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平舆县
一、境域概貌
(一)位置面积 平舆县位于驻马店市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44′~33°10′,东经114°24′~114°55′之间。东与新蔡县、安徽省临泉县毗邻,北与上蔡县、项城市接壤,西与汝南县相连,南与正阳县交界。县城居古槐镇,距驻马店市60千米。县境东西长46.8千米,南北宽45千米,土地面积1282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5%,全省总面积的0.77%。
(二)人口民族 2012年年末,辖区总人口99.1万人,常住人口71.98万人乡村总人口86.7万人。人口出生率10.81‰,人口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长率4.93‰,城镇化率32%。全县有汉、回、苗、水、满、土家、彝、布依等28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0%。少数民族中,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在50人以下。
(三)自然环境 平舆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起伏不大,西北略高于东南,中部稍高于南北两侧,海拔38~47.5米,坡降为1/4000~1/6000。地表土以砂姜黑土土类面积最大,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1%。其次是黄棕壤土类,占24.19%。潮土土类面积最小,只占4.81%。淮河支流洪河和汝河流经县境,境内流域面积1229平方千米。蛟停湖为平舆、新蔡两县所辖,西半部位于平舆县西洋店镇南部,西、南靠汝河故道,北接汝河,面积8.7平方千米,蓄洪量达1.1亿立方米。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兼有两种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年平均气温15.2℃(1月份平均气温1.5℃, 7月份平均气温27.8℃),年平均无霜期230天,年平均日照201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4.3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6~8月。
(四)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优势突出。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盛产小麦、玉米、芝麻、大豆、油菜、棉花、花生、烟叶、蔬菜、瓜果等。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出口均居全国第一,享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的美誉。以庙湾一带生产的槐山羊皮为原料加工的皮张称“庙皮”,“庙皮”是历史上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的汉口路皮革之一。平舆年产皮革50万张,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东和店镇皮毛交易市场有“中原皮都”之称。水资源总量年平均约30亿立方米,县城区25平方千米以内的深层地下水为锶和偏硅酸复合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可提供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人,每年输出到全国各地的建筑防水防潮大军达10多万人,防水防潮成为平舆叫响全国的一大劳务输出品牌,2009年11月平舆县被中国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命名为“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
(五)历代名人 平舆县自古多名贤。殷商时期挚国首领任成的次女太任嫁给周公的儿子季历为妻,开胎教先河,孕育了姬昌—周文王。东汉太傅陈蕃,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犯颜直谏,被太学生尊为“不畏强御陈仲举”。东汉名相袁安,一生功勋卓著,家族四世五公,德望垂范千秋。东汉平舆县令张熹,为民焚身求雨,美名世代流传。汉末许劭、许靖兄弟,每月初一评论天下时事,在乱世之中为时政点评人物、举荐人才,时称“月旦评”,对人物的评论不虚美,不隐恶,不挟私情,砺俗击浊,声名远扬,留下点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千古评说。清代捻军将领陈大喜,领导豫南捻军大起义,队伍一度发展到10万余人,转战豫、鄂、皖、鲁、冀5省的广大地区,在中国近代农民革命史上谱写辉煌的一页。丝弦道创始人万道同,一生编写《李豁子离婚》等30多个剧本。教育家李敬斋,民国时期历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国民政府地政厅厅长等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者贾子郁、胡凌云、张金西、郭了凡、董文章等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斗争。
(六)名胜古迹 境内古迹主要有沈国故城遗址、普照寺塔、古槐、袁家冢、陈蕃墓、月旦评遗址等。沈国故城遗址位于射桥镇古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沈国为西周初期封国,公元前506年被蔡国伐灭。平舆为中华沈氏发祥地之一。
(七) 土特产品 土特产有庙皮、白芝麻、小磨香油等。
庙皮是产于河南省平舆县庙弯镇一带的山羊皮,以皮重柔软、毛细密、弹性好、拉力强、油质适当等特色,赢得皮革行业的赞誉,是中国山羊皮张的名产,畅销国内外。
平舆芝麻,以品质优良、产量高和栽培历史悠久而闻名国内外,素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之誉。平舆是国家和省芝麻外贸出口基地县、白芝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县、白芝麻无公害生产基地县和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县。平舆县白芝麻种植面积、总产、年出口量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
平舆小磨香油采用优质白芝麻,运用传统制作方法,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生产,油品棕色透明,香味浓郁,是调味和制作高级食品的佳品。1986年代表河南省在北京农展馆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览,被农业部部长何康赞道“河南小磨油香,全国第一”。1989年农业部确定平舆县为小磨香油生产重点县。
二、经济发展
(一)经济综述 平舆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78年至2012年,平舆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开放兴县、科教兴县、实干兴县的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2004年后,平舆县把加快农区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集聚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强劲发展的态势。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3370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16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0506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8475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492元,分别是1978年的182倍、59倍、1315倍、403倍、13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849万元,是1978年的 11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6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是1978年的 14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01452万元,是1978年的 339倍。
(二)农业 平舆县属淮北平原区,耕地面积142.5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巩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科技兴农措施的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8276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50165万元,增长42倍。2012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5.4万亩,旱涝保收田69.6万亩;拥有农用大中型机械16035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62.4万千瓦。稻麦收割机148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710台。农机耕、播、收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94%、97%、95%。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97年种植业实现由中低产田向中高产田的过渡, 2000年平舆县被国家列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2012年,生产粮食734328吨,是1978年的3.6倍。其中,夏粮产量468880吨,秋粮总产 265448万吨, 分别是1978年的6 倍、2倍。芝麻是平舆县重要经济作物,1987年平舆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白芝麻种植适宜区域后,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河南省芝麻外贸出口基地县、国家商品油料基地县、国家级白芝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县、白芝麻无公害生产基地县,“平舆白芝麻” 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12年,油料作物总产量57455吨,其中花生27998吨,芝麻19461吨,油菜籽9996吨,分别是1978年的10倍、289倍、4倍。畜牧养殖以家庭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发展的路子,形成区域化养殖格局。1997年平舆县被国家批准为秸秆养牛示范县,2011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2012年生猪出栏777181头,羊出栏259911只,牛出栏47814头,家禽出栏6152154只。全年生产肉类75054吨,禽蛋产量23876吨,蜂蜜产量487944千克,分别是1978年的81倍、9倍、9倍。奶产量4765吨。畜牧业总产值2224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农田林网建设成效显著,1990年实现平原绿化达标。2011年创建为全省林业生态县。2012年森林覆盖率为21%。
(三)工业 1978年,县属工业企业发展到72个,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9%。20世纪90年代,深化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同时,大力开展东西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民营工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5.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8%。其中73个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18亿元。2004年后,按照工业立县、工业富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创造比较优势,在全省率先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厂房,搭建中小企业创业平台,筑巢引凤。在集聚区建设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施回归工程和发展民营经济,项目建设迅速发展,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至2012年,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6.92平方千米,入驻企业2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35.48亿元、158亿元。其中惠成皮革、圣光鼎瑞医疗器材、瑞升家私、帕加尼皮业、巨鸿机械、中南纸业、鑫企实业、通力电池等企业投资均超过1亿元。平舆县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小企业创业基地、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2009年全省标准厂房建设现场会在平舆召开,全面推广“平舆经验”。2011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506705万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04326万元。皮革皮具、医药医疗器械两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6%。

(四)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舆县确立 “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手工业为依托,狠抓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路子,乡镇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1992年总产值达4.7亿元,被评为驻马店乡镇企业先进县,并连续三年名列全区前茅,位居全省前8名。1992年后,全县乡镇企业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1998年国家实施东西部合作后,平舆县强力推进东西合作,有力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进程。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9.1亿元,实现利税3.3亿元,形成东和店、杨埠、高杨店、庙湾、射桥、后刘、郭楼、辛店、老王岗和县城东、西11个工业小区,并培植形成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机械电子、塑料化工、建材、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产品有皮革皮件、礼品灯、复合肥、铝制品等20多种。县工艺品总公司的刺绣,万冢荣明集团的礼品灯,高杨店机械厂的白铁剪,祥兴皮革有限公司的成品鞋面革,十字路乡的猪鬃尾毛加工等产品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建筑防水 建筑防水防潮产业是平舆县一大支柱产业和河南省优秀劳务品牌。20世纪80年代初,平舆县部分农民进城从事建筑防水防潮业,至90年代后期,全县已有数百支防水防潮施工队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1999年,河南省天地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在省工商局注册成立,具有建筑防水国家二级资质和工民建三级资质,又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在北京、天津、广东等大中城市设立53个分公司,3000多个施工队、12万建筑防水大军常年在外施工,占领全国三分之一的防水防潮市场,全县年完成建筑防水务工年收入25亿元。公司参与北京西客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鸟巢”、首都国际机场、长江三峡电站、天津火车站等一批全国重点工程的建筑防水工程建设,其中北京东安市场、宝兰铁路涵洞等工程,因采用高新技术,被评为国家优质样板工程;河南安阳东区污水处理场防渗工程获“鲁班奖”。建筑防水业已成为平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平舆县被授予“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称号。2005年起,平舆县开始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办每年一届的平舆建筑防水产业大会。
(六)商业贸易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遍布城乡。县城区古槐步行街、东皇步行街、挚地大道、永乐大道、解放街、商业街、建设街、槐树街成为核心商业区,爱家量贩、爱家生活广场、家园超市、百家福超市、七星电器等大型超市以及双汇等各类专卖店不断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居住区延伸,方便了生活,拉动了城乡消费。建成并完善建材、农机、农资、家具、蔬菜、皮革等专业市场。以休闲茶座、音乐会所、足浴保健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业形成规模。餐饮住宿业档次和服务水平迅速提升,平舆宾馆通过三星级认证。2012年年末,全县有商业网点5250个,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万多户,有集贸市场41个;全县拥有60个以上标准床位的商务宾馆43家,餐馆276家。是年,全县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01452万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贸易额363222万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8230万元。
(七)财政金融 201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84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3196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19倍、159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5391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08451万元,分别是1978的951倍、6003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8223万元,是1978的 60倍。1982年恢复保险业务,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展。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12071万元,是1982年的 1341倍。
三、基础设施
(一)城市建设 平舆县城自1951年确定为县城后,开始开辟、改造新旧街,兴建机关、学校房舍以及文化、商业、工业等设施。至20世纪80年代末,修建解放街、建设街、西塔寺街、永乐大道、挚地大道、清河北路、健康路等15条街道,城区面积发展到4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进入90年代后,加快对县城进行改造和开发。1990~2000年,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对县城主要道路进行改造,新修北环路(东皇大道)槐树街北段、挚地大道北段、王堂路,城区道路形成6纵10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城区面积发展到7.2平方千米,城区人口7.4万人。对建设街大部分建筑进行改造和重建,修建永乐大市场、体育场、建材大世界、农机市场、陈蕃市场、永乐影剧院;建成县城区小清河带型公园和挚沟带型公园,县城面貌显著改观。2002年平舆县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2004年后,以打造驻马店东部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把县城规划为生活区、商贸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多个功能区,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至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9亿多元,新建城区南环、西环、北环、清河大道等26条道路,全面改造城区道路,形成11纵16横道路网络,县城区建成面积18平方千米。建成舆新广场、陈蕃公园、奚仲公园、太任公园等8个大型休闲文化广场和30多个小游园,小清河、草河两条小水系县城区改造为带型公园。先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
(二)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大广高速、新阳高速、国道106线和省道张南线(周口项城市至南阳南召县)、平长线(平舆县县城至信阳商城县)、吴黄路(濮阳至信阳新县)6条干线公路在境内纵横交织,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县乡、乡村道路全部硬化,实现村村通油路。2012年,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1956千米,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152千米。驻马店至新蔡地方小铁路通车至郭楼镇,境内长11千米。公路客货运输能力持续增长,乡镇通班车率达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0%。2012年公路运输货运量1232万吨,货运周转量255937万吨千米,分别是1978年的85.6倍、503.8倍;客运量123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9894万人千米。
(三)电力 1997年9月全县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2003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2012年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11座,主变压器18台,总容量151.55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5条,总长度195.56千米,用电负荷9.16万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2.7036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79%,供电可靠率99.7%。
(四)邮政通信 邮电通信网络覆盖全部乡镇。2012年年末有邮政网点17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728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4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3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73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8723万元。
四、社会发展
(一)教育体育 平舆县为河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2012年,全县有普通高中4所,招生8009人,在校生22577人,毕业生7393人;普通初中33所,招生16113人,在校生47659人,毕业生13597人;小学288所,招生17970人,在校生117112人,毕业生177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16人;在校生119人,毕业生1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招生2230人,在校生7265人,毕业生1000人。幼儿园39所,在校幼儿10099人,小学附设学前班14174人。1990年后,体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1994年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1999年县体育场投入使用。大部分学校建有操场或活动场地。2000年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98.6%,7所学校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28所学校被评为地区体育达标先进学校。2000年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建公园8处和30多个公共小游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地。
(二)科技 平舆县先后荣获河南省实用技术培训乡级培训基地奖、河南省星火培训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逐步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011年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个。2012年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个。全年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项,专利申请33件,发明专利12件,授权专利31件。全年技术合同认定8项,成交额1900万元。
(三)文化艺术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2012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县19个乡镇、街道开通有线电视,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平舆县电视台开通4个频道,有线电视台传送50套卫视信号。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相继建成19个乡镇文化站、197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68个农家书屋。县图书馆和县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扩充了图书。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组建有社区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腰鼓队等文艺表演团队和民间戏曲协会、票友协会、舞蹈协会、书法家协会、音乐协会等。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壮大,文艺创作硕果累累。2007年,平舆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丝弦道、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等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建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11年年末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3个(综合医院2个、中医院1个),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防疫机构2个,病床床位324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4张,卫生技术人员280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1.4人。 2011年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93.1万人,参保率95%;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12.3万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4万份,100%的0~6岁儿童、98%的孕产妇纳入管理健康管理,居民人口平均寿命70岁。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由1988年的11.38‰降至10.8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21.29‰下降到4.93‰。
(五)人民生活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2.6元,人均消费支出3458.7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6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分别是1985年的2.8倍、8.2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食品中副食比重上升,人们穿着日趋讲究,向多样化、个性化、成衣化转变。居民居住日益改善,农村住房逐步由瓦房改建为平房,楼房成为农村建房新时尚。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495元,人均消费支出 11794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276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分别是1978年的50倍和143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食品中副食比重上升,人们穿着日趋讲究,向多样化、个性化、成衣化转变。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楼房成为农村住房的主流。城镇居民摩托车每百户拥有46辆,电动助力车每百户拥有78辆。家用汽车每百户拥有14辆。空调每百户拥有114台,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210部,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60台。淋浴热水器每百户拥有62台。农村居民摩托车每百户拥有36辆,电动助力车每百户拥有52辆,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154部,空调每百户拥有10台,太阳能热水器每百户拥有11个。
(六)社会保障 平舆县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1986年实现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实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1年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年末,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6742人,其中企业参保19337人,事业参保36742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23125人,其中职工36345人,居民83347人,困难破产企业343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3.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542543人,其中16~59岁参加新农保的412593人,60岁以上享受新农保的129950人,发放金额9494万元。实施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共建廉租房2400套,建成入住600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03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32.9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29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112万元。19个乡镇、街道均建有敬老院,集中供养1995人,分散供养350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