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党史方志网

驿城区 | 确山县 | 上蔡县 | 遂平县 | 西平县 | 汝南县 | 平舆县 | 正阳县 | 泌阳县 | 新蔡县

汝南许氏源流考

时间:2013-05-14 17:48来源:http://www.zmdsqw.com 作者:刘炳松 点击:
许氏是中国百家大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位。在我国历史上,许氏家族,尤其是汝南许氏,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建造了辉煌的业绩。研究许氏发展历史,总结和评价许氏历史人物,对于启迪今人,教育后人,

    许氏是中国百家大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位。在我国历史上,许氏家族,尤其是汝南许氏,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建造了辉煌的业绩。研究许氏发展历史,总结和评价许氏历史人物,对于启迪今人,教育后人,促进海内外思想、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许氏源流
    其一,源于许由
    根据《史记•伯夷传》、《根在箕山》等相关史料记载:许由,一作许繇,字仲武(亦武仲),又一字道开。上古阳城槐里人(今属河南登封),是上古时期的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许由为炎帝之后,曾是尧时期的一方诸侯,许部落首领。许部落起于河南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优越的生存环境,许由和他所领导的部落沿颍水向东迁徙,来到今天的许昌一带,见这里土地肥沃,草水丰茂,物产丰富,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在许由的领导下,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许部落迅速地壮大起来。帝尧听说许由是一个非常能干、很有才能的人,便亲自到许地拜见他,尊他为老师,并要把天下禅让给他。许由不受,逃于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之长,他耻闻此言,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一类的话。后世把许由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隐居不仕者。许由因此而名传千古。
    据史料考证,古代典籍中许由是第一个以许为氏的人,并且又是一方诸侯、名士。正是因为有了许由,之后才有许部落、许地、许国和许氏的出现。许由又是炎帝的后裔,所以,许氏后人便尊许由为“许氏始祖”
    其二、源于文叔
    据《姓源韵谱》记载:“许姓源于姜姓。尧四岳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国),子孙以国为姓,望出高阳、汝南。”
《元和姓纂》载:“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许姓,四岳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之后,今许州是也。”
    以上史料说明,许国和文叔是许氏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文叔是公元前1066年被周武王封于许地的,他随即以地为名,建立了许国。文叔便是许国的开国之君。据《辞源》、《中华姓氏源流》等史书载,许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张潘镇古城村。”现在城池尚存。许国的疆域,大约相当于今河南登封、鄢陵、许昌魏都区全境以及临颍县的盘龙寺,沃城村等以北的大片区域。与当年许由部落活动的区域基本一致。
    文叔,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中,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治国之才和实干爱民的好国君。他在治国安邦方面采取的举措有五点,一是实行“国野制”(“国”即国都,“野”为农村)。即国家疆土,除国都由国君直接管辖外,其余四周地区,划分为四大隅区,分别派人负责管理。二是废除奴隶主制,实行定点定制,引导人民由游牧生活的方式,逐步转变为定点(村的雏型)、定居(户的雏型)的生活方式。还教人们构木筑巢(房子),立家自炊,使全国形成了一户为一家,几十户为一村的格局。三是土地实行“方块制”,他将许国的土地,划分成大小若干个方块,再按村、按户、按人分田方耕种,采取谁耕种谁收益的原则,让人民自由耕种,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百姓的生活。
四是引导和教育许国臣民搞创造发明,制作农具,培育良种,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用具,种桑养蚕,缫丝织帛。他还指导人们捕渔、种果树、采药治病。他领导许国人民兴土木,修皇城,建宫殿等,至今许国皇城遗址尚存。五是教导许姓人祭祖、拜祖。并以血缘、血统为纽带,加强自身的团结。他把传说中的许由高士尊为许姓始祖,在国都东北的卧龙岗上,建起许由高士墓冢,添土烧纸,以示纪念。随后,许姓子孙把他这一美德继承下来,每年的清明节,都到许由墓前,添坟、烧纸,予以祭奠。
    为许国和许姓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文叔,死后葬于银河畔的岗丘上,墓冢就在今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许庄西北的戴洼坡(参见《老年春秋》2005年第二期载许子茂文《许国开国之君——许文叔》)。
    现根据杜预《春秋世族谱》和许齐平《许氏源流和迁散考证》等相关资料整理,许国自文叔开始到许国灭亡所历经的二十四代世系排列如下:
文  叔——德    男——伯  男——孝    男——靖  男
——廉  男——文    公——武  公——鳌    公——庄  公
——桓公郑——穆公新臣——僖公业——昭公锡我——灵公宁
——悼公买——许男期——元公成——夫  人——穆 夫 子
——公  子——哀世子——太子止——公子结
    文叔封于许地后,与周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受命协助管、蔡、霍三国监督和控制商朝的遗族宋国,防止他们叛乱。到西周末年,许国乃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甚至参与了操纵周朝的政治,拥立周平王,开创东周新局面的重大政治活动。所以,东周初期,许国国力达到鼎盛,拥有了以许昌为中心的百里之地。不过,好景不长,就出现了危机。原因是许国北境原来是鄢国和郐国。平王东迁时,势力较强的郑国也东迁至今新郑一带,相继吞并了鄢、郐二国,成了许国北边较强的国家。至鲁隐公八年(前715年),郑国吞并了原属于许国的许田(即郑州东郊圃田)。三年后,郑又联合齐、鲁二国攻打许国,进入许国都城,从而使许国急剧衰落。之后,齐、宋、晋、楚等强国争霸中原,许国则成了他们交战的中心地带,几乎年年遭兵祸之苦。从此,许国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羽翼之下,以求生存。所以国都曾进行过五次迁徙。(1)公元前576年10月,许灵公迫于郑国的威逼,得到楚公子申的同意后,南迁于叶(即今河南叶县东30里处)。从此,许国便成了流亡政府,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命运掌握在楚国人手里。(2)《左传》载:昭公九年(前533年)“楚迁许于夷,实城父”。夷即今安徽亳县西70里处的许村,现有许国国君墓在此。(3)公元前529年夏,楚“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荆即荆州,今属湖北省,不久,又复迁许于叶。(4)公元前524年,“楚迁许于析,实白羽”。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淅川白亭堡。(5)公元前506年,楚又迫使许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约30公里处)。
    在群雄四起、诸侯争霸中原的春秋末期,许国王纲不振,在楚国的羽翼之下东迁西徙,彼于奔波。公元前504年,郑国趁楚国被吴国击败无力北顾之机,派大将游速伐许,灭许于容城,俘虏许男新而归,许国灭亡。在郑国灭许之际,楚国又立悼公的孙子成为许国国君,是为许元公。二十三年后,即公元前481年,历史已进入战国时期,楚国最后把许国灭掉。于国破之际,许国人以国为姓,四处迁徙,他们尊许文叔为许姓始祖。
    其三,天下许氏,同根共祖
    从以上情况看,许氏得姓于许由和文叔的说法,都有十分充分的史料依据,互相都不能否定。但如果把相关史料联系起来,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许氏得姓的两种说法,实际上还是一个源头。
    (1)都是炎帝的后裔,同根共祖。
    (2)许由确有其人,并且是天下许氏第一人。他还是一个操行很高、很有能力的一方诸侯或方国领袖。尧帝“礼待之”也好,“禅让”也好,或“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之意也罢,包括许由死后,葬于箕山山顶,尧封其为“萁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代奉祀,等等,都说明了许由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正因为有许由,才有许部落,许地、许国以及许国子民于“国亡之后,以国为氏”的结果。所以,许由是许氏产生的源头。
    (3)文叔是许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志•氏族志》记载:许由之后的春秋时期,“晋有许偃,楚有许伯,郑有许瑕”。这只说明许为楚所灭,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真正从姓氏研究的角度上讲,许氏形成应该是在许灭亡之后。文叔被尊为许姓始祖,也是不无道理的。
    (4)天下许氏,一脉相承。史书中关于文叔为四岳伯夷之后,记述得较多,也有史书记载文叔为许由之后。不少史料还称许由和文叔同为一个人。关于许由和伯夷是否是一个人,说法不一。即便许由和伯夷不是一个人,也不影响“天下许氏,一脉相承”的结论。《太平御览》卷177所引用戴延之《西征记》曰:“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大城东北九里有许由台,高六丈,广三十步,长六十步。由耻闻尧让,而登此山,邑人慕德,故立此台。”许昌既是许由所居,许由的后人也就是许国之民。许国亡后,其民以国为姓,其中也包括有许由的后人,所以要把许由之后和文叔之后的许姓分开,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其次从族源上讲,许国的始祖文叔,是炎帝后裔伯夷之后,而许由也是炎帝的裔孙。从《左传》“尧欲让许由以天下”之句可以看出,许由还在伯夷之前,本属一脉相承。总之一句话:天下许氏,同根共祖。
    二、许氏迁徙及汝南许氏郡望的形成
    许国灭亡之后,许国的遗民开始向外迁徙,也有少量迁至江南各地。如许国人初被楚国迁至叶县一带的时候,当地便出现了舞水、舞阳等地名。因古代的繁体字许与“舞”相通,故“舞水”、“舞阳”,实际就是许水、许阳,属同音互转。到战国时期,在湖南新晃、芷江一带,也出现了舞阳的地名。据近代学者考证,当地居民也是许国居民在亡国之后被迫迁去的。除此之外,今河南的许昌、登封、叶县、舞阳、鲁山、淅川、安微的亳州,湖北的荆山等地都有许氏人居住,但迁徙最集中的应该是河北高阳,河南汝南和山东昌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河北高阳与河南汝南两个许氏郡望。
    汝南郡是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所置。《后汉书》载,汝南郡辖境有三十七城(县),实际上,有关资料记载辖四十或四十二县。两汉时期治所在汝南平舆故城(今平舆射桥镇故城村),是豫州的一个郡,位于中原腹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地位、有才能的人或来此地做官,或移居此地谋求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汝南也是许氏迁徙的重要选择地。因此,原已移居高阳、长安和昌邑的许氏人,也移居汝南,形成汝南许氏的一大望族。
    1、从许地迁往汝南(主居地在今汝南县城东三门闸乡老许庄)。这支许姓是较早迁入汝南的,有建于汉代以前的许家祠堂,现还遗有残碑,碑文叙述了战国时,许国灭亡以后,这支许氏逐水草而居,沿汝水迁至汝南的经过。他们是由许地直接迁徙而来的,这支许氏在汝南繁衍发展很快。直到今天,汝南境内还有以许庄、大许庄、老许庄、许屯、许楼等以许姓命名的村庄12个,全县许氏人口达到近万人。
    2、迁往高阳又迁往汝南。高阳,古地名,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废。这支许姓是由许地直接迁徙而来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许)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自容城徙冀州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这支许氏迁移此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勾龙的后裔,勾龙在颛顼时是高阳土正,朔本求源,高阳也算是他们的祖居地吧。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到了秦代,高阳许氏家族中又出现了一个“出名当世”的大隐士许猗。由于许猗是个隐士,当然谈不上什么官职和业绩,但许猗的曾孙许毗,在汉代却出人头地,官至侍中、太常,位列九卿。毗生德,字伯饶,汉安定、汝南太守。因此,定居汝南平舆。这支许姓后来又分为三大支系:
    第一支系为许德的七世孙许茂家族。《魏书•许彦传》载:“祖茂,慕容氏为高阳太守。”许茂的孙子许彦,北魏时历武昌公,相州刺史,安东将军。许彦有子许熙、许龙和许宗之。其中许宗之为殿中尚书、定州刺史,封颍川公,其孙子许亮任荡寇将军、冀州骠骑长史。许熙袭父职。熙卒,子安仁袭。安仁卒,子元康袭,后降爵为侯。元康子廓,袭爵,官奉朝请,累迁至顿丘、东太原二郡太守。廓子躬,袭父爵,武武定末为中外府水曹参军。躬之弟宪,太尉中兵参军。元康弟许护为州主簿,有子瑞、絢、逊、晔、惇。瑞为州主簿。许絢拜太中大夫,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絢弟逊,武定末,东阳平太守。逊弟晔,州治中、别驾、西高阳太守、太中大夫,卒赠镇东将军、瀛洲刺史。晔弟惇,武定末兼大司农卿。惇子文纪,度支郞中;文经,武平末任殿中侍御史。隋开皇初侍御史兼通直散骑常侍,许穆任晋给事中,散骑常侍,卒于相州长史。惇兄逊,平原太守。赠信州刺史。逊子文高,司徒掾。熙弟龙,官赵郡太守。其孙许琰,太学博士,累迁尚书南主客郎、瀛洲中正。卒赠平东将军、沧州刺史。永熙中,重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右仆射、瀛洲刺史。琰弟玑,厉广平王常侍、瀛中大中正、散骑常侍、荥阳太守,行南青州事。
    第二支系是许德的七世孙许询(许茂之弟)家族。许询于南朝时任太中大夫,卒后赠吏部尚书。其后裔徙居杭州新城,人才辈出唐高宗时的宰相许敬宗,就是许询的后代子孙。
    第三支系为安陆许氏。许德的十一世孙许君明(也是许询的五世孙),侍梁任楚州刺史,移居湖北安陆(今湖北孝感市)。这支许氏也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唐高宗时与许敬宗同朝为相的许圉师即出自此门。
    3、从高阳迁往长安,又从长安徙居汝南。据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载:西汉名儒、名臣许商,字长伯,是许国国君文叔第四十三代孙,世居高阳,于西汉入京做官,移至长安。西汉名儒周堪,宣帝时为太子少傅。元帝时任光禄大夫、领尚书事,与太傅萧望之等辅政。许商是周堪的高弟。许商善为算术,著《五行论》,历位至九卿。其弟子门人多为儒学、高官。其后“商公与子许纲,徙居于汝南之平舆。”这支许氏尊许商为汝南许氏一世祖。东汉时期的许敬、许训、许相祖孙三代皆为司徒,以“月旦评”而名扬天下的许劭、许靖以及唐代著名的漳州刺史许天正,都是许商的后裔。
    4、从许地迁往昌邑,又从昌邑迁往汝南。据相关史料记载,郑国灭许国之后,许氏有一支迁至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到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有一位功臣叫许温(《汉书》称作许盎),“以骈骑从起昌邑,以护卫入汉,以中尉击籍(项羽),侯千户”(见《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二传至许昌,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任太常,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任丞相,建元六年免相。四传到许福,于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坐为奸、为鬼薪”。不仅失去了侯位,而且还判了三年徒刑。
    汉宣帝时期,昌邑人许广汉曾为昌邑王郞。宣帝养育宫中时,曾与之同舍居。掖庭令张贺劝他以女许平君嫁于宣帝。《汉书.外戚传》:“立许婕妤(即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广汉为昌成君。地节三年(前67年),封平恩侯,位特进。后又封许广汉的两个弟: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城侯。宣帝以延寿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
    许广汉之侄许嘉,初元元年(前48年)以中常侍嗣平恩侯,永光三年(前41年)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许嘉之女又立为皇后。但许氏三侯传至王莽新政时,均先后败落。时至东汉,昌邑许交州移居汝南平舆。这支许姓中的许旉,大约在汉和帝时,已官至公府掾,为三公府属吏。有资料说汝南许靖、许劭是这支许氏后裔,但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从汝南迁往召陵。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有“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句。彼,指楚。徂,往、到。意思是说,许国被楚国灭掉了,我们家便迁到了汝水之滨的汝南召陵了。召陵在今郾城县东30里,当时属汝南郡管辖。所以称之为汝南召陵。从许商世系可以看出,召陵许氏是由汝南平舆迁徙而来的,在这支许氏中,许慎是突出的代表。
    6、从汝南迁往会稽阳羡。会稽,地名,今江苏苏州市。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境。阳羡(今江苏宜兴)属会稽管辖。据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述:西汉许商有二子许纲和许鉴,许鉴有三子许武、许晏和许普。许武,字季长,居会稽阳羡。许武生许景,景生荆,荆生慎,居汝南召陵。
    有关史料介绍:会稽阳羡许氏是汝南召陵许氏的分支,其开基祖是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之后。显然与许嘉立的说法是矛盾的。为此笔者查阅了许武、许荆和许慎生活的年代,其结果是:
    许武:汉光武帝时举为孝廉。光武帝执政时间是公元25—56年;
    许荆:汉和帝时任桂阳太守。和帝执政时间是公元89-105年;
    许慎: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召为五经博士。
    以上三个人生活的年代看,许武从汝南移居阳羡在前,许慎居召陵在后。许慎是许武的后代。会稽许氏中,在东汉时期出了两位历史名人许武和许荆。许武以“谦恭克让”而得美名,官长乐少府。许荆官至谏议大夫。
    7、从汝南迁往漳州。据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唐漳州刺史许天正之二十二世孙许君辅所修《韩山名贤世家许氏谱》和《河南列祖世系表》、《重修汝宁府志》、《汝南县志》等相关资料记载:许天正,唐代汝南人,为东汉许靖十五世孙。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许天正与父许陶随陈政入闽平乱,后安居漳州,终身戊边,官至漳州刺史,卒后葬于漳州市北25里浦南镇诗朋村,其后裔在当地繁衍发展。许天正之子许平国,袭祖爵兼治州事。性格刚直方正,为乡民余拱震论奏,降为海寨巡检使,辖都监二员,巡检十员,兵马二千三百余人,仍镇南诏兼治州事。历孟广、俊和、伯业、敦熙、果毅、君奭、程年、本旺、宋庸,自唐代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宋,俱袭前职,世居南诏。
    许天正第十一世孙许烈,称居潮州韩山,为韩山一世祖。许烈四世孙许珏,是宋英宗驸马,娶尚德安公主为妻。广州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现仍保存有治平二年(1064年)修建的驸马府,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天正河南列祖世系简表

文叔系

汝南

人物

字号

   

43

1

许商

长伯

、将作大匠、河堤都尉、光禄勋等

44

2

许纲

伯纪

 

45

3

许正

端夫

 

46

4

许济

匡时

 

47

5

许响

廷琏

 

48

6

许靖

文休

汉尚书郞,蜀司徙

49

7

许标

选叔

魏武卫将军

50

8

许山

伯屿

世袭武卫将军

51

9

许传

师古

世袭武卫将军

52

10

守道

正君

世袭武卫将军

53

11

齐望

若瞻

世袭武卫将军

54

12

得起

守邦

世袭武卫将军

55

13

许寿

延玲

世袭武卫将军

56

14

玄本

干德

世袭武卫将军

57

15

许麟

孔梦

世袭武卫将军

58

16

兴祖

杰孙

世袭武卫将军

59

17

许治

初平

世袭武卫将军、隋司徙主溥

60

18

克华

茂贤

宣威将军

61

19

许陶

尧甫

袭宣威将军、别架入闽

62

20

天正

允心

别架、团练副使、漳州刺史

 

    8、从汝南迁往常州。从汝南迁往江南的还有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的许胤宗。许胤宗(约536-626年),隋唐间常州义兴人,曾任尚药奉御。《旧唐书》说他,陈时,“初事新蔡王外兵参军,柳太后病风不语,名医治皆不愈”他造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熏治,气如烟雾,柳太后“其夜便得语”。“拜义兴太守”。唐武德年间,关中(今陕西中部)多骨蒸病(相当于今天的结核),得之必死,并且还互相传染。诸医无能疗者。但经许胤宗治疗者,无不愈。他主张切脉诊断,用药若有正相当者,则主张单用一味,不宜杂药乱投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唐中宗、睿宗年间,常州义兴许景先,进士出身,徙家洛阳。中宗、睿宗时,初授夏阳尉、神龙初拜左拾遗,以论事切直,迁滑州司士参军。唐玄宗开元初,为给事中。以每年赐射,动用府库赐物,耗国损人,上言切谏,自是停赐射之礼。转中书舍人,与齐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翰见称,为宰相张说所重。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令宰臣择刺史外任,许景先出任虢州刺史,转岐州刺史,后入京任吏部侍郎。今存其诗《征君宅》、《折柳篇》、《奉和御制春台望》、《阳春怨》、《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五首(刊载于《全唐诗》一九九三年一月版第325页),文二篇。
    9、从汝南迁往楚州(今江苏淮安),又从楚州迁至河南灵宝。据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载:许氏“自容城迁高阳,世传至汉有名德者,为汝南太守,因居平舆。由德而下,延至君明为楚州刺史,居家迁至安陆,后又随职迁至同州(今陕西大荔)。再历及金,自同州迁长安,长安之始祖名东,东公生祥,祥公生佐,佐为金进士。佐公生炳,官军千户。炳公生威,元为金吾卫上将军、兵马都元帅,佩金虎符。因西征过灵宝之梁村,爱其风土,遂家焉,梁村自此有许氏之始。”
    据《灵宝许氏父子四尚书图像•附谱略》记载:这支许姓人行居梁村后,相继出了许实、许进、许诰、许讚、许论等历史名人。其中许进、许诰、许讚、许论父子四人在明代相继任各部尚书,是当时天下著名的望族之一。这支许姓人至今已传至26世,发展至数千人,共留下有许家祠堂、许家坟、东崖精舍、石马院等著名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
    10、从汝南迁往丹阳句容。句容,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北临长江,沪宁铁路横穿北部。汉汝南人许光,字少张,过江居丹阳句容,后仕吴,官至光禄勋。其后裔居此繁衍,形成望族。据《重修汝宁府志》和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载,丹阳句容。这支许中出了很多历史人物,其中代表人物有许迈、许浑、许翙(玉斧)、许谧(许穆)等。且许迈、许谧、许翙都以修道求仙而名载史册。
    11、从汝南迁往太原。太原,古郡名,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晋中地区,这支许氏乃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因在太原做官而落户,并形成望族。
    12、迁往广州高第街。《岭南记事杂志2008年第5期刊载吴昊《“广州第一家族”的百年沉浮》一文记述:广州市高第街的许氏家族,是庞大姓氏南下(迁)的一支。唐高宗时,他们从河南迁徙至福建诏安、泉州一带;宋真宗时又转辗来到潮州;三、四代人后,许氏子孙离开潮州城移居揭阳县沟南村。据《福建诏安县许氏族谱序》记载,这支许氏是漳州刺史许天正的后裔。清乾隆年间,沟南村许氏的第15代孙许永名离开家乡到广州高第街落户经商,许永名是高第街许氏家族的始祖。这支许氏家族,自清道光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如清中议大夫许拜庭,巡抚许应 、礼部尚书应骙,国民党高级将领许崇智、许崇灏、许崇济。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中共红七军政委许卓,鲁迅夫人许广平,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高级特工、新中国航空学专家许锡鑽等,都是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的优秀子孙。
    另外,据史书记载,自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因避乱大量南迁。许靖去了蜀地(四川),许劭移居豫章,许光去了丹阳,许曼、许副、许逊皆流寓江南。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许氏也随士族逃往江南,至此,南方到处皆有许氏。有文献证明,宋移居江、浙、闽、粤的许氏,又大量流入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5)
55.6%
踩一下
(4)
44.4%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