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即诚实守信之意,就是说,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说文解字》曰:“人言为信。”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伦理原则,被儒家视为“立人之道”和“立业之本”。在古代,上有管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有约束草民的“言必信,行必果”。因此,诚信不仅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诚实与信用,一个是道德范畴,一个是经济范畴。诚实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信用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和价值转移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借”和“贷”的关系。因此,诚实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信用则反映的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是以诚信与失信为标准,依靠经济机制甚至法律,调节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行为规范。所以,诚实与信用,二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道德层面上的诚信并不等同于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没有制度上的规范和法律上的保障,仅靠道义上的约束,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也是驻马店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境界。从文献记载上看,早在几千年前,驻马店所在区域已是诚信之地、文明之乡。从我国史前文化到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包括天中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始终起着中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作为千年古郡,驻马店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其“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这些优势,铸就了驻马店人性格中忠诚刚直、大气质朴、讲信用、重礼仪的可贵一面。发源于汝南县的梁祝故事,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互间笃情重义、信守承诺,才演绎出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被称为中华民族诚信之源的“鸡黍之约”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诵,并被视为古代驻马店人诚实重义的典范。中国古代的文人更是把“鸡黍之交”列入世人行为典范“八交之一”,足见其影响深远。 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它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天中文化诚实守信、崇尚道德精神的重要方面。据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汝旁之国,惟蔡俗为近古,重礼仪,敦简朴,犹有先王之遗风。”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凡孝顺廉洁之士,可以入仕为官。故史书记载,汝南郡有许多人因品德高尚得以为官,才成就了“汝半朝”的辉煌。 如今,驻马店人又肩负起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努力打造一个重规守约、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必须具备政治上的诚信才得以实现;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必须依靠规范的信用制度和健全的法制保障才得以正常运行;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必须通过彼此间的诚信才能和谐共处,团结有为。对一个人来说,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座城市来说,诚信既是“形象”,是“品牌”,也是城市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对一个国家来说,诚信是“国格”的重要体现,是政府取信于民的精神支撑,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重要标志。诚信已经成为当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特别是在当前一些领域社会道德失范、信用精神缺失的现实条件下,诚信更是城市发展中十分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将“诚信”这一元素纳入驻马店精神,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有利于今天城市道德基础的夯实,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