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南县三桥镇中心敬老院,有一位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他特别关心国家大事,整天以收音机为伴,通过收音机收听了解国内外大事。他善于编写农村喜闻乐见的诗歌、顺口溜,来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抒发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从1980年至今,他怀着对诗歌的热爱与执著,坚持创作诗歌300余首,汇编了两本诗集。 他叫刘宗文,今年76岁,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1937年出生于伍湾村刘寨,自幼家境贫寒,解放后,他在马乡镇(今梁祝镇)中学读书那年,年迈的父母离开了人世。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生活上多次得到党和政府的救济,由于家里生活窘迫,他错过了成婚的机会,独身一人生活。1979年冬,他因患角膜穿孔造成双目失明,从此他再也看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同时他也失去了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镇、村干部得知情况后,逢年过节都去看望他,给他送去了救济款和生活用品,使他深受感动。 1980年,他被镇里列为五保对象后,一直独身在家生活,提起党和政府对他的照顾,常常使这位老人热泪盈眶,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萌生了创作诗歌的念头,并逐步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心一意想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深情。 作为盲人,刘宗文心里明白:自己双目失明,看不见写字,要想创作一首诗歌,谈何容易? 就这,每创作一首诗,他要比正常人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因此,为了创作诗歌,他确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他在脑海中每创作一首诗,然后就用笔和纸摸着写,过后再找别人抄写在小本子上。1999年,镇民政所把他接到敬老院生活,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每创作一首诗,就找人代笔写在旧挂历的背面或纸上,然后悬挂张贴在住室的墙上,让更多的人能读到他的诗,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作诗道:三中全会似春风,席卷残云现名星,太阳光普暖大地,百花斗艳鸟争鸣,十年浩劫虽过去,基本方针定前程,开放搞活基本点,发展经济是中心。党的十四大召开时,他作诗道:十四党代会议开,基本方针肯定在。若今全党皆奋起,展望未来笑颜开。党的十五大召开时,他作诗道:十五党代会议决,三代核心群力策。邓老理论为导向,跨世永平定不衰。党的十六召开后,他作诗道:十六党代会议开,三个代表党章载。邓老理论为导向,胸有成竹乐开怀。新老交替里程碑,小康社会花正开。民富国强新世纪,振惊全球展未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他作诗道:“喜逢盛世和谐临,敬老院里福寿寻。多蒙国家好政策,老有所养得安身。生活如同在天堂,晚年幸福真开心。感谢政府感谢党,功德恩情道不尽。” 2008年5月,他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后,抱着收音机听了一夜新闻。第二天,他决定把平日积攒的30元五保补贴款全部捐给灾区,并赋诗一首:汶川地震噩耗传,震惊国人齐动员。总理亲临重灾区,号令军民急救援。海陆空军公安警,奋战一线不畏险。祈祷灾民树信心,齐心协力度难关。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赋诗道:“红旗飘飘迎劲风,歌声嘹亮震天空。喜逢建国六十载,心潮澎湃表心声。高举旗帜奔小康,人民富裕国昌盛。科学发展指明路,神州大地奔前程。” 2012年,刘宗文收听党的十八大开幕盛况后,作诗一首:“壬辰之年不一般,神州九号飞上天。蛟龙探海七千米,中国科技展威严。党开盛会十八大,继往开来永向前。” 多年来,刘宗文还多次把自己微薄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村里的贫困大学生和灾区群众,已先后为灾区群众、贫困大学生捐款2000多元。 汶川地震,他第一个倾囊相助,伸出援手;申奥成功,他写诗作赋期愿世界和平,喜迎奥运;荣辱观教育,他编写《四字歌》,鞭挞假丑恶,赞扬新生活,奉劝乡邻……20多年来,他先后创作诗歌、顺口溜等300多首。因此,老刘作诗在当地小有名气,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喊他“刘诗人”。 作为盲人,刘宗文失明30多年来,创作诗歌痴心不改,笔耕不辍,用诗歌抒发着一位五保盲人的爱党爱国情怀。 最近,笔者在采访他时,他手里拿着自己的6本诗稿感慨地说:“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我是听着雷锋的故事、唱着雷锋的歌长大的,对党和政府有特别的感情,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我不会作出那么多诗来!” 笔者翻看刘宗文的诗稿,发现他的爱国情是骨子里就有的。如《贺奥运申办成功》:奥运申办喜成功,中国人民终圆梦。北京奥运传祝福,世界人民共和平。《声讨法轮功》:法轮邪教丧门星,危害社会罪非轻。祸国殃民纯败类,国法不饶定严惩。还有《和谐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抗击“非典”而作》、《载人飞船飞太空有感》等等…… 失明不失志,作诗颂党恩。走进刘宗文的住室,只见他屋里墙壁上贴满了红纸或白纸,写满了诗歌、对联。谈起他创作诗歌的梦想和感受,他激动地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俺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声。在有生之年,俺还要继续努力创作诗歌,用诗歌来赞颂党,赞颂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