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例
—汝宁列郡,自明以前从未有志,至成化癸卯陈学正銮、正德辛巳强长史晟采录成编,万历戊申李少司空本固、秦征士镐继之纂辑其书,今皆不存。国朝顺治壬寅金太守镇始重修之,康熙乙亥何郡伯显祖复为增辑。金志之修适当胜国兵燹之后,事绩兴废一时无从考核,何志犹仍金志旧编所载,附以无稽之言。两志缘起,皆遵台使檄令重修,大约薄于时日,草率从事,未免抄撮成书。
—志先定例,使览者便于分晓。汝郡八县一州,有分县而书之,有编年而书之,有时代相次变例书之,其中体要皆省文就例。
—旧志门类、纲目、编次太觉无序,今首列以图,次以府州县创建更始之由,曰建置志,沿革则另列一表。城池则附以星野、疆域。形胜、山川按图开列,次以村市、关寨、桥梁,河渠统编水利。书院、社学附学校之后。公署则府州县统属而外,另列宪署、营署,仓廒、驿站附列于后。户口、田赋按现行注载。军制则赘以历代兵事。坛庙先从祀典,次以土俗所祀。古迹、冢墓、寺观诸
类太多,因旧志而去其附会者。官师,历代守令而下附属州县统载,次以教职,宦绩编次于后,便于后之考订。科、贡统归选举,列传统编人物,惟游寓、仙释、方技各从其类。列女悉遵功令增入。艺文另编书目,杂志附之。凡分列门类共二十六门,编次卷帙,或合或分,计三十卷。卷首另列目焉。
—旧志各门颇多泛论,殊未合志体,今削去冗杂,纪载一概从实,并不妄下议论。
—旧志列宣圣十哲于游寓、端木子于名宦,志书之舛莫此为甚,特为变例,不敢录入。
—学校一门,旧志载配享、从祀、姓名、祭品、乐章、仪注,此系统行定例,皆非郡邑志所该载,今并去之。书院、社学为校士养贤之所,是宜类附。
—田赋、户口,随时更定,旧志多沿前明旧制,展卷目迷,今按九邑,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奏销实数,简明分别,复按赋役,全书依例注载。仓贮、盐课类并及之。
—封爵、分藩当纪国史,监司、守道统辖省会之官,皆非府州县所关系,州县丞倅各邑另有志在,阙而不书,无碍体裁。
—志不为生人立传,惟贞节除已奉旌外,不问存殁,合例者概为录之。
—艺文当采历代邑人所著书目,非附载诗文。矧旧志所录诗文,于邑里毫无干涉者亦复不少,今概删之。采辑汝郡土著人文撰述目录,编艺文一卷。杂志去其荒诞之语,附卷末焉。
会稽王增识
右次第悉遵方川先生原稿,梅与孔公兴栝、李公学泗细心校阅,惟于传写错讹及彼此同异互证详确或遗缺者补定,此外未敢更易。艺文遵府宪命,增辑删旧之二三,于散见各门者亦皆汇入,成三十卷,而体例则仍旧云。
贵池王元梅识
3图
4图
5图
6图
7图
8图
9图
10图
11图
12图
13图
14图
15图
16图
17图
18图
19图
20图
21图
22图
23图
25图
26图
27图
29图
30图
31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