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公元89——168年),字仲举,河南省平舆县人。祖父曾任河东太守。陈蕃少时胸怀大志,轻薄俗务,经常独处一室,埋首读书。十四岁那年,其父好友、同郡薛勤来访,看见陈蕃庭院荒草芜杂,室内一派凌乱,便问道:“孩子,怎不把庭室打扫一下?”陈蕃正色答道:“大丈夫在世,当扫除天下,岂能以私家庭室为念?”薛勤一听,知道陈蕃有清世之志,暗暗称奇,但又觉得他看待事物未免偏颇,便回应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善意的劝勉让陈蕃受到震动,他从此更加勉力修身,德操闻于四方。 按照汉朝“举孝廉”的干部选拔制度,经太尉李固举荐,朝廷征拜陈蕃为议郎,再迁为豫章太守。当地有一位隐士,名徐孺子,满腹经论,名闻遐迩,朝廷屡次征召他,皆以官场腐败,不肯出仕,而在民间设帐讲学。陈蕃到任后,亲自登门拜访徐子,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子坚辞不就。但他敬重陈蕃为人,经常造访太守府。陈蕃就为徐子特备一榻,徐子来访,就把榻放下来,两人秉烛夜谈;徐子走了,再挂起来。《滕王阁序》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陈蕃治地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母双亡,他埋葬父母而不封闭墓道,一直住在其中,服丧长达二十余年,以“大孝子”名闻乡里,州、郡长官为附慵风雅,纷纷备礼去看望他。陈蕃上任之后,经乡里人推荐,特意造访赵宣,问及他的家庭情况,得知他的五个孩子皆是服丧期间所生。陈蕃勃然大怒,斥责道:执礼不应光看形式,你寝宿墓道,竟与妻子交合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其罪实不可恕!遂将其治罪。乡人称快。 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威震天下的大将军、国舅爷梁冀曾给陈蕃写信,为一个人说情。作为一般的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豪门,实乃梦寐以求之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对梁冀的信使拒而不见。信使向门吏行贿,期求通融,但门吏深知陈蕃禀性,不敢收受,更不敢通禀。使者便假冒大将军名义,求得陈蕃的接见,陈蕃为之震怒,当下令衙役将其仗杀。陈蕃因此被降为修武县令。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 延熹六年,桓帝准备到广成去打猎,升迁为大鸿胪的陈蕃上疏予以谏止:臣听说皇上准备去打猎,按照先皇的祖制,打猎应该趁仲秋时节,到西郊皇家林苑去打,既可习武强身,又可杀禽助祭,以敦孝敬。不可违背祖制,肆纵而为。况且眼下国家正在困难时期,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之厄。加上兵戈失修,四夷离心,陛下应该心急火燎、夜不成寐才是,岂能扬旗耀武、骋马寻乐呢?另外,由于前一阵子雨水多,种麦子的好季节已经错过了,现在百姓们正忙于抢种麦子。如果因为您要出去打猎而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沿途清除路障、担任警戒,这不是一位体恤百姓的圣君所应该做的。 陈蕃这一番洋洋洒洒的批评,坦诚直率,一针见血,而且是直接对着皇帝来的,今天读来仍觉力透纸背。有趣的是,桓帝未予理睬,竟然也没有治他的罪。 陈蕃任光禄勋时,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负责选贤任能之事,因为没有满足某些权贵之家的私欲,因而遭到诬告,被免官还乡。不久,又还朝任职。 桓帝在位时,其乳母赵娆深得太后的宠信,与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勾结,多行贪残暴虐之事。年近八十的陈蕃决意除掉这个祸患,就启奏太后,太后有所顾忌,犹豫不决。陈蕃再次上疏,太后仍不忍下手。是年八月,陈蕃和窦武决定动手铲除奸党,然事有不密,被曹节、王甫探得消息,先行下手。他们假颁诏书,率兵杀了窦武。陈蕃闻讯,即率所属官吏及八十余名太学生,拔刀冲入承明门,振臂高喊:“大将军忠心为国,何罪之有,而被惨杀?”适逢王甫出来,命人拿下陈蕃。陈蕃凛然不惧,拔剑痛斥王甫,兵役不敢上前。王甫派重兵围困陈蕃府邸数十重,最终将陈蕃投进宦官管理的黄门北寺狱,当日将其杀害。陈蕃的家属被徙,宗族、门生、故吏皆被免官、监禁。 今平舆县城有陈蕃墓、陈蕃公园。陈蕃墓位于平舆县城北一里许,墓冢高3米,墓地阔30米。原墓碑破损严重,字迹模糊。道光年间,汝南文人张协一等募资再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