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多前,“光板泌阳”的故事在驻马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市委、市政府多年组织全市工业企业观摩,最后一站都是泌阳,原因:泌阳无工业。于是,泌阳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央求市领导:以后干脆别到泌阳观摩了……人们也记不清全市工业企业观摩活动有几年未到泌阳了。 如今,泌阳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泌阳入住企业116个,初步形成电子产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2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泌阳县产业集聚区代表我市参加获黄淮四市第二名;2013年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泌阳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十先产业集聚区,泌阳县实现了赶超发展。 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全省首批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平舆县产业集聚区,形成皮革皮具、医疗器械两大产业集群;遂平县产业集聚区,活力四射的休闲食品产业基地;汝南县产业集聚区,全省最大和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了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布局由散到聚、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产业支撑由弱到强的重要转变。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增长极 ——占据产业发展“半壁江山” 泌阳县从无工业的穷县、农业大县,到全市产业集聚区对外观摩的样板、河南省十先产业集聚区,4年多时间,GDP总量由过去每年40亿元左右,到现在超过120亿元;财政收入由过去每年几千万元,到现在实际收入突破4亿元,这完全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2008年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辽阔的沃土上开始布局产业集群的棋子。 泌阳县产业集聚区是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中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一个。 像泌阳县产业集聚区一样,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自发轫之日起,便担负起了努力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的时代重任。 “2012年,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58亿元,是2009年的5.77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8.12亿元,是2009年的2.8倍;标准化厂房面积累计达753.8万平方米,是2009年的5.4倍。2010年~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7%;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4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9%。”接受采访的市发改委主任刘明放给记者提供一组数据。 一组激情跳动的数字见证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能量凝聚。 4年时间,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迅猛崛起、竞相发力,已发展成为引领我市快速赶超发展的增长极。 主导产业快速集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带动能力日益增强,集群效应开始呈现……这是产业集聚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奏响的强劲音符。 “今年上半年,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已近50%。现在,产业集聚区占据了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代表着我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更是我市经济未来的‘新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刘明放说。
突破口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集聚区发展,就是要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真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典范,推动美丽河南建设。”省委书记郭庚茂要求。 在平舆县产业集聚区,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引人注目—— 据平舆县委书记王兆军介绍,近年来,素有“中原皮都”之称且“河南省蓝皮及皮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于此的平舆县,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首先斥巨资先后兴建了两个污水处理厂,对所有皮革皮具企业的生产污水统一集中治理,实现污水达标安全排放;其次围绕产业链条、产业集聚招商,通过引进建设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以集群化、规模化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提升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形成集群发展格局。目前,以瑞昇家俬、帕加尼皮业、惠成皮革集团等为龙头的皮革皮具加工产业集群已拥有120多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4家、超千万元企业30家。 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关心关注工业废水处理与达标排放问题,他们多次到平舆县皮革园区和皮革污水治理中心进行参观,叮嘱大家要高度重视污水治理工作,切实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努力建设蓝天碧水、美丽天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这已成为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理性招商的表现。 “过去招商引资我们是求、是请,现在是我们在选,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我们坚决杜绝,不准进来。”泌阳县委书记高万象说,“曾经有几家块头比较大的企业被‘拒之门外’,由于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益低等缺陷,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据了解,近年来,其他县区、市直部门负责人与高万象的想法空前一致:抬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投资强度,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污染项目不要,不能产生税收的项目不要。 建设生态经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必将盛开生态经济之花。
主平台 ——招商引资最具引力 招商引资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生命线。我市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 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创新招商思路与方式,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改变过去普遍撒网的招商模式,树立定点定向、精细化招商理念,实施驻地招商、专业招商和龙头企业带动的集群化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一对一”、“点对点”推介对接。 近年来,香港华润集团、香港联碧德集团、中集华骏……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抢滩我市。 集纳了产业基础要素、产业链发展环境的产业集聚区,正成为我市对接全球产业、沿海经济转移的最具吸引力的舞台。 驿城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河南省百强企业中集华骏,工信部和商务部重点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湖北大力天骏汽车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 汝南县产业集聚区已引进电动车整车生产及配套项目34个,合同投资156.9亿元,成为全省最大和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遂平县产业集聚区已入住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32家,其中徐福记食品、众品食业、思念食品、克明面业、益康面粉、1+1面业、英联饲料和扬翔饲料等龙头企业8家,上下游配套企业24家,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医药 化工集群、轻工纺织集群、装备制造集群、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对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80%。
主阵地 ——产城互动促农民转移就业 实现产城互动,是我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即通过集聚区和城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国定多次在考察产业集聚区时表示:“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就要带动城镇化发展,不仅要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还要为他们创造进城落户的有利条件,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实现产城一体化。” 我市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大多紧邻县城,且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布设,有利于实现城区基础设施的延伸辐射和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产业布局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合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前提条件。 2008年底,泌阳县城有8万人;目前超过20万人,城区规模扩大一倍,包括城区基础设施、城区功能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近年来,上蔡县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务和历史文化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还从机制制度上增强开放招商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至2012年底,该县城区建成区面积20.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1万人,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入住项目107个,吸纳2.38万人就业。 目前,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示范区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眼下,在平舆县产业集聚区,一个集模具设计与生产、注塑机研发与制造、注塑产品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茁壮成长,它就是鼎瑞模塑产业园。 据了解,一期投资17亿元的鼎瑞模塑产业园,目前与西门子医疗器械、日产汽车、海天塑机、中兴电子、立马电动车等合作生产,未来几年投资将超过200亿元,届时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利税达100亿元。 鼎瑞模塑产业园借鉴“圣光孵化园”以商招商、产业链拉动招商的创新运作模式,放大招商优势,已很好突破了资金、项目瓶颈,这正是鼎瑞模塑产业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所在。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可以视为科技引领、创新带动的一个典范。从注重科技创新、创新管理,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温床”,到将高新技术渗透生产力要素中,再到以产品掌握市场话语权,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唱响了科技引领未来的高歌,让技术创新成为助推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驱动。 市委书记刘国庆对鼎瑞模塑产业园这种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鼎瑞模塑产业园项目规模大、层次高、有品牌,非常符合驻马店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省委书记郭庚茂对该模式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未来的发展和战略规划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创新,向高科技进军、向国际市场迈进,把圣光孵化园做出特色,做大做强。” 没有资源,创造资源;缺少优势,打造优势,我市12个产业集聚区以创新集聚打开外向经济的大门。 我市实施项目建设周例会、重大建设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分包制度,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市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开展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坚持配合联动,形成市、县区和各部门合力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这也是一种创新与借鉴,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借鉴,是我市体制机制创新与借鉴的一部分。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要以创新的思路、超常的举措、扎实的作风、昂扬的斗志,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