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确山县
一、境域概貌
确山县位于驻马店市西南部。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南边缘,东临黄淮平原,西为桐柏山脉的低山丘陵。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57′、东经113°37′~114°14′,南靠信阳市、桐柏县,西邻泌阳县,北依驻马店市驿城区,东接汝南县、正阳县。京广铁路、京深公路南北平行过境。1978年,确山县辖城关和城郊、胡庙、蚁蜂、古城、刘店、留庄、新安店、杨店、任店、普会寺、瓦岗、竹沟、石滚河、双河、顺山店、李新店、朱古洞18个人民公社。1983年年底,各人民公社改为乡。2002年2月,古城、朱古洞、胡庙3乡划归驻马店市驿城区。2006年1月,杨店乡并入双河乡,顺山店乡并入新安镇。2009年12月,蚁蜂镇划归驿城区,2012年7月正式移交驿城区。2012年底,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千米,辖盘龙、留庄、新安店、任店、竹沟、刘店、双河、瓦岗、石滚河、李新店10镇和三里河、普会寺2个乡。年末,全县总人口53.38万人,总户数132717户。城镇化率33.80%。汉族403918人,回、满、傣、白、佤等23个少数民族2102人。
确山县据山地与平原交接线,扼豫鄂南北通道。东北一马平川,坦荡千里,西南岗岭交错,峰峦耸峙,历来为军事重地。西北、西南两个浅山区有名的山峰近200座,以老乐山为最高,海拔813米。东北、东南平原和溱头河中下游平原坡降为1‰至3‰。丘陵遍布于山间盆地和山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7.1%;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35%%;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37.9%。
确山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属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6℃,极端高温40.1℃,极端低温-12.3℃。全年>0℃积温5636℃,日平均大于10℃的有225天左右,积温4962℃。无霜期年平均234天,降水量年平均927.9毫米,年降水日数100天左右,多集中于夏季。年最大降水量2220毫米,最小降水量399.4毫米,县境降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降水年均径流量6.56亿立方米,偏旱年份为3.29亿立方米,大旱年份为1.285亿立方米。旱情多次出现,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湿润度14.3百帕,相对湿润度70百帕。
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山区,以扇面辐射状向遂平、汝南、信阳分流。溱头河发源于千年岭,接纳竹沟河、郭河、邢店河、马楼河、白河、南十里河、小沙河等支流于汝南境注入南汝河,境内长72千米,流域面积1450平方千米。二道河、贾河于信阳境入淮河;黄酉河、龙泉河于遂平境入南汝河。诸河流上游建有小型水库50余座,中型水库竹沟水库总库容1120万立方米,大型水库薄山水库可蓄水6.2亿立方米。
确山县位于华北陆台与东秦岭褶皱系东延部分的接合处,以断裂构造为主。深断裂带呈北西至东南走向,发育一系列向西北倾斜的迭瓦状构造。组成地层的基础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岩层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出露。沿断裂带有岩浆侵入。裂谷带分布有铁、锰、铜、铅、锌、萤石等矿藏。已开采矿产有大小金顶山的花岗岩,质地坚硬细密,1986年开始批量生产。刘店、三里河、任店、瓦岗、普会寺境的石灰岩碳酸钙含量平均54%,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重要原料。刘店独山所产石灰纯净细腻无渣,黏着性大,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建筑材料。任店、瓦岗境内的石英石二氧化硅含量99.6%,含铁量低于0.03%,硬度达7以上,耐热1700℃。大理石主要品种有乳玉、墨玉、紫鹃、碧绿、晚霞红、山水云辉等。萤石、陶土、铁矿石分布广,部分已经开发。
确山县土壤种类有黄棕壤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黄棕壤土主要分布在冈丘和平原地势较高处。潮土面积主要分布在溱头河及其支流和其他河流域。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东北部的洼地边缘。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与河流两岸。确山县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盛产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油菜、大豆、芝麻等作物,是国家粮油生产基地县。西部山地丘陵盛产中药材,有热参、桔梗、柴胡、益母、薄荷、山楂、金银花、半枝莲等700余种,年采收量达200多万千克。溱头河上游的板栗颗粒饱满,色泽红润,味道鲜美,为干果中的珍品,年产量350万千克。小磨香油香气浓郁,油质纯净。确山烤烟色泽金黄,烟味醇和,持火力强。1987年确山县被国家烟草总公司确定为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
确山县人民富有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东汉范滂耿介不阿,高风亮节千秋传颂。东海相黄浮不畏权势,抗颜力争。南齐周颙根据印度四声音律著《四声切韵》。明代陈耀文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著有《天中记》《经典稽疑》《花草粹编》等著作,开明代考据学先河。清刘淇著《助字辩略》,至今尤为语言文字学者奉为圭臬。民族英雄杨靖宇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建立河南省最早的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后赴东北组建、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踏雪卧冰,屡创强敌,令日寇闻风丧胆。王国华、周骏鸣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创建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李泮林、李鸣岐、张耀昶、张立山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出生入死,英勇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确山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天体黑洞研究享誉国际。高级工程师、林业技术专家罗希珍几十年致力于板栗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确山县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确山县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是豫南有名的旅游观光胜地。境内的薄山、老乐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金顶山省级森林公园,堪称“豫南生态乐园”;依偎县城的盘龙山公园,是确山的“后花园”和“城市名片”;千年古刹北泉寺是游客体味文化和香客朝拜的理想场所;薄山湖风景区素有“中原漓江”之称;被誉为“小延安”的竹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基地。2002年,确山县被列为中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县,2005年,竹沟革命纪念馆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县已开发出确山山珍、杂粮、黑芝麻香油、动物标本、朗陵罐酒等系列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生产厂家达到30多家,天目山公路、商桐路、任瓦路沿线和薄山湖东岸农家宾馆、农家饭店 200多家,年接待游客 30多万人次。2010年,县旅游局共申报星级饭店5家、星级餐馆9家、农家宾馆10家。
二、经济发展
198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50703万元。1992~1997年,确山县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河南省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确山县居全省第一百零三位,1994年、1995年居九十四位,1998年居第七十九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2610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41元,经济实力综合指数0.1644,在河南省排第七十位,在驻马店市排第一位。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80566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7.4∶44.3∶28.3,人均生产总值18736元。
(一)农业 贯彻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87确山烟叶在全省烟叶质量大检查中跃居第二名,被定为河南省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被国家烟草总公司确定为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1990年确山县被国务院命名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3年油料总产5.7万吨,位居全国油料百强县市第三十位。1994年油料总产8.1万吨,位居全国油料百强县市第十位,荣获全国花生生产基地县。1995年油料总产11.4万吨,油料生产实现3年连上三个新台阶,成为全国油料生产大县。2000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82711公顷,其中水田4676公顷,旱地77735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769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509公顷,总产量357393吨,亩产237千克;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923公顷,总产量88795吨,亩产160千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681万元,增加值7728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3732万元,增加值42498万元;林业产值5549万元,增加值3972万元;牧业产值58169万元,增加值29947万元;渔业产值1231万元,增加值863万元。以竹沟镇为中心的山区乡村,发展成为豫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食用菌种植基地。“九五”期间,建成优质粮油、养殖、烟叶、经济林、食用菌、中药材、“三粉”(粉丝、粉条、粉面)、瓜菜、速生用材林等优质产业基地。2000年种植烟叶5.9万亩,中药材3.5万亩,瓜菜10万亩,花生46万亩,脱毒红薯、土豆10万亩,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近20万亩,速生用材林6万亩。粮食、经济作物面积比由1986年的79∶21调整到2000年的68∶32。
(二)林业 1986年后确山县按照“希望在山,重点在林,突破在经济林”的林业发展思路,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建设优质高效林业基地。1988年被河南省计划委员会、河南省林业厅确定为“两松”(火炬松、湿地松)基地县。1989年蚁蜂乡林场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优秀乡村林场。1991年确山县被林业部命名为平原绿化初级达标县。1993年被林业部命名为优质高产板栗示范基地县。1996年被林业部确定为全国经济林基地县。1996年12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灭荒造林先进单位。2000年,确山县森林覆盖率26.9%,活立木蓄积量130万立方米。蚁蜂镇金顶山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三)畜牧业 1992后,实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秸秆养牛基地示范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畜牧服务项目。到2000年,初步建成以县种猪场为龙头,以刘店、留庄、普会寺、顺山店、双河、杨店等乡镇为重点的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石滚河、竹沟、三里河、蚁蜂、古城、任店等乡镇为重点的养牛生产基地,以三里河、瓦岗为重点的养羊生产基地和以三里河、古城为重点的养鸡生产基地。1986年共出栏肉猪52388头,肉牛2916头,羊26826只,肉类总产量4213吨,禽蛋产量1728.4吨,畜牧业产值20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7%。2000年出栏生猪570256头,牛92937头,羊261141只,禽蛋产量11979吨,肉类总产量62477吨,畜牧业总产值354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2%。人均畜牧业产值和肉蛋奶综合评定,1995年在全省排第四十三位,1999年上升到第十四位。
(四)水利 大型山区水库薄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80平方千米,总库容6.2亿立方米,确山县境内总干渠长7.5千米,灌区为水稻主产区,浇灌农田20万亩。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在1975年8月的特大洪水中漫坝溃决,1995年12月开工复建,1997年12月竣工,总库容112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8.5平方千米。小型水库52座,灌溉用塘、堰坝3692座、提灌站88处,机井2331眼。2000年,各类水利工程有效浇灌面积55万亩,在中等偏旱年份实际浇灌面积25万亩。骨干除涝工程基本能解决5年一遇的内涝。1996年全县共有水面4.72万亩。可养殖水面4.5成万亩,已放养3.75万亩,占可养殖水面的83.5%。2000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950吨。
(五)工业和建筑业 1986年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和风险抵押制。1990年,国有工业企业19家,县属和乡镇办集体企业78家,私营个体企业1517家,年创产值24336万元。1992年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行资产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模式,增强了企业活力,砖瓦制造、矿山开采、小型机具修造、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1995年,全县国有企业21家,县属和乡镇办集体企业283家,个体企业2862家,年创工业总产值15263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705万元。1995年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日趋困难,经济效益下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1996年县委、县政府对29家县属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医药、轻纺、机械、化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2000年,国有企业17家,县属集体企业6家,农村集体企业285家,个体私营企业3506家,年工业总产值332695万元,工业增加值92799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05%。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6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2.8亿元。
30多年间,确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集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政府两次调整县城总体规划,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5.08平方千米扩大到2000的8.9平方千米。1992年城区京广铁路立交桥竣工。1996年确山县城镇建设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指挥部成立,开始对老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扩宽、改造解放路、生产街、和平街等10多条街道,新建朗陵大道、靖宇广场和南山体育场,建成盘龙经济开发区和铁东新区和一批专业市场,拉大城市框架。1998年薄山水库至县城区引水工程开工建设,2000年7月竣工通水。该工程供水线路全长30.7千米,日供水能力达1.5万立方米。城区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主干道两旁栽植风景树8000余棵。任店、竹沟、留庄、新安店、刘店、蚁蜂先后撤乡建镇。1996年任店镇、竹沟镇被定为驻马店地区综合改革建设发展试点镇,1999年任店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留庄、竹沟两镇被定为驻马店地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任店镇初具小城镇规模,为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重点建设村23个,村中道路、住宅及公共设施统一规划。
(六)交通邮电 京广铁路、京深公路和正在规划修建的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南北。铁路全长56千米,有马庄、确山、黄山坡、新安店、李新店5个火车站。2000年境内有国道1条,全长48.5千米;省道4条,全长91.7千米;县道3条,长47.6千米;乡道22条,总长250.1千米。行政村晴雨通车率88.28%。1987年货物周转量1123万吨千米,旅客周转量2339万人千米。2000年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2019辆,是1986年的17.5倍。载客汽车360辆2700客位,客运周转量5976万人千米;载货汽车1562辆,载重量7074吨位,货运周转量5920万吨千米。2010年全年完成普通载货汽车货运周转量173380万吨千米,客运周转量42833万人千米,邮电业务总量3807.67万元。
邮政电信行业迅猛发展。1986年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话机有239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67部。邮政业务4种。邮电业务总量47.05万元。1985~2000年,电信行业累计投资1.5亿元,实现了中继光缆化、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2000年,光缆总长559千米,全县3664个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县交换机容量65736门,长途线路810路端。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7812户,是1986年的65.8倍。邮政业务发展到10种,邮政储蓄、汇票稽核、报刊发得全部实现微机处理。投资2700万元,建成移动电话机站21座,直放站2座,移动电话用户达1万户。电话普及率县城37.75部/百人,农村为6.8部/百人。因特网用户0.025万户。邮电业务总量3011万元。2010年底固定电话拥有量3.6万部,移动电话(含小灵通)5万部。
(七)商贸 商品流通市场逐步放开,个体私营商业快速发展。国合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租赁、兼并等一系列改革,除专营专卖商品外,逐步由计划经营转向市场经营。国有商业系统1986年在县城区设有经营网点106个,在每个乡镇设2~3个经营门店,从业人员近2000人。至2000年年底,国有商业系统经营网点仅存百货大楼群等12个,从业人员200多人。集体商业系统1986年有经营网点437个,从业人员1179人;1996年有经营网点501个,从业人员1118人。个体私营商业1986年2455户,从业人员3081人;1999年达到17212户,从业人员39936人,为15年间最高峰。2000年有所减少,为8303户,从业人员21837人。1987年,商业品购进总额13584万元,销售总额1128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购进额7751万元,销售额4956万元;供销合作商业购进额3153万元,销售额3722万元;其他集体所有商业购进额1061万元,销售额1318万元;个体商业购进额1619万元,销售额12793万元。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92万元。批零贸易业商品购进总额46279万元,销售总额44634万元,年末库存总额4202万元。其中国有贸易企业购进总额13890万元,销售总额20488万元,年末库存3069万元;集体贸易企业商品购进总额10690万元,销售总额19683万元,年末库存1872万元。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9个。201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亿元。
(八)财政金融 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2270万元,支出2393万元。2000年,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30万元,总收入1470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569万元,总支出14170万元。年度总决算由1986年的赤字123万元发展到2000年盈余533万元。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30248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58万元,财政支出10153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9289万元。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6亿元。
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新业,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展银行卡发行、银行存款通存通兑、发行公债和国库券、代收税款和电话费等业务。1986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38万元,其中企业存款1610万元,储蓄存款2900万元,农村存款1139万元。2000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175万元,其中企业存款7291万元,储蓄存款93606万元,农村存款1024万元。1986年贷款余额10657万元,其中工业贷款1446万元,商业贷款6949万元,农业贷款1591万元,其他贷款671万元。2000年各项贷款余额80746万元,其中工业贷款4990万元,商业贷款40669万元,农业贷款24401万元,中长期贷款1829万元,其他贷款882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606万元,人均1590元。2012年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5699万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830.2元。
三、社会民生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科教兴县”战略,通过科技示范活动,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七五”期间,科技进步在全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25%,“八五”期间在30%以上,“九五”期间增长到40%以上。全县科技工作者获地级科技成果奖17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1项,有2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1997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
(一)教育 1986年全县普通高中4所,共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人,专任教师277人。单设初中28所,3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011人,专任教师1022人。年底有小学203所,19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1243人,专任教师2357人。1986年至2000年,先后投资308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全县中小学实现教室、课桌凳、校门、厕所、围墙、操场六配套。捐资、集资9974.99万元,兴建教学楼230幢。2000年全县有小学240所,14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613人;普通中学26所,3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788人。普通高中2所,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30人。共有教师454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204人,中级职务的1376人,初级职务的2572人。
1986年职业学校有胡庙农业高中和确山县卫生职业培训学校2所。1989年县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成立,1994年任店高中改为任店农业高中。2000年,确山县职业学校4所。
(二)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打铁花”入选《河南文化艺术年鉴》。县图书馆1992年晋升河南省甲级图书馆,2000年藏书5万余册。全县有读者俱乐部7个,会员3000余人。有县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8个。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1986年县广播电视局筹建县电视转播台,2000年发展到有调频广播电台1 个,有线电视台2座,可传输59个电视频道。1999年,确山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县。2000年通过全国先进文化县验收。
(三)卫生 1986年,全县医疗机构40个,从业人员980人,病床位640张。1988年医务人员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8人。1991年确山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试点县。2000年有医疗机构42个,医院22所,病床位915张,卫生技术人员2464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24人,中级技术职称173人,初级职称244人。万元以上设备186台(件)。在城镇,患者步行10分钟可达最近医疗点;在农村,患者步行30分钟可达最近医疗点。拨打急救电话后30分钟可得到有效救护。各种疾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人均寿命达70岁。2012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3.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
(四)体育 1992年洛阳“五星杯”全省武术重点县比赛,确山县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被河南省体委命名为河南省“武术之乡”。2000年全县有综合性体育场1处,篮球场109个,排球场20个,乒乓球台228个,田径场地161个。体育活动普及全县城乡,先后有9个乡镇获“河南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3个乡镇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五)城乡居民收入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4元,恩格尔系数0.49,城镇化率13%。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1.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38.4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775.55元,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生活费支出3402.89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8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4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