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
【概况】 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地区北部,东邻上蔡,西与舞钢区接壤,南连遂平,北与漯河市毗邻。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万亩。总人口797766人,其中农业人口673000人。辖柏城、师灵、五沟营3个镇,环城、出山、酒店、吕店、权寨、谭店、宋集、人和、盆尧、重渠、焦庄、二郎、蔡寨、专探、杨庄16个乡和国营老王坡农场。
中共县委书记 焦锦淼;副书记 李洪民、胡全德、郭绍伟、郭绍宇;县委常委 高书志、冯守民、李保林、庄凤仙、秦余良、赵国强
县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全德;副主任 焦群忠、蒋斐章、张培乾、高 沛(兼)
县 长 李洪民;副县长 冯守民、贾桂生、李晓光、张卫国、张道军、王民选(1994年9月任职)
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 韩文汉(1994年5月离职)、郭绍伟;副主席 张锡麟、刘荣才、关禹石(兼)、李贺彬(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姚如亮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平文
312图
农业 按照发展“一优双高”农业的要求和建设农业十大商品基地的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年新建日光温室1500座,累计达到2400座,新建果园2.2万亩,总面积达3.5万亩,全县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3调整到6.5:3.5。粮油高产开发、蔬菜、林果、棉花、养殖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林、牧、渔三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提高到49.2%。1994年新打机井718眼,累计达到1.3万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农民人均旱涝保收田达0.7育以上。1994年在夏秋两季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县投入机井9900多眼,水利机械11600多部,日出动劳力13.8万人次,抗旱浇麦53万亩,保秋61.4万亩,是历史上浇地最多的一年,在大旱之年取得了粮食总产31.1万吨、油料总产2.4万吨的好收成。同时,县委、县政府明令废止了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14份,取消了51项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使农民负担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74%,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全县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7.1%。
工业 工业企业全面贯彻落实了《企业法》和《条例》,在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对13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8家长期亏损和“双停”企业,实行破产拍卖、兼并、租赁。对县营工业企业投入技改资金224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3个,开发6种新产品。1994年县营工业企业无一亏损,产值达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1%,上交县财政利税总额达2635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32.35%。
乡镇企业 199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抓股份制、二抓外向型、三抓东西部合作、四抓集团化、五抓城镇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思路。全县新发展股份制企业325个,总数达630个,拥有股金1.64亿元,比上年净增1.1亿元。在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工程试点县”后,全年与中外客商签定合作项目241个,引进县外资金4.8亿元,已落实到位资金1.15亿元。全县已初步形成工业小区10个,其中环城乡王店小区全年工业产值已达5000万元以上,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公布为全国66个示范小区之一。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产值超1.5亿元的乡镇由上年的1个发展到11个;产值超1000万元的村由8个发展到62个;产值超300万元的企业由11家发展到57家。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1%,四级企业实现利润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8%,上交税金2966万元,比上年增加133.3%。
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筹资2800多万元用于县城开发建设,完成了东西大街拆迁扩建、仿古一条街建设、火车站广场扩建、县城内原107路段扩宽整修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4.5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在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的基础上,又开通了450兆移动通讯系统和乡村程控电话。
商业外贸 1994年全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全年投资1200万元,对原有的46个专业和综合市场完善配套,新建市场11个,使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达到57个。投资800万元兴建的棠溪商城,占地3万平方米,拥有门店330间、摊位1400个,年成交额可达1.5亿元。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781户,总数达到12042户,年吸引外地客商300万人次。1994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国合商业总购进3.46亿元,总销售5.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6%和81.4%。对外贸易工作注重抓好出口创汇产品的培植,努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全年完成出口供货额5092万元,出口创汇83.4万美元。
财政金融 1994年全面完成了税收体制改革,财政分税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调整了理财思路,狠抓增收节支,培植地方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收入8144万元,比上年增长39.7%。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信贷结构调整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贷款投向得到优化,吸储能力加强,年末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56.8%。
文化卫生 1994年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全年组织全县性的大型文艺活动8次,全县第三届大铜器比赛有20个班队参加决赛,观众达15万人次。全年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文艺作品17件,其中王欣敏的诗《东方诗魂》获“全国首届艾青杯文艺作品大奖赛优秀作品奖”,郭铮创作的歌曲《为了这方土地》获省广播电台、省文联、省音协“94年广播新歌评奖优秀作品奖”。王欣敏作词、谭胜功谱曲的歌曲《病魔从这里消失》、《唢呐声声》分获全国黄河口杯行业歌曲展评大赛铜牌奖和河南省音协、省电台广播歌曲评比三等奖。1994年西平县人民广播电台、西平县电视台相继正式开播,西平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卫生改革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保证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推进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办社会医疗保险,试行“一院两制”或“一院多制”的经营模式。在 994年省卫生厅开展的“安迪泰杯”医院分级管理达标活动中,西平县人民医院获先进医院一等奖。组织全县统一行动,完成全县62185名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的强化服苗工作,荣获全省三等奖。
科技教育计划生育 继续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全年建立科技示范村17个,完成科技“星火”计划项目19个,引进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培训科技骨干4.6万人次。教育事业继续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基地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新的发展,二郎乡成人学校被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学校”,扫盲工作被省政府验收为高标准扫盲合格县。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探索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路子,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8.7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于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