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夏粮生产情况】 2010,全市夏粮生产在冬季降温提前,低温冷害严重,后期阴雨连绵等不利条件下,全面加强麦田管理,促进苗情的转化升级,促进了夏粮稳健生长,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七年实现夏粮丰收。全市夏粮面积1107万亩,比上年增加103.3万亩,总产52.8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35亿公斤,单产477.26公斤,比上年增加24.16公斤。其中,小麦面积1083.04万亩,比上年增加111.04万亩,总产51.8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43亿公斤,单产478.47公斤(西平、上蔡、平舆、汝南四县单产超千斤),比上年增加21.77公斤;夏杂粮23.96万亩,较上年减少3.04万亩,总产1.01亿公斤,较上年减少0.13亿公斤,单产422.51公斤,较上年增加0.51公斤。小麦成产三要素与上年相比呈现“两增一减”态势,即亩穗数、千粒重增加,穗粒数减少。亩穗数40.75万穗,比上年的39.25万穗增加1.5万穗;千粒重43.28克,比上年的41.89克增加1.39克;穗粒数31.91粒,比上年的32.68粒减少0.77粒。(胡国安 王春雷)
【小麦增产原因分析】 2010年,全市小麦增产原因,一是麦播工作动手早,整地快,底墒充足,播种质量好于往年。表现在:品种布局合理,冬、春性品种面积比例为6.9:3.1。施肥比较均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4.7万亩。播期播量适宜,播期集中,播量合理,机播面积大。落实土壤药剂处理,药剂拌种,选用包衣种子等麦播技术。二是麦播以后,田间管理及时得力,效果明显。全市共开展中耕453.2万亩、追肥843.3万亩、化学除草866.4万亩。春季麦田管理措施得当,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快,小麦一类苗占72.2%,二类苗占20.7%,三类苗面积占7.1%,一二类苗占麦播面积的92.9%,比上年同期增加5.6个百分点。三是高产示范效果好。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和市政府要求,2009~2010年,全市共落实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22个,其中部级2个、省农业厅18个、市级2个,高产创建面积24.43万亩;建设千亩示范方89个、面积11.26万亩,百亩示范点491个,面积5.47万亩。四是技术服务到位。全市共举办麦田管理技术培训班588次,培训农民46.6万人次,新闻媒体技术讲座55期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353万份。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全市共组织1000多名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各县(区)、各乡(镇)村的田间地头,在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时期,为农户讲解不同的技术知识,解决农户面临的难题。(胡国安 王春雷)
【农业气象因素利弊分析】 2010年,麦播期因前期雨量丰沛,底商较好,播后全市普降中雨,小麦出苗顺利。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温度较历年偏低,积温较历年偏少;降水正常,时空分布相对均匀,墒情适宜;光照不足。综合来看,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利弊兼有:冬前降温早,小麦生育期推迟,冬前养分消耗小;春季气温回升慢,两极分化不明显,亩穗数明显增加。4月下旬至5月份,阴雨天气多,不利于小麦杨花、授粉,造成不孕小穗增多。5月份全市平均气温为20.2~20.8℃,基本接近常年略偏低,最高温度为32~33℃,最低温度为7~11℃,降水偏多,光温稍差,对小麦灌浆较为适宜,尤其是上、中旬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墒情较好,十分有利于小麦灌浆;下旬光照不足、阴雨较多,影响灌浆效率,推迟成熟期,但也延长了小麦灌浆时间,对小麦粒重增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胡国安 王春雷)
【玉米生产】 2010年,全市玉米收获面积612.6万亩,比上年种植604.8万亩扩大7.8万亩,扩大1.3%;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面积扩大34.6万亩,扩大6.0%,种植面积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年。玉米生产经历了前期干旱、中后期大风暴雨、洪涝渍害、持续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积极采取应变管理措施,使玉米生产取得了比预想较好的收成。平均亩产331.6公斤,与上年平均亩产331.4公斤基本持平;比前三年平均亩产323.4公斤,减产8.2公斤,减产了2.54%。总产203126.5万公斤,较上年200448.2万公斤,增加2678.3万公斤,增加了1.34%;比前三年总产186930.3万公斤,增加16196.2万公斤,增加了8.66%。
玉米生产中取得的最新突破:一是承担实施了由省农技总站安排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缓释肥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方式研究、化学调控剂在防止玉米植株倒伏防早衰的应用研究、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研究等15项试验示范项目,均获得了可靠的试验数据,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继续承担实施省部夏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共落实14个万亩示范片14.842万亩,各点加权平均亩产645.3公斤,比各县玉米单产平均亩增产147公斤,增产29.5%,起到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全市还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西平、汝南等县实施的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单产突破700公斤大关。其中汝南县板店乡实施的1.1万亩玉米高产创建平均单产达735.2公斤,金铺镇1.05万亩,平均单产达738.8公斤。西平县二郎乡1.2万亩,平均单产达737.8公斤,宋集乡1.1万亩,平均单产达719.4公斤。其中5亩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802.4公斤,创豫南夏玉米最高纪录。上蔡县朱里镇和东岸乡实施的高产创建,平均单产分别达607.8公斤、613.7公斤。
玉米生产中重点落实的关键增产技术有:一是选用优质高产杂交种。主要品种郑单958、浚单20、中科4号等,覆盖率达到100%。全市郑单958种植面积421.6万亩,浚单20品种42.8万亩,中科4号50.3万亩,鲁单981 30.4万亩,鲁单9002 25.7万亩。二是铁茬免耕覆盖施肥一体化机械播种覆盖率达到90.1%,精播半精播面积有所扩大。三是化学除草覆盖率达到100%,效果好。四是宽窄行种植覆盖率逐年提高。五是经济配方施肥落实面积大。覆盖率高达到96.8%。六是化控面积逐年增大,覆盖率提高12.2%。七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标准的地块都进行了科学防治,防治率达到89.9%。八是适时收获面积大,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播期地域间差异大,麦收较早的确山、驿城区、高新区6月7日前播种结束,上蔡、汝南、西平等麦收较晚,6月17日播种结束,播期比常年推迟7~10天。二是在玉米开花授粉期,持续高温,特别是8月上旬,正值玉米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持续高温,花粉失去活力,致使雌穗授粉不良,出现秃尖,穗粒数减少。三是农民防治病虫的意识不强。个别农户不见虫不治,不见病不防,一旦病害发生就措手不及,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张风影 佟建伟)
【水稻生产】 2010年,全市水稻收获面积43.05万亩,比上年面积减少1.35万亩,缩小3.04%;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扩大0.68万亩,扩大1.6%;平均亩产431.0公斤,比上年增产5.6公斤,增产1.32%;比前三年加权平均单产420.14公斤,增产10.86公斤,增产了2.58%;总产达18554.4万公斤,比上年总产减少337.4万公斤,减少了1.79%,比前三年总产增加753.13万公斤,增产4.23%。其中正阳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9.96万亩,平均亩产438.2公斤,是全市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市。水稻生产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确山县留庄镇汪庄村王留国种植8亩红光梗1号水稻,平均亩产556.0公斤,泌阳县沙河店镇种植104亩豫粳6号,平均亩产525.6公斤。
水稻生产中主要落实的关键配套增产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豫粳6号、9优418等优质高产品种,面积分别为16.9万亩、12.5万亩。搭配种植水晶3号、红光粳1号、郑稻18等优质高产品种。积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引进示范香稻、糯稻等名优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旱育稀植育秧技术。旱育秧比水育秧亩有效穗和穗粒数都有所增加。三是合理密植,改等行种植为宽行距窄株距种植方式,占水稻总面积的91.9%。四是平衡配方经济施肥或施用水稻专用肥面积达39.4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1.5%。五是秧田和本田适时进行化促化控和化学除草,覆盖率达100%。六是推广节水灌溉。返青水、孕穗水、扬花水等水分管理,覆盖率达到86.8%。七是科学防治病虫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防治率95.6%。(张风影 贾春玲 许 巧)
【红薯生产】 2010年,红薯种植面积32.0万亩,比上年面积30.9万亩扩大1.1万亩,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面积减少2.4万亩;平均亩产396.9公斤(折粮,下同),与上年平均单产396.6公斤基本持平。比前三年平均亩增加56.8公斤,增产16.7%;总产12700.2万公斤,比上年增加444.5万公斤,增加3.6%,比前三年增加172.5万公斤,增加1.38%。红薯生育期间,前期出现干旱、中后期持续高温,特别是7~8月份降水较多,个别地块出现渍害,对红薯块根膨大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采取应变管理措施,认真落实关键增产技术,红薯生产仍获得丰收,单产创历史新高。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泌阳县郭集乡丁庄村委罗庄徐玉杰,种植烟套夏薯徐薯18.20亩,平均亩产鲜薯2600公斤。确山县瓦岗镇黑风寺村南谢庄崔广成种植洛薯6号、北京553.52亩,平均亩产鲜薯3750公斤。红薯种植主要集中在泌阳、新蔡、确山三县,种植面积约占全市红薯总面积的65.8%。
红薯生产中主要推广以下关键增产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工型品种以高淀粉型品种徐薯18(10.2万亩)、豫薯7号(5.3万亩)、徐薯22(3.6万亩)为主,食用型品种以苏薯8号(2.5万亩)、北京553(1.8万亩)、豫薯13号(1.5万亩)为主,其它品种种植面积7.1万亩。加工与食用同步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市场需求。大力推广应用脱毒薯苗面积达8.4万亩,占红薯面积的26.3%,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二是采取深耕起垄栽培方式,占红薯总面积的87.5%。三是合理密植。春薯每亩3422穴,夏薯每亩3887穴,合理密植面积占91.2%。四是推广测土配方分期深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达26.5万亩,占82.8%,平均亩施N6.5公斤、P2O52.7公斤、K2O4.1公斤,磷钾肥施用量有所增加。五是化学除草面积大,病虫害防治及时,效果好。化学除草面积30.1万亩,占94.0%。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防治面积达17.22万亩次,占达到防治标准面积的35.6%,挽回损失567.32万元。(贾春玲 佟建伟 许 巧)
【大豆生产】 2010年,大豆收获面积54.7万亩,比上年面积缩小0.8万亩,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缩小15.98万亩;平均亩产157.2公斤。比上年单产降低1.7公斤,降低了1.1%,比前三年提高22.1公斤,提高了16.4%;总产8474.4万公斤,比上年减少218.3万公斤,减产2.5%,比前三年总产减少935.5万公斤,减产9.9%。大豆播种期间,播种较早的播种基础较好,有利于一播全苗,播种晚的,土壤墒情不足,缺苗断垄现象较为严重。7~8月份降雨较多,个别地洼易涝地出现渍害,使大豆中后期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不同苗情,提出了以叶面追肥、化学调控、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应变管理措施,使大豆生产收到比预想较好的收成。同时也涌现一批高产典型:上蔡县种植大豆20.64万亩,平均单产达170.88公斤。该县朱里镇大黄庄村村民黄四化种植郑9805大豆4.8亩,田间测产平均亩产249.8公斤,折实产212.3公斤。
大豆生产主体增产技术落实取得新突破:一是优质高产品种面积大。以豫豆29、豫豆22为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分别为22.1万亩、16.3万亩,搭配种植驻豆5号、驻豆7号、中黄13、郑92116、郑9805等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其中高油、高蛋白等优质专用大豆种植面积25.5万亩,占29.3%。二是合理密植。大豆种植密度加权平均每亩1.52万株,种植密度趋于合理。三是配方施肥面积大,效果好。面积达51.8万亩,占96.1%。平均亩施N5.6公斤、P2O56.8公斤、K2O2.6公斤。四是化学除草面积大,化学除草面积52.2万亩,占96.8%。五是病虫害防治及时。病虫害防治面积132.54万亩次,挽回损失1349.65万元。(佟建伟 贾春玲 许 巧)
【芝麻生产】 2010年,全市芝麻收获面积78.3万亩,总产50390吨。平均亩产64.3公斤,比上年增加1.8公斤,增加2.0%;收获面积增加0.7万亩,增加0.9%;总产增加1911吨,增加3.9%。较前三年面积增加2万亩,增加2.6%;总产增加6597吨,增加15.1%;平均亩产增加6.8公斤,增加11.8%。由于小麦收获较常年偏晚7~10天,影响芝麻的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市遭遇近20天的阴雨天气,7月中旬到8月上旬又出现连续干旱,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又较常年偏多,持续阴雨寡照,对芝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芝麻生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主要品种有郑芝97C01、郑芝98N09、上芝1号、驻芝14号、驻芝15号、豫芝14号、中芝13等耐渍、高产、抗病品种。二是抢时播种,合理密植。在前作收获后,及时进行施肥、整地、播种,基本做到收一块,犁一块,播一块,力争早播。为确保一播全苗,狠抓整地播种、搂播、开沟条播,提高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三是改窄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出苗后加强苗期管理,达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并合理密植。四是推广平衡施肥。平衡施肥面积达5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5.4 %。五是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做到及时清沟排水,中耕放墒、化学除草、根外追肥、除渍防涝和病虫害的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发生11.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5.2%,防治19.0万亩次,挽回损失181吨,虫害发生4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1.2%,防治3.1万亩次,挽回损失62.4吨。(梁 勇)
【棉花生产】 2010年,种植棉花28.7万亩,总产1.844万吨,平均单产64.3公斤;同比面积减少6万亩,总产减少1760吨,单产增产6.1公斤。棉花种植仍实行良种补贴和统一供种,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大力推广工厂化无土育苗,有效减轻了棉花的苗期病害。二是在泌阳等地推广麦——棉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省了生产成本。四是增加杂交抗虫棉种植面积。五是狠抓增加优质铃数、增加霜前花率、减少蕾铃脱落。主要应用品种有国抗杂2号、中棉9409、中棉所50和开棉5号等。
6月中旬至7月上旬,棉花主产区的新蔡县遭遇近20天阴雨天气,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又出现连续干旱,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较常年偏多,持续阴雨寡照,日照时数减少,造成棉花早衰,出现烂铃,秋桃增多,造成减产10%左右。针对异常气候,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不同苗情分类进行技术指导,重点是防早衰重施花铃肥、适时打顶、精细整枝减少铃病发生,尤其是指导棉农雨后及时补钾,这些技术措施的落实应用,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王 凯 景 颖 许 巧)
【油菜生产】 2010年,收获油菜面积59.12万亩,总产80977吨,平均单产137公斤;同比面积增加0.72万亩,总产减少3747吨,单产减少8.1公斤。主栽品种有华杂4号、华杂5号、豫油4号和丰油10号等,示范推广品种有杂双4号和杂98033等。
油菜秋播时全市普遍干旱,因此播种较常年偏晚5天左右,造成部分菜苗冬前生育期短未能形成壮苗越冬,长势较弱。11月中旬,气温突降,最低达到―4.5℃,较常年偏低3.2℃,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部分菜苗冻死,致使油菜田群体普遍偏低。进入越冬期气温浮动较大,2010年1月连降三场大雪,2月中旬至3月上旬又出现持续低温,影响正常返青发育,由于这些不利气象因素的影响,导致油菜成产三要素即亩株数、每株角数及每角粒数均低于正常年份,进而影响了油菜产量。
油菜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严格控制密度,克服高密度、大播量的不良种植习惯,将密度控制在20000~25000株/亩。二是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施硼,以防“花而不实”。三是加强寒流低温预警,对菜苗实现培土壅根、普施腊肥、加强冻害发生后管理。四是突出春管,普施重施返青抽薹肥,促进春季苗期转化,及时防治、防除病、虫、草害,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王 凯 褚艳丽 许 巧)
【花生生产】 2010年,全市花生收获面积289.7万亩,总产803735吨,平均单产277.4公斤。同比面积扩大5.5万亩;单产增加16.7公斤,增长 6.4%;总产增加48379.9吨,增加6.2%。面积、单产创历史新高,正阳县1万亩花生高产示范区,平均单产344公斤;该县油坊店乡贺庄村千亩示范田平均单产363.8公斤;百亩攻关田381.2公斤。确山县双河镇陈店村三组农民李大红种6.5远杂“9102”平均单产376.6公斤;该乡韩楼村村民高长发种5.7亩“驻花1号”单产达372公斤。
2010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引进花生新品种(系)12个,在正阳县进行了3点次品种比较试验;建立袁寨乡大郝村新品种展示田1处,展示品种10个。圆满完成农业部本年度下达的花生高产创建5.9万亩,平均单产312.4公斤,总产18431.6吨;较区外亩增花生果 35公斤,增长12.6%。完成花生千亩高产示范方13个,平均亩产337.7公斤,较区外增长21.7%;百亩攻关田10个,平均单产373公斤,较区外增长34.4%。繁殖花生新品种面积5.5万亩,其中 “远杂9102” 2.5万亩,平均单产318.6公斤;“驻花一号”2.5万亩,平均单产316.1公斤;“远杂9307 ” 0.5万亩,平均单产315公斤。生产花生优良品种13000多吨。
花生生产中采取的主要栽培技术:一是推广优良品种。全市优良品种普及率100%。其中:优质花生种植面积219.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5.5 %,同比面积扩大22.4万亩,增长22.4 %。汝南、正阳两县优质花生品种普及率达100%,主要品种是远杂910、驻花1号、豫花14等。其中远杂9102面积最大114.9万亩;其次是驻花1号98.6万亩;豫花14号6万亩。普通花生品种70.2万亩,占优良品种面积的24.2%,主要品种为“白沙1016”优系、开农8598、远杂9103等。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针对花生的需肥特点,结合全市土壤条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科学施用肥料,实现节本增效。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9.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2.8%。一般亩施三元复合肥40~6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生物锌肥1公斤。三是推广机械化生产,规范种植方式。花生机播面积272万亩,占种植面积93.8%,其中专用播种机械播种面积45.3万亩,占机播面积的50.3%;专用机械收获面积105.7万亩,占收获面积的35.4%,通过花生专用农机具的引进与推广,使花生播种和收获时间大大缩短,改变了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省工省时,又提高了花生产量。如正阳县袁寨乡大郝村的杨庄村民组农民杨二国,用花生专用播种机播种4.7亩“远杂9102”花生,6月11日播种,平均单产312公斤。
四是推广起垄播种。花生起垄种植可加厚活土层,有利于排灌和通风透光,花生生长健壮,减轻了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全年,全市推广花生起垄种植63.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1.8%。起垄较平栽增产10~15%。如正阳县袁寨乡大郝村杨庄村民组100亩起垄种植花生,平均亩产381.2公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王玉霞 梁 勇 许 巧 彭 盼)
【食用菌生产】 2010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22.53万吨(鲜品,下同),产值14.55亿元。其中香菇3930万袋,产量8.73万吨,产值7.85亿元;平菇产量9.25万吨,产值3.72亿元;黑 木 耳 773万 袋(椴),产量2.8万吨,产值 1.69元;双 孢 蘑 菇 产量4500吨,产值 2732万元;金 针菇 产量9600吨,产值 4416万元;鸡腿菇产量960 吨,产值480万元。泌阳县和西平县产量超万吨,分别为10.96、7.66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87%;产值分别为8.86亿元、3.1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90%。
食用菌产业在驻马店市已初步形成七个主要品种特色区:一是以泌阳县的官庄乡、杨集乡、泰山乡、高邑乡,西平县的盆尧乡为中心的香菇生产区。二是以西平的环城乡、确山留庄镇、遂平的莲花湖为中心的双孢菇生产区。三是以泌阳县的马谷田、郭集乡,西平的宋集乡,确山的石滚河、竹沟、蚁蜂等乡镇为中心的黑木耳生产区。四是以西平的重渠乡敬庄村、师灵乡史庄村为主的金针菇生产区。五是以西平二郎乡赵庄、人和乡王孟寺、焦庄乡大王庄村为主的平菇生产区。六是以确山任店溥庄、猴庙和尚庄、下鄢庄为中心的灵芝生产区。七是以泌阳羊册乡为中心的银耳生产区。(韩 琴 褚艳丽)
【种子质量监督】 2010年,全市加大种子质量监督力度。一是做好种子抽样检验工作。3月25日起至5月20日,共抽检玉米、大豆、稻等主要农作物种子样品170份(其中玉米157份,大豆 5份,稻8份),代表种子数量58万公斤。所抽170份样品中三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的158份,占全部样品的92.9%。其三项质量指标(净度、发芽率、水分)的合格率分别为 100 %、96.5 %、96.5%。检验了市委农资市场督导组送检的种子样品39份,代表种子数量4万公斤,送检的39份样品中三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的38份,占全部样品的97.4%。二是做好统一供种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从8月28日起对38家中标企业送检的种子样品进行了室内检验。共检验小麦统一供种种子样品4766份,代表数量11915万公斤,净度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不合格样品339个(全部是发芽率),代表数量847.5万公斤。三是开展委托检验业务,全年共接受委托检验样品44份,代表数量108万公斤。四是自5月中旬开始,市种子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的12个制种基地,近11万亩小麦制种田进行了田间检验。(张军峰 张 林 翟建锋 王 静)
【种子市场管理】 2010年,全市加强了种子市场管理。一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贯彻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宣传车等形式,深入乡村、集镇、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全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2960台次,印发宣传资料39.6万份,印制“给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如何购买放心种子”宣传材料2万份。二是严厉打击散装玉米种子。2009年11月18日,召开全市各县区种子管理站站长和注册资金100万以上种子企业负责人会议,安排布署2010年春季种子市场管理及打击假冒、伪劣、散装玉米种子有关内容, 2010年2月3日,农业局印发《驻马店市2010年种子执法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市种子管理站及各县区种子管理站制定了种子市场检查工作计划。3月15日,市县区管理部门对100元以上企业进行清理检查,共清理企业69家,其中有5家不合格。4月16日,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三是全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272次,检查种子企业和经营单位9612个,整顿市场7355次,查获种子36.53万公斤,货值86.94万元,受理举报案件35起,捣毁制假窝点1个,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查样品56个,立案211起,结案119起,挽回经济损失1381.5万元。(张军峰 张 林 翟建锋 王 静)
【农作物病虫监测与防治】 2010年,全市农作物病虫草害总体为中度偏重发生年份,发生总面积10056.65万亩次。各种病虫草害防治9319.3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 92.67%,挽回小麦损失5.66亿公斤,秋粮24342.53万公斤,油料1097.74万公斤,棉花674.6万公斤,瓜菜33619.72万公斤,果品5662.3万公斤。
小麦病虫草害整体呈中度偏重发生,发生5593.55万亩次,病害以纹枯病、赤霉病、叶枯病,虫害以小麦蚜虫发生较重。其发生特点是:一是麦穗蚜偏重发生,前期发生轻,后期发生较重,接近于2009年发生程度,发生面积、发生为害程度高于常年。二是赤霉病的发生重于2003年以来的近几年,病田率高,面积大,普遍率低,严重度偏高。三是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危害程度重于上年,轻于近几年。四是条锈、叶锈病发生较轻,且发生期推迟30~40天。五是吸浆虫发生较轻,是2006年以来发生最轻的一年,且发生期推迟10多天。六是黄花叶病毒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是2005年来最大的一年。七是全蚀病、散黑穗病、黄花叶病等土种传病害仍呈逐年加重趋势。
秋作物病虫草害总体呈中度偏重发生。各种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4463.1万亩次。多种病虫均有发生,常规病虫发生略重,以地下害虫、蟋蟀、玉米螟、蚜虫、玉米叶片病害、稻瘟病、芝麻病害为主,其他发生较轻。(骆景霞 侯慧颖 李 震)
【植物检疫】 2010年,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产地检疫、调运、市场检疫,进一步做好农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和防控。
一、产地检疫:全年全市申报小麦种子繁育面积437680亩,实施产检面积421288亩,报废54560亩,检疫合格面积383020亩,签证种子合格数量15832.9万公斤,并把产地检疫结果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确保健康种子生产。
二、调运检疫 :调运检疫的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蔬菜、中药材、香菇、黑木耳等农产品及其繁育材料。全市共实施调运检疫13385批次,调运量共计81420万公斤。其中,省内调运检疫4833批次,调运量28998万公斤。省间调运检疫8552批次,调运量51312万公斤;花卉苗木607万株,瓜果蔬菜360.5万公斤,旱稻10万株;共检疫香菇、黑木耳600批次,300万公斤。
三、疫情普查:2010年重点开展了小麦全蚀病普查及防控工作。全市历时20天,出动普查车辆210次,组织检疫人员和植保专业技术人员270人次,普查面积860万亩。基本澄清了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及分布区域,9县2区(新蔡县除外)85个乡、镇、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面积已达到612400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03210亩,病株率20%以上重发生面积409190亩。根据普查情况,制作了“小麦全蚀病防控”电视短片,编写了小麦全蚀病防控意见,出台驻马店市地方标准《小麦全蚀病疫情防控技术规程》,加大种子除害处理力度,减轻危害损失。(骆景霞 侯慧颖 李 震)
【农药管理】 2010年,全市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培训和宣传:利用电视台、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和采用科技下乡、办培训班等方式向农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全市共发放宣传培训材料35万余份,培训执法人员800人次,培训农药经营人员3090人次,培训农民15.93万人次。二是开展市场大检查。以农药产品质量和规范农药标签为市场监管核心,重点查处禁用限用农药。先后4次组织精干执法力量对全市9县2区的农药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开展甲胺磷等五种禁用农药专项检查,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共计检查186个乡(镇)、办事处农资市场的农药经营企业(经销户)2312多家(户),未发现一例经营高毒农药行为。继续追缴毒鼠强等剧毒农药,取缔无证经营鼠药经营门店13家。开展农药标签抽查,整顿标签不规范现象。开展春秋两季农药质量和标签监督抽查、农药杂质和助剂的监测等工作,共监测市场农药产品376批次,合格率为83.67%;检查标签240余份,合格率为80.72%;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6和 2.3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农药质量合格率和标签合格率各提高两个百分点的工作目标。在“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中,出动执法人员10417人次,检查市场500个次,立案查处105起,挽回经济损失近900万元。(骆景霞 侯慧颖 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