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物藏品
第一节 青铜器类
一、战国铜勾戟
战国晚期,一级文物。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农民捐献,1997年9月5日河南省文物局调拨给河南博物院收藏。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部,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厘米,宽20厘米,援长11.5厘米,宽2厘米,戟刺长21.7厘米,宽2.6~4.4厘米;直内长5厘米,宽1~1.7厘米。戟为连铸,戟重376克。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刃,对敌有较强的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现的新式武器,要比当时韩国的分铸戟更为先进。此铜勾戟制作精巧,造型别致,且至今锋利如新,它的发现为中国古代兵器史和冶铸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癸酉鼎
商代器物,二级文物。1981年秋出土于正阳县付寨乡伍庄村刘楼西北的耕地中。此鼎为晚商时代,铜质,高21.5厘米,口径18厘米,圆形,三柱足,沿上有两耳,外壁从沿至底部都有纹饰,主纹为饕餮纹,地云雷纹,内铭文“癸酉”。
三、三环盖鼎
秦代器物。1978年出土于泌阳县花园乡官庄村。鼎通高16.3厘米,腹围60厘米,口径12.7厘米,重1.6千克。敛口,方唇,扁鼓腹,圜底,三蹄足较矮,双附耳微屈,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有盖,盖上饰三环钮。通体有呈长方形镶嵌物的小凹槽,镶嵌物已脱落。此鼎铸造精细,造型规整,出土于泌阳县秦墓中,同墓出土的还有带铭文的铜壶等器物。时代确切,可作断代标准器。
四、铜觑
晋代器物,二级文物。1980年在上蔡县芦岗乡三里沟村南一西晋墓出土。通高36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厘米,重7千克。质地是铜,色泽为铜绿,由釜、甑两部分组成,釜在下,甑在上,分开为两个器皿,合则为一器。釜呈圆形,圆口直颈,腹部正中饰扉棱一周,鼓腹圜收为小平底,上腹部饰对称的两个铺首衔环;甑大口,平沿外折,深腹,腹部饰对称的两个铺首衔环,腹壁斜收,圈足,底部中间有直条形算孔。该件文物形体厚大,制作精致,设计新颖,对研究西晋铜器及生活用具有一定价值。
五、铜编钟
春秋晚期,二级文物。1979年在上蔡县砖瓦场一楚墓出土。编钟为春秋晚期,铜制,高24~13厘米、宽13~6厘米,重1.25~0.3千克。编钟13件,大小依次排列成组,形制基本相同,钟两面形制基本相同;体呈长腔覆瓦状,甬长方形,上小下大,桥钮瘦长,舞为椭圆形,两铣呈斜曲弧形,于横大于舞横。编钟纹饰及钟两面纹饰基本相同,钮旁饰绳索纹和细三角云纹,舞上饰兽面纹间饰三角云纹,钟上侧及左右两侧均饰蟠虺纹,间饰三角去纹,钲及两边对称的枚部四周均饰凸弦纹,两边枚部布局相同,篆部饰蟠虺纹和细云纹、饰凸纹二弦二组,其上下饰枚共三组,一侧为18个枚,枚上饰云纹。
六、蟠虺纹盖鼎
春秋时期,二级文物。1980年在上蔡县蔡国故城南门的东门、城河南岸出土采集此件铜鼎。鼎通高26厘米,口径23厘米,腹围70厘米,重3.5千克。体呈圆形,有盖,平盖圆肩,盖中央套铸一环,周缘有3个8字形兽钮,器身直口,口沿两侧对称有二长方形附耳,深腹圜底,三长蹄足。盖、腹等大部分饰蟠虺纹,并且盖面饰三周凸弦纹,环旁饰绳索纹及重环纹各一周,盖侧沿饰窃曲纹,器腹上部有一周凸弦纹,其上下饰一周绳索纹,三蹄足上部均饰兽面纹。
七、青铜觚
商代器物,二级文物。 1981年在正阳县付寨乡伍庄村刘楼西北一耕地出土。觚通高32厘米,上口径15厘米,腰部外直径3厘米,圈足8厘米。通体有纹饰三层,云雷纹为地纹,主纹是乳丁纹和蚕纹,分底座、腰部及上部。底腰部间有长2厘米凹下去平地,内有两道凸弦纹;腰与上部间有8毫米平地,无纹。每部纹皆一样分四组,底腰对称两组,除主纹地纹外,组间有高起4毫米、厚3毫米的监道,道两边还有类似“I”、“J”的划槽,上部四组,除下截有长2厘米的对称两组蚕纹外,往上直至口沿四组纹饰均一样,各组均呈宽叶状,如蝉纹尖端,底下有一兽纹图案,似铭纹。此觚形制端庄秀雅,制作精细。出土时,其座底及上口沿被群众损毁。
八、铜簋
春秋器物,二级文物。1977年采集于上蔡县蔡国故城南。铜簋长28厘米,宽23厘米,高16.5厘米,重4.2千克。体呈长方形,分器盖、器身两部分,盖与器身的形状、大小相同,打开为两个相同器皿,合上则成一器。器身口沿平沿外折,腹壁斜直下收,小平底,长方形圈足,腹部有对称两兽形竖耳。盖与器身口沿饰二周窃曲纹,除圈足外,其余部分均饰蟠虺纹。
九、商饕餮纹铜爵
商代器物,二级文物。爵铜质,绿色,通高20厘米,腹围19厘米,口径16.2厘米,有流、有尾,流尾长度接近,流与杯口之间有菌状柱,扳为龙头、三棱锥足,尾下各有一蕉叶纹,两侧各有三个蕉叶,有扉棱三条组成饕餮纹,三棱锥足,内面呈T字凹形。该爵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题花纺为饕餮纹,纹饰细腻,器壁较厚。从造型特征、纹饰、铸造技术上看,该爵属商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十、铜觯
西周器物,二级文物。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西平县专探乡君王村征集。铜觯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此觯形小似瓶,口为圆形且侈,无盖,长颈,高圈足,颈部和圈足各饰凸弦纹二周,腹部素面,造型端庄,铸工精细,为研究西周青铜铸造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十一、鸟兽纹规矩镜
东汉铜制,体呈圆形,正面微凸,有光泽,背面内凹,圆钮,四叶纹纽座,钮座外饰规矩纹,将镜的内区分成四方八等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小鸟、凤凰、鹿羊、怪兽等配列四方。内区外边饰水波纹一周,边沿饰三角锯齿纹带圆点一周。铜镜是古代照面饰容的用具,构图精巧,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十二、铜銎内戈
商代器物,二级文物。色泽铜绿,长21厘米,宽6厘米,重350克。体呈长方形,体较宽,援似牛舌,中线起脊,两侧有刃,内的銎部孔横截面呈椭圆形,后内扁平。
十三、铜剑
战国器物,二级文物。1981年在上蔡县芦岗乡缸厂东的西上公路南侧出土。长45厘米,宽5.5厘米,重650克,色泽铜绿。体呈长条形,身、格、茎、首俱全。剑身长,从斜宽,锋处尖削,厚扁格呈倒凹形,圆实茎上有两箍,首圆形内凹。剑通体黑亮逼人,无锈。
十四、菱形花鸟镜
唐代时期,二级文物。该镜色泽银白,口径12厘米,底径12厘米,厚0.6厘米,重500克。器形体呈菱形,为八菱,正面略凸,背面内凹,中央为一圆形圆,圆座有对称的两飞鸟、两走兽,圆座外有一周凸弦纹,边缘以蜜蜂、花朵纹相间饰。该文物为唐镜佳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十五、七乳鸾兽镜
唐代时期,二级文物。1983年出土于正阳县寒冻固城寺,即安城遗址附近。镜面直径16.3厘米,边缘厚7毫米,背面有宽2厘米、厚0.7厘米的外圈,上饰有双线齿状纹,再内即主纹,双环绕大乳丁七颗,雌雄鸾相对立,此外为五神兽,即青龙、白虎、飞马、神羊,有一像袋鼠,镜纽为半圆球形,外绕一圈花纹,内小乳丁七颗。七乳鸾兽镜现仍很完整,镜面光滑可鉴。
十六、宝象花透光镜
唐代器物,二级文物。1975年出土于遂平县修复汝河堤的工地上。镜直径16.9厘米,半球形钮,钮径1.5厘米,重500克,镜背有7朵全开的花朵,一朵居中,6朵分布于周围。将铜镜对准阳光,映在白纸上,能把背面的花纹显现出来,映像中有3朵花纹较清晰,其余显扁形,花朵的位置前后相对,边缘有两处散光。此唐代透光镜的发现,对透光镜的时代似有突破,对研究唐代透光镜的映像原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十七、海兽葡萄铜镜
唐代铜制,二级文物。1984年在汝南县马乡镇大王庄村出土。该镜直径13.8厘米,厚1.8厘米,重850克,金属光泽,黑色,浮雕工艺。圆形,蛙钮,钮外饰轮环一周,将镜背分内、外区,内浮雕5只海兽等距分布,外饰14只瑞鸟,各具姿态,内外区皆以葡萄及枝叶补白,镜缘厚而内斜,饰连续花卉纹一周。该镜通体饰浮雕海兽和葡萄花鸟图案,反映了唐代铸造工艺和时代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十八、四乳规距铜镜
汉代铜质,二级文物。1983年于汝南县和孝镇郭庄村出土。镜直径12.6厘米,厚0.4厘米,体呈圆式,下面略凸,背面内凹。正方形钮座,座外饰圆球一周,以规距形饰,将轮环周区分成四组,分别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并对称的饰乳钉纹4枚,轮环外饰放射纹,镜边轮厚而内斜,宽2厘米,饰连续锯齿纹两周,中间饰连续双阳线矩形纹。
十九、昭明铜镜
西汉器物,二级文物。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西平县专探乡大刘庄村征集。该镜直径9厘米,边厚0.4厘米。镜为圆形,黑亮如漆,镜面微凸,背面中央为圆钮圆座,钮座周围饰以内向连孤纹,边为宽素缘,内有铭文,字体方熬,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二十、草叶纹镜
西汉器物,二级文物。1984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西平县宋集乡高庄村征集。镜直径9.8厘米,边厚0.15厘米。镜为圆形,镜面微凸。背面中央有半球形钮,镪座四周有四乳,草叶,连弧纹样,钮座周围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此镜小巧玲珑,工艺精湛,对研究西汉铸镜技术具有一定价值。
二十一、海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铜制,二级文物。体呈圆形,正面微凸,背面微凹,镜背由一周凸棱分为内外区,内区中央一蛙形钮,钮周等饰五海兽,间饰葡萄纹;外区葡萄纹,鸟纹相间,镜缘为云朵围绕,均为高浮雕。海兽鸟纹各具姿态,栩栩如生,对研究唐代铸镜技术有一定的参与价值。
二十二、鸾凤镜
唐代铜制。体呈葵花形,正面微凸,黑亮光滑,背面内凹,中央饰圆钮,钮座周围饰浅浮雕对称鸾凤飞舞图像,轮外饰花草图案作为点缀。该镜的形式、格调优雅,图案丰满柔和,充分反映了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化艺术和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
二十三、瑞兽鸾鸟镜
唐代铜制。体呈菱花形,正面微凸,有光泽,背面内凹,中央饰圆钮,主题纹饰由双兽和双鸾组成,鸾兽同向排列,鸾兽之间花草配饰补白,边沿配饰花卉小鸟作为点缀。该镜构图活泼、开放、疏密相间,纹饰流畅和谐,反映了盛唐时期匠师的工艺成就。
二十四、带链铜炉
明代器物,二级文物。1970年于上蔡县邵店乡金井吴村明顺阳王墓出土。炉质地是铜,色泽为绿,高12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9.5厘米,腹径13厘米,重350克。体呈圆筒形,平沿外折,束颈,口上有釜,釜上有中央隆起盖,盖顶端有一环,盖与炉口吻好。深腹,腹部中间有对称四环,相邻两环用链相接,腹下侧底部上端有洞为火门,底略凸,附三短足。盖身饰四组均为七个镂孔,口沿下与腹下侧各饰一周乳钉纹,腹部竖着又饰门排平行乳钉纹。
二十五、八思巴文铜印
元代官印。1975年在西平县酒店乡李园沟棠溪河湾发现。铜印重555克,通高6.5厘米,面微鼓,近正方形。边长6.4厘米,宽6.2厘米,厚1.1厘米。钮为梯形,上宽4厘米,高5.4厘米。印文为八思巴文,有11字,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照那斯图先生译,自右至左为“西平等处义兵百户所之印”。印背右侧镌刻行书汉字“西平百户所”,左侧为“中书礼部至正元年八月”字样。铜印铸造粗糙,纽部有许多气孔。
二十六、祖师铜像
明代器物,二级文物。1951年2月,上蔡县城群众为破除宗教迷信,砸毁拆除位于县城东北的白云观,祖师铜像属观内所供神像,群众将其送至上蔡县文化馆,1989年转交上蔡县文物管理所收藏。铜像黑色铜质,宽1.3米,高1.6米。祖师为男性坐像,面目端庄慈祥,方面大耳,广额丰颊,浓眉长目,鼻梁端正,嘴唇厚实,头发从前向后梳成披发,一手安放于膝上,另一手也于膝上,但食指伸出,其余四指握起,两腿安放;祖师身宽体胖,腹部外鼓,内着铠甲,外披锦袍,腰系玉带,锦袍的肩部两侧各有“日”“月”二字。文字为楷书体。肩、袖口、袍下摆均饰花朵及云纹,腹部饰二龙形象并有云纹。此像工艺复杂,造型优美,脸部五官及身体比例均匀,纹饰细腻,对研究明代手工业、宗教、美术和当时人们的发型、服饰有重要价值。
二十七、孔子青铜像
明代,二级文物。现存新蔡县文庙大成殿。用范铸造,再经精细加工,雕刻花纹,最后描金而成。像高1 .25米,座宽1米,重200千克。头戴云纹莲花冠,足蹬朝靴,身着朝服,衣襟滚锦边理纹与莲花纹胸系飘带,膝平端坐,手捧朝笏,面如满月,二目俯视,显得温文尔雅,端庄肃穆,俨然一种诲人不倦、学而无厌的学者风度。该像左下铭:“大明敕封刑部主事曹大夏于嘉靖庚戌年长至日恭造。”(1550年制造)像右下铭:“先师孔子司寇像颜曾思孟像各一尊奉之孰宫钦于万世。”该铜像是我国仅存时代较早的两尊孔子青铜像之一。
第二节 金银玉器类
一、金代铜印
印面为九曲纹篆体“都统帅印”四个大字,将古印覆放,上侧铸有天兴二年(233)二月,左侧铸“颍州总帅造”,下侧铸“都统印”,右侧已磨光,看不清晰,印面为6.6×6.6平方厘米,厚0.5厘米,呈正文形柄高3.5厘米,宽2.9厘米,厚1.5厘米,呈扁文形,横竖印阴中央。经考证该印应为金代印,对研究金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二、桃花金杯
一级文物。金杯通高0.34米,口径0.66米,足高0.03米,足厚0.04米,高0.24米,重150克,杯敞口,直腹,平底,圈足,下腹一周凸棱线,素杯里。金杯是一枝三岔叶茂盛开的桃花,左右两大枝烘托杯腹一周,中间一小枝紧抓杯口沿下项部纹饰为深浮雕“五月仙”桃花线条清晰,花枝丰满,造型美观,古杯呈现出一叶茂花开的景象,实为世间罕见之物。
三、金币郢爰
战国,二级文物。1984年在上蔡县城西北蔡国故城北垣烽火台南400米处出土。长3.3厘米,宽2厘米,重量34克。形制呈长方形板状,背面无字,正面有两个方块印记,印记内为方形阴文“郢爰”二字,为战国楚文。金币郢爰是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称量货币。该文物保存完整,字迹清楚,用料贵重。出土地点在蔡国故城内,反映战国时期上蔡被楚国占领后的商品经济与货币流通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研究古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历史和楚国的货币制度有重要价值。
四、玉八刀
汉代期,二级文物。 1981年出土于正阳县寒冻西王楼。汉玉八刀,又名挟玉猪。玉猪通长11.4厘米,腹部宽2.5厘米,鼻宽1.6厘米,高1.7厘米,身高27厘米。猪身呈横长条状,鼻、眼、四肢、尾各部形象生动,瞪眼伏腿,鼻翘起,尾扬高蜷曲,静中有动,四肢肘肌肉隆起,显得很肥实,底呈平状,脊圆弧形,方法简洁清晰,利索明快,堪称佳作。
五、龙首螭虎玉带钩
明代,二级文物。1982年7月出土于新蔡县百货公司家属院工地墓葬中。青玉,稍呈弧形,全长19.8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重160克。龙头屈首作钩,体呈长方形,为花枝状镂空透雕,枝梗伸展,花朵盛开,花瓣式边沿高凸。体上端高浮雕一平伏卷尾螭虎,栩栩如生;下端饰一椭圆形钉柱。此带钩琢雕精细,造型优美,玉如羊脂,白中闪青。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方寿山石印章,经考证,墓主张九三系新蔡县城北绿波楼人,是明万历年间右佥都御史张九一之三弟,曾任河北省迁安县知县。该带钩时代确切,制作精细,工艺细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六、玉匣云凤牌
明代,二级文物。1970年于上蔡县邵店乡金井吴村明顺阳王墓中出土。长8.1厘米,高4.6厘米,重19克。器形为体呈三角形,牌上部正中有一小圆孔以作线之用,通体青色,为青玉制作。纹饰玉牌一面饰云纹,另一面饰风纹。该件文物制作精巧,造型美观,玉质细腻纯正,通体亮润泽,纹饰流畅。
七、斜方格纹玉璧
战国,二级文物。1987年于上蔡县城北关窑场出土。直径23.5厘米,内径3厘米,厚0.6厘米,重600克。色泽青,体呈圆形,中有一圆孔,通体呈青色,为青玉制作。玉璧两面均饰相同纹饰。纹饰从内径到外径依次是:一层内径饰一周凹弦纹,二层为斜方格纹,三层二周凹弦纹,凹弦纹内饰斜条纹,四层兽比试与龙纹,五层外径边缘饰一周山凹弦纹。
八、螺纹青玉璧
战国,二级文物。1983年在上蔡县岗乡南大吴村西路沟中出土。直径16厘米,内径5厘米,厚0.5厘米,重225克。体呈圆形中有一圆孔,色泽青,通体呈青色,为青玉制作。壁两面均饰螺纹,边缘饰一周凸弦纹。
第三节 瓷器类
一、青釉瓷缸
西晋,二级文物。1980年于上蔡县芦岗乡二里沟村南一西晋墓出土。缸高3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15厘米,重3.7千克。色泽青,器形敞口,束颈,圆肩,最大直径在肩部,从肩至底部敛收,平底。口、颈、肩、腹纹饰上部施褐青色釉带流,腹上部有一周凹弦纹,腹中部及下部、底部无釉。
二、褐釉带流瓷钵
唐代器物,二级文物。此钵高1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0厘米,重1.25千克。色泽褐,器形圆口圆唇圆肩,肩部一端有一短流,最大直径于肩部,从肩至底部敛收,假圈足。器物纹饰上半部施褐色釉带流,与短流对称的一端施褐釉过底,瓷钵内侧的上半部也施褐釉。
三、搅釉瓷枕
唐代,二级文物。枕长14厘米,宽0.5厘米,高7厘米,重600克。色泽黄、赭,器形呈长方形,中空,枕的一侧有直径1厘米的圆孔。通体纹饰以黄釉为底色,上饰用赭、黄两色搅织成水波纹,白胎。
四、黄釉注子
唐代器物,二级文物。1984年于遂平县诸市乡小寨村征集。注通高3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5厘米,此壶为瓷质,直口,长颈,圆肩,腹底收成矮圈足,肩部两侧安有器耳,前高管状短流,后面有带形执柄,柄上有槽,器表饰黄釉不到底,釉面有细开片,里部饰釉到肩,通体饰弦纹数周,造型端庄古朴,为唐代瓷器的佳品。
五、宋代磁州窑白釉黑彩墨书行草枕
宋代,二级文物。1972年于西平县谭店乡村民烧窑取土时发现,1984年文物普查时,西平县文化馆征集收藏。枕呈椭圆形,面长26.7厘米,中宽18厘米,厚8.7~9.17厘米,重1380克。枕面与内侧微凹,隐显开片纹,中央为外向连弧开光,开光内有墨书行草10字:“麦天晨气润,枕下午阴清。”开光外及枕身分别饰以椭圆形和卷叶纹图案,除底部无釉外,满施乳白釉,黑彩绘域,白釉闪黄色,黑釉闪褐色。胎质细腻,呈淡灰色。枕以墨书诗词作主要装饰内容,以枕周身卷叶纹图案烘托主体。从花纹图案可见,黑彩绘画的线条,粗细兼备,所绘叶纹宽大厚润,用笔圆转,明制官窑器绘画相细腻,构图严谨御制瓷器绘画相衬,形成强烈特色。上部施白釉绘黑彩。腹饰黑色草叶图案下部施褐色釉。该枕造型端庄古朴,绘画生动,寥寥几笔,线条流畅粗放,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
六、白釉盖缸
宋代,二级文物。1987年于上蔡县西洪乡石堂村南出土。缸色泽白,高8.5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6.7厘米,重500克。缸分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盖中央隆起,器身深腹,圈足。盖、身均饰白釉。此缸工艺精致,造型规整且端庄大方,设计新颖优美,器物施白釉,显得素雅,胎质细腻,施釉均匀,釉色纯正,对研究宋代的瓷器制作、生活用具有重要价值。
七、豆青釉瓷缸
宋代,二级文物。1978年于上蔡县蔡都镇北关一宋代窖藏出土。缸色泽豆青,高1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6厘米,重500克。器形口呈圆形而敛,深长腹,圈足。纹饰,通体施豆釉过底。唯缸内底部有3处呈“口”字形无釉。
八、临汝窑青釉瓷碗
宋代,二级文物。1980年于上蔡县芦岗乡粮所院内一宋代窖藏出土此碗及汝瓷等。碗色泽豆青,高 10.9厘米,口径23.4厘米,重750克。器形口呈圆形而敛,深腹,小圈足。产地窑口为临汝窑。除圈足部分无釉外,其余均施豆青色釉。
九、钧窑天蓝釉瓷碗
宋代瓷碗,二级文物。1978年于上蔡县蔡都镇北关一宋代窖藏出土此碗和汝瓷碗等。碗色泽天蓝,高9厘米,口径23厘米,重量750克。器形口呈圆形而敛,深腹,小圈足。产地窑口为钧窑,民窑。除圈足部分无釉外,其余均施天蓝色釉。此碗体开口较大、工艺精致,造型规整且端庄大方,胎质细腻,施釉均匀,釉质精细且滋润匀净,光亮莹润,釉色纯正,是钧窑典型珍品。
十、白釉黑花双系葫芦瓶
宋代,二级文物。1984年于上蔡县邵店乡庙王村委刘集村一墓中出土。瓶色泽白、棕、黑,高21.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重900克。器形圆口圆唇,颈至肩部呈葫芦形,肩部有二个横宽系,鼓腹,圈足。从口至腹中部以上为白釉,白釉上施二周黑弦纹,弦纹上下施黑花;腹下部施棕釉、黑釉,黑釉且过底。
十一、白釉执壶
宋代,二级文物。1984年于上蔡县邵店乡集北村西一宋墓出土该件文物和一双系罐。壶色泽白净,高20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8厘米,重750克。器形敞口圆唇,细长颈,圆肩,肩部有一短流,和一从肩至颈的长泥条錾,深长腹,假圈足。施白釉不到底。
十二、白釉黑花四系瓶
北宋,二级文物。1987年于上蔡县韩寨乡仪公佑村北窑场出土。瓶色泽白、黑、棕,高2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8厘米,重1.5千克。器形体呈圆筒状,小口圆唇,细颈圆肩,肩上部有四竖系,深腹,圈足。瓶上部纹施为白釉,肩部绘三周细棕色弦纹,腹部正中绘一黑弦纹,二组弦纹中间饰三朵黑花,瓶下部为棕釉,底部圈足无釉。此瓶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均匀轻巧,白、棕二釉对比鲜明,白釉上绘黑、棕花,显得古朴雅致,釉质细腻,釉色润泽匀净,对于研究北宋瓷器具有重要价值。
十三、白釉褐花瓷瓶
宋代瓷瓶,二级文物。瓷瓶通高23厘米,腹围74厘米,口径16.1厘米,底径11厘米。该瓶敞口短颈,广肩鼓腹,平底圈足,全身施白釉,釉质匀净,自上而下装饰的图案有细弦纹七周,粗弦纹六周,曲线纹三周,腹部饰兰草。造型规整,釉质滋润,装饰密而不乱,花纹古朴大方,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十四、三彩虎头枕
宋代,二级文物。1983年于上蔡县城北关窑场一墓中出土。枕呈半圆形,色泽黄、绿、黑、白,长18.3厘米,宽12厘米,高9.5厘米,重750克。顶部呈前高后低中微凹,底部中微凹,后部中微凸,前部为弧形虎面。基色为赭黄色,间用黑、绿、白,虎面虎眉为绿色,两虎眼呈长方形,白睛黑珠暴出呈凶、猛有神状,中部虎鼻高起,两侧有椭圆虎耳,虎嘴横长至耳下,嘴角有绿虎须,嘴中间七齿并列,两侧獠牙露出唇外,呈奋齿欲吼状,鼻孔的上部及鼻凹处,均用黑色点染,从眉间至枕顶、后部有黑色粗线。
十五、白釉黑花女枕
1983年在遂平县城南修复汝南河堤岸时宋墓中发现。长36厘米,高16.5厘米。女枕为瓷质,胎色灰白,一女子腹卧于榻上,头枕右臂,左手扶于枕面。面向左前方凝神眺望,若有所思,两腿交叉相盘,脚面朝上,上穿粉红色饰梅花图案的彩衣,下着黑裤,枕面呈八角形凹面,上绘一组菊花图案。花朵盛开,枝叶舒展,底部有“看家枕”3个黑写行书体字。女枕造型优美,人物形体比例适宜,神情意态栩栩如生,花绘线条流畅,图案生动,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磁州窑系的典型制品。
十六、龙泉窑豆青釉瓷盘
明代瓷盘,二级文物。1983年于上蔡县城东街出土。盘色泽豆青,高4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6厘米,重400克。口呈圆形而敞,浅腹,圈足。盘内底部中央有字“吉”,楷书体。产地窑口应为龙泉窑。除圈足外,均施豆青色釉。盘外侧口沿下有二周弦纹,盘内底部中央有字“吉”,字旁有4朵印花,花外环绕一周弦纹。主题内容为“吉”,应为吉祥用品。
十七、明万历款青花花鸟瓷缸
明代,二级文物。1985年4月在西平县杨庄乡征集收藏。缸呈圆形,平沿敛口,腹微鼓,平底,高27厘米,口径52.5厘米,内壁素面无纹饰,外壁以写实手法用青色绘鸳鸯戏水,花鸟香枝等图案,口沿饰水波纹,上有“大明万历年制”年号。此缸图案绘画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青白相衬,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美术品,并有确切的年号,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和作为断代依据具有一定价值。
十八、清青花缠枝莲瓷瓶
清代瓷瓶,二级文物。瓶高55厘米,腹围133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 25.5厘米。玻璃光泽,通体白地青花,侈口长颈,广雇鼓腹,圈足,颈部有竹节形双系。釉质细腻,自上而下装饰的图案有弦纹八周,云气纹、菊形团花、卷草纹、水波纹、龟背纹、缠枝莲等,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瓷瓶保存较好,造型规整,纹饰层次繁密而不乱,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十九、青花花鸟大碗
清代,二级文物。碗色泽白、青,高20厘米、口径35.7厘米、底径15厘米,重2.9千克。器形口呈圆形而敞,深腹,圈足。圈足底部有字“富贵佳器”,碗内正中有字“寿”,均篆书体。通体施白釉过底,碗沿饰有飞马及飞云,腹部饰鸟、蝴蝶、蜜蜂、花叶、桃果形状,白釉上所施纹饰、印文及字均为静色。主题内容为“寿”,应为祝寿吉祥富贵佳器。
第四节 陶器类
一、乐舞杂技俑
汉代器物,二级文物。1990年5月在驻马店市物价检查所一号东汉墓出土。陶质4件,其中,目视前方跽坐鼓瑟者一人,仰首跽坐打镲者一人,跽坐双手持排箫于嘴前、仰首挺胸屏气作欲吹状者一人,动作舒展,平稳自如,屈腿倒立杂技表演一人。乐舞杂技俑,是东汉时期墓葬殉葬品,造型健美、灵活、朴实纯真,形象娴熟灵巧,反映了东汉杂技表演的精湛技巧,为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杂技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红陶鬲
西周,二级文物。高19厘米,口径23厘米,重3千克。红色,器形敞口束颈,浅裆,三矮足,为红陶。通体外饰粗绳纹。该件文物制作精致,高大厚重,鬲为红色,显得优美别致不俗,绳纹流畅,对研究西周陶器史和生活用具有重要价值。
三、汉绿釉三熊足陶
汉代,陶质,二级文物。通高6.7厘米,腹围64.5厘米,体为圆形,绿釉,盘为盆形,盘内施绿釉,有磨,磨的下部固定在盘中央:上部可以活动、掀开,盘下附三熊足。该陶器是汉代流行的随葬品,盘内施绿釉,造型逼真,制作精细,反映了汉代制陶工艺水平,为研究汉代随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陶房楼
宋代器物,三级文物。1989年7月在确山县任店镇出土,保存完整。灰色陶制品,浇制,该物楼分三层,底层高,二楼有窗口,三楼有檐,通高31厘米,底宽15厘米,底长19.5厘米。
五、灰陶浮雕盖罐
汉代,三级文物。1986年在任店镇出土,保存完整。灰色,陶制,通高23.2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7厘米。
第五节 纸质类
一、清王铎草书条幅
清代,绢质,一级文物。1966年10月由汝南县城关镇拨交到汝南县文化馆,1991年由县文化馆移交到县文物管理所。画心长171厘米,宽53厘米,该条幅内容为写词一首,4行76字。通篇用笔行草,尾落“己戊二月十七日中书仿古帖”,落款“王铎”二字,下钤白文印二方“王铎之印”和“烟潭渔雪”。该条幅系清初书法家王铎所书,书体布局沉雄顿挫,虚实有致,长于布白,一气呵成,具有错落有致,起笔明显的特点,是王铎晚年作品,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对研究王铎书法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实证。
二、清白士栋行书中堂
清代,纸质,二级文物。1991年由汝南县文化馆移交到县文物管理所。画心纵160厘米,横77厘米,该中堂内容写词一首,4行4共454字。通篇用笔行书。尾落款“白士栋”3字,下钤白文印一方“白士栋印”和朱文印一方,“字少峤号□□”,右上角钤白文印一方“静坐思过”。该中堂系清末书法家白士栋所书,书体布局字字独立,通篇浑然一体,自然流畅,行笔不拘一格,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第六节 杂 项
一、石铲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二级文物。1986年11月在上蔡县杨集乡高岳遗址出土,现藏于上蔡县文物管理所。石铲长16厘米,宽11厘米,重500克,青黑色。体呈舌形,肩下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孔,孔为两面钻凿,体扁薄,双面刃。通体磨光,呈青中闪黑,为石制作。
二、骨箭头
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二级文物。现藏于上蔡县文物管理所。骨质黄色,长9厘米,直径0.7厘米,重6克。体呈细长状,一端为圆柱状,另一端为三棱尖状,通体呈黄色且磨光,为骨制。从器形与制作技术看,为河南龙山文化遗物,工艺精巧,是一件生产工具,又是一件工艺品。反映了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制作骨器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