处,面积为2 813平方米;共有123个货位。2003年,车站候车大厅重新建造,为旅客服务房屋总面积达到946平方米。其中售票室面积为182.7平方米,候车室面积为467平方米,行包房面积为134.6平方米,一、二站台总面积达到4387平方米。2007年,采用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
遂平火车站主要承担县境内货物运输。
1913年发送旅客5213人,发送货物3444吨。
1946年货物发送量为7955吨,其品类主要是小麦、黄豆、烟叶和芝麻。1951年货物发送量为87318吨。1956年后开始向外发送河沙,当年发送河沙355 890吨。1978年为484974吨,1987年为353 740吨,1990年为26.4万吨。河沙占货物发送量的50%,其余为粮食及鲜活货物。到达货物主要是钢铁制品、木材及煤炭。到达量年均在1至20万吨之间。旅客流量以短途居多。1963年为285304人,1974年为218388人。1985年以后,客流逐渐流向汽车运输。到1987年下降到237932人,1990年为14.9万人。2007年5.3万人。2008年旅客发送5.5万人,货物发送33.5万吨,货物到达31.3万吨。2012年,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客货运站、三等站;客运量较少,旅客列车停靠只3对;发送货物品类以粮食、农副产品、白纸及化工产品为主要品类;到达货物品类以煤、石油、化工产品及农资品类为主。经济吸引区以城区内相关企业和周边乡镇为主。
2012年12月,遂平车站职工总数为77人。工人72人,干部5人;男职工61人,女职工11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4个。运转职工41人、客运职工14人、货运职工17人、服务人员5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6人,其中政工师1人、技术员1人、工人技师4人。车站职工大专生15人,高中、中专53人,初中生9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供电及公安人员等。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10383天(连续28年)。
3.马庄车站 位于确山县境京广铁路K892+372米处,上行与驻马店车站相邻,下行与确山车站相邻。1912年5月建站,隶属于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属三总段第十二分段。1929年隶属于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四分段。193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郾城车务分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划归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信阳车务段撤销,隶属于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复属信阳车务段。1963年4月划归郑州铁路分局,党政工作隶属于驻马店线路总支。1971年由漯河车务段管辖。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4月驻马店车务段被撤销复归信阳车务段管理。 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
建站时有到发线1股500米;站台1座长96米,票房1座,闸房2间,警务分驻所1间。1913年增设臂板进站信号机。1916年开办营业后定为四等站。1950年延长股道和旅客站台。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增设正线1条、到发线2条。1980年6月3日,改为电气集中联锁。建货物线和古城电厂专用线各1条,安全线1条,货物站台1座。1990年末,车站有股道9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均为1073米;到发线4条,均为852米以上。另有货物线、安全线、专用线各1条。1992年,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开通,采用6502型电气集中和双向自动闭塞。客运设备有站房1栋,面积328平方米,其中候车室、行包房分别为120平方米和99平方米;站台2座,长分别为300米和415米。货运设备有仓库2座计218平方米,货位15个。2008年,车站旅客站台一座;站区到发线7股道,其中,七、九、十一股道没有开通使用;总有效长6652;其中,2412米没有开通。货场1座4431平方米。装卸线1条,总有效长为302米。专用线2条,总长度为905米;地方货场一座、电厂专用线电3、电4在建。
1916年开办营运之初,客货运量均不大。1946年货物发送量仅84吨,为黄豆、芝麻等。1951年发送和到达货物量分别为635吨和2793吨。1964年为628吨和3320吨。1987年为1万吨和10.6万吨。1990年为1.2万吨和9.9万吨。1992年,货物品类到达以煤为主。旅客流量多系短途。1983年为19元738人,1990年为0.7万人。1998年,车站停办客运业务。2000年发送货物2.4万吨,主要有玉米、小麦、面粉、萤石、石砂等。运输总收入60万元。2006年2月,取消货物发送业务,只办理到达货物,货物品类是古城电厂生产用煤。2007年3月,始采用ZPW2000A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全年日均接发列车117对,不办理客运和货运发送业务。日均卸车70车。2011年9月,车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货运站,由四等站提升为三等站。至2012年,年均卸车2.5万辆,到达货物160万吨。车站职工总数为42人。工人39人,干部3人;男职工40人,女职工2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1个。运转职工35人,货运职工4人。车站职工大专文化程度8人,高中、中专32人,初中生2人。站区联劳v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公安人员等。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8694天。

4.确山火车站 位于确山县城东京广铁路K902+460米处。上行与马庄站相邻,下行与新安店车站相邻。清光绪二十九年四月(1903年5月)建,隶属京汉公司车务工程司第三总段第九分段。1909年铁路收归国有后,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第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隶属京汉铁路局车务处第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十三分段。1929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三分段。1932年定为三等站。1933年隶属信阳车务分段。1946年3月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1950年降为四等站。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改属郑州铁路分局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1日隶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复属信阳车务段。1963年4月划归郑州铁路分局,党政工作隶属于驻马店线路总支。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4月,驻马店车务段被撤销,车站移交信阳车务段管理。1985年升为三等站。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至2012年相沿未变。
建站时有股道4条,票房1座,闸房2间,员司住房10间;站台1座为100米长、9米宽。1912年安装韦甫汤生氏电气路签。1913年加设进站臂板信号机2架。抗日战争时期,电气路签被拆除,站房被炸毁。新中国成立后,对站场进行多次改造。1950年延长股道。增建专用线1条。1953年站线发展至6股。1956年增建油库专用线、088库物资专用线各1条。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站场股道扩建为11条,新建候车室、售票室、客运室、接待室1012平方米,扩建站台2座4 995平方米和站前广场2 183平方米。1959年10月,站区复线工程完工。1977年新建铁路采石厂专用线和秀山采石场专用线。1981年9月28日,采用电气集中线路,自动闭塞。1985年新建货场1处,货运室1栋1000平方米,仓库3座405平方米,货物站台3座5913平方米。1986年有股道6道,有效长度5628米;至1990年末共有股道13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908米、1 070米;到发线4条,有效长分别为908米、875米、892米和875米;货物线3条,有效长分别为415米、356米和277米;另有专用线4条。行车办法采用6502型电气集中联锁,双向自动闭塞。客运设备有票房1幢,计1021平方米,其中:旅客候车室439平方米;贵宾室1间,面积为45平方米;广播室10平方米;行包房196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长分别为307米、550米,宽分别为5.5米、3.9米。货运设备有货物仓库2座625平方米;货棚1座84平方米;货运营业室1栋;配有龙门吊1台;货物站台3座,使用面积为9942平方米;货场共有32个货位,专用线内一次可容车78辆;站前广场2025平方米。1992年8月动工修建火车站地下人行道,当年11月20日建成通行。工程由郑州铁路局投资60万元,西安电气工程队承建,是确山火车站电气化工程的配套设施。2012年,站区为旅客服务房屋总面积898.38平方米,其中售票处144.3平方米、候车室500平方米、行包房1座141.56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9273平方米、地道1个78平方米;站区到发线6条,总有效长6178米;货场1个55745平方米、硬化面积1080平方米,装卸线6条,总有效长2337米;货物仓库5座,使用面积为2036平方米;专用线6条,总有效长6731米;地方货场6座。
车站是确山县物资、客流集散地。1913年上半年发送旅客9790人,发送货物11882吨。1946年货物发送为5247吨,到达为409吨。货物品类以农副产品为主,1960年后开始以非金属矿石为主。1978年两个采石厂相继投产,货物发送量激增,当年发送货物19.8万吨。1980年后以矿建、钢铁、水泥为大宗。1987年为23.4万吨,1990年为30.2万吨。旅客流量长、短途旅客各占半。20世纪90年代开始客流向公路运输转移,车站客运开始下降。2000年,日均接发列车123对,其中15趟旅客列车到站停车,全年共发送旅客184605人;货物发送量607039吨,主要有煤、木材、钢筋、石油、日用品、工业品、农副土特产等;到站货物212580吨,主要有煤、木材、钢筋、石油、矿石性建筑材料、化肥、农药、盐、日用工业品、农用机械等,运输总收入2100万元。2007年为10.1万人,2008年为7.5万人,日均接发列车117对,其中有4趟旅客列车在站停车。采用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和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2012年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客货运站、三等站。
2012年12月,确山车站职工总数为92人。工人88人,干部4人;男职工64人,女职工28人;服务人员2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4个。运转职工44人,客运职工14人,货运职工30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11人。其中助工2人、助理政工师1人、技术员2人、工人技师6人。车站职工大专生9人,高中、中专67人,初中生12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供电及公安所等单位。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5790天。
(三)四等站
1.人和车站 位于西平县郭店集西北约500米,京广铁路K823+642米处。上行与漯河新货场相邻、下行与李庄铺车站相邻。1912年5月建站,原名郭店车站,原隶属京汉铁路局车务工程司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属三总段第十二分段。1929年改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四分段。1933年改属三总段郾城车务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1958年1月划归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信阳车务段撤销,隶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改属漯河车务段。1963年4月漯河车务段撤销后,划归郑州铁路分局管理。1971年属漯河车务段(后改为驻马店车务段)。1978年驻马店车务段撤销后划归信阳车务段。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2005年4月7日,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2007年1月3日12时,车站关闭。所有人员被分配到其他车站工作。
建站时有股道3条,其中正线1条,到发线1条,货物线1条,总长697米;客运站台1座,长150米、宽2.2米;票房1座,闸房2间,行车设备简陋。1951年更名人和车站。1958年修京广复线时,增铺正线1条,同时将原正线和到发线均延长至850米;修建票房1座,新建客运站台1座,并将原有站台进行延长。1965年修建货物仓库1座。1974年增修货物仓库1座,面积计116平方米;同时修建货物站台1座。至1990年末有股道4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848米和917米;到发线1条,有效长851米;到发线兼货物线1条,有效长863米。票房1座194平方米,其中候车室68平方米,一次最多容纳旅客54人;客运行包房1间33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长分别为324米和300米,宽分别为4.8米和3.8米。仓库2座,使用面积120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长宽分别为66.4米和10米;货场1处,占地面积515平方米;储运能力为250吨,有7个货位。站内信号联锁设备为小站电气集中。车站撤销后站场、站房全部拆除。
车站1915年开办客货运业务,业务量不大,全年仅发送芝麻2吨。无到达货物。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发送货物2.6吨,1976年增加到10.2吨;发送货物主要是粮食、农副产品。1951年,货物到达量为6.7吨,1983年为22吨;到达货物主要是矿建物资和化肥、煤炭等。旅客发送以短途为主,年发送量3万~4万人。日均办理接发列车90对,其中有3对旅客列车在站停车。1992年电气化开通后该站停办货运业务,1997年12月停办客运业务。 2000年有工作人员59人,其中车站24人、工务领工区30人、信号工区5人。日停慢车1 对。2006年底,人和车站有职工14人。工人13人,干部1人;运转职工13人;男职工14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1人;车站职工高中、中专8人,初中生6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公安等单位。2006年,人和车站划为中间站、会让站、四等站;无客货运输业务。
2.焦庄车站 位于西平县境京广铁路K853+768米处,上行与西平车站相邻、下行与遂平车站相邻。1912年5月建站,隶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属三总段第十二分段。1929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四分段。1933年改属三总段郾城车务分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划归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1日撤销信阳车务段,隶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改属漯河车务段。1963年4月,漯河车务段撤销后,直属郑州铁路分局管理,党政工作隶属于驻马店线路总支。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5月,驻马店车务段被撤销,车站移交信阳车务段管理。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
站内有到发线2股953米,站台1座1610平方米,票房1间,闸房2间,行车设备简陋。1915年开办客货营运业务。1950年延长股道。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对站场进行改造扩建。1974年货场增容。1978年11月电气集中设备开通。1983年货场扩建。1990年,车站有站场122110平方米,到发线和货物线5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为862米和875米;货物线1条,长468米;到发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862米和853米。票房1座283平方米,其中候车室91平方米,售票室66平方米。客运站台2座,均为240米长、4米宽。货仓1座63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长105米、宽19米;货场2974平方米,货位33个,一次可堆散装货物3493吨。装卸房2栋66平方米。站内行车设备为小站电气集中和双向自动闭塞。2006年4月,闭塞设备由原来的6502小站电气联锁设备转换采用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
1913年,车站开办客货运业务,定为四等站。初期运量不大,1946年运量为968吨,以农副产品为大宗。1951年发送货物6765吨,1985年为12623吨,1990年为1.4万吨;货物品类以粮食为大宗。1951年,货物到达量为10998吨,1987年为17138吨,1990年为1万吨,货物品类以农药、化肥为大宗。旅客发送量1963年为108418人,1985年为102717人,1990年为4.7万人。日均办理接发列车90对,其中有3对旅客列车在站停车。1992年电气化开通后该站停止办理货运业务。2000年有工作人员102名,其中车站24人、工务领工区70人、信号工区8人。日停慢车1对。2002年4月18日第三次提速后,停止办理客运业务。2012年,车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会让站、四等站,不办理客货运业务。当年,焦庄车站职工总数为15人。工人14人,干部1人;运转职工15人;男
职工15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1个。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3人,其中技术员1人、工人技师2人。车站职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高中、中专8人,初中生4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公安人员3个单位。至年底连续安全生产8801天(连续24年)。
3.大刘庄车站 位于遂平县境京广铁路K874+901米处,上行与遂平车站相邻,下行与驻马店车站相邻。1912年5月建站,隶属于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改车务总管为车务处,车站仍归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属三总段第十二分段。1929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四分段。193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郾城车务分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管理。1953年1月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交新设立的信阳车务段管理。1960年6月1日信阳车务段撤销,车站划归信阳办事处。1961年归属新成立的漯河车务段。1963年划归郑州铁路分局直管,党政工作隶属于驻马店线路总支。1971年复属漯河车务段(后改为驻马店车务段)管理。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4月驻马店车务段撤销,归入信阳车务段。2005年4月6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车站初建时为会让站,有股道2条,票房1座,闸房2间,警务派出所1间。1919年,增建站台1座长13米,车站改为客货营业站。从开办营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客货运量均不大。1950年对站台和股道进行延长,新建票房1座。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对站场进行改造,增建股道3条,客运站台1座。1965年、1972年和1974年又增建扩充货场仓库及站台等设施。至1990年末有股道5条,货物线1条234米,到发线2条850米。客运站房1座151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分别为289米和240米。有货物仓库40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长100米、宽13米;货场2218平方米22个货位,货位容量1226吨。行车设备采用小站电气集中。2008年,车站站区有到发线3条,调车线1条;总有效长3100米,其中6道1010米;无货场及储存能力;专用线1条,为仁吉面粉专用线;地方货场1座。2012年11月16日,国电驻马店热电厂大刘庄专用线开通,启用新建的信号楼。遂平方向采用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驻马店方向采用UM71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采用DS6-K5B型计算机联锁。
客运量多系短途旅客,1963年发送旅客10.6万人,1985年后年均发送量为3万人。货物发送多系粮食及农副产品,到达货物多为煤炭、农药及化肥。1976年发送货物5889吨,1987年为4 425吨,1990年为0.6万吨。货物到达1987年为4000吨,1990年为0.8万吨。1995年停办货运业务。1998年停办客运业务。2008年8月26日,随着仁吉面粉专用线开通,货物发送业务开始营业。9~12月,货物发送2.62万吨,装车429车。2012年日均接发列车118对,发送货物8.1吨,运输进款1029万元,装车1301车,卸车1797车,货物到达12.3万吨。车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会让站、四等站,无客运及旅客列车停靠,货物发送品类以面粉和粮食为主。当年,大刘庄车站职工总数为26人。工人25人,干部1人;男职工26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1个。运转职工21人、货运职工5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3人。其中技术员1人、工人技师2人。车站职工大专文化程度5人,高中、中专19人,初中生2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公安3个单位。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12766天(连续34年)。
4.黄山坡车站 位于确山县中部的小黄山西麓,京广铁路912+403米处,上行与确山站相邻,下行与新安店车站相邻。建于1912年,隶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十三分段。1929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三分段。1933年隶属于信阳车务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改属郑州铁路分局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因信阳车务段撤销而归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复属信阳车务段。1963年4月撤销信阳车务段后划归郑州铁路分局。1971年属漯河车务段。1973年漯河车务段搬迁至驻马店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领导。1978年4月,驻马店车务段撤销后,改属信阳车务段。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 建站初期为会让站,有2条股道,正线、到发线各1条长500米。1916年建货物线1条,长210米;旅客站台1座,长14米、宽7.6米;票房1座,警务分驻所1间。行车设备简陋。1950年延长股道。1958年建京广复线时,站场由3条股道扩建为5条股道。增建旅客站台1座,新建货物仓库50平方米。1980年站址中心向北迁移30米。1990年有股道5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867米、907米;到发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875米、842米;货物线1条,有效长282米。行车设备采用6502型电气集中和双向自动闭塞。客运设施有票房1座为88平方米,其中候车室50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均为262米长,宽分别为10米和4米。货运设施有货物仓库50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长53米、宽7米;有货位15个。
1916年底开办客货营运业务,为四等站。1946年货物发送量为137吨,货物品类为黄豆、芝麻等;到达货物1吨(食盐)。1951年发送和到达货物各为928.7吨、2 888吨。货物品类1950年后以木材为主,1960年后以非金属矿石、矿建物资为主,1980年后以矿建、粮食为主。1990年货物发送和到达量为0.5万吨和0.3万吨。1992年停办货运业务。旅客以短途客流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客运量下降,1987年旅客发送量为2.3万人,1990年为1.7万余人。1997年旅客发送人为0.8万人,运输进款为1.9万元。日均办理接发列车90对,其中有2对旅客列车在站停车。1998年停办客运业务。2006年7月11日关闭车站,8月全部拆除站场、站房、站舍。
5.新安店车站 位于确山县境京广铁路K923+260米处,上行与黄山坡站相邻,下行与李新店车站相邻。建于1903年5月,由京汉铁路公司车务工程司三总段第八分段管理。1909年隶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总管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属三总段第十三分段。1929年隶属于平汉铁路管理局车务处一总段第三分段。1933年改属信阳车务分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管理。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划归新成立的信阳车务段管理。1960年撤销信阳车务段后,归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8月复属信阳车务段。1963年4月因信阳车务段再次撤销,划归郑州铁路分局直管。1971年划归新成立的漯河车务段(后改为驻马店车务段)。1978年4月因驻马店车务段撤销而复属信阳车务段管辖。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
车站建站时有股道3条,其中2条到发线全长655米;站台1座,长120米、宽8.5米;票房1座,闸房2间,警务驻出所1间。1912年采用韦甫汤生氏电气路签办理闭塞。1913年增设臂板信号机。1945年增建石碴专用线、到发线各1条,站台1座。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将站场股道延长为1465米,车站改为四等站。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对站场进行全面改造,增建股道3条,新建站舍,扩展站台。至1990年末有股道7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1089米和1020米;到发线4条,有效长依次为968米、961米、892米和892米;石碴专用线1条,有效长为1451米。客运设备有票房1座272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22平方米;站前广场长132米、宽29米;行包房25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长分别为247米和246米、宽分别为9米和3.9米。货运设施有货物仓库2座,使用面积164平方米;货运业务室1栋,使用面积129平方米;货场面积2578平方米,共有34个货位。2007年3月行车设备由6502型电气集中,区间为双向自动闭塞更改为现在采用的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2007年,站区站台1座,站区到发线4条总有效长为4218米,专用线1条3 400米。
1906年开始营运,1913年上半年发送旅客1890人,运出小麦、芝麻、黄豆等货物4230吨。后因战争影响,运量一直不大。1932年定为三等站。1945年确山县在此开采石碴后,货运量逐渐增加,到达货物主要是生活日用品。1950年发送量为80503吨;1965年为14.4万吨,其中石料占90%以上。后期石料销路萎缩,货物发送量随之减少。1987年为2.7万吨,1990年为10.4万吨。1990年到达货物0.3万吨。旅客发送量多系短途;1987年为10.2万人,1990年为5.8万人。2000年,日停客车3对,发送旅客1016万人次;发送货物2.72万吨,主要有非金属矿石、粮食、农副产品;到达货物6289吨,主要有煤、水泥、化肥、建材等。运输总收入350万元。2004年4月18日停办客运业务。2005年9月停办除路料以外货物发送及到达业务。2012年,车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货运站、四等站。车站职工总数为15人,其中:工人14人,干部1人;男职工15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1个,运转职工15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1人。其中技术员1人。车站职工大专文化程度1人,高中、中专10人,初中生3人,小学1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供电及公安等单位。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10 450天。
6.李新店车站 位于确山县境京广铁路K933+244米处,上行与新安店站相邻,下行与明港车站相邻。建于1912年5月,隶属京汉铁路管理局车务总管第三总段第八分段。1916年隶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八分段。1923年改属车务处三总段第十三分段。1929年隶属于平汉铁路局车务处一总段第三分段。1933年改属信阳车务分段。1946年改属信郾运输段。1949年8月直属汉口铁路分局管理。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划归新成立的信阳车务段。1960年信阳车务段撤销后直属信阳铁路办事处。1961年8月再属信阳车务段。1963年4月信阳车务段再次撤销,划归郑州铁路分局管理。1971年隶属是年成立的漯河车务段(后改为驻马店车务段)。1978年4月因驻马店车务段撤销而复属信阳车务段管辖。2005年4月7日,信阳车务段撤销后归属驻马店车务段管理。
建站时有2条股道,1条到发线,全长499米。1916年建票房1座,警务分驻所1间;站台1座计21米长、7.5米宽。行车闭塞采用韦甫汤生式电气路签。1913年增加进站臂板信号机。1950年股道延长,有效长为694米。1958年为建飞机场,修建专用线1条;是年修建京广复线时,对站场进行全面改造,增建正线1条,到发线2条,牵出线1条,并新建票房1栋,站台1座。至1990年末有股道7条,其中
正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971米和879米;到发线3条,其中2条有效长为853米,1条有效长为855米;牵出线1条,有效长为432米;专用线全长1166米。车站信号和道岔联锁为小站电气集中,双向自动闭塞。客运设备有票房1栋计228平方米,其中候车室51.8平方米;旅
客站台2座,其中一站台长550米、宽6.5米,二站台长550米、宽3.9米;行包房1间计48平方米;接待室1间为40.2平方米。货运设备有仓库1座,面积94平方米;货物站台计731平方米;货场有15个货位,总面积1177平方米。2007年3月,车站由小站电气集中更改采用ZPW-2000A型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2012年,站区到发线3条;总有效长2512米;货场1座、面积为420平方米;装卸线1条,总有效长837米;货物仓库1座、面积为74平方米,现作为车站备品仓库;专用线4条;总长度1077米;军用货场1座。
车站初为会让站,不办理客货运输业务。1916年办理营业,以运送短途赶集旅客为主,仅发送少量粮食和家畜、家禽等农副产品,定为四等站。1946年全年发送货物量仅为4吨。后不断增加,1951年发送货物259.6吨,1965年和1976年分别增长到3028吨和57 635吨。运输物资多为河沙外运。1987年后,河沙需求量减少,货物发送量下降为21 333吨。1990年为1.1万吨。到达货物主要为生活用煤、石油、水泥及农药等。1987年到达货物计35 369吨。1990年到达2.7万吨。旅客发送量因机场建成后流量发生变化,长途与短途客流兼办。1963年发送旅客97046人。1964年长途旅客下降,全年发送旅客为59650人。1987年旅客发送量降为47571人。1990年为2.9万人。日均办理接发列车90对,其中有3对旅客列车在站停车。2000年,车站发送货物19667吨,主要为土特产、日用工业品、矿物性建筑材料、钢铁及其他。到站货物36860吨,主要有石油、水泥、化肥、煤、矿物性建筑材料、农药、非金属矿物。全年运输总收入48万元。2012年,车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货运站、四等站;无客运及旅客列车停靠;无发送业务、只有军用到达货物品类。车站职工总数为14人,其中,工人13人、干部1人,男职工14人。车站共设生产班组1个。运转职工14人。全站专业技术干部、职工共计2人,其中技术员1人,工人技师1人。车站职工文化程度高中、中专11人,初中生1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公安等单位。至2012年底连续安全生产2640天。
(四)五等站
李庄铺车站 位于西平县老王坡京广铁路K831+650米处,上行与人和车站相邻,下行与西平车站连接。站场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于1950年,原隶属汉口铁路分局。1953年1月改属信阳铁路运输分局。1954年1月复属汉口铁路运输分局。1958年1月改属郑州铁路局信阳车务段。1960年6月1日隶属信阳办事处。1961年属漯河车务段。1963年直属郑州铁路分局。1971年复属漯河车务段(后为驻马店车务段)。1978年改属信阳车务段管理。2004年4月17日,车站关闭,随后站场渡线设备、站房、站舍拆除。
建站之初,站内有2条股道,候车室46平方米,客运室21平方米,客运站台2座1800平方米,平过道1处宽2.5米。1958年修建京广复线时车站扩建为3条股道。1990年,车站有股道3条,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分别为1035米和840米;到发线1条,有效长为985米。行车设备采用小站电气集中,双向自动闭塞。客运设备建有候车室1座,面积为164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面积分别为523平方米和423平方米。无货运设施。
1951年开办客运业务,只办理旅客乘降。1959年客运业务停止,1967年重新恢复。旅客多系短途农民。年旅客发送在2~3万人。日均办理接发列车90对,其中有1对旅客列车在站停车。按客运量定为五等站。
三、通信信号
(一)通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区境段架设空明线4条,直径3毫米,线杆、横担均为木质。后历经战乱,年久失修,时通时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维修勉强使用。1956年,驻马店火车站与邮局共建中断站及北支线,埋设地下电缆240米。1964年更新通信线路,区境段共架设空明线115.29千米。1973年,驻马店车站安装20门电话集中台1部,1974年改为40门电话集中台。同年,驻马店以北各站南昌市积频集中闭塞地下电缆66千米。1980年,将木质线杆更换为水泥杆,木质横担更换为角钢横担,线路由5条增加至24条。同年,驻马店以南各站埋设积频集中闭塞地下电缆5634米。至此,京广铁路区境段实现信号、通信电缆化。1981年,驻马店车站电报所有1台36门电话总机、1台电传打字机,1982年改为200门自动电话总机,其余站设分机和拨号电话。车务、电务、工务段可通过总机指挥调度货物装卸、站间行车、养路和扳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微波拉力通信的开通,场站使用无线电话。20世纪90年代,3000门铁路专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光缆通信的投入使用,市境内铁路长途通信实现自动交换和长途电报的自动转接;铁路地区通信主要是采用电话通信,通过长途交换设备可接长途通信网,设置市话中继线可接入市话系统,地一般使用电缆传输,采用存储程序控制数字交换机;铁路区段调度、站间行车电话、业务专用电话、区间电话、电报等均采用无线通信;站内通信主要通过有线电话、站场无线电话、站内电报、站内电视、扳道电话以及客运站扩音、站场扩音和无线扩音等。
(二)信号 1951年,区境段车站采用非集中电气联锁,1958年为臂板信号机与道岔机械联锁,并设播音室,车站以音响信号指示上、下行列车应进股道。1964年,驻马店车站改为臂板信号电锁器联锁,1965~1969年其他站逐步改为臂板信号电锁器联锁,行车值班人员可从室内控制台检查信号、道岔闭塞正误。1970年驻马店站由辟板信号机改为色灯信号机。1974年4月21日,驻马店站采用6501型电气集中联锁,代替人工扳道。同年,以北各站改为用闭塞色灯信号机,电气集中联锁道岔。1980年驻马店站以南各站也采用色灯信号机。1981年驻马店车站采用无线电话对讲机,高度室可与司乘人员直接对话指挥。区境行车,驻马店以北采用双线极频自动闭塞,以南采用双线移频自动闭塞。1988年,进行电气化铁路改造,使用6502大站电气集中联锁系统,列车运行信号显示为自动闭塞四显示。1997年,为实现火车第一次提速,道岔由ZD6型改为S700K型,提高了行车稳定性。2003年,由高压不对称轨道电路改为25Hz轨道电路;2005年,改两级牵引为四级牵引,为第六交提速作准备。2006~2007年,采用ZPW-2000A双线双向四显示自动闭塞;DS6-K5B型计算机联锁设备。
四、运输
(一)客运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开通运营,铁路客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民工潮的出现,加剧了铁路客运能力不足的矛盾,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区内旅客向驻马店火车站、漯河火车站等大站分流,加之公路客运的快速发展,确山、遂平、西平火车站旅客运输量有所下降,区境其他仍开通客运业务的四等、五等车站年均完成客运量2~3万人。1996年10月12日,驻马店火车站在市内设立售票点,办理在站停点各次列车客票的10日内预售和当日客票发售。1998年10月1日全国铁路提速后,驻马店火车站共有52列旅客列车停靠,比之前增加12列。其中有9趟进京,6趟进穗,8趟快速,16趟特快,结束了驻马店车站不停靠快速列车的历史。在运行方向上,基本实现“米”字形开车格局,使该站一票可直接到达包头、哈尔滨、沈阳、兰州、南宁、贵阳等远方车站,改变了驻马店的铁路交通条件。2000年,驻马店火车站实际完成旅客发送1792419人,比上年增长3.5%,装、卸车分别完成10760车、11886车,分别比上年增长19.3%、1.8%,行包发送92779件,比上年增长49.5%,运输进款12674.07万元,比上年增长20.4%。2001年4~8月,先后开通驻马店至延安、连云港的旅游专列,同时注重加强县乡售票点建设,开拓乡镇客运市场。2004年4月18日零时,全国铁路列车运行图再次调整,列车运行速度由以前的120千米每小时提高到160 千米每小时。驻马店车站旅客列车增加到63趟,新增沈阳至广州的T91次、天津至广州的T253次、北京西至湛江的K158次、北京西至桂林的K21次、汉口至北京西的K370次、厦门至西安的K244次等特快及快速空调旅客列车在驻马店车站的停点。由驻马店乘坐特快列车到广州仅需12个小时,至北京西仅需8个小时,由驻马店至省会郑州市仅需2个小时。将售票窗口延伸到城区、郊区、山区、老区、院校、宾馆。并派人送票下乡,送票到校。在暑运期间共发送学生客流32.4万人;秋运共发送民工客流20.75万人。创造了驻马店车站运输史上春运总发送人、运输收入、客票收入、当日发送人、当日运输收入、当日客票收入6项历史新高。2005年春运期间,面对暴风雨雪恶劣天气影响以及民工流、探亲流、学生流、旅游流和商务流、长途旅客与短途旅客相互变汇所形成的三、六、九客流高峰,驻马店铁路部门向铁路局主管部门申请增加运能,加开临时客车26趟,其中上行11趟,下行15趟,由驻马店始发广州的民工专列2趟,由驻马店始发北京的民工专列1趟,为全市旅客出行提供保障。暑运和秋运期间,利用联购票优势,达到以客补货的要求。以后的春运及暑运及“黄金周”小长假期间,均会根据预测客流量申请运力,以保障旅客顺利出行。
2012年,市境内办理客运业务的只有驻马店站、西平站、遂平站、确山站。其中遂平站旅客运量为5.4万人,西平和确山站分别为36.1万人和20.2万人,驻马店站达到创纪录的294.5万人。
(二) 货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和个体运输的增加,区内铁路货运量总体下降。发送货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纸、玻璃、食品袋、非金属矿物、矿物性建筑材料、日用品、农副产品等;到站货物主要有煤、木材、钢筋、石油、矿石性建筑材料、化肥、农药、盐、日用工业品、农用机械等。1996年6月23日在上蔡县杨集镇设“驻马店火车站行包代办托运处”,保证边远地区零星支农物资快速利用铁路承运。2002年,对驻马店车站货场进行整修,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货物运量。2004年后,驻马店火车站采取主动走出去和请客户进来的办法,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声誉。2012年,京广铁路市境段仍开展货运业务的有驻马店站、西平站、遂平站、大刘庄站、马庄站、确山站、新安店站和李新店站。驻马店站发送和到达货物分别为104.5万吨、173.9万吨;马庄站不办理发送货物业务,到达货物为120.8吨;西平站发送和到达货物分别为46.9万吨、16.5万吨;遂平站发送和到达货物分别为28.1万吨、29.9万吨;确山站发送和到达货物分别为39.3万吨、11万吨。新安店站只办理路料的到发业务,李新店站无发送业务、只有军用到达货物品类。
第二节 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市境段
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市境段,北由西平县宋集乡入境,南至确山县李新店,单程长106.4千米,自北向南跨西平县、遂平县、驻马店市和确山县。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议书。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铁道部批复项目初步设计,10月15日铁道部及河南、河北、湖北三省在郑州共同召开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动员大会,宣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9月28日,全线开通。大量采用“以桥代路”设计,线桥隧比达81%,有利于保证线路质量和运营安全,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以无碴轨道为主要结构形式,到发线采用混凝土宽枕,采用跨区间五缝线路,100米长定尺无螺栓每米60千克钢轨。桥梁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连续刚构、钢筋混凝土连续框构、钢筋混凝土连续结合梁、简支钢桁梁等。
市境内设驻马店西站。车站所处线路中心里程为京广高铁线907千米+768米,上行方向与漯河西站相邻,下行方向与明港东车站相邻。驻马店西站始建于2010年10月10日,隶属武汉铁路局驻马店车务段。2012年9月28日开通运营。设计单位是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12年底设计院名称改为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施工建设单位是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站房为框架结构和钢结构相结合,站台雨棚为钢结构形式;站房建筑面积13 986平方米;使用面积13986平方米;用于服务旅客面积为4770平方米。其中,候车大厅4130平方米;售票处640平方米。驻马店西站站房,南北向面宽最长处长187米(站房主体173.80米),进深最长处宽49.5米(站房主体43.2米)。中间区域为一层候车大厅,一层候车区北侧设置售票厅和2间贵宾候车室、南侧设置出站厅。二、三层为通信、信号、空调机房、信息设备用房区及公安办公用房、客服商业区、站内车站用房等生产办公用房。雨棚形式为线侧下式车站,车站主体呈“一”字形布置。设计站场规模为4台面6线。其中,到发线4条,正线2条,中间站台2座。通过2座8米宽旅客进、出站地道连接2座岛式站台。无天桥设计。
2012年12月31日,驻马店西站共有员工53人,其中干部4人,行车应急值守员人员3人,客运人员46人。站区联劳协作单位有工务、电务、通信、供电、公安人员等5个单位。除西站公安派出所设置在车站主体站房南侧外,其他单位均在车站站房南一千米线路东侧综合工区院内。2012年,车站按技术、业务性质、运量划分为中间站、会让站、三等站;该站只办理客运业务,不办理货运业务。采用正常自律模式和非常站控模式两种行车办法。
2012年,驻马店西站发送旅客9.3万人,运输进款1440.5万元。2013年发送旅客98万人,进款21918.4万元。
第三节 地方铁路
驻马店地方铁路包括驻新铁路驻平段、明(港)泌(阳)铁路条(山)至泌(阳)段、遂平至石庄段。遂石段建于1956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区内最早的地方铁路,驻平铁路及条泌铁路分别建于1975年和1976年。1986年,区境内地方铁路通车里程为84千米,火车站15个。2000年,全区拥窄轨铁路105千米,10个火车站,2个采石场,1个工务电务段,1个机车车辆段,运营机车5台,其中380马力内燃机车2台,160马力内燃机车1台,42号蒸汽机车2台。驻(马店)新(蔡)铁路驻平(舆)段、明(港)泌(阳)铁路条(山)泌(阳)线开通旅客运营,遂石线只经营货运,货运主要以生产、运输、销售石料为主,年生产能力20万吨。2012年,仅驻汝至金牛山铁路仍进行货物运输,其他地方铁路均停办客货业务。
一、设施
(一)线路
1.驻(马店)新(蔡)铁路驻(马店)平(舆)段(含老君庙至独山支线) 驻马店至平舆地方铁路线是区境东部地方铁路干线,原设计西起京广铁路驻马店站,经汝南县、平舆县至新蔡县全长102千米。1977年1月,驻新铁路驻马店至汝南段开工,1977年12月竣工,1981年10月通车,经水屯、老君庙、跨越宿鸭湖溢洪道后至汝南县城南,沿线设水屯、林庄、老君庙、汝南站。
驻新铁路汝南至新蔡段,设计正线长72.97千米,站线长12.4千米,投资11万元。至1979年6月,完成平舆西18千米正线和3.5千米站线土方工程,8座小桥及汝河桥下部工程,7月被列为缓建项目停建。1990年3月复建,当年9月1日开工,1993年4月26日,驻新铁路汝南至平舆段贯通,当年5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总投资1572万元,其中地区自筹900万元。驻马店至平舆铁路沿途设水屯、林庄、老君庙、汝南、杨柳、李屯、郭楼、平舆8个车站。1993年底前,驻(马店)至汝(南)线路由于运距短、设备差,主要从事沙石料运输,1994年1月,旅客列车投入试运营。2004年5月,因平舆县城发展和旧城改造需要,平舆县政府请求市地方铁路拆除县城至郭楼铁路,经市交通局与平舆县政府多次协商,地方铁路至郭楼站7千米线路拆除。
1976年6月,完成老君庙至独山支线正线长26千米。独山至金牛山段,与地方铁路独山采石场接轨,经扁担山北端向北后,再向西北,经刘店乡独山村刘楼庄西红土山北转向南,沿刘店乡林场经五道沟至金牛山西侧,石厂设在普会寺乡樊店村张冲庄北至金牛山矿区铁路,正线长3.95千米,站线长0.3千米,技术标准按窄轨(762毫米),轨距Ⅲ级,总投资514万元。1993年8月开工建设,
1995年7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因缺乏资金,平舆至新蔡未能续建。市地方铁路成立初期,正值驻马店“75·8”洪水灾后重建时期,在汝南、平舆、新蔡的救灾物资运输,生产恢复发挥重要作用。
2.明(港)泌(阳)铁路条(山)泌(阳)段 明泌地方铁路东起京广铁路明港车站,经桐柏县铁山、泌阳条山矿、西至泌阳县城关。区辖条山至泌阳段营运线路24.09千米,站线3.59千米,养路工区4个。1978年完成条山至马谷田段7.4千米。马谷田至泌阳段于1979年被列为缓建项目。1984年复建,1986年9月竣工,12月20日条泌线全线通车。按国家丘陵地区窄轨铁路建设投资标准每千米60万元,条泌线应投资1660万元。由于修建指挥部自筹石料,自建桥涵,自制钢筋混凝土轨枕,自铺钢轨,工程实际投资629.5万元,节约开支62%。为762毫米窄轨Ⅰ级铁路,设计运载能力100万吨,配备内燃机3台、客车4节、货车16节,客货车混合联运。条泌铁路泌阳县境内设泌阳、孙庄、马谷田、堡子4个车站。2006年停止客货业务。
3.遂(平)石(庄)线 东起京广铁路遂平车站,沿汝河南岸西行经车站乡至诸市乡石庄村,全长19千米,站线长2.25千米。路基宽3.2米,轨距762毫米,正线钢轨15千克/米,站线钢轨11千克/米。1956年秋起,该线边建设边营运河沙,1978年停建。1987年,全线有职工270人。
4.专用线 地区地方铁路专用线,始建于1903年。1958年后,国营厂矿、企业和驻宿鸭湖溢洪道桥
军相继在各车站修建专用线。驻马店车站准轨专用线于1969年11月开工建设,1970年7月1日通车,1975年9月16日,地区生产指挥部移交给地区交通局,由“会战指挥部”经营管理,该线位于驻马店车站北闸口9#警标处,9#警标处与京广线接轨向东延伸与地方铁路换装线相连接,共计7条专用线,全长2491米,小桥涵6座,长91.7米。道口房5座,铺设地下电缆1条长5154米,各用户单位与车站货运室设有专用对讲电话。
至1985年,全区建成专用线48条,38.45千米。其中,驻马店车站有19条,10.79千米,年装运货物32.03万吨,卸车4256万吨。1987年,与驻马店火车站线路接轨的11个企事业单位专用线19股,长11.2千米,分南北两组。南组从883.27千米处岔线,有3个单位,9股长5772米;北组从881.93处岔线,有8个单位,10股长5508米。1992年,与车站线路接轨修建专用线的物资单位有12家。其中车站以南正线西侧有地区粮食转运站、地区热电厂、地区石油公司;车站以北正线东侧有地区木材公司、地区煤建公司、地区供销社、地区外贸公司、地区石油公司、地区金属公司,线路共有22条,全长14.35千米,总有效长度为8.7千米。1997年,与站线衔接的专用线24条,全长13.1千米。
(二)桥涵 市境内地方铁路共有桥涵693座(道)7224.69米。其中100米以上大桥6座1381米;20米~100米中桥15座786.22米;小桥涵672座(道)5057.29米。桥涵设计荷载,蒸汽机车轴重7.5吨(相当于内燃机车轴重9吨);桥涵引洪标准是大桥50年一遇,小桥涵20年一遇。
1.单庄分洪区桥 位于驻汝线23.62千米处,1976年6月开工兴建,因同水利部门意见不一致,多次停工,直至1981年10月竣工。桥长535.56米,宽2.7米,50孔(孔径10.52米),道砟桥面,钢筋混凝土π型梁,浆砌片重力式桥台,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桥墩,实际总造价66.46万元。其中,地区水利施工队建设9孔94.68米,投资20.34万元;地方铁路指挥部专业施工队建41孔431.32米,投资46.12万元。由于专业施工队土法上马,计件包干,每米造价低于水利施工队。
2.宿鸭湖溢洪道桥 位于驻汝线24.22千米处,由省交通局勘察设计院设计,地区水利施工队承建。桥长310.34米,宽3.1米,14孔(孔径20.52米),道砟桥面,钢筋混凝土π型梁,扩大基础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人工开挖座式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式桥墩,预算投资53.17万元。1976年4月动工,因钢筋、水泥紧缺,拖至1977年12月竣工,超支32.8万元。
3.新汝河桥 位于汝南县三里店汝河湾段与地方铁路交会处。桥梁设计按机车轴重7.5吨,桥跨12.5米,共11跨,总长147.28米,其中桥台长9.56米,桥面宽2.7米,桥头两端角留30米平坡引道,纵坡4‰与原铁路连接。铁路桥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Ⅱ型道砟桥梁。下部结构采用◎140厘米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柱桩,桥两端设实体桥台,台身以75#浆砌石砌筑。河南省交通勘察设计院设计,驻马店地区地方铁路施工,1988年8月施工建设,同年12月竣工,总投资90万元。
4.岔河桥 位于条泌线5.01千米处,6孔(孔径15米)抛物线片石拱桥,长118.8米,宽3.1米,重力式墩桩桥台。基础置于槽形或梯形花岗岩上,基底承压每平方厘米3.5千克,拱圈采用三分之一等截面抛物线;拱座为钢筋混凝土水泥砂浆勾缝;桥面设2个避车台。省交通局设计院设计,泌阳地方铁路指挥部承建,1976年12月动工,1978年12月竣工,投资7.8万元,每米造价656.7元。
5.泌阳河桥 位于条泌线14.04千米处,为钢筋混凝土π型梁,7孔(孔径16.74米)。重力式墩桩桥台,墩高12米墩基47.1立方米,墩身41.9立方米,嵌入岩层6米,承压力每平方米5千克。每孔梁板长16.28米,宽3.2米,重70.06吨。省交通厅设计院设计,泌阳县城郊第三工程队承建,1984年8月动工,1985年12月竣工。因施工技术问题,出现漏浆、蜂窝麻面等质量事故,曾返工重建。
(三)车站 地方铁路区境段共有车站18个,主要以生产、运输、销售石料为主,站类分始发站、编组站、折返点、终点站和会让站。
驻新铁路(驻平段)设驻马店、水屯、林庄、老君庙、汝南、独山、焦庄、关寺庙、李屯、郭楼、平舆11个车站。驻马店为始发站,老君庙站为列车编组站,金牛山为折返点,平舆站为终点站,其他各站为会让站。明泌铁路条泌段设泌阳、孙庄、马谷田、堡子(条山)4个车站,泌阳站为始发站,堡子站承担中转明港至泌阳客货运输业务,孙庄、马谷田车站为中间站、会让站。遂石线设遂平、金庄、石庄3站,遂平站为始发站和终点站,金庄、石庄站为会让站。车站一般设有站房、站台、货场和站线股道,驻马店、老君庙、平舆、泌阳站设有供煤(油)、供水设施,驻马店、独山有换向设施三角线,其中驻马店车站紧靠京广铁路线,车站设有站线3股,准轨换装线2股,窄轨换装线4股,水塔1座及机车检修地沟等设施。地方铁路驻马店站设有大仓库4幢,计2000平方米,货物面积2.5万平方米,年换装能力80万吨。
(四)通信 驻新线独山至老君庙通信线路于1976年3月开始架设,同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驻马店至汝南通信线路于1979年3月开始架设,同年架至老君庙站,1981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驻马店站设5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1台,其他各站调度室、工区装磁石电话机。1985年增设YD-Ⅳ型音频调度总机、分机及配电设备,准轨换装线设地下电缆5 154米。全路按新八线和新四线交叉程式,铁丝交叉指数配置交叉,杆面型式采用标准四线,入线铁横担双层大号通信瓷瓶,基本杆采用7米钢筋混凝土空心圆杆。交叉间隔长度为100米,标准杆距50米,电线采用直径为4毫米镀锌铁丝。每4个隔挡距设双方拉线,每16个隔挡距设4方拉线,拉线采用镀锌钢绞线及钢筋混凝土拉线盘。角杆引入杆,跨越杆及长杆均为横担。跨越练江河、汝河等设H杆;跨越宿鸭湖引洪道利用钢筋混凝土桥墩。1993年汝平线通车,因地区自筹资金未能全部到位,通信线路无力施工。平舆站利用直拨电话与指挥部联系。独山至金牛山通信线路于1994年10月开始架设,1995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1999年以后,各站段安装无线移动和固定电话、直拨电话,通信设施初步改善。条泌线设有空明线25千米,由信阳铁路电务段按国家部颁标准架设,投资13.4万元,其中,条山站至马谷田站1977年架设,马谷田站至泌阳站1985年架设。全线配磁石电话单机12部及YD-Ⅲ型音频调度电话1部。
遂石线凭简陋信号接发车。
(五)信号 地方铁路因投资有限,信号设施相当简陋和原始,主要以机车鸣笛、信号旗、信号灯为主,行车靠电话闭塞。条泌线设臂板式信号机、5架两背三显示信号机及22个道岔表示器。遂石线采用人扳道岔闭塞。
二、运输
(一)运输设备 地方铁路建路初期,运输设备相当落后,当时仅配有95马力内燃机1台,货车9辆,载重分别为6吨和8吨的大矿斗,机车车辆的检修和维护通常在露天进行。随着地方铁路建设的发展,机车车辆逐步得到更新和完善,先后淘汰了蒸汽28吨机车和6吨~8吨矿斗车。驻新线全线有机车10台、工程车1台、车厢83节;条泌线有120马力内燃机车1台、JMY380型内燃机车2台、车厢19节;遂石线有80马力~120马力内燃机车5台、工程车2台、货车95节。2000年,有动力机车6台(42吨蒸汽机车2台、160马力内
燃机车1台、380马力内燃机车2台、工程车1台),运输能力已粗具规模。
机车性能简介:
28吨蒸汽机车: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生产,牵引货物重量400吨,时速35千米。
42吨蒸汽机车:机车构造速度35千米/小时,煤水车盛水4.5吨,盛煤5吨,机车自重7.7吨。根据区内铁路运行情况,可以牵引货物净重500吨。
160马力内燃机车:该机车是许昌机车修理厂生产,6135Q型,增压方式为废气涡轮,通过最小曲线半径40米,持续牵引力192吨,构造速度55千米/小时,机车重量14吨,采用机械齿轮传动。
380马力内燃机车:机车型号为NY380型内燃机车,石家庄市动力机械厂制造,1979年出厂,1994年购进,是货运窄轨铁路主要动力机车。速度为35千米/小时,牵引力350吨。
(二)生产经营 地方铁路经过20多年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由石料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发展态势。运输计划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自下而上逐级编制,指挥部计划部门汇总上报省地方铁路局,省局经过综合平衡下达年度运输指标。指挥部计划部门按月分解运输指标,下达各基层单位组织实施并努力完成任务。列车运量的计划和标准根据现有机车牵引力而定,一般每列净载300吨~400吨。列车长度均为213米。货物的装卸采用人工与机械化相结合模式。机械化装卸逐步取代人工装卸。1987~1997年,条泌铁路年均客运量38.2万人次,货运主要有铁精粉、矿渣、萤石、石灰石、煤炭等。1998年后,由于地方工矿企业生产不景气,加之交通运输市场竞争激烈,铁路运输量逐年下降。2005年全线停运。驻新铁路驻(马店)平(舆)段,1993年4月开通客运,6月停运;2002年5月再次开通,2003年5月停运,发送旅客23.8万人次,收入200万元,利润106万元。货运以矿石为主,至2012年货运量呈下降趋势。
(三)安全生产 建路初期,由于安全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输管理经验不足,运输生产、行车事故时有发生。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各项制度日臻完善,加强了铁路运输安全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地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促进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1989年独山站撞车事故 1989年5月4日9时15分左右,机车2803号司机陈某、副司机付某、司炉付某、车长杨某牵引204次列车,挂28辆,407吨。9点10分由独山站出发,行驶10米左右,列车第十一位与第十二位自动脱钩,当时司机未发现,带前10辆列车继续加速进入区间,后17辆因上行是10‰的下坡道靠惯性徐徐下溜。当前半部分列车运行1000米左右时,司机凭感觉认为后边脱钩,立即停车,并开始后退,大约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站外300米处与下溜过来的车辆正面相撞。造成经济损失9000余元,直接经济损失3100元。
2.1991年老君庙站“9·12”重大事故 1991年9月12日5时35分,202次列车到达老君庙站二道停车后,该站调车员盛某给司机显示了溜放信号(属违规作业),司机看到信号后不但没有制止调车员的违章指挥,即鸣笛加速向前推进,当达到溜出速度时,调车员显示减速信号,摘钩时调车员不慎跌入道心,被后面的车辆轧死在4号、6号道岔之间。这是地方铁路建路以来,第一起路内重大伤亡事故。
3.1992年独山采石厂重大事故 1992年10月31日,独山采石场二层矿区开发,装车作业面宽60米,有7辆翻斗车倒运石料,每辆翻斗车配4人装车。石场安全员吴某发现塘口西北角12米处有一块约3吨重险石,虽采取了措施,但未能排除,工人继续作业。11月1日上午10时20分兼职安全员张某、爆破队长冯某突然发现险石周围有掉土现象,感到情况异常,大声呼叫。由于机器噪声大。部分工人没有听到,险石坠落,造成两人致残。
4.1994年汝南县“三二一”大事故 1994年3月21日13时05分,老君庙通知203次列车开出,汝南站值班员邱某接电话后,于13时55分通知值班的有关人员,本应立即做好接车准备工作,可扳道员鲁某擅离职守,让别人替岗。站上安排203次进二道,刘某既没有检查道岔,也不在规定地点接车,由于三号道岔握柄未压入槽内。列车进站时,刚进二道两个车,道岔被挤开,开通四股,造成掉道后列车颠覆事故。直接损失3.5万余元,间接损失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