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台港澳与海外人士
李雅仙(1892~1991) 又名李登云。汝南县城东大李村(今属平舆县)人。自动随父亲李荣安熟读经史,先后入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和河南陆军军官学校将校班就读。1921年9月,应业师汝南县县长夏和清之邀,回县组训民团,1923年,由河南省同盟会会员刘积学、王恒一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任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部少校参谋。1924年7月任中校参谋。1925年2月,任建国豫军第三师上校参谋长。1926年7月,升任第三军少将参谋长,樊钟秀为接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自南阳出兵参加“武汉大会战”,李雅仙奉命率部星夜奔袭,截断平汉铁路交通,抄袭吴佩孚军后路,围歼吴军主力。1930年4月,李雅仙任讨冯(玉祥)军第一先遣队中将司令。当即策动旧部王学聚、焦文典两师长叛冯归蒋。由邵力子秘书长陪同李雅仙赴柳河晋见蒋介石,报告策反王、焦两师长经过详情,蒋当面予以嘉勉,并任命王学聚为新编第十一师师长,焦文典为新编十八师师长,颁发奖金10万元。1931年3月,当选国民会议河南省代表,同年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开封县党部常务委员,兼河南省公安局督察长。1934年5月,任河南省新郑县(今新郑市)县长,1935年8月,任永城县(今永城市)县长,同年12月改任开封县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南省第六区自卫军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议。1940年5月奉命指挥南阳等十三县地方团队,协助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总司令从侧面袭击日军,掳获日军西进作战计划,送交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转呈最高统帅部。会战胜利后,获得奖章一枚。1942年2月,任河南省政府粮政局储运处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议,1949年去台湾,1991年8月2日逝世。
黄任材(1895~1984) 又名黄俊贤,确山县城关镇人。先后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一期,早年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曾任科长。后随韩复榘到山东,任山东龙口电报局局长。中原大战后,入孙连仲部第二十六路军。历任南昌市无线电台台长、第三十军三十师军需处处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任第二集团军特别党部少将特派员、第六战区政治部少将秘书等职。1945年随孙连仲率第十一战区长官部赴华北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2月25日~12月10日任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河南省代表。后转入金融界,任开源银行董事长及主管经理等职。1949年去香港开“北方饭店”,后移居台湾。1984年9月15日在台北逝世。终年89岁。
程道荣(1902~1983) 字耀德,平舆县辛店乡淇沟村人。幼年家贫,读过四年私塾,后经人介绍,入北洋军队赵倜当兵,曾任排长、连长,不久投入绿林,在豫南发展到1000多人。1927年,程道荣杆众被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任应岐收编,程道荣历任十二军四十五师营长、团长。1933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营长。同盟军失败、任应岐被害后,程道荣把任应岐的二子一女接到自己家中抚养。1936年5月,“西安事变”后,程道荣通过西北军和红军的关系,到延安考察,并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接受为中共特别党员。根据程道荣个人的要求,派他回河南发展抗日武装。返回河南后,程道荣广招人马,组成“豫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豫东南一带打击日军,不久升任豫东游击第五纵队支队长。1940年年初,任第一战区游击第十二纵队少将司令,部队增加到4000多人。1944年,任第五战区豫南游击第第六纵队司令。1945年8月,在新四军五师首长李先念等人的周密安排下,率所部7000余人在豫南正阳举行战场起义。应程的要求,起义人员被分散编入新四军五师。程道荣担任豫皖苏四分区司令员。同年10月,程道荣受旧友李崇武的煽动,到南京投靠国民党中央地政部长李敬斋。1949年去台湾,1983年病逝。
刘景健(1904~1988) 字乾修,刘宝善长子,西平县环城乡芳庄人。1921年西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考入汝南甲种农业学校。1922年夏,投奔冯玉祥麾下当兵。1925年秋,选派赴黄埔军校特设政治讲习班深造,5个月后作为广东革命政府派出的党代表返回冯部。后升任冯部国民联军总司令部承启处处长。1928年选派去德国留学,在柏林市政学校学习。1931年春回国。1932年在河南第20路军总指挥张钫司令部任参议,后任王凌云旅参谋长。1934年到警官学校任教官,同年受到汪精卫接见,任中央党校设计委员。后任民运部青年科科长。1935年11月初汪被刺,刘景健失去职务。1936年12月末,汪由法国返回,刘景健任中央党部秘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任河南省党部第八区(汝南)党务专员,创办《民众导报》进行抗日宣传。数月后调洛阳,主持省党部洛阳办事处,从事与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省政府的联络工作。1942年、1944年两次当选河南省参议会国民参政员。此间,在西平创办柏城高中。1948年当选国民党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湾。不久,在台以“策动返回大陆”罪名被当局逮捕,之后被监禁7年。1988年8月在台湾病逝。

黎东方(1907~1998)原名智廉。祖籍正阳县皮店乡,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河垛场。父黎淦,为清朝举人,仕于江南。髫龄随太夫人李氏居江都,母教甚严,先诵经史,后入小学,10岁从武进邓师习英文。稍长,负笈远游,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史学,为梁任公最后之及门弟子。弱冠去法,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于马第埃教授之门,兼从瑟诺波教授习方法论,从柏格森教授习哲学,从格罗次教授习希腊史,从金尼拜尔教授习基督教史,从莪塞教授习经济史,从沙尼阿教授习世界通史。1931年6月4日以所著《比列志士记》通过辩论获颁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并附以“最荣誉记名”。此项“记名”,在19世纪仅泰纳与古朗希二人获得,至20世纪,他为荣获此项“记名”之第一人。1931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讲历史、哲学,其高足卓然有成者以李树桐、夏鼐为翘楚。“九一八”事变,他因支援东北义勇军,不容于国民党北方当局,乃仓促南下,转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门人之佼佼者为岑家梧、戴裔煊。1937年至开封,任东北大学教授,抗日军兴,随校播迁西安,再迁三台,所造就之高才颇多,而以王大任、李符桐、金铄、阎文儒为最。1939年应成都中央军校邀请,对少校以上军官讲战史。又应教育部长陈立夫之聘,至渝主持史地教育委员会工作,兼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常委,迄于抗日胜利。1944年9月24日,在重庆中一路黄家垭口实验剧场卖票讲授“品三国”,每张门票40元法郎(约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元),盛况空前,传为佳话,被称为“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抗日胜利后,应赛珍珠女士之邀赴美,助编其所办之《亚洲杂志》,未及就任,又被波灵顿城福尔蒙州大学聘请创办远东学系,此一创举,为全美之最早者。1947年9月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客座教授,兼私立亚洲研究院指导教授。1948年归国任贵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49年再次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州坎帕萨斯市大学、劳伦斯城坎萨斯州大学、伊斯诺州波奥哩阿城布雷德来大学任教。1954年与林语堂博士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1955年3月赴台湾,任国际文教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与美方委员布朗博士、华方委员兼侨务委员长郑彦芬、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政治大学校长陈大齐等合作无间,建树颇多,如招纳侨生万千百万,扩建各大学教室宿舍,资助教育部建筑办公大楼,译印《东南亚通史》等世界名著多种,深受台湾“教育部长”张其昀(晓峰)之崇敬。张氏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聘他为史学门主任,他作风一新,礼邀各大学名师讲课,探赜索隐,各展所长,为史坛所称道。1963年后,历任迈地森城威士康辛州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雷斯诺城加州州立学院教授、圣地亚哥城私立国际大学史学教授,又应英国牛津大学之邀,赴英讲述中国彩陶与里海东境彩陶之比较,被誉为“中国之汤因比”。其重要著作有《中国史之研究》《中国上古史八论》《西洋通史序论》《中华民国简史》,长篇自传《平凡的我》,所独创的“细说体”系列史书《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还有大量英文著作和译著。1998年12月30日,黎东方病逝于美国,享年92岁。

吕佛庭(1911~2005)名天赐,字福亭,后易字佛庭,号半僧,以字行世。1911年11月29日生,泌阳县双庙街乡夭庄人。中医世家,兄妹6人,佛庭行四。4岁时母亲病故,保姆周氏照料其生活。周氏温和善良,持斋信佛,佛庭深受影响。15岁入县城读中学,偏爱绘画、书法、诗词。1931年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课余到北京西直门弥勒院向泌阳同乡浩修和尚讨教佛经。1934年7月毕业,应聘到河南省民政厅当秘书。因不喜官场而辞职,先后在源潭中学、唐西中学、南阳师范教书,闲暇时游历豫、皖、川、陕,苏、浙、湘、鄂等地山水。1936年在开封举办画展,与友人组织书画研究社。同年秋,游京、沪、苏、杭,在杭州净慈寺萌发出家念头。冬,时局动乱,由亲戚介绍到镇平县杏花山菩提寺避难,时常着僧装,随僧人念佛。1938年春,回泌阳县与张莹庵、焦元甫等人组织抗敌后援会,卖画捐款,支持抗日,参加“怒吼”话剧团演出抗日剧目。1948年在侄子吕兰堂劝说下,于6月26日到达台湾基隆,用半年多时间游览台湾风景名胜。1949年2月,居狮头山元光寺,半年后被治安单位清理下山,应台中省立师范学校之邀担任美术教师。后在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任教,兼任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美育委员会驻会委员、台湾艺术教育馆美术组主任。平时过着简朴恬淡生活,取号半僧。全心从事学术研究与书画创作,先后作诗3000余首,出版有《江山万里楼诗集》。其书法熔汉隶、魏碑、颜楷为一炉,字体端正挺秀,独具一格。1971年起,利用甲骨文、金文等古象形文字创作近百幅文字画,并以泼墨画法试作禅意画。其山水画笔墨闲静雅洁,构图细密多变,国画代表作有《长城万里图》《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横贯公路图》等长卷画,其中《黄河万里图》长70米、宽83厘米,绢料画成,从1983年5月开始创作,历时28个月完成。在学术研究方面,著有《中国书画源流》《中国画史评传》《石涛大师评传》《中国绘画思想》《文字画研究》《新一元论》《忆梦录》《蜀道万里记》《美欧游踪》《中国十大名都》《台湾漫游记》等。先后获台湾首届中山文艺奖,1988年获“国家文艺特别贡献奖”,1990年获“教育部”颁一等教育文化奖。吕佛庭长期茹素,一心向佛,晚年只身隐居台中市大坑山区,礼佛、诵经、作画、种花为其生活乐趣。常说:“年轻时学画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到老时作画以‘心’为师。追求‘无意无象’境界,画面意象淡化,画中含义随观者自悟。”2005年夏,因患鼻咽癌自感时日不多,7月15日恭请南投县净律寺住持释广元法师为其剃度,法名完僧。同月24日,于台中市家中辞世。

阎振兴(1912~2005)字光夏,乳名保安。1912年7月10日生,平舆县玉皇庙乡孟庄人。国民党籍。1928年毕业于汝南省立六中。1929年在河南大学预科班就读,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35年清华大学土木学系毕业。1938年获美国艾奥瓦大学工学硕士。1941年获艾奥瓦大学工学博士。1941年自美回国后,历任滇缅公路工务局工程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工务处长、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河南大学创办工程学院,任院长兼土木工程系主任。战乱中,克服种种困难,创建材料室、水工实验室、翻砂场、实习工厂等教学场所。1949年去台湾。1953~1955年,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1957~1965年,调任成功大学校长。1962~1963年,任“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65~1969年,任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兼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1969~1970年,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兼任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1970~1981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国民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评议委员。曾任台北市余愚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北市嘉新水泥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梅贻琦先生纪念基金会董事长。1994年,阎振兴联合在台湾的几十名河南大学校友,联名致信国家主席江泽民以及教委,请求国家给予河南大学以“国家重点大学”待遇。1997年,阎振兴及河南大学诸校友得知河南大学无博士点,又联名致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请求国家给予照顾解决博士点问题。2005年1月7日7时25分,阎振兴因呼吸衰竭在台湾大学医院病逝,享年95岁。
刘明贵(1918~2002) 西平县权寨镇关庄人。1936年当兵从医,1944年任少校军医,同年考入中国上海国防医学院,1948年毕业,1949年移居台湾从医,1959年赴美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医院任主治医师,1985年退休。爱祖国,爱家乡,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台独”。1980年后,曾先后6次回国探亲、观光。1995年10月倾一生积蓄为家乡捐赠20万美元,兴办教育事业。西平县政府1999年9月19日隆重举行“西平明贵科技学院”挂牌及刘明贵铜像揭幕仪式。2001年3月,刘明贵回西平定居,2002年1月30日因病去世,葬于其关庄祖坟。其妻郑鉴奋,福州人,家庭主妇。生有6女。长女刘修文,生于1953年3月20日,获美国约翰霍复金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为美国某大型制药厂高级技术师。次女刘静文,生于1955年2月25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为美国维州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三女刘立文,生于1958年3月23日,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为美国都克大学医学院内科医师。四女刘美文,生于1964年11月2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为宾州大学医学院麻醉学教授。五女刘大文,生于1966年6月22日,毕业于美国巴铁摩绿约拉学院生物学专业,为美国巴铁摩绿约拉学院化验师。六女刘伟文,生于1968年3月1日,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为美国爱麦铁大学医院四年级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专家。1991年被华盛顿“幸福家庭促进会”评为模范家庭。
戴玄之(1922~1990) 名祖兴,字玄之,1922年11月生。新蔡县代湾人,蒙古族。戴家原有农地300余亩,兼营染坊,为当地望族。戴玄之青少年时期,先后入新蔡县城第一小学、省立汝南第六中学、省立第四中学、省立槐店联合高中学习。1943年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受业于萧一山、陆懋德诸师门下。1947年大学毕业,即返新蔡县立中学任教务主任。1948年4月辞去教务主任职,南下南京、上海转赴台湾,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任助教,后任历史系主任。1954年升任讲师,1959年升任副教授,1962年升任教授,在校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明清史等课程。1965年任师大历史系主任。1969年至1970年,休假应聘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1971年,被南洋大学聘为历史系主任,遂辞去台师大教职。在南大10年间,先后任系主任、文物馆馆长等职、并被聘为南洋大学最高荣誉之“研究院高级院士”。1979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乃返台受聘于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讲授中国社会史,并指导研究生。1987年休假,应香港珠海书院之聘,任文史研究所所长,翌年又兼任文学院长。毕生研究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起因于幼年时河南省各地多有红枪会组织,自己家中即雇有红枪会众保护庄园,目见耳闻,对此一秘密社会之组织、活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自1959年起,陆续在《大陆杂志》发表有关义和团研究论著多篇,并得到相关机构的资助,完成《义和团研究》一书,1963年由“中华学术奖助委员会”出版。该书指出,义和团实出于咸同年间之乡团,与白莲教、八卦教毫无关系,纠正了学界“义和团乃白莲教之支流”“为离卦教之子系党徒”之说。其《红枪会》一书,于执教南洋大学后完稿,1973年由食货杂志社出版。该书对红枪会之源流、背景、派别、仪式法术等,均有创见。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评论该书:“关于红枪会,过去虽有人研究过,却以本书最为详尽,最具综合性的研究。”《红枪会》由薛龙博士翻译,1985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1989年12月9日,戴玄之经医生确诊为肺癌,于1990年2月16日辞世。其生前著作由门生汇编成《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下册),1991年12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范守正 1922年11月12日生,新蔡县韩集韩王庄村范寨人。1947年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返豫后曾任救济署组员和中原中学教员。1949年秋到台湾,先后在高雄中学、台北第一女子中学等学校任教。1969年,转往政治作战学校,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同时在中兴大学、淡江大学、铭传女子商业专科学校等学校兼任教职。1985年,调入台湾管理学院任文史教授。1988年退休。著有《庚子拳变的研究》《康有为与戊戌维新》《黄克强先生革命史略》《辛亥革命的研究》等著作。
王更生(1928~2010) 汝南县官庄镇人,1928年7月20日生。早年读过私塾、新兴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立第十中学读初中,并在十中附设师范部就读,因战乱辗转迁徙大半个中国,过着半学半兵的生活。1949年流离转徙至台湾,曾先后在宜兰、树林等地任中小学教师。1958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师资专修科,3年后改制在夜间部就读,1963年成为台师大夜间部国文系第一届毕业生。其后又相继完成台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博士班学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初任德明商专教授,不久接任校长。自1972年9月始,受台湾师大邀聘,任职国文系、国文研究所。1973年任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以70岁年龄退休。曾先后在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淡江大学中文系、东吴大学中文系兼职和任香港浸会学院客座教授,经其教授指导而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计有30余人。孜孜从事学术研究,著述甚丰,专著有《晏子春秋研究》《晏子春秋今注今译》《孙诒让先生之生平及其学术》《国文教学新论》《国文教学面面观》《中国文学的本源》(一名《文源阐微》)、《中国文学讲话》《韩愈散文研读》《柳宗元散文研读》《欧阳脩散文研读》《曾巩散文研读》《王更生自订年谱初稿》等50多种,论文有《晏子春秋及其散文特色》《论中国散文之艺术特征》《论我国古今散文体类分合之价值原则及方法》《唐宋八大家散文艺术》《唐宋散文作家与古文运动》《诗品总论》《魏晋六朝文论佚书钩沈》《挚虞的著述及其在文论上的成就》等。尤其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和教学上,卓有贡献,出版“龙学”专著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导读》《重修增订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范注补正》《文心雕龙读本》《重修增订文心雕龙导读》《文心雕龙选读》《文心雕龙管窥》《文心雕龙新论》等,并编有《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粹》共8种。此外,还发表“龙学”论文近50篇。王更生的“龙学”著述,涉及《文心雕龙》研究的各个方面,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论述或见解,在台湾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戴常智 1930年生,汝南县汝宁镇人。先后入汝南一小、汝南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赴南京投靠姨母。1949年随姨父、姨母到台湾,入台湾大学农学院。1953年毕业,到陆军军官学校、空军通校接受军事知识、气象知识训练。1955年到台湾农林所,从事麻类种植与改良工作。1963年留学加拿大,先后在明尼吐巴、萨斯克彻温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化学。1972年获博士学位,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美国国家公共卫生研究院,从事基本医学及癌症研究。1976年加入华府生物科技研究发展公司,致力病毒病害防治与诊断研究,后与人合作从事艾滋病病原试剂研究。1983年研制出艾滋病病毒确定性诊断试剂,经美国卫生部核准,供世界各国血库及医疗机构使用。

释明乘 (1931~2011)僧人,法名明乘,俗姓陈,名国勋。1931年生,祖籍上蔡县东洪乡陈庄,1927年因家计所迫,举家迁至汝南县三门闸乡大辛庄。幼年随母烧香拜佛,17岁开始食素。1948年被补充到国民党部队当兵,在驻马店受训3个月后分配到军部机关,闲暇时请教战友李松森学习文化。1949年9月随部队败退至福建金门古岭头,1950年春换防至台湾桃园。在桃园结识高僧数名,受其影响,一心皈依佛门。1957年随部换防至台湾中坜,巧遇甘珠等高僧去台北花莲道场弘法,便随其皈依“三宝”。1959年退役。1960年1月15日,在台北十普寺剃度出家,先后以刺血写经、燃指供佛证心明志。后研读大量佛教经典,逐步成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虔诚信徒,先后担任十普、临济道场监院。平生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1977年,在台北文山区创办中兴妇孺教养院,收容难童、孤儿百余人。1979年7月,被推为台北县新店私立侨仁工商职业学校(后更名能仁女子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董事长,1982年,在台湾台北县平溪乡创建大香山观音禅寺。1992年,在台湾花莲县富里乡创建专修经法道场东富寺,在台北县新店、板桥分别设立白圣念佛会、东富讲堂。1993年起,出资折合人民币1.5亿元在故乡汝南县修复南海禅寺,捐资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帮助汝南县三门闸乡大辛庄小学、汝宁镇西关村小学、汝南县直属幼儿园改善教学条件。1994年冬,为汝南全县敬老院赠送毛衣、棉被各800多件。1995年秋,出资折合人民币2000万元在上蔡县城西南隅御苑寺旧址兴建蔡明园,所建南天门牌楼为5门6柱11式,高35米、宽75米、南北跨度15米。同年出资折合人民币10万元,奖励汝南县中小学优秀师生,救济经济困难学生。1996年起,先后出资折合人民币210万元,在北京、台北新庄市等地举办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展和中华工笔画展览。2011年7月13日,在台湾台北市白圣讲堂圆寂,享年80岁,于2011年8月4日荼毗,留下数百颗舍利子,其中部分舍利子及灵骨于2011年8月9日迎归汝南,安奉在南海禅寺开山堂。

徐立德 祖籍正阳县大林店(即今大林乡),1931年8月6日生于湖北汉口。国民党籍。1945年14岁随双亲离开大陆赴台湾。台湾“中兴大学”行政系毕业,“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国防研究院”第11期、“革命实践研究院国建班”第1期结业。1953年,公务人员高考普通行政人员考试及格。1968年,特种考试公务人员甲等考试及格,投身国民党财经界。历任“经济部”人事处专门委员帮办、处长,“行政院经合会”副执行秘书,“行政院”秘书处第5组组长,“财政部”常务次长,兼国民党财务委员会副主委,“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同时兼任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辅仁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1981年底任“财政部”部长。1984年5月任“经济部”部长。1985年3月因“十信案”引咎辞职,后赴美哈佛大学进修2年。返台后任国民党“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1990年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1993年2月任“行政院”副院长。1994年12月兼任“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96年6月续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任“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主委。1988年成立环宇投资公司,担任董事长。另外,还曾担任私立联合工专董事长、孙运璿学术基金会董事长、航发基金会董事长。1981年起先后当选国民党第十二至第十五届“中央委员”。1993年和1997年8月当选国民党第十四、第十五届 “中央常务委员”。为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资深顾问。曾任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获美国艾森豪威尔奖金。连战参选2000年总统时,为核心幕僚,积极促成连(战)宋(楚瑜)配、国(民党)亲(民党)合。2000年离开公职。2001年5月19日在上海举行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徐立德才重新踏上大陆。2002年他带着家人返回河南家乡扫墓。2004年连战“总统”大选败选。此后徐立德居中穿梭,与两岸人士商讨细节,终于促成2005年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连战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成功进行“连胡会”,达成五点共识,为两岸交流奠定基础。其弟为台湾知名导演徐立功。

徐立功 1943年12月27日生,正阳县大林店(今大林乡)人。其兄为徐立德。1949年随父去台湾。1967年辅仁大学哲学硕士毕业。1968年开始编写电视剧。曾担任李安、蔡明亮、林正盛等导演多部著名作品的监制人,被公认为台湾电影界的伯乐与推手。1994年获颁金马奖杰出制片人特别奖,2010年获颁金马奖终生成就奖。导演电影有《夜奔》(1999年);编剧有《心恋》(2004年);监制有《河流》(1997年)、《爱情来了》(1997年)、《卧虎藏龙》(2000年)、《心恋》(2004年)、《恋人》(2005年);制片有《贩母案考》(1990年)、《推手》(1991年)、《胭脂》(1991年)、《娃娃》(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青少年哪吒》(1992年)、《喜宴》(1993年)、《新同居时代》(1993年)、《青春无悔》(1993年)、《三个夏天》(1993年)、《无言的山丘》(1993年)、《饮食男女》(1994年)、《爱情万岁》(1994年)、《我的美丽与哀愁》(1995年)、《寂寞芳心俱乐部》(1995年)、《热带鱼》(1995年)、《少女小渔》(1995年)、《袋鼠男人》(1995年)、《咸豆浆》(2002年)、《心恋》(2004年);出品有《在陌生的城市》(1995年)、《春花梦露》(1996年)、《飞天》(1996年)、《河流》(1996年)、《今天不回家》(1996年)、《美丽在唱歌》(1997年)、《征婚启事》(1998年)、《候鸟》(2000年)、《20.30.40》(2004年)。
单富粮 1961年生,汝南县大王庄乡人。1982年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到驻马店地区高中任教。1988年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明尼苏达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讲世界近代史、现代史、世界文明史。发表《论十九世纪英国农村人口的大转移》《二战日本对犹政策》等论文,著《陈纳德将军传》《美国名人传》《民主的历史》等书。
吴清林 西平县人,1963年出生。1983年1月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业工程系,留校分配在能源教研室从事太阳能干燥研究和教学工作。1986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派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修学习,于1987年6月转读硕士学位,1989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8月获得美国俄勒冈(Oregon) 州立大学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6月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得1994年度全美林产协会研究生学术论文木材奖。1994年7月至1995年12月,在密歇根 (Michigan) 州立大学读博士后,从事木质和有机复合材料研究。1996年1月,在路易斯安那(Louisiana)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2002年 7月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木质和有机复合材料,研究项目包括《木质结构板材性能研究》《工程生物阡维有机复合材料研究》《生物阡维化学改性研究》《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研究》和 《木复合材料防腐及耐久研究》等。研究经费来源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美国联邦农业部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路易斯安那州州政府和美国林产工业,共获得100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先后在国际杂志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受邀在5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宣读学术论文。为全美林产协会、全美木材科学和技术协会、全美化学协会、路易斯安那林协会、国际木材防腐协会、全美试验标准协会和北美木质结构板材协会会员,兼任林产杂志、木材与纤维科学杂志、材料科学杂志、热带林业杂志和复合材料杂志编委。

卢沛宁 英文名ChrisLu 。祖籍正阳县吕河乡,1966年6月12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48年随父到台湾,1960年到美国留学。卢沛宁于美国新泽西州,在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地区长大。1988年,卢沛宁从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毕业,在校期间曾担任《普林斯顿人日报》编辑。1988~1991年就学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的同学。毕业后,卢沛宁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法官的法律助理,随后在奥巴马曾经实习过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工作4年半。1997年,卢沛宁放弃律师工作,进入政界,担任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民主党副总律师。随后,担任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克里的助手,并曾在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担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高级顾问。2005年,奥巴马首次当选联邦参议员后,卢沛宁受邀担任奥巴马参议员办公室立法总监,带领一个15人小组,为奥巴马在国会立法事务提供协助,后擢为办公室幕僚长。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卢沛宁担任着幕后军师的关键角色。奥巴马收到的第一笔政治捐款,就是卢沛宁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募集来的。2008年奥巴马胜选后,卢沛宁被委任为白宫交接小组执行总管。2008年11月19日,被奥巴马任命为内阁秘书,负责白宫与新内阁部门之间的联络工作。成为继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之后,第二位获部长级高位的华裔杰出人士。2013年卸任。2014年1月奥巴马提名卢沛宁出任劳工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