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各类财力,充分发挥调控职能,着力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在经济运行尚未完全恢复、预算执行面临较多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幅,财政支出有效保证了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1.9亿元,增长20.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4亿元,增长24.3%,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增长11%的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居全省第13位,增幅居第5位。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27.7亿元,增长 26.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地方级税收收入规模居全省第11位,增幅居第6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72.3亿元,同比增长20.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6个百分点,增支28.8亿元。(吴荣立)
【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力争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
一、支持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效应。全年全市争取中央新增投资21.7亿元,统筹各项政府财政性资金足额落实市县各项配套资金9.4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3.9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
二、增加群众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累计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127.3万台,累计销售汽车摩托车10.1万台,兑付补贴资金3.8亿元,有效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同时,按照上级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有关精神,从2010年7月起,将县级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年人均提高2400元,达到年人均7200元,驿城区年人均提高3600元,达到年人均13600元。配合人社部门、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市直共筹措资金237万元,确保12月31日前发放到位。
三、积极服务企业,促进增产增效。认真落实减半征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促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增产增效。加快退税和涉企财政资金拨付办理进度,全年对再生资源经营企业先征后退3616万元,对市直2家水泥生产企业办理退税3985万元。办理出口退税6965万元。多方协调,解决了昊华骏化土地遗留问题,帮助蓝天燃气上市论证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积极落实涉企奖补资金,全年共帮助企业申请上级各类资金3000万元,同比增长44%。市本级安排技术改造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企业奖励、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的贴息和补助。
四、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培育新的财力增长点。认真研究省市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和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08年以来,市级财政共投入市产业集聚区资金累计达4亿元。2010年,为支持集聚区发展,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由市产业集聚区直接支配,用于区内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市财政局多次到市产业集聚区深入调研,帮助集聚区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了集聚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大城建投入,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转变原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树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理念,引入BT模式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融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城市开发。全年利用BT模式融资2亿元,省开行贷款1.6亿元,与东方金典公司土地联合开发5000万元,创新了城建投融资方式,缓解了资金压力。全年筹措城建资金10.5亿元,同比增长106%,有力支持了中心城区市政建设。安排城市公交建设资金1200万元,同比增长50%,分别用于购车补助、政策性亏损补贴、公交南北两站建设、站亭站牌建设和八一线路建设,方便群众出行,改善了城市人居和投资环境。
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节能减排。争取上级资金1.6亿元,积极支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产业技术成果转化、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等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补助企业节能减排资金5699万元,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保障全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落实。(吴荣立)
【服务“三农”】 2010年,市财政局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全市农林水事业支出累计达到24.3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14.1%,是2005年的6.96倍。
一、完善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年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9亿元,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9.4亿元,良种补贴资金2.2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9015万元,采取“一折通”或“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发放给农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1429.8万元,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增强了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农民工、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及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7400万元,新增和恢复项目区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3.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开发面积、财政投资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促进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稳定发展。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争取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31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同比增长19%,支持产粮大县和畜牧大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了优势主导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大力支持“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筹措财政扶贫资金4348万元,支持全市118个贫困乡村道路硬化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安排财政扶贫资金752万元,在全市5个扶贫重点县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搬迁安置泌阳县偏远山区贫困农户60户,共286人。各级财政支付农业保险保费1316万元,支持政策性玉米保险,有效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筹措“普九”化解债务资金34318万元,化解债务30690万元,基本完成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任务。安排下达大学生村干部生活补助1135万元,将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的工作报酬及生活待遇等纳入基本支出予以保障,支持了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组干部补助标准,村干部平均月补助标准348.7元,比上年增长59.3%。全年共拨付村级经费1.2亿元,其中,村组干部报酬6680.5万元,办公经费5015万元,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吴荣立)
【民生投入】 2010年,市财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一、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3.7亿元,增长19%。筹集就业资金1.2亿元,支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4万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筹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8186万元,带动银行发放担保贷款2.3亿元,累计贴息1159万元,扶持2.3万人自主创业。为全市7.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49.3元,平均提高10%。将城市和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45元和60元,为48.1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累计发放生活补助金4.9亿元。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和1200元,累计发放供养资金7469万元,受益五保人数4.7万人。顺利推动平舆、泌阳新农保试点,为12万名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9402万元。针对物价上涨因素,筹集资金2289万元,为57.2万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发放了三个月的临时价格补贴,保障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筹集资金9211万元,对艾滋病患者及致孤人员实施免费救治、生活救助,解决了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困难。
二、支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教育支出35.1亿元,增长14.1%,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0.4%。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杂费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惠及106万农村中小学生和5.4万城市中小学生。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资助资金1912.5万元,受益学生25504名。市县安排资金6806万元用于职业教育,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筹措资金3658万元用于特岗教师工资发放,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三、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9亿元,增长36.1%。筹集资金8.6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参合(保)率分别达94.9%和87.3%。筹集资金3632万元,将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时为3.1万名依法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医保关系接续。筹集各级财政医改资金15亿元,保障了医改各项政策所需资金的落实。筹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1.3亿元,支持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重大卫生项目实施,下达579万元补助资金,支持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就医条件,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四、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全市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筹措资金219万元,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筹措资金485万元,在全市2022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性电影的目标。筹措资金47万元,支持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筹措资金664万元,支持实施332个农家书屋工程,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市财政住房保障支出5.2亿元,增长73.3%。重点支持公租房建设,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新建廉租房和改造棚户区。新建廉租住房7440套,37.2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4760户,完成全年目标的108%,进一步改善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六、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全市财政公共安全支出9.2亿元,增长2.4%。下达司法保障体制改革补助专款1.9亿元,强化基层政法单位能力建设,提升政法部门装备水平,有力的促进了驻马店平安建设进程。(吴荣立)
【深化财政改革】 2010年,市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强化监督,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细化部门预算,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规范部门预算编报程序,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征税,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实现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预算支出责任制和督导通报制度,支出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2月份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占全年支出比重比上年同期降低5.3个百分点。
二、加强“两基”建设。加快市级支出项目库和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基本完成市县两级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任务,为加强财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积极推进乡镇财政所上划工作。
三、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转轨,所有县区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资产监管水平。积极开展“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年”活动,强化监管工作力度,全年政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突破40亿元,实际采购达到34亿元,节约资金近7亿元,资金节支率18%。全市评审政府投资项目1485个,送审投资额28.4亿元,审定投资额24.7亿元, 审减3.7亿元,平均审减率13%,强化了财政支出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财政监督检查。适应财政“大监督”格局的要求,将财政监督工作融入财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上年的机构改革中,市局将原来的财税监督办公室(科级)升格为副处级规格,同时成立了两个驻县区的财政监督检查室,为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和工作展开提供了组织保障。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全市共查出违规违纪金额6108万元,强化了会计监督工作,实施了11大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全年查处“小金库”51个,涉及金额1597万元,受到中央和省“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吴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